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狹義上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藉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採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二)P2P網貸 P2P網貸英文稱為Peer-to-Peer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國內又稱「人人貸」。P2P網貸是指通過P2P公司搭建的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雙方的匹配,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信貸模式。(三)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依託於海量、非結構化的數據,通過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化方式對其數據進行專業化的挖掘和分析,並與傳統金融服務相結合,創新性開展相關資金融通工作的統稱。(四)眾籌 眾籌(crowdfunding),是指項目發起人通過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發動公眾的力量,集中公眾的資金、能力和渠道,為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或某個項目或創辦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的一種融資方式。(五)信息化金融機構 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通過廣泛運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對傳統運營流程、服務產品進行改造或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信息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六)互聯網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提供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信息匯聚、搜索、比較及金融產品銷售並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台
㈡ 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都有什麼
你好,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開放、回平等、協作、分答享"的精神往傳統金融業態滲透,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具備互聯網精神的金融業態統稱為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僅在於金融業務所採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於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徵。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㈢ 為什麼說互聯網的思維不適合金融領域
自從2013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火爆以來,銀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傳統」二字以示區分。這對不少銀行從業者而言,無疑是赤果果的歧視,在他們看來,自己才是互聯網金融的鼻祖。
畢竟,銀行業早在1990年代便開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網上銀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機興起之初便上線了手機銀行,互聯網金融機構只不過是後來者罷了,憑什麼冠以「新」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機端的自己又怎麼能被冠以「傳統」二字呢?
也就難怪,中國銀行業內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網點數量成正比的。工農中建四大行和郵儲的網點數量都是萬級的,其中郵儲擁有營業網點近4萬個,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個;幾家規模比較大的股份制銀行網點數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興業、招行、浦發銀行的網點數量都在2000左右。
若銀行的核心業務主要圍繞網點展開,必然進一步衍生出網點管理和考核的需求,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後才是總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構便產生了。
在金字塔架構下,總行作為全行的大腦,負責產品設計、指標考核和進度督導,分行則主要承擔起上傳下達的角色,負責指標分解甚至加碼以及日常督導考核,支行網點作為戰斗的一線則要背任務、背指標。
㈣ 互聯網金融是什麼
那麼現在大家探討的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什麼呢?事實上,目前業內存在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的探討,其實也一直處於概念模糊之中,各種模式,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定義來進行界定。所以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否則大量的討論都建立在基礎定義不同的基礎之上,很難有實質性的意義。
總體而言,目前市場上,習慣把所有涉及到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經營模式,都定義成「互聯網金融」,當然業內還有一種傾向,其實是更直接、簡單的理解,就是只有互聯網企業,介入了金融領域,才是互聯網金融。
而金融企業使用互聯網手段,則不是互聯網金融,而習慣性界定為「金融互聯網」。這種劃分,單純的其實就主體劃分,習慣性將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對立起來,這種對立的後果是引發了業內大量的口水,實質的意義卻非常有限,因為人為排斥了兩者融合的可能性。
暫且撇開定義,我們就現象來看,目前最普遍定義為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大概區分其實是四個模式。
第一個模式是線上P2P模式,(當然P2P背後也開始了很大的分化,拍拍貸模式,人人貸等模式,陸金所、有利網模式等,至於宜信模式,我個人認為是屬於P2P模式,但是更多是線下運作的概念,跟互聯網關系不大,所以暫不為定義互聯網金融。)還有一系列眾籌網站(這個模式目前處於起步階段,國外發展有一定的成績,國內暫時沒看到太多的實質性業務網站,點名時間是個代表,但是帶有一定的公益特徵,還有待觀望)。
第二個模式是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介入金融領域,所形成的各自互聯網金融模式,阿里最具代表性,衍生的金融模式也較多。
第三個模式其實是涉及到銀行支付結算體系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上存在了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200多家支付企業。
第四個模式則是大量的互聯網企業介入的金融服務領域,他們更多還是以服務金融機構為主要運營模式,本身不介入金融領域,例如東方財富網等基金代銷網站,還有如融360、好貸網的金融信息服務模式的網站。
如果還有一塊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話,那就是比特幣的出現,很多人把比特幣跟Q幣等同,我認為兩者是截然不同的。Q幣背後是等值人民幣作為信用基礎的,所以Q幣的誕生過程是不創造信用的,社會總體貨幣體系是均衡的。無論你怎麼玩Q幣,都不會給社會貨幣總量產生沖擊。
而比特幣不是,比特幣其實理論上是創造了一種貨幣體系,他存在的信用基礎是人們基礎於對恆定貨幣總量的預期,這種貨幣體系,創造了信用,理論上可以理解為發行了新的貨幣,規模如果足夠大,對社會會產生各種沖擊。
我自己對金融的理解,金融背後第一屬性絕對是政治屬性,也就意味著社會不可能產生脫離政治屬性的金融體系,比特幣的悖論就出現了,如果自娛自樂,那跟金融本質是無關的,一旦影響社會貨幣體系,必須納入監管。去中心化的比特幣,也就只是政治體系裡發行多元化貨幣的一種,所謂的顛覆也就無從談起。
目前市場上,最熱門討論最多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是P2P模式和阿里模式,P2P的發展從07年開始,到09年之後發展非常迅速,引起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由於進入門檻較低,監管空白,使得這個模式從一開始就處於了充分競爭的格局,為了保持各自的競爭優勢,P2P開始了出現各種分化,分化的背後使得大量的P2P模式。
總體而言,已經脫離了其最早誕生時候的初衷,現在的P2P的本質其實已經是批了互聯網外衣的金融機構了,只是這樣的金融機構沒有牌照準入,也沒有監管涉及,通過這一次金融改革的方向後,未來肯定不僅會發展得很好,而且也會有相應政策來維護這個新新的市場的!
㈤ 互聯網金融有哪幾個細分領域
綠色能源領域,以融資租賃業務為基礎的互聯網類金融公司。主要是在太陽能資產租賃領域。
潛在問題:
(一)、新能源行業,國家政策問題不大,但是容易和政治走得太近,不管是當地政府還是中央高官,這一塊風險需要衡量。
(二)、需求資金量非常大,標的在不拆標的情況下,金額巨大,並且能源行業周期較長。可能行業本身風險就很大。
基於社交金融LBS,也是眾保模式,基於陌生人地理位置,擔保人確認借款後,擔保放款,擔保人也有一定收益;屬於信用借款,模式十分新穎,具有社交屬性、金融屬性和眾保屬性。大數據、LBS等「黑科技」手段運用,高大上。
潛在風險:
(一)、眾保模式在中國很容易變形,出現相互惡意擔保騙貸,風險高。基於陌生人,信任度更要打折扣。
(二)、高大上的科技手段,在P2P面前,風控、徵信等難題下,多少顯得很虛,有真實的瓶頸。
消費分期主要面對是高校學生,消費3C產品。切入點非常准確,目標客戶明確,後期也為大數據做准備,學生在畢業後依然是穩定潛在客戶。美國也有一家類似的公司SoFi,在最近也都獲得了十足發展,也得到了大筆融資。
潛在問題:
(一)、學生沒有收入,靠家裡的生活費。或許信用不錯,但屬於「瑕疵客戶」。
(二)、可能融資金額數據有問題。嚴重懷疑這兩家由於競爭,存在虛假融資公告。
潛在問題:
(一)、資金池直接赤裸裸的宣傳。「隨用隨取」的宣傳方式,直接宣傳資金池模式。
(二)、病毒式營銷。把邀請營銷用到了極致,外加利息遞增的方式(挺惡心的,這么利用人性弱點)。
隨著股市走牛,一路過了4400點,股票配資一路走火啊,行情好,市場好,又是互聯網金融熱點。發展速度值得關注,值得期待。
潛在問題:
(一)、面臨經營不穩定風險。
(二)、政策風險。證監會在4月17日出手限制場外股票配資,隨時面臨法律風險。P2P股票配資這方面的風險無法規避。
定位於被忽視的群體——剛剛開始工作的小白,還沒有足夠能力,但是發展潛力巨大。在掌握他們消費習慣等大數據的情況下,在接下來的歲月里,可能會伴隨著各種相關服務。
潛在風險:
(一)、此客戶群屬於「次級客戶」,風險較大,違約概率較高。
(二)、發育較慢,時間周期較長,還面臨流失風險。從一個「次級客戶」成長幾年,當其有能力時,可能需求減弱。
㈥ 金融互聯網行業有哪些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路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後(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2018年10月10日,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的《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試行)》文件出台並公布 。
㈦ 互聯網金融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ITFIN)就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基於網路平台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並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異於傳統金融的金融模式。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可以分為六大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
此條答案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業有趣的財經資訊、財經知識科普平台。
㈧ 互聯網金融做什麼的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路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後(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
互聯網金融(ITFIN)就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
包括基於網路平台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並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異於傳統金融的金融模式。
(8)金融領域互聯網擴展閱讀
互聯網金融行業要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建立嚴格、完善的風控體系,形成貸前、貸中、貸後流程管理和決策系統是關鍵。國內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風控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互聯網金融的新拐點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無論是從業者還是監管者,都已經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互聯網金融行業亟需革新,而提升風控能力,成為了推動互聯網金融革新,加速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步驟。
隨著中國互聯網金融不斷向縱深發展,P2P行業在本土化運營過程中出現諸多水土不服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政府的介入和監管不足,相關法律法規出現缺位有關。所以在互聯網金融的風控上,政府以及監管機構首當其沖,必須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為行業樹立標准。
㈨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哪些應用
大數據從四個方面改變了金融機構傳統的數據運作方式,從而實現了巨大的商業價值。這四個方面(「四個C」)包括:數據質量的兼容性(Compatibility)、數據運用的關聯性(Connectedness)、數據分析的成本(Cost)以及數據價值的轉化(Capitalization)。
大數據在金融業的應用場景正在逐步拓展。在海外,大數據已經在金融行業的風險控制、運營管理、銷售支持和商業模式創新等領域得到了全面嘗試。在國內,金融機構對大數據的應用還基本處於起步階段。數據整合和部門協調等關鍵環節的挑戰仍是阻礙金融機構將數據轉化為價值的主要瓶頸。
數據技術與數據經濟的發展是持續實現大數據價值的支撐。深度應用正在將傳統IT從「後端」不斷推向「前台」,而存量架構與創新模塊的有效整合是傳統金融機構在技術層面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此外,數據生態的發展演進有其顯著的社會特徵。作為其中的一員,金融機構在促進數據經濟的發展上任重道遠。
無論是在金融企業還是非金融企業中,數據應用及業務創新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五個階段:業務定義需求;IT部門獲取並整合數據;數據科學家構建並完善演算法與模型;IT發布新洞察;業務應用並衡量洞察的實際成效。
在今天的大數據環境下,生命周期仍維持原樣,而唯一變化的是「數據科學家」在生命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大數據將允許其運用各種新的演算法與技術手段,幫助IT不斷挖掘新的關聯洞察,更好地滿足業務需求。
㈩ 互聯網和金融行業哪個更有前途
互聯網行業
大數據時代讓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在互聯網行業最為熱門的有手機軟體、手機游戲、視頻、搜索等。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像php、java、UI設計等,尤其是移動端軟體的開發需求巨大,如大數據開發、雲計算、搜索、移動互聯網等。
就業前景: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各種技術的日趨成熟,以及各種APP等層出不窮,對軟體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可以說就業前景是非常好的。
二、金融行業
金融業在我國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受過比較好的金融專業的學生,將來會有好的發展機會。
就業前景:馬雲在預言未來十大行業時提到,金融行業在未來將是一個黃金的發展時期,金融行業中的資深金融分析師將迎來職業的黃金期,被稱為「金領」,需求量大且薪資水平高。
就業方向:①基金公司:基金公司現在非常需要能做基金績效評估、風險控制、資產配置的人才。
②證券公司:證券公司現在正處在一個艱難的時期,同時也在通過集合理財產品設計等尋求生存的機會。
③銀行:最傳統的銀行也在起著微妙的變化。現在各大銀行的總行正在著手建立內部風險管理模型,急需這方面的人才。
可是,由於銀行用人制度比較僵化,真正有水平的人未必能進去做這個事情。銀行內部的另外一個重要部門——資金部,也需要金融專業的人才。
他們一方面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操作,是未來固定收益證券這一塊的主力,同時也是未來大有發展空間的公司債券市場、抵押支持債券這些金融專業產品的設計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