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未來經濟是什麼樣子的
自去年2014年5月總書記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新常態」的歷史性判斷。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2014年12月10日,由人民日報社,國務院國資委共同指導召開的中國第十四屆經濟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新常態 可持續---創新是中國發展新引擎」為主題,由經濟學家厲以寧為主講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問題。本人受邀參加此次盛宴,以新常態的思維對未來30年經濟形式和走向做以下分析。
總結過去,思考未來。首先要了解過去經濟體系以及國家對經濟建設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指導。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清醒即將發展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大概歷經兩次經濟的轉型和發展,第一次為計劃經濟時代,第二次為市場經濟時代,道德經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那麼第三次經濟時代是什麼樣子呢,或者是什麼雛形呢?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計劃經濟時代是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所謂市場經濟,簡而言之。明白了計劃經濟是政府和社團主導經濟外,就很容易明白市場經濟,當今時代諸多企業家,個體工商戶、商販的房子,票子,車子就來源於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果實。市場經濟是由市場為主導,政府為輔導,政治文化搭台經濟文化唱戲的一個大舞台。在當今時代,就服務意識而論,一些地方政府還沒有徹底的走向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服務意識。在信息時代的來臨,企業快速的發展和裂變,中國經濟從未有過的激盪和變化,大企業在裂變、傳統企業在衰變、小企業在聚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人人創客的時代來臨。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似乎每個創業者和守業者都在徘徊和迷茫中等待。
甚至有一些社區物業服務的部門也開始倡導各種創業的條幅,內容可謂是指導刺激人人創業,市場經濟體繫到了市場經濟的末尾時期。只有競爭才會有服務,只有競爭才會有創新。競爭促進服務進步,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最終使每個人,每個組織找到自己更適合的位置進行優化和升級從而發揮更大的經濟利益。
對於今天的每個中國人來說,我們即將告別市場經濟體系踏上新一輪的「資本經濟」以互聯網+為新的思想、新的思維、新的模式、新的經濟規律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新和創造。我們今天每一個80、90後的中流砥柱將主導新的歷史舞台。在資本經濟時代,我們人人擁有各種不同的資本,進入組織體系內針對自己的優勢進行資本匹配,人力匹配,技術匹配,資源匹配。正因這些無數個資源的驅動力組成,才會帶動社會的前進,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這個力量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必將淘汰過去經濟體系,構建一個嶄新的資本商業體系和依法治國的商業文明。
究竟什麼是資本經濟時代?它的杠桿作用又什麼呢?
計劃經濟時代:求大於供;
市場經濟時代:供大於求;
資本經濟時代:優化供求關系、發展資源匹配、資本聯合存亡;
我們看一個案例:面膜時代橫行微信圈,為什麼橫行霸道呢?因為面膜解決了國家經濟體系下的四個創造經濟的弱勢群體,第一個群體為在家閑置的已婚寶媽人群為中年群體。第二個在校就讀的大學生群體。第三上班族的白領群體。第四是社會殘疾人及其他弱勢群體的經濟創造問題。
為什麼一片小小的面膜在一年內能創造幾個億甚至20個億的銷售額,不是面膜本身問題,而是一幫資源創造者看到了,並通過某種特殊需求的產品建立供應體系,解決了信息時代隱藏在社會經濟體制下的商機。故而創造了驚人的業績。尋美人品牌通過優化供求關系,進行資源匹配,創新產學研一體化的戰略合作思想,通過一款面膜三個月創造1個億的銷量正是用了「資本思維」引領資本經濟時代的新型企業。
我們再看一個鮮活的例子:小米手機其實是典型的「資本思維」成長起來的企業。首先,他會找到合作方、投資方,告訴他們我方將用全新的方式做手機,然後大家一起來做,在還沒有開工之前就拿到了投資,並且組建了一個分工型、協作化的團隊。然後它會先告訴消費者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手機:配置是多少、價格是多少。找到了自己的消費者,拿到了訂單,這時再去找工廠去做代加工,然後以手機為渠道,不斷做深、往外延展。小米用的就是輕資產、精定位、做縱深、高增長的資本思維方式。你會發現,小米背後形成了一條生態鏈,價值巨大,卻又不需要工廠和設備,僅用5年竟然可以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價值450億美金!「資本思維」背後的杠桿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但是,如果小米手機按照傳統的市場經濟思維去運作,那麼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們需要一筆啟動資金,先用於手機市場的調研和產品研發,這個過程需要至少半年。然後我們得准備一大筆費用去購買設備、建設廠房,接下來開工生產。當產品生產出來之後再去找渠道商,你還得去砸錢做廣告,努力賣給消費者。這時如果資金不夠了就去銀行貸款,進行擴大生產。而傳統企業之所以難以為繼,症結就在這種運作思路上,最後資不抵債、或者利潤率趕不上銀行的貸款利息!
在以往的市場經濟時代,企業跟金融是「債權型」關系,而在資本經濟時代,企業跟金融機構是「股權型」關系。「債權型」關系的弊端日益暴露:金融機構把錢「借」給企業謀發展,比如銀行就是企業的拜把兄弟,但是這位拜把兄弟只願跟企業同富貴,不願跟企業共患難!當經濟處於上行期,銀行會錦上添花,主動、過度的放貸給企業。而一旦經濟進入下行期,銀行就立刻釜底抽薪,絕不會雪中送炭,這使下行的經濟雪上加霜,這也是中國銀行盈利模式和監管模式決定的。
資本時代經濟體系下的合作體系,是金融機構將錢「投」給企業,佔有企業股份。當企業經營困難的時候,股權能夠風雨同舟;企業高速成長的時候它會獲利退出,能起到調節經濟增速、使經濟可持續發展。這就是「股權型」關系的資本經濟時代。
因此,國家在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因為按照現在的變化速度,未來30年內,所有的商業邏輯都將摧毀重建,所有的傳統企業都將重頭再來!必須有一個歸零的過程!即:所有的傳統企業必須另起一盤,按照嶄新的商業邏輯重新開始,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再創業的過程,中國正在打造「創業型」經濟!那麼,國家為什麼會實行IPO注冊制?因為國家就在要求每一家嶄新的企業必須按照上市公司的標准去發展,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和創意,只要敢於創新,就可以第一時間拿到資本市場進行大眾融資、發行股票!然後時刻對接投資方、投行等金融市場,利用資本增長方式去發展,這就是「資本思維」,而能夠參與到這種創業型項目的人,就是拿到了原始股權,這就是「股權投資」!這種創業者手中的股權,也是一種「配額」,是一種可以坐享其成的財富。怎麼使社會上產生大量的「股權」呢?國家將通過IPO注冊制,降低企業上市門檻,甚至每個公司都會無門檻式實行IPO注冊制。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初創型企業,幫助其實現直接融資,從而激發大眾創業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