Ⅰ 美國東海岸 和 西海岸 各有哪些城市(請詳細說下 謝謝)
一、美國東海岸:從北到南有波特蘭、波士頓、紐黑文、紐約、澤西、邁阿密。
1、波特蘭。波特蘭(Portland)是一座位於美國俄勒岡州的城市,並由姆爾特諾默縣下轄。 該城市臨近威拉米特河匯入哥倫比亞河的河口,屬於美國西部地區。
2、波士頓。波士頓位於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創建於1630年,是美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美國歷史上發生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最終引起著名的美國獨立戰爭。
3、紐黑文。紐黑文市(英語:City of New Haven),又稱紐海文市,為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第二大城,位於紐黑文縣境內,紐黑文港上,長島海灣北岸。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紐黑文市的人口為12萬3626人。
4、紐約。紐約市(City of New York,簡稱NYC),位於美國紐約州東南部大西洋沿岸,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口,世界第四大城市。
5、澤西。澤西市是美國新澤西州第二大城市(僅次於紐瓦克市),位於新澤西州東北部,是哈德遜郡府所在地,陸地總面積為14.87平方英里,水域面積為6.19平方英里。
Ⅱ 協約國共有多少個國家參加
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為主的國家聯盟。還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歐洲國家。它與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卻和協約國一起攻打同盟國。一戰中後期,美國、日本、中國等一些國家也先後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最初的協約國是有法國和俄國組成的。英國本來實行的是"光榮孤立"政策,沒有加入的意思.但隨著英國的霸主地位被動搖,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建立,英國加入了這個法俄協約,形成了一戰中協約國的雛形。
協約國集團在1904〜1907年間的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基礎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別簽訂協定,在相互承認各自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建立軍事集團,與同盟國集團相對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的有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於1914年、義大利於1915年、美國於1917年參戰。就連貧弱的中國也在1917年站在協約國一方對德奧宣戰,並派20000名勞工奔赴歐洲戰場。
協約國集團雖然取得大戰的勝利,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除了美國攫得很多實際利益,日本掠獲不少以外,其他國家大多失大於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員英法兩國,實際上只是一種「慘勝」。至於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更在大戰結束一年以前即被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所推翻。
從大戰一開始就捲入戰爭,肩負協約國主要戰爭重擔的英、法兩國,不僅損失慘重,而且整個國力遭到嚴重削弱,使它們在戰後帝國主義列強的角逐中處於相當孱弱的地位。戰爭給英法兩國帶來的損失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戰爭直接損失巨大。1913年英國本土人口4586萬人,法國本土人口3979萬人。戰爭期間,它們的軍事人員死亡分別為90.8萬人和153.7萬人;負傷被俘失蹤者分別為22.8萬人和480.3萬人。英國1913〜1918年國家預算從1.97億英鎊增加到25.79億英鎊,5年中增長12倍。整個戰爭支出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同期國家收入的44%。法國戰時所受物資損失,達2000億法郎。其東北部10個省開戰不久即被德軍佔領,被占區原為重要采礦、冶金和紡織中心,主要產品在全國產量中的比重,鋼為63%,鐵81%、煤74%、毛織品81%、砂糖76%;淪陷4年,與法國經濟生活相隔絕,工業品完全喪失。
其次是生產大幅度下降。大戰期間,盡管軍事工業有所擴展,但英法整個工農業生產趨向衰退。英國工業指數,以1913年為100,至1918年降至80.8。1913〜1918年間,生產資料生產下降14.3%,消費品生產下降23.9%。法國工業生產在戰爭的頭兩年急劇下降,1916年後有所回升,至1919年才達到1913年水平的57%。1913〜1918年間,棉花消費量減少近50%,羊毛消費量減少80%。小麥產量從1913年的8690萬公擔降至1917年的3660萬公擔。牲畜總數由1914年的250萬頭減少到17.5萬頭。
再次是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狀況惡化。戰爭期間,英國喪失原有船隻的70%,造船業由1913年建造船隻總噸位120萬噸降至1918年的77萬噸。德國的封鎖,商船的減少,民用工業的衰落,使英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的影響。1913〜1918年間,按實物量計算,出口貿易減少一半;貿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億英鎊增加到7.84億英鎊。為平衡國際收支,英國變賣10%的海外資產,並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降為它的債務國。1919年英國欠美國債務8.5億英鎊,佔美國對協約國貸款的45%。英國同時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地位,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以及控制250餘年的海運壟斷地位。1919年,英國商船噸位低於戰前14%;但同期世界商船擁有量卻增加2倍,主要是美日兩國造船業的增長。法國對外貿易入超總額,5年內達到600億法郎以上,遠遠超過其支付能力。它同樣淪為美國的債務國,至戰爭結時共欠美國40億美元。
戰爭的苦難主要落在勞動大眾身上,他們不但要承受失去親人的創痛,而且生活水平更加下降,勞動條件愈益惡劣。由於大量工人應征入伍,廣大婦女兒童到工廠從事繁重勞動,工作時間很長,工資卻很微薄。各種生活必需品實行嚴格配給,使人們大多處於半飢餓狀態。英國工人實際工資在戰爭期間降低24%,而每個居民的稅額從1913年的5.4英鎊增加到1919年的19英鎊。法國工人的實際購買力僅為戰前的1/3。政府還將戰爭費用的重擔轉嫁給全體人民,依靠提高稅收,發行公債和貨幣,來彌補巨額財政虧空。其公債發行,1914年為7億法郎,1918年增加到29億法郎。貨幣流通量在1914〜1918年間,從73.25億法郎增加到275.36億法郎,使通貨膨脹長時間困擾人民。
與勞苦大眾受苦受難相反,壟斷資本家卻乘機大發戰爭橫財。英國壟斷資本在戰爭中獲得利潤40億英鎊。其礦場全部投資僅1.35億英鎊,而利潤達到1.6億英鎊。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純利2.7萬英鎊,1917年為34.4萬英鎊,1918年達到110萬英鎊。法蘭西銀行發行公債的傭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523萬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362萬法郎。
因此,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是苦難,而對資本家帶來的卻是發財機會。
Ⅲ 鈺海金融環球中心五樓怎麼去,大西洋西
公交線路:26路,全程約3.5公里
1、從珠海市步行約460米,到達公積金中心站
2、乘坐26路,經過4站, 到達水灣北站
3、步行約30米,到達鈺海環球金融中心
Ⅳ 16世紀開始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東岸。20世紀初世界經濟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轉去
(1)新航路的開辟;英國等大西洋沿岸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經濟迅速崛起,英國失去「世界工廠」地位。
(2)16世紀世界市場開始形成,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主要途徑是殖民擴張(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強占殖民地等)。
(3)19世紀中期英國處於世界市場的中心地位;19世紀晚期,歐洲其他工業國開始分享英國這一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
Ⅳ 新航路開辟對非洲的影響
新航路開辟的社會後果
新航路的開辟和美洲大陸的發現,對西歐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它的直接後果,首先是殖民制度的建立,新興的歐洲資產階級抱著發財的慾望,紛紛到亞、非、美洲進行殖民,瘋狂掠奪資源,侵佔土地,建立血腥的殖民統治,用征服、奴役以至消滅殖民地人民的辦法積累資金,他們奪得的財寶,紛紛流入宗主國,並在那裡轉化為資本,西歐資產階級利用這些資本擴大工場手工業,發展資本主義生產,但對殖民地來說,殖民統治的建立,使殖民地各國失去了自己的獨立和發展,大大滯緩了該地區的社會進步。
新航路的開辟在歐洲還引起了兩場革命。①商業革命。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間的聯系,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商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原來封建行會手工業生產已大大不能滿足世界市場的需要,因而市場的擴大,刺激了正在萌芽中的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同時,由於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使義大利的商業城市逐漸喪失了獨占東方貿易的地位,日趨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和國家,地位卻越來越重要,如荷蘭、英國,因處於有利位置而在世界貿易中佔有較大份額;十六世紀二十至七十年代尼德蘭的安特衛普是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十七世紀之後安特衛普的地位才逐漸被阿姆斯特丹和倫敦所取代。②價格革命。由於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突然增多,僅在十六世紀之內,歐洲黃金數量從約55萬公斤增加到119.2萬公斤,增加一倍多,白銀從700萬公斤增加到2140萬公斤,增加達兩倍多,而這些金銀是用殖民地人民廉價勞動力開採的,成本極低,因而引起金銀貶值,物價上漲,導致西歐各國城鄉雇傭工人實際工資的下降,生活更加困苦,而新興資產階級及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場的新貴族和上層富裕農民卻從穀物上漲中獲得好處,所以「價格革命」也是資本積累的因素之一,它一方面沉重打擊了封建土地所有者,另一方面加深了對勞動階級的剝削,加強了資產階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