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脫歐對中國好還是壞
英國脫歐對中國好。
英國若脫歐,反而更能加強和中國在金融領域的進一步合作,版這也是符合「一帶一路」政權策溝通,尤其是資金融通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如果英國脫離「組織」,出來「單干」,會促使英國更加傾向於和中國展開更寬領域的合作。畢竟,一個曾經當過世界「一哥」的人,更懂得今天「二哥」想要追求進步的心態,這容易讓中英雙方在很多理念、領域一拍即合。
英國退出歐盟,在短期內對英國無疑是有利的。英國可以立即省下每年需繳納給歐盟財政的80億英鎊款項。
支持英國脫離歐盟的人說,90%的英國經濟與對歐盟的貿易無關,但仍然受歐盟規章的掣肘,擺脫歐盟將使英國許多中小企業不受歐盟規章制度的鉗制,就業機會可能會因此增多。
失去歐盟成員國的資格,英國難以依託歐盟在歐洲和世界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將大打折扣。
㈡ 請問下歐洲哪個城市最適合居住!
瑞士蘇黎世 德國慕尼黑
蘇黎世在2008年被評為世界上"生活質量最好的城市".
②瑞士最大城市,蘇黎世州首府。在蘇黎世湖西北端、利馬特河兩岸。人口36.7萬,連郊區83.9萬(1983)。中世紀時作為商業與行會中心,1218年成立城邦,1351年加入瑞士聯邦。具有國際意義的水陸空交通樞紐。瑞士最大工商業中心,又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機器製造業佔全國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還有毛紡織、絲紡織、化學、電機、造紙、印刷等工業。重要文化中心,有蘇黎世大學(建於1833年)、瑞士聯邦綜合工科學校(愛因斯坦曾在此學習和工作)、圖書館、博物館(建於1898年)。風景優美,旅遊業發達。國際會議常在此召開。市內有中世紀建造的教堂尖塔、古堡,噴泉,利馬特河兩岸有雙塔羅馬大教堂、修女院、菩提園等。
蘇黎世是瑞士的經濟中心,同時也是3百多家銀行所在的金融中心。公元前羅馬皇帝開始在林登荷夫山丘設置稅關關卡,並命「Turicum」關卡,蘇黎世地名由此而來。中世紀蘇黎世成為銜接北義大利和德國的交通樞紐,是個以紡織業為主的商業城市。1847年瑞士第一條連接蘇黎世和巴登鐵路誕生了,這使得蘇黎世紡織產業與機械產業日益發達,由此奠定了金融實業的基礎,從而成為瑞士的第一大城市。
蘇黎世是蘇黎世州的首府,人口有35萬。蘇黎世是座有2000年歷史的古城,最早羅馬人在此設立稅卡,因而得名。1351年加入瑞士聯邦。由於地處交通要道,特別是紡織業的發展使得蘇黎世成為歐洲重要的商業城市。如今蘇黎世是瑞士非常重要的交通、金融、商業、文化中心城市。
蘇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也是全歐洲最富裕的城市。它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部,蘇黎世湖西北端,利馬特河同蘇黎世湖的河口。蘇黎世人口36. 9萬。蘇黎世在克里特語里的意思是「水鄉」。
蘇黎世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黃金市場之一。這里集中了120多家銀行,其中半數以上是外國銀行,故享有「歐洲百萬富翁都市」的稱號。西爾波爾特大街和交易所大街兩旁,銀行林立,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額在西歐交易所中首屈一指,總計西歐70%的證券交易在此進行。蘇黎世的班霍夫街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街。蘇黎世的黃金市場更是聞名遐邇,六十年代曾躍為僅次於倫敦的世界第二大黃金市場。
蘇黎世為地中海氣候,全年氣候宜人,年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8.6攝氏度。
蘇黎世為中世紀與現代化相結合的城市。市內有中世紀時期的教學尖塔、古堡、噴泉;利馬特河兩岸有雙塔式羅馬大教堂、修女院、市政府和許多現代化的住宅、旅館和飯店等。蘇黎世湖猶如一彎新月倚在市區的東南端,長達40多千米,蔚藍色的天空映著碧綠的湖水,片片白帆搖曳著湖上的雲彩;郊區的山谷綠草如茵,林木蔥蘢。景觀:市立美術館,蘇黎世湖,婦女大教堂,瑞士國家博物館。
蘇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也是全歐洲最富裕的城市。它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部,蘇黎世湖西北端,利馬特河同蘇黎世湖的河口。蘇黎世人口36. 9萬。蘇黎世在克里特語里的意思是「水鄉」。早在2000年前就已形成村落,1218年成立城邦,1351年加入瑞士聯邦。到18、19世紀,蘇黎世成為瑞士主要講德語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科學中心,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和核物理的創始人之一的沃爾弗同·波里都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
蘇黎世地處從法國到東歐和從德國到義大利的商路要沖,又是水陸空交通樞紐。工商業歷來興盛,特別是絲織業有很大發展,是中世紀阿爾卑斯山以北的絲織業中心。現在它的工業佔全國第一位,機器製造業佔全國生產總值的3/4。瑞士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就設在此地。
蘇黎世不僅是瑞士最大的金融中心,而且是西歐重要的金融中心。這里集中了120多家銀行,其中半數以上是外國銀行,故享有「歐洲百萬富翁都市」的稱號。西爾波爾特大街和交易所大街兩旁,銀行林立,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額在西歐交易所中首屈一指,總計西歐70%的證券交易在此進行。蘇黎世的班霍夫街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街。每年從這里調動的資金,都達到了令人難以估計的天文數字。
蘇黎世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黃金市場之一。這里集中了350餘家銀行及銀行分支機構,其中外國銀行近70家。享有盛名的蘇黎世交易所建於1876年,其成交額在西歐交易所中居前列,最高峰時有70%的證券交易在此進行。瑞士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具有全自動交易和清算系統的交易所,其先進的設備、高素質的人員為投資者提供了優良的服務。蘇黎世的黃金市場更是聞名遐邇,近年來其黃金市場的地位有所下降,六十年代曾躍為僅次於倫敦的世界第二大黃金市場。
蘇黎世位於流入蘇黎世湖的利馬德河河口, 是瑞士最大的城市。市區被利馬德河分為東西 兩岸,也分成新城和舊城,它們之間有迷宮般的羊腸小道連接。舊城區在河北岸,分為上村和下村,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精品時裝店,酒吧,咖啡屋,古玩廳等。
蘇黎世有1833年創建的瑞士最大的綜合性大學——蘇黎世大學。1848年蘇黎世把首都的地位讓給了伯恩,作為補償,6年後在這里創辦了聯邦工學院。在這里曾經培養出兩名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核物理的創始人之一沃爾夫岡·波里。蘇黎世文化氛圍非常濃厚,擁有20多個博物館,20多個圖書館,100多家畫廊,音樂廳及歌劇院。
位於火車站北面的國家博物館是個值得參觀的地方。它開辦於1898年,是個維多利亞式的大建築。展品以瑞士文化、藝術、歷史為主題,其中包括:中古宗教經文、繪畫、彩色玻璃窗飾、取自古教堂及房舍的壁畫等。博物館樓上是一個大廳,規模之大足以和大教學媲美,展品是歷代武器、甲胄、軍報、軍旗等。博物館中還展出舊日房屋的內部裝飾,是從真正房子移植到館內的。其他展品有聖壇祭品、傢具箱櫃、古代鍾表、金銀飾物、民間服裝……總之,凡足以說明瑞士文化及社會演變的實物,凡乎應有盡有。1910年列寧僑居蘇黎世時,就利用這里的豐富資料撰寫了不少有名的著作。
河東大教學以東數百米處,是蘇黎世美術館。主要收藏西歐繪畫,上至中古,下到本世紀的作品,尤其著重瑞士畫家,如18世紀的博斯利,19世紀的勃克林及賀德勒等。雕塑則以表現派的賈柯麥蒂為主。美術館除歐洲各國大師如莫奈、塞尚、梵·高、畢加索等人的作品外,還搜集了相當數量的蒙克的作品,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外收藏蒙克作品最多的美術館。夏高爾的作品更是豐富,獨佔一整間展廳。另有一個展廳專門展出達達主義的作品。
萊特博格博物館位於蘇黎世湖西一個林木繁茂的公園里。展品以外國藝術作品為主,包括中國畫、美洲地毯、印度雕像、秘魯陶瓷、非洲面具等。展品原為一個貴族所收藏,大半來自亞、非、拉各洲。
蘇黎世還是瑞士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蘇黎世湖畔的「馥勞」教堂始建於公元853年,為典型的羅馬式建築。教堂不遠處全市最美的巴羅克式建築是昔日的酒業公會。河對岸正對「馥勞」教堂的建築是蘇黎世大教堂,其一對高聳的塔樓建於15世紀,它是蘇黎世城的重要標志。市政廳則是一座華麗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蘇黎世市有各類博物館、美術館50多處。蘇黎世聯邦高工、蘇黎世大學等院校均是舉世聞名的高等學府,我留瑞的近千名學生中約一半在上述兩校深造。瑞士國家博物館和圖書館也設在這里。列寧1916-1917年在該市從事研究工作,完成了著名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一書。
位於蘇黎世湖畔,利馬河將市區分成了東西兩個部分。
蘇黎世主要是個商業城市,主要的景點集中在利馬河(Limmat)兩岸的市中心區域。
㈢ 德國首都是哪裡
德國首都是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3)東歐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柏林地處德國東北部平原上,城市中心坐標為北緯52°31′,東經13°2′。柏林位於易北河的支流施普雷河(Spree)注入哈弗爾河(Havel)的河口處。北距波羅的海約180千米,南距捷克190千米,總面積約892平方千米。
柏林的地勢低平,但稍有起伏,平均海拔35米,地層屬於沙質,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運河點綴其間,為柏林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同時也使柏林地區森林茂盛。自然最高點位於克羅伊茨堡,海拔66米。施普雷河橫貫市區,西流注入哈弗爾河。
後者蜿蜒曲折,形成串狀哈弗爾湖泊群,東端分布有米格爾湖等湖群,大湖泊成為城市的水源,幾處大片森林分布其間。
柏林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六月、七月和八月期間的平均氣溫在22°C和25°C之間,夏季最高氣溫大約為30°C。
施普雷河源出東南部勞西茨山北麓,向北流經寬闊的沼澤各地,形成許多湖泊,在柏林匯入哈弗爾河。該河流全長403千米,流域面積1萬平方千米。春季為洪水期。科特布斯附近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呂本以下153千米可通航。
㈣ 瑞士 地理位置 宗教信仰 (英文 要翻譯)
下面們是關於你問題完整的中英文對照(原文與精譯),比較詳細,不知道你要多少字的,按需取捨吧。
Geography
It is often said that Switzerland lies at the heart of Europe. Geographically speaking, that's not quite true. However, the main route linking northern and southern Europe does run through the Alps.
Switzerland borders Germany in the north, Austria and the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in the east, Italy in the south and France in the west. This means that three important European cultures meet in Switzerland - that of the German-speaking region, the French and the Italian.
地理概況
人們常常稱瑞士為"歐洲的心臟"。就地理位置而言,瑞士並非位於歐洲的中心;但連接歐洲南北的主要干線穿越瑞士的阿爾卑斯山。
瑞士北部與德國接壤,東臨奧地利和列支頓士登,南臨義大利,西臨法國。歐洲的三種重要文化在瑞士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地區,即德語區、法語區和義大利語區。
Size, regions, population
Switzerland has an area of 41,285 square kilometres (15,940 square miles). The proctive area - that is, the area without the lakes, rivers, unproctive vegetation and no vegetation at all - covers 30,753 square km (11,870 square miles)
The Jura, the Plateau and the Alps form the three main geographic regions of the country.
7.4 million people- just over one thousandth (0.1 per cent)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 live in Switzerland.
Switzerland has a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with 234 people per square km (606 per square mile) of the proctive area in 2000. In the agglomerations, which cover about 20% of the total surface area, the density is 590 per square km (1528 per square mile).
面積、地區、人口
瑞士國土總面積為41285平方公里,只佔全球面積的千分之1.5。可生產地區, 即沒有湖泊河流,植被可生產的地區為30753平方公里。
汝拉山區、中部平原及阿爾卑斯地區構成瑞士的三個主要地區。
瑞士人口有七百三十萬,只佔全球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一。
瑞士的人口密度較高,可生產地區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7人。城市聚集的地區約占瑞士總面積的20%,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0人。
Religious landscape
Membership of Christian churches has shrunk in recent years. In a wideranging poll of Swiss attitudes taken in 2000, only 16% of Swiss people said religion was "very important" to them, far below their families, their jobs, sport or culture. Another survey published the same year showed the number of regular church goers had dropped by 10% in 10 years. Among Catholics, 38.5% said they did not go to church, while among Protestants the figure was 50.7%. Only 71% of the total of those asked said they believed in God at all. The demand for church baptisms, weddings and funerals has fallen sharply in the last 30 years. The 2000 census showed that the Roman Catholic and the mainstream Protestant church (the Reformed-Evangelical) had lost in both absolute terms (the number of members) and in relative terms (their share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smaller offshoots of these two churches were proportionately the same as before. The free evangelical churches accounted for 2.2% of the population; the Christian Catholic church made up 0.2%.
The Jewish community also remained more or less unchanged. Recent immigration has brought members of other faiths to Switzerland, in particular Islam and Orthodox Christianity.
Even if the churches are no longer relevant in many people's lives, both Roman Catholicism and Protestantism have played a key role in shaping modern Switzerland and the way in which Swiss people see themselves.
宗教分布
近年來,基督教成員的數目明顯減少。2000年,宗教態度的大范圍投票中:只有16%的瑞士人認為宗教是「非常重要」的;但比起家庭,事業,健身及文化,還是差遠了。同年的另一項研究表明:經常去教堂的人數在十年中降了十個百分點。38.5%的天主教徒承認沒有去教堂;而不去教堂的新教徒佔50.7%。在被調查到的兩教教徒中,只有71%的人表示相信上帝。 近三十年來,在教堂做洗禮,舉行婚禮喪禮的人數越來越少。 2000年的普查表明:羅馬天主教及主要新教(革新的傳福音者),無論是絕對數目(教堂成員人數),還是相對數目(所佔總人口比例)都大幅度地下降。
除了兩大教派意外,其它較小的教派比例均衡。自由福音教人數占總人口的2.2%;而基督天主教佔0.2%。
此外,猶太教人數基本保持不變。
盡管教會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太重要,但天主教和新教仍對現代瑞士社會起著塑造作用,影響著瑞士人對自身的態度。
Roman Catholicism
Roman Catholicism tends to be associated with conservatism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values, including regional autonomy and commitment to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strongly Roman Catholic cantons include Uri (more than 90%), Schwyz and both Nidwalden and Obwalden, the Alpine cantons which took the 1291 oath of confederation,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witzerland. They joined together at that time to assert their rights to rule themselves in the face of outside powers. Today these are the areas which vote most strongly against any moves they believe could bring Switzerland closer to its neighbours and threaten its neutrality.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n Switzerland is unusual in that the secular authorities in ten Catholic cantons have an important say in the nomination of bishops. This is the result of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Pope and the participating cantons in 1828.
After many years in which Protestants were the majority in Switzerland, Roman Catholicism again became the largest religious group around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as a result of immigration from Catholic countries.
羅馬天主教
羅馬天主教傾向於傳統守舊,並讓人聯想到地區自治和地方信奉。羅馬教勢力在下面幾個州的勢力較強:烏里州(超過90%),施維茨州和上下瓦爾登州。這幾個州位於阿爾卑斯地區,於1291年宣誓聯合,被認為是現代瑞士的雛形。當時的聯合是為了抵制外來強權,保護自身權利。今天,一旦提議革新可能使瑞士與鄰國接近,損害瑞士中立地位,便會遭到這幾個州的強烈反對。
瑞士的羅馬天主教堂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在10個信奉天主教的州,非宗教政權在主教的提名上有非常中重要的發言權。這是1828年羅馬大主教與這些州協調的結果。
多年來,基督教徒一直佔大多數。但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天主教再次成為瑞士最大的宗教。該現象主要是由大量來自天主教國家的移民引起的。
Protestantism
Switzerland was home to two of the leading figures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which swept across Europe in the 16th century, Ulrich Zwingli and Jean Calvin. On the whole it was the better-off rural cantons and the cities which were to develop into Switzerland's instrial centres which adopted the new religion. Geneva in particular became a stronghold of Protestantism, and a haven for refugees - including Calvin himself - fleeing oppression in Catholic countries. These refugees in turn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ity's intellectual and economic life. Protestants valued rationality and hard work, and saw wealth as a reward from God, an ethos which helped lay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Swiss prosperity.
The 1848 constitution which created the federal Swiss state as we know it today, was drawn up by Protestant radicals who saw greater centralisation as essential to develop an instrialised economy. The federal state created a single currency system to replace the different cantonal currencies, and lifted internal trade barriers.
基督新教
16世紀時,基督教改革席捲整個歐洲。改革的兩位重要領導人烏爾里希?慈運理(Ulrich Zwingli)和約翰?加爾文(Jean Calvin)都是瑞士人。從總體上看,瑞士較富裕的鄉村和工業化城市接受了新教。日內瓦成為基督教的最堅決擁護者,並為受天主教壓迫的流亡者,如加爾文,提供避難港。這些流亡者為日內瓦的知識和經濟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基督教徒重視合理性與辛勤工作,認為健康是上帝的恩賜:這種意識形態為現代瑞士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1848的瑞士憲法確立了今天的聯邦政體。當時的憲法是由一名激進派的基督教徒起草的。他認為較高的中央集權是工業化經濟發展必不可缺的。聯邦政府創建了統一的貨幣制度,取消了各州不同的貨幣形式,從而解除了國內貿易的障礙。
Other religions
Switzerland's third biggest religious group is Islam. The 2000 census showed that there are over 300,000 Muslims in the country, slightly more than twice as many as in 1990. Many of these Muslims are refugees or asylum seekers, but the number of Swiss nationals who are Muslims has increased from 7,700 to 36,500 in ten years.
其它宗教
瑞士的第三大宗教是伊斯蘭教。2000宗教普查表明,瑞士有三十多萬的穆斯林教徒,該數目幾乎超出了1990年兩倍。大多數穆斯林是來自其它國家的避難者。僅10年的時間,瑞士公民中的穆斯林人數就從7700增加到36500。
The number of Orthodox Christians has also increased as a result of immigration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They total more than 130,000.
大量來自中東歐的移民使得東正教人數增多。其總數已超過13萬人。
The number of followers of Judaism has remained stable, with around 17,900.
猶太教的人數也穩定增長,目前大概有17900人。
There are some 21,000 Buddhists following different schools. Just over half the Buddhists are Swiss nationals. The biggest Buddhist temple in Switzerland, Wat Srinagarindravararam, opened in canton Solothurn in 2003. It follows the Theravada school.
There has been a steep ris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saying they belong to no religion. They now account for just over 11% of the population, against 7.4% in 1990, and 1.1% in 1970.
不同的佛教教派共有大約二萬一千教徒,其中一半是瑞士公民。瑞士最大的佛教廟宇泰國僧院(Wat Srinagarindravararams)於2003年在索洛圖恩(Solothurn)落成;其次是小乘佛教僧院(Theravada)。
無神論者的數目也急劇上升,目前占總人口的11%以上。1990年時,該比例為7.4%,1970年僅為1.1%。
㈤ 德國的首都柏林屬於東德還是西德
柏林一分為二,東部屬民主德國,西部屬聯邦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