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行為金融模型有哪些
行為金融學有五大經典模型: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BHS模型,具體為:
DSSW模型: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雜訊交易的基本模型,簡稱DSSW模型,他們認為,當理性套利者進行套利時,不僅要面對基礎性變動的風險還要面對「雜訊交易者」非理性預期變動的風險。該模型證明了非理性交易者不僅能夠在理性交易者的博弈中生存下來,而且,由於雜訊交易者製造了更大的市場風險,他們還將有可能獲得比理性投資者更高的風險溢價。
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他們假定投資者決策時存在兩種偏差,其一是代表性偏差,其二是保守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會造成投資者對信息的反應過度,保守性偏差會造成投資者對新信息的反應不充分,導致反應不足。
DHS模型:Daniel.Hirshleifer和Suhramanyam(1998)提出,他們把投資者劃分為有信息的投資者和無信息的投資者,而有信息的投資者存在兩種偏差,一是過度自信,二是自我歸因偏差。投資者通常過高的估計了自身的預測能力,低估了自己的預測誤差;過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開信息的價值。
HS模型:Hong 和Stein(1999)年提出。該模型假定市場由兩種有限理性投資者組成:「信息挖掘者」和「慣性交易者」。兩種有限理性投資者都只能「處理」所有公開信息中的一個子集。信息挖掘者基於他們私自觀測到的關於未來基本情況的信息來做出預測,他們的局限性是不能根據當前和過去價格的信息進行預測。慣性交易者正好相反,他們可以根據價格變化做出預測,但是他們的預測是過去價格的簡單函數。HS模型將中期的反應不足和長期的價格反應過度統一起來,一次又稱為統一理論模型。
BHS模型:Barberis Nicholas,Ming Huang,and Tano Santos(2001) 提出,該模型是基於均值市場的假設而建立。和前面的三個模型不同,BHS模型沒有將有偏的預期引入到模型中,而是從資產定價的另一方面,即投資者的風險態度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傳統的基於消費的定價模型中,作者引入前景理論所揭示的「損失厭惡」現象和另一個關於偏好的「私房錢效應」,產生了一個隨前期收益狀況而變化的風險厭惡,價格升高後投資者風險厭惡程度降低,價格將被進一步推高。價格降低後投資者風險厭惡程度升高,價格將進一步打壓。這個模型可以解釋市場方面的三個偏差現象:過度波動現象,股權溢價之謎,收益可預測性。
泡沫模型:泡沫根植於股票市場的虛擬性和不完全性。在這種市場上,價格的高低在很多程度上取決於交易雙方對於未來價格的預期。而且這種預期具有「自我維持」或「自我實現」的特點。當股票價格越是上漲,越有更多地人相信股價會繼續上漲,即使人們知道股價已背離其內在價值。在過高價位上一旦市價止升回跌,很快會出現下行的正反饋激盪,導致泡沫徹底破裂。現有泡沫模型大致分為理性泡沫模型和行為金融泡沫模型兩大類。
B. 為什麼無風險利率上升,會增加市場對資產的價格預期理論上,股票內在價值下降,股價將降低啊
理論上來說,無風險利率的上升會引起兩個方面的變動。
1,投資者期望回報回率。
從CAPM模型上可以看出答,無風險利率的上升對於投資者期望回報率的變動影響是不確定的。因為無風險利率上升的同時,市場溢價也在下降,具體的移動方向要根據BETA是否大於1才能判斷。
因此,股票內在價值到底是上是下其實是存疑的。
2,通脹率。
名義無風險利率的上升可能來自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通脹
通脹率上升,任何價格都會上升。
3,國債。
無風險利率上升,那麼顯然國債和其他各類債券價格是會下降的。從資產分配的角度來講,基金經理都會選擇將更多的份額從固定收益類移向權益類投資,那麼這種時候,因為供求關系的影響,也會推高股價。不過這是行為金融學的范疇,如果市場是強有效的話,這種現象應該會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