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可以給我解釋一下什麼是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嗎(後半句「一段時間後」看不懂)
匯率的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一.超調模型的基本假定
1.購買力平價在短期內不成立內
2.總供給曲線容在短期內不是垂直的二.超調模型中的平衡調整過程
當商品價格在短期內存在粘性而匯率、利率作為資產價格可以自由調整時,為維持經濟平衡,匯率在短期內的調整幅度超過長期平衡水平,這一現象被稱為匯率的超調。在長期價格水平經過調整,經濟會達到長期均衡水平,價格水平發生與貨幣供給量同比例的上漲,本國貨幣匯率達到長期平衡水平,購買力平價成立,利率與產出均恢復原狀。
三.對超調模型的評價
1.超調模型在現代匯率理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2.超調模型的主要缺點
(1)由於建立在貨幣模型的分析基礎上,具有與貨幣模型相同的一些缺陷。
如假定貨幣需求是穩定的;再如假定國內外資產具有完全的替代性,事實上,由於交易成本、賦稅待遇和和各種風險的不同,各國資產之間的替代性遠遠沒有達到可視為一種資產的程度
(2)作為存量理論的超調模型忽略了對國際收支流量的分析。它將匯率波動完全歸因於貨幣市場的失衡,而否認商品市場上的實際沖擊對匯率的影響,未免有失偏頗。
供參考。
② 貨幣分析法有哪些模型
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貿易平衡、資產法 和 匯率超調模型
③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模型內容
粘性價格貨幣模型內容分析粘性價格貨幣模型中解釋的匯率從初始均衡狀態到達新均衡狀態的調節過程如圖所示:
式中A代表初始均衡點,M0為初始貨幣存量,P0為與初始均衡點相對應的商品價格,S0為初始均衡匯率。
其調整過程是:當由於某種原因引起了貨幣供給量從M0增加到M1時,由於產生了瞬間的貨幣超額供給,作為資產價格的利率和匯率會作迅速調整。由於價格粘性,在價格水平來不及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利率水平下降,同時匯率從S0調整至Sb(本幣貶值),即所謂的匯率超調(匯率超調的程度取決於M線的斜率,M線越陡,匯率超調程度越大)。經過一段時間後(從t0到t1),價格開始做出滯後反應,而此時的利率水平經過短暫的下降之後,會由於國際資本的流入而上升,而貨幣的超額供給導致預期通貨膨脹而使利率上升,相對利率的提高又會引起國際資本的流入。從而使貨幣的超額供給得到緩和。隨著價格的進一步上升,最終使貨幣的超額供給完全消化。這時匯率則從超調狀態B點(P0、Sb和M1的交匯點),到達E點(Pe、Se、M1的交匯點)。在E點上,匯率、利率、價格、貨幣存量和產出重新達到了均衡狀態。此時,購買力平價成立,這既是所謂的長期購買力平價成立的原因。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區別 粘性價格貨幣模型和國際貨幣主義匯率模式都強調貨幣市場均衡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同屬匯率的貨幣論。
後者由於假定價格是完全靈活可變的,被稱作彈性價格的貨幣論(flexible-price Monetary Approach),而匯率超調模型修正了其價格完全靈活可變的看法,被稱為粘性價格的貨幣論(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④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介紹
匯率的抄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襲簡稱為「超調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多恩布希(Dornbucsh)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與貨幣模型相比,這一模型的最大特點在於認為商品市場與資產市場的調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點,這使得購買力平價在短期內不能成立,經濟存在著由短期平衡向長期平衡過渡的過程。這里所說的短期平衡,是指價格還來不及發生變動時的經濟平衡。由於在一段時期後,價格才開始調整,所以長期平衡就是價格充分調整後的經濟的平衡。可以看出,貨幣模型中所得出的結論實際上市超調模型之中長期平衡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