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有關金融學的論文

有關金融學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05 07:05:24

『壹』 關於金融經濟學的 論文題目

1. 金融不良資產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2. 我國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抑制研究
3. 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與中國金融開放
4.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
5. 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及防範研究
6. 房地產金融風險管理及對策研究
7. 我國金融衍生市場創建若干法律問題初探
8. 現代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問題芻議
9. 論我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完善
10.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
11.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
12.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研究
13. 金融危機後韓國銀行業重組機制對中國的啟示
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須的法律規則及其實施
15. 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16. 制度、制度變遷與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
17. 離岸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
18. 連接函數(Copula)理論及其在金融中的應用
19.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
20. 構建中國金融條件指數
21. 中國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與分析
22. 論國際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問題
23. 金融投資風險評價BP神經網路模型研究及應用
24. 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
25. 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26. 試論金融債權資產的定價理論與實務
27. 中國宏觀金融風險的統計度量與分析
28. 無線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術研究
29. 中國漸進改革中以租金為基礎的政府金融支持行為
30. 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問題的探討
31. 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研究
32. 論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
33. 金融監管有效性研究
34. 區域金融中心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35. 非正規金融在我國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36. 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及應用研究
37. 西部地區縣域金融發展問題
38. 房地產金融風險的評價及防範對策研究
39. 房地產市場泡沫及其金融風險研究
40. 中國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與設想
41. 金融開放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42. 金融創新的擴散機理研究
43. 關於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的研究
44.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
45.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政策的協調性研究
46. 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研究
47. 金融中介的發展與金融穩定問題研究
48. 中外汽車金融比較研究
49. 金融資源優化配置解析及對江蘇的實際考察
50.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51. 滬港金融中心發展的比較研究
52. 養老保險制度基礎與金融工具創新
53. 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54. 中國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深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55. 金融反腐敗與金融安全
56. 我國金融中介作用於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
57. 中國金融領域反洗錢制度分析
58. 金融服務業消費者的安全保障問題研究
59. 基於資本市場的國防工業整合中的金融支撐研究
60. 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
61. 「新經濟」後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究
62. 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
63. 金融控股公司風險與監管研究
64. 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策略研究
65. 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研究
66. 論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構建
67. 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
68. 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融資之路研究
69. 中國汽車金融風險管理
70. 金融危機與民主化
71. 構建金融網格的若干技術研究
72. 金融深化、資本深化與地方財政分權
73. 金融創新環境中的銀行審慎監管機制研究
74. 重慶近代金融建築研究
75. 網路金融風險及其監管探析
76. 金融中介理論和我國全能銀行的發展
77. 重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研究
78. 非洲貨幣聯盟的發展
79. 關於建立我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的思考
80. 金融衍生工具監管制度研究
81. 我國金融制度變遷路徑的不對稱研究
82. 我國的非正規金融
83. 安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84. 銀行國際化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
85. 基於VaR技術的中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及實證研究
86. 世界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及我國之借鑒
87.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品牌理論與實踐探討
88. 山東省金融資源的配置和經濟分析
89. 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路徑研究
90. 農村金融資源的逆向配置與政策研究
91. 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商業化轉型問題研究
92. 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
93. 金融創新視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
94. 中國金融業務綜合經營收益和風險模擬分析
95. 電子金融的風險發生機理與防範策略研究
96. 金融集團監管的法律問題研究
97.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研究
98. 我國商業銀行房地產金融風險及其防範
99. FDI與經濟發展:金融市場的作用
100. 國內金融控股公司業務協同與創新研究
101. 新光證券交易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02. 論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實踐與完善
103. 資產證券化的定價探討和實證分析
104. 資產證券化理論及我國的應用探索
105.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透析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
106. 證券翻譯理論與實踐
10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運作模式及定價方法研究
108.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定價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分析
109. 中國早期證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
110. 股權分置改革的法律問題研究
111. 證券服務機構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問題研究
112. 對我國資產證券化法制環境的分析和立法構想
113. 我國證券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
114. 互聯網對我國證券經紀業的影響
115.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風格的經驗分析
116. 中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管理
117. 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
118. 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
119. 證券市場中的會計事務所變更研究
120. 中國證券市場最小報價單位調整的效應分析
121. 證券公司網路改造技術研究
122. 數據挖掘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
123. 上市公司證券法監管研究
124. 證券欺詐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125. 中美證券市場比較分析
126. 資產證券化
127.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模式研究
128. 基於與證券投資基金比較的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129. 我國證券公司競爭力研究
130. 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行為研究
131.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風險與收益研究
132.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在我國的應用研究
133.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與規模關系的實證研究
134. 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
135. 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
136. 我國證券市場股權結構的制度安排與改革
137. 我國證券經紀業務研究
138. 我國證券經紀人發展問題研究
139. 構建和提升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探析
140. 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問題研究
141.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的風險控制研究
142. 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
143. 傭金自由化下的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144.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風險研究
145. 我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
146.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研究與實證分析
147.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價格波動性的實證研究
148. 證券投資中股票選擇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
149.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及內部博弈研究
150. 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管制的實證檢驗
151. 我國證券信息內幕操縱與證券監管研究
152.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
153. 證券公司風險的法律監管
154. 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155.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與我國證券稽查執法模式比較
156. 資產證券化—我國的立法模式選擇
157. 證券市場操縱行為法律規制研究
158. 資產證券化中特殊目的載體法律問題研究
159. 一類部分信息下證券投資最優化問題
160. 我國工商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研究
161. 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
162. 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研究
163. 證券交易所上市費的經濟分析
164. 中國證券公司治理結構與發展環境分析
165. 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信用風險分析
166. 淄博市農村合作銀行證券委託業務處理系統
16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障礙及對策研究
168. 證券業網上交易系統設計與實現
169. TT證券經紀業務營銷策略研究
170. 證券公司數據採集與數據可視化
171. 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管理研究
172. 利率期限結構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證券定價中的應用
173. 資產證券化財務效應研究
174. 證券市場政府監管的適度性分析
175. 證券民事責任制度研究
176. 證券管制的立法目標及其實現
177. 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失敗問題研究
178.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研究
179.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研究
180. 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風險問題研究
181. 抵押權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
182. 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營銷分析
183. 中國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購買了審計意見
184. 人壽保險證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國壽險業利差損問題中的應用
185. 證券市場委託理財合同糾紛案件處理的思考
186. 中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轉變研究
187.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銀行業、證券業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
188. 中國證券市場信用問題研究
189.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評價體系研究
190. 保險風險證券化研究
191. QDⅡ制度與我國證券市場的漸進開放
192. 證券投資基金產品創新設計研究
193. 我國證券監管法制現狀及其完善
194.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
195. 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法律問題研究
196. 資產證券化SPV法律問題研究
197. 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發展問題研究
198.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研究
199. 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問題研究
200. 我國證券公司融資模式研究

『貳』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寫什麼好,最好有題目

1、基於P2P網貸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研究

2、當前我國P2P網貸內部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3、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抵押物風險探究

4、中信銀行對公信貸貸後風險管理研究

5、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6、××省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

7、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8、在中國推行以房養老的障礙及對策分析

9、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違約風險管理分析

10、××省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研究

11、中小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策略研究

12、P2P平台與小微企業融資合作可持續性的探討

13、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研究

14、我國商業銀行汽車金融業務的發展路徑分析

15、中小企業私募債信用風險及對策分析

(以上選題由學術堂整理提供)

『叄』 我身邊的金融學知識2000字論文

第一部分: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

匯率的穩定對一國的經濟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呼聲很高,投機風險加重,處理不當經濟極易出現震盪。人民幣匯率制度與經濟發展不協調是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須對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與經濟發展相一致。

中國年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的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四次創出新高,由6.3477漲到6.3165,而11月3日和4日連續創新高。從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已超過30%,而今年升值已達到4.85%。在最近一周之內,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四次創出新高,由6.3477漲到6.3165。從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已超過30%,而今年升值已達到4.85%。國際投行瑞銀近日表示,人民幣快速升值「不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 」瑞銀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今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約為5%至6%,年底將達到6.2左右,2012年將再升值3%至4%。

人民幣升值最大的弊端是可能影響出口企業的生存,進而給就業形勢帶來威脅。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有此擔心不無道理。

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

利:首先,從大環境來看人民幣升值,利於償還外債,我們原來要償還的對外債務,人民幣升值後,可能要少還了。

其次,從個人理財方面來看,人民幣更加值錢引出的結論是境外物品價格會更便宜。一旦價格傳導到位,很多人會將先前處於等待消費狀態的預期消費行為變為現實。

弊: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外國人原來較少的錢能買到中國商品,人民幣升值後,買相同質量和數量的商品,外國人就要多付出錢才買得到了。人民幣升值進口就會大幅度增長,最終會使國內企業競爭力大大受損。

對於我們老百姓自己來說,一旦升值,老百姓必定會對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率有更高的期望,可能會在現有預期收益率基礎上增加。

第二部分:人民幣國際化問題

有經濟學家預言,雖然人民幣國際化至今順風順水,然而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預示著人民幣國際化可能進入轉折點。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尤其依賴於資金財富。因此,一旦實現了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減少中國因使用外幣引起的財富流失,而且將為中國利用資金開辟一條新的渠道。但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這就要求仔細分析其中的利弊。 正面影響:

1、 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

2、 減少匯價風險,促進中國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

3、 進一步促進中國邊境貿易的發展。

4、 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

『肆』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怎麼寫最好有範文!要求4000字以上!

摘 要:我國的股票市場經歷了十幾年的浮浮沉沉,已經日益發展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被稱作經濟的「晴雨表」。作為為我國政府宏觀調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貨幣政策,目前由於存在傳統渠道弱化和傳導機制不暢等問題,對經濟的調控效果受到明顯制約。隨著股票市場的蓬勃發展及其與國民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貨幣政策的實施必然影響到股票市場的走勢和發展。本文在對貨幣政策和股票市場作相關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礎上,從貨幣供應量、利率、 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三個方面對我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發展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並就提高我國股票市場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提出了一些意見。
關鍵詞:貨幣政策 股票市場 傳導機制
Abstract: Through more than ten years development of stock market of China, it has grow up day by day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art in national economy, which is called the economic "barometer". The monetary po1icy, a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means for macroeconomic readjustment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found apparently restricted in its role in recent years, e to traditional channels fading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mpediment.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which is linked more closely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evitably influences its trend. This text does the brief summary to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stock policy at first,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ck market and monetary policy from currency supply, interest rate and interbank offered rate.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ock market in transmitting the monetary policy.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stock market;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引 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金融結構演變的一個突出趨勢是以股票市場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得以持續發展,隨著世界范圍內股票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股票市場對國際經濟、國內經濟的影響也迅速加大。作為現代市場金融經濟的主要宏觀調控手段,貨幣政策對於熨平經濟波動、促進一國經濟金融的良性持續平穩發展已舉足重輕。當然,貨幣政策與經濟金融的具體演進態勢是相互作用、互為影響的,貨幣政策的運用會對經濟金融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反過來經濟金融格局的演變也必定會作用於貨幣政策,引起貨幣供求、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乃至政策效果的變動,所以無論如何貨幣政策的制定都必須以現實的經濟金融結構為前提和條件,否則貨幣政策可能將受到極大的制約甚至出現錯誤決策,從而對經濟金融的發展造成巨大動盪。中國加入WTO之後,如何維持本國金融系統的穩定,以及如何提高國內金融系統配置貨幣資源的經濟效率等問題的理論闡述和政策含義已經是國內經濟理論界和政府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
一、基本理論解析
(一)貨幣政策相關理論解析
貨幣政策是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為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而採用各種方式調節貨幣供應量和貨幣運行環境,並以此影響宏觀經濟變數的方針和政策總稱。貨幣政策實際上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對宏觀經濟進行控制的別稱,它是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構成部分,服從於總的經濟政策的要求。
第一,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目標是貨幣政策所包含的首要內容,它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最終目標和中介目標。最終目標是指貨幣政策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與要求,它的確立與經濟社會所發生的經濟問題密切相關中介目標應具有可測性、可行性、相關性等條件,它是指為了達到最終目標,貨幣當局必須先掌握的一些指標,這些指標在一定時期內應達到一定數值。
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之一,通常有四大最終目標: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它們的提出和確立是經濟形勢變化和經濟政策轉變的結果。對於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各經濟學派理論分歧頗大,遠未取得一致意見,但實際操作機制中,西方貨幣當局主要以利率和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第二,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是指貨幣當局用以控制貨幣供給量和貨幣運行環境,並經由中介目標去逼近最終目標所藉助的方法和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分為兩大類: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和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前者指以整個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信用和貨幣狀況的貨幣政策工具;後者指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系統的某種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隻影響某些特殊經濟領域中的信用和貨幣狀況的貨幣政策工具。 西方國家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業務、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貼現率政策。通常採用的政策工具是公開市場業務,即貨幣當局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的活動。公開市場業務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幾乎可以實現貨幣當局的任何中介目標,因此為許多經濟學家所推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直接影響商業銀行可貸資金的多少,對經濟作用的威力巨大但彈性效果低下,故不常採用。貼現率政策使貨幣當局只能被動等待,不能主動出擊,同時還會產生難以測度的告示效應,干擾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道義上的勸告、法定保證金比率、消費信用管制、房地產信用管制和利率最高限額等,它們對經濟的調控作用微弱且存在一些難以避免的弊端,因此許多也已逐步取消。
第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如何引起社會經濟生活的某些變化,最終實現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分成凱思斯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和貨幣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
凱恩斯學派認為,從局部均衡觀察,貨幣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變貨幣市場的均衡,然後改變利率,通過利率變動,改變實際生產領域的均衡,其基本傳遞過程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首先是引起商業銀行的准備金數量發生增減變動,然後引起貨幣供應量發生增減變動,這必然會引起市場利率的變動,進而引起投資發生增減變動,通過乘數效應,最終將影響到社會總支出和總收入的變化。
貨幣學派強調貨幣供應量變動將直接影響名義國民收入的變動,其基本傳遞過程為:中央銀行運用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在公開市場上購入證券,則商業銀行准備金增加,使商業銀行貸款能力增強,於是利率降低,擴大投資和放款。利率降低,使金融資產價格上升,這就相對地降低了耐用消費品和房屋等真實資產的價格,從而增加了人們對這類真實資產的需求,使其價格上漲,並且會波及到其他的一些真實資產,這樣循環下去,又增加了新的貨幣需求,使其社會的名義收入提高。
(二)股票市場相關理論解析
股票市場是指股票發行和買賣的場所,股票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市場中居於重要地位。股票市場分為股票發行市場(一級市場)和股票流通市場(二級市場),前者指發行人經證券承銷商包銷或代銷,將未公開發行的股票上市以供交易的市場;後者指已發行的股票在投資者之間相互轉移的市場。股票發行市場和股票流通市場的發展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第一,股票價格。股票市場的行為通過股票價格得以定量反映。股票價格是股票市場上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股票市場的一切走勢和行為特徵。股票價格包括股票發行價格和股票交易價格。股票發行價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將股票公開出售給特定或非特定投資者所採用的價格,通常由發行人依據股市行情及其他有關因素決定。它受發行人的收益狀況、社會聲譽、地理位置、股市供求狀況、二級市場股價狀況、政府政策等因素影響,常見的發行價格有面值發行和溢價發行兩種。股票交易價格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場上流通轉讓時的價格,它能夠對貨幣政策做出直接的反應和變化。股票交易價格是股票的持有者(讓渡者)和購買者(受讓者)在股票交易市場中買賣股票時形成的股票成交價格,目的是完成股票交易過程,實現股票所有權的轉移。與其他商品的價格一樣,股票的價格也是由其內在的價值和外在的供求關系所決定。
第二,股票市場的作用。股票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產權交易、風險分散和公司治理的市場機制,對經濟增長和其他經濟變數的影響日益突出。股票市場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為企業籌集資金,促進企業快速發展;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更新,增加其市場化程度,促進國民經濟的結構調整;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深化金融改革,改善宏觀調控手段;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
二、我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當中央銀行變動貨幣政策時,就通過貨幣政策有關手段促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水平波動,使流入股票市場的社會信貸資金、社會游資和儲蓄分流資金相應增多或減少,從而引起股票市場規模和股票價格指數相應變化。 股票價格決定於股票的內在價值和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主要是指貨幣政策對股價指數影響。從股票價值角度看,當松動性貨幣政策啟動,社會貨幣供應量增加時,企業和居民所持有的貨幣資產總額相應增加。增加的貨幣數量打破了原先貨幣數量供求的均衡狀態,導致貨幣資產短期內收益下降。由此,社會貨幣資產和實物資產價格比例引起變化,企業和居民負債和資產結構也要發生相應變化。就是說,隨著人們手中貨幣數量的增加和貨幣收益率的下降,人們必然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實物資產,從而引起實物資產價格的隨之上漲。股票價格是實物資產價格的縮影。確切的講,股票價格體現代表著實物資本的價值,當實物資本價格因貨幣數量增加而上漲時,其價值的虛擬代表股票價格因其敏感度強,早就發生了變動;另一方面,從資金面角度看,任何貨幣政策的實施,在使社會貨幣總量變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股市中資金量。股市中增量資金的增加會改變股市供求關系,引起股價指數上漲。松動型貨幣政策一旦實施,既使是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傾向沒有發生變化,人們的資產結構也保持不變,股市中的資金絕對量也會相應增加。這是因為,社會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將按照原先股市資金與外圍資金相同比例流進股市和其他領域。同樣,緊縮型貨幣政策又以相同比例和方式減少著股市資金量。當然,不同的貨幣政策手段,或貨幣政策實施長短,對股市資金量影響特徵會有區別。因此貨幣政策的實施可以同時改變股票內在價值和股票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從而對股票價格也有明顯的改變作用。
(一)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第一,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股市的影響。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影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進而影響股票市場。如果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使貨幣供應量大幅度地減少,股票行情趨於下跌。同樣,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增加,市場貼現利率上升,社會信用的收縮,證券市場的資金供應減少,使股票行情走勢趨軟;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或降低再貼現率,通常都會導致股票行情上揚。
貨幣供應量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有三種表現,一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可以促進生產,扶持物價水平,阻止商品利潤的下降;使得對股票的需求增加,促進股票市場的繁榮。二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引起社會商品的價格上漲,股份公司的銷售收入及利潤相應增加,從而使得以貨幣形式表現的股利會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從而股票價格也相應上漲。三是貨幣供應量的持續增加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帶來的往往是虛假的市場繁榮,造成企業利潤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識使人們傾向於將貨幣投向貴重金屬、不動產和短期債券上,股票需求量也會增加,從而使股票價格也相應增加。由此可見,貨幣供應量的增減是影響股價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公開市場業務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政策行為。當中央銀行認為應該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就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主要是政府債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價證券。當中央銀行大量購進有價證券時,市場上貨幣供給量會增加,從而推動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企業投資規模擴大和居民消費增加,生產擴張,利潤增加,這又會推動股票價格上漲;反之,股票價格將下跌。我國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的運作是直接以國債為操作對象的,這會直接影響到國債市場的供求變動和國債行市的波動,進而影響股票市場的行情變化。公開市場業務包括債券正回購和逆回購。正回購是指央行在向商業銀行賣出債券的同時,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間、按照約定的價格再買回上述債券的業務,其實質是央行用債券做抵押借入資金,目的是為了回籠貨幣;逆回購則與正回購相反,目的是為了投放貨幣。由於正回購和逆回購的操作會影響市場的貨幣供給量,往往對股市會產生一定影響。 如 2002年的6.24井噴行情後,央行公開市場業務立刻由投放資金的逆回購轉成回籠資金的正回購,長達半年,總計回籠資金2430億元,其間行情一路下挫。可見公開市場業務的調控工具最先、最直接地對股票市場產生影響。
(二)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並不是單向地通過商業銀行和貨幣市場來傳導其作用過程,它還會通過股票市場這一中介傳導其對實質經濟的調節作用。利率是股票市場的一個敏感指標,中央銀行的每一次利率調整,甚至投資者對利率走勢的預期或市場對利率變動的謠言都極易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利率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實現的:首先,利率發生變化會使不同投資工具的收益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當中央銀行降低利率時,持有債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對於股票而言就會降低,那些債券持有者將賣掉債券轉而投資股票,從而推動股票價格上漲,而股票價格的上漲必然會為企業的股票籌資活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隨著企業股票發行和籌資量的增加,企業的投資會相應擴大,通過投資乘數的作用,進而會帶動社會投資、消費和收入的增長。相反,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則會導致股票價格下行,進而降低企業的股票市場籌資能力和實物投資積極性,在投資乘數的作用下,進一步引起社會收入、消費和投資規模的收縮。其次,利率的變化會對公司的利潤產生影響。當利率提高以後,公司貸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潤下降,這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從而降低股票價格。再者,對於投資者而言,利率的提高會給靠銀行信貸進行股票抵押買賣或實行保證金買賣的短期股票交易帶來較大影響,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從而使股票價格下降。
股票市場的存在和發展使儲蓄分流成為可能,而利率下調則使儲蓄分流由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我國中央銀行自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8次下調了存貸款利率,使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義利率降為1.98%,扣除利息稅後的收益率僅為1.584%。在預期股票價格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上漲的情況下,由於股票投資的預期收益率遠遠高於存款的報酬率,部分居民將一部分存款轉化為股票和基金投資。
表2-1 1997—2004 年我國居民儲蓄及增長率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平均
儲蓄(億元) 46280 53407 59622 64300 73762 94307 110695 126196 78571
增長率(%) 19.3 17.1 11.6 7.9 14.7 17.1 17.4 14.0 14.89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實踐表明,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整極易造成股票價格的波動。從1996年至2002年,為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和投資,中國人民銀行連續八次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上交所股市對這一利好做出了積極反應,步入持續上升的態勢;1996年8月23日,央行實施第二次降息,企業一年期存款利率降低1. 71個百分點,幅度之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受此消息刺激,股指屢創新高,並在當年年底沖上804的高點。1998年3月25日和7月1日,央行再次降息,雖然力度沒前三次大,但對准備金利率做出大幅下調,下調幅度分別為2.34和1.71個百分點。1998年12月7日,央行第六次宣布降息,一年內三次降息的間隔之短,在我國銀行利率調整史上也實屬罕見。但降息當日,上交所股指從前番降息時的1316點下跌到1260點。2002年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第八次宣布降低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上交所股指也於消息宣布後開市首日應聲而漲。
(三)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指的是銀行同業之間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它有兩個利率,拆進利率表示銀行願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銀行願意貸款的利率。一家銀行的拆進(借款)實際上也是另一家銀行的拆出(貸款)。同一家銀行的拆進和拆出利率的利差就是銀行的收益。
在20世紀初80年代開始的金融體制改革只能感,金融組織結構進行了大規模調整,通過「分立」和「擴容」兩條途徑,改變了由中國人民銀行「大一統」的局面。各家專業銀行和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客觀上要求進行資金借貸,調劑餘缺。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形式中央銀行職能後,實行「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新的銀行信貸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利用資金的行際差、時間差、地區差進行拆借。1986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專業銀行之間可以相互拆借,同業拆借市場得以真正啟動,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上海、武漢、廣州等城市為中心的有形市場。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規范,在經濟過熟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拆借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違規現象,大量短期拆借資金被用於房地產投資,炒股票,或用於在開發區上項目,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延長拆借期限,哄抬拆借利率,干擾了金融宏觀調控,擾亂了金融秩序,而且市場內存在系統分割和地區分割,降低了融資效率。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撤消了各商業銀行及其分行開辦的融資中心、資金市場等同業拆借中介機構。在此基礎上,1996年1月3日藉助於全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的電子交易系統和信息服務,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在上海建立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成立的融資中心停止自營業務,並逐漸淡出市場。此後,中國人民銀行在增加入市主體、完善相關法規等方面積極推進同業拆借市場建設。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業拆借市場成員的數量不斷增多,類型更加廣泛,資金供求趣同的矛盾有所緩和,交易規模日趨擴大。
銀行同業拆借說明資金的流向和需求,當市場資金需求大的時候銀行同業拆借的利率就會上漲,利率上漲將會導致股市看淡,但這都是技術上理論。對股市實質的影響並不大,要結合其他很多因素一起看,比如遠期利率,或導致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上漲的真正因素或匯率等。單研究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意義不大,只能知道市場近期的資金需求情況和是留入還是留出,那對股市的影響也不直接的指導作用。
三、提高我國股票市場貨幣政策傳導效率的對策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股市在轉化儲蓄、刺激消費、優化資源配置和傳導貨幣政策,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的功能將會逐漸顯現出來。因此,積極借鑒國外已有的理論與成功經驗,構築股票市場傳導貨幣政策的基礎條件,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和貨幣政策實踐中的重要內容。

『伍』 急!!!生活中的金融學論文

1、財產保險公司的機動車輛保險主險的定義:
基本險包括商業第三者責任保險、車輛損失險、全車盜搶險、車上人員責任險共四個獨立的險種,投保人可以選擇投保其中部分險種,也可以選擇投保全部險種。
來源於:http://chexian.pingan.com/tiaokuan/cheliangbaoxian.shtml
2.比較平安與太平洋的條款,可以看出,太平洋保險比平安保險多保一條:第四條。
第三部分:計算
以第二部分為例,此時就要去查找由於第四條造成的車輛損失的比例(襲舉假定為5%),由於其他5條發生的概率等可能,因此,關鍵就在於這第五條,那麼,假設一輛車的價格為10W,那麼按照概率,可以算出,買太平洋保險,可以多陪10W*0.05=5000元

第一個險算完,按照以上思路,分別計算出其他三個險,太平圓孝洋保險可以多陪的金額(若太平洋保險的某一個險種,比平安保險賠得少,則用負數表示)
那麼,最終,太平洋保險可以多陪的金額P=P(1)+P(2)+P(3)+P(4),P(i)表示第i個險種
若P為正數,那麼太平洋保險更加合算,若P為負數,則平安保險合算。
第四部分:結論
根據P的取值,就可以得出結論。拍腔碧

『陸』 金融學論文

貨幣與經濟
美國次貸問題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如水銀瀉地般蔓延開來,西方金融大廈將傾,各國紛紛出台措施拯救本國岌岌可危的銀行、保險、證券業,流動性緊缺成為世界並發症。掌握世界印鈔機的美國開足馬力超額發行美元,引發的信用危機直接導致中國的美元資產貶值縮水。中國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成為業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分析梳理我國應對美元信用危機一系列動作(從貨幣互換協議到超主權貨幣動議再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不難發現在對外貨幣金融領域的政策主線就是: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方向;以調整對外資產結構,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為途徑;以拓展SDR職能,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創建超主權貨幣為手段,分散外匯儲備風險,確保美元資產的安全。
一、概念的釐清
貨幣互換、貨幣國際化、超主權貨幣這三個貨幣金融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聯系,呈逐級遞進關系。通常兩國之間為規避匯率風險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貨幣互換協議的增加又為該國貨幣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鋪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內部,各大主權貨幣博弈的結果必將催生出超主權貨幣。
1.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按固定匯率,在期初交換等值的不同貨幣本金,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並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兩國央行間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在緊急情況下一方可將約定數量的本國貨幣抵押給對方,以獲得對方借出的其本國貨幣或其他國際儲備貨幣,從而使本國短期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以增強抵禦金融動盪的實力。貨幣互換是一項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來規避中長期匯率風險,控制進出口貿易成本。在雙邊貿易中,一國央行通過貨幣互換得到他國貨幣並注入本國金融體系,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可以借到他國貨幣,用於支付從他國進口的商品,而對方出口企業收到本幣計值的貨款,可有效規避匯
率風險。
2.貨幣國際化在信用紙幣制度下,超越發行國的國界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國際間發揮一般貨幣職能的國別貨幣就是國際貨幣。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貨幣的過程。據此定義,時下熱議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充分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等國際貨幣功能,並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的過程。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與該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其貨幣國際化進程是該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結果。
3.超主權貨幣超主權貨幣是「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它不僅能克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幾率,更能增強國際社會應變能力,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盡管超主權貨幣目前仍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這個概念在理論上存在問題,而在於在實踐中阻力有多大。由於它牽扯到諸多利益糾葛,該主張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實質進展),但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略
金融危機下,面臨世紀大考的中國政府權衡各項舉措的利弊得失,果斷地出台了系列對外貨幣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組合拳,這一戰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標: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確保美元資產安全。
中國創紀錄的23991.s2{Z美元的外匯儲備所面臨的風險已是有目共睹。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N/~I]貨幣互換協議,降低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已經成為共識。目前我們應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平穩地完成這種轉變,讓副作用最小。
1.優化國際儲備結構配置,分散美元匯率風險。
金融危機的蔓延迫使美國聯邦政府使用巨額財政赤字來拯救美國經濟,美元泛濫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大幅「縮水」 (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居
多)。分散美元匯率風險,確保對外資產安全成為政界、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SDR(特別提款權頭寸)和在IMF中的儲備頭寸等四大類。其中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存、長短期政府債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隨時可用的債權。外匯儲備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現匯和對外證券投資。由於外匯儲備承擔著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們應慎之又慎。從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使用情況來看,發達的經濟大國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I MF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黃金儲備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77.4%,法國為7O.6‰ 德國為69.2‰ 中國大陸僅為1.97o。雖然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匯儲備的I:U~J卻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水平。鑒於此,我們應積極調整對外資產結構,繼續增加黃金儲備等國際硬通貨。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的經驗尤可借鑒:一是大量購買黃金,提高黃金在儲備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儲備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償還外債;四是用於投資高科技行業。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表明,用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投資是一個趨勢,因此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比重,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向外匯管理部門購匯用於海外資產並購,同時提高對外證券投資的效益,建設安全化、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
2.增加貨幣互換協議夥伴,建設人民幣結算的外部網路。貨幣互換盡管是雙邊的,但雙邊數量的增加,就會漸漸形成多邊網路。通過貨幣互換,逐步搭建起亞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幣外部網路不失為一種戰略選擇 縱觀歷年來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我們不難發現,其經歷了一個謹慎試水,從被動到主動,從小額到大單,由近及遠,從急到緩的過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亞洲國家加快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東盟1 0國和中日韓3國通過了「清邁倡議」,決定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 以維護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迄今為止,中國央行先後與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7國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繼續積極回應其他國家需求,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其進行磋商。作為向外部輸出流動性的一個方式,
貨幣互換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變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拆借,但事買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於與中方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擴大了人民幣的流通范圍。這對將人民幣打造為全球強勢貨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雙邊貨幣互換不但是增強地區流動性互助能力的「法寶」 ,更是分散中國外匯儲備的風險的「利器」 。這些金額不等,用途不一的貨幣互換協議共同構成中國對外貨幣戰略的「防護網」 。
(二)中期目標: 擴大人民幣境外結算試點業務,培育人民幣國債海外發行市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為確保美元資產安全,中國政府除了從內部著手,增強自身經濟實力之外,還需從外部著眼,推動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1.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推動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人民幣要成為強勢貨幣必經過結算貨幣、投資貨幣,最後到儲備貨幣這三個階段,其進程也遵循著先周邊化,後區域化,再國際化的順序。隨著中國國力的快速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亦水漲船高,成為搶手的香餑餑。對於周邊國家和地區來說,繁榮穩定的中國是值得信賴的夥伴, 「跟著強者走」
的現實主義傳統讓這些國家傾向人民幣。與美元結算相比,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有利於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准確估算預期收益。基於周邊國家普遍缺乏硬通貨的現實和人民幣的良好市場信譽,人民幣在邊境地區已成為事實上的結算貨幣和支付手段。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於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關系發展,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城市正式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人民幣境外試點結算表明中國的貿易夥伴逐漸認可了人民幣的地位和穩定性,是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的又一步。
2.逐步建立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的條件下,離岸金融業務是人民幣走向國際的重要通道,離岸金融中心則是人民幣轉換為國際貨幣的重要載體。人民幣要想成為國際強勢貨幣,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十分關鍵,由此先香港再海外的策略應運而生。中國首次在香港面向海外投資者發行人民幣國債,為海外投資機構提供了一個頗具吸引
力的人民幣投資渠道。盡管初始數額不大,但此舉對人民幣國際化來說是一個重大進展。作為國際化的眾多舉措之一,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顯示出中國政府准備進一步採取行動,推動建立人民幣海外債券市場,逐步擺脫對美元的過度依賴。雖然目前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企業屈指可數,在香港發行的國債規模也相當有限,但作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的兩個車輪一一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的推行和人民幣國債市場的建立必將繼續進行下去。
(三)遠期目標:推動IMF的改革,拓展SDR的作用,創建超主權貨幣。
我們既要腳踏實地,又要著眼未來。國際金融危機,不但促使我們對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深刻反思,更為我們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契機。
1.現實選擇:擴大SDR的作用,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現實條件下國際社會應考慮充分拓展特別提款權(SDR)的作用。早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缺陷暴露之初,IMF就於1969年創設了SDR,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風險。遺憾的是由於分配機制和使用范圍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由於SDR具備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因此它的存在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可能。現階段應著力推動SDR的分配改革,盡快落實1997年I MF第四次章程修訂及相應的SDR分配決議,使1981年後加入的成員國也能享受到SDR的好處,在此基礎上考慮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由於IME大失血,急需注資以擴大其「新借款安排」機制,而中國則利用手中流動性充裕的王牌,以購買I MF債券為籌碼成功地贏得SDR第二次增發配股90{L美元。雖然該數額對於中國巨額外匯儲備而言是九牛之一毛,但中國顯然不會就此停步。為了能恰當地反映中國在世界財經和經濟領域的地位和實力,中國需要在I ME有足夠發言權和代表權。在其它國家缺少硬通貨的形勢下,中國購買其他國家手中的SDR,進一步提升在I ME的話語權都在情理之中。鐵板一塊的既得利益集團迫於嚴峻的金融形勢,在2o國峰會上承諾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提高到至少5%以上。正如I MF總裁卡恩所言:現在正是調整I MF成員國投票權比例的時機。中國能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已經准備好承擔更多的責任。
2.因地制宜:加強亞洲貨幣合作,完善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庫。當金融危機影響一國幣值穩定之時,區域性的貨幣組織往往比全球性的貨幣機構的反應更迅捷有效。受歐元鼓舞,亞洲國家的專家學者們紛紛借鑒其實踐經驗,不斷探索創建
「亞元」的可行性。
但現實操作中,建立亞洲超主權貨幣面臨著巨大「阻力」 。無論在經濟上如何可行, 「亞元」或「亞洲貨幣基金組織」都無法迴避國內外政治因素的影響。區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政府間主義,基於討價還價基礎上的利益交換。且不說亞洲國家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迥異,單就其錯綜復雜的地區政治形勢而言,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曰元雖身為老牌強勢貨幣,但日本政治難以服眾;韓元盡管後來居上,但總體實力太弱;人民幣升勢強勁,卻孤掌難鳴。擁有全球印鈔機的美國顯然不願意亞洲也出現個印鈔機,對創建「亞元」的動議時刻保持高壓態勢。受制於復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和參差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多年來亞洲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遲遲不能建立。面對金融危機,為確保成員國央行擁有足夠資金以抵禦其本幣可能遭遇的投機性攻擊,在中日韓的鼎立支持下,亞洲終於成立了外匯儲備基金庫。新成立的基金實際運行之後,動用資金為發生貨幣危機的成員國進行貸款援助將水到渠成。雖然該基金數額並不巨大,但為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提供了一個泄洪渠。中國應加強與日韓合作,逐步完善亞洲外匯儲備基金庫。
3.終極目的:為創建全球性超主權貨幣而努力。
國際儲備貨幣持有國的貨幣政策受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貨幣政策影響,而儲備貨幣發行國往往首要考慮的是其國內的經濟需要而非國際經濟形勢,創建超主權貨幣無疑是克服這一難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它既能擺脫國內經濟束縛,又能有效調控國際流動性。盡管如此,創建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仍困難重重。首當其沖的就是以英美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激烈反對與阻撓,不管是SDR拓展方案還是另起爐灶創造,用來替代美元帝國、歐元帝國都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拜金融危機所賜,改革呼聲日漸高漲。中國作為重大利益攸關國,責無旁貸地成為變革的旗手。為確保美元資產安全,中國一反低調內斂的傳統,不斷通過政府高層釋放強烈信號,並聯合俄、印、巴三國,高調提出創建超主權貨幣動議。在與美國就美元信用危機問題對話協商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時候,超主權貨幣動議是一著「 敲山震虎」的好棋。要想保住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就必須拿出負責任的精神和有效措施阻止美元地位滑落,而這也正是中國的美元資產安全的保證。中國所彰顯的努力和決心必將有力地觸動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平衡和兼顧貨幣政策對
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影響,切實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
中國貨幣攻防戰略之前瞻
盡管戴相龍直言,loK後將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及其他貨幣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歐元之父蒙代爾也大膽建言: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將英鎊從中剔除。但考慮到中國現行金融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不夠健全,監管機制也不夠完善,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其國際化進程也將不可避免地面對「特里芬難題」 。我們不會重蹈美元覆轍,人民幣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替代美元。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發展方向,服務於促進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直至超主權化這個總體目標。
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元難以受到國際社會的有效監管,黃金無法為世界提供足夠流動性等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國際社會應致力於健全國際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保持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相對穩定,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朝多元化、合理化方向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的成敗既取決於自身經濟實力的強弱,又取決於與其他國家利益博弈的結果。如果說,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危機四伏的此岸,未來的「一超多強」乃至「超主權」的貨幣金融體系是一次偉大變革的「彼岸」 ,那麼中國的對外貨幣政策將是這一制度性變革的橋梁。由「此岸」到「彼岸」的變革,將會改變當前的世界經濟秩序,改變我們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全部認識。貨幣與經濟
美國次貸問題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如水銀瀉地般蔓延開來,西方金融大廈將傾,各國紛紛出台措施拯救本國岌岌可危的銀行、保險、證券業,流動性緊缺成為世界並發症。掌握世界印鈔機的美國開足馬力超額發行美元,引發的信用危機直接導致中國的美元資產貶值縮水。中國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更好地維護本國利益,成為業界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分析梳理我國應對美元信用危機一系列動作(從貨幣互換協議到超主權貨幣動議再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不難發現在對外貨幣金融領域的政策主線就是: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培育人民幣債券海外發行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方向;以調整對外資產結構,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為途徑;以拓展SDR職能,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創建超主權貨幣為手段,分散外匯儲備風險,確保美元資產的安全。
一、概念的釐清
貨幣互換、貨幣國際化、超主權貨幣這三個貨幣金融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聯系,呈逐級遞進關系。通常兩國之間為規避匯率風險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隨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貨幣互換協議的增加又為該國貨幣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鋪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內部,各大主權貨幣博弈的結果必將催生出超主權貨幣。
1.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按固定匯率,在期初交換等值的不同貨幣本金,在期末再換回各自本金並支付相應利息的市場交易行為。兩國央行間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在緊急情況下一方可將約定數量的本國貨幣抵押給對方,以獲得對方借出的其本國貨幣或其他國際儲備貨幣,從而使本國短期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以增強抵禦金融動盪的實力。貨幣互換是一項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來規避中長期匯率風險,控制進出口貿易成本。在雙邊貿易中,一國央行通過貨幣互換得到他國貨幣並注入本國金融體系,從而使得本國企業可以借到他國貨幣,用於支付從他國進口的商品,而對方出口企業收到本幣計值的貨款,可有效規避匯
率風險。
2.貨幣國際化在信用紙幣制度下,超越發行國的國界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在國際間發揮一般貨幣職能的國別貨幣就是國際貨幣。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貨幣的過程。據此定義,時下熱議的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充分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等國際貨幣功能,並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的過程。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與該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其貨幣國際化進程是該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結果。
3.超主權貨幣超主權貨幣是「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它不僅能克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幾率,更能增強國際社會應變能力,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盡管超主權貨幣目前仍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這個概念在理論上存在問題,而在於在實踐中阻力有多大。由於它牽扯到諸多利益糾葛,該主張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實質進展),但它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
二、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的對外貨幣攻防戰略
金融危機下,面臨世紀大考的中國政府權衡各項舉措的利弊得失,果斷地出台了系列對外貨幣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組合拳,這一戰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標: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增加貨幣互換協議,確保美元資產安全。
中國創紀錄的23991.s2{Z美元的外匯儲備所面臨的風險已是有目共睹。優化對外資產結構,建設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N/~I]貨幣互換協議,降低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已經成為共識。目前我們應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平穩地完成這種轉變,讓副作用最小。
1.優化國際儲備結構配置,分散美元匯率風險。
金融危機的蔓延迫使美國聯邦政府使用巨額財政赤字來拯救美國經濟,美元泛濫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大幅「縮水」 (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居
多)。分散美元匯率風險,確保對外資產安全成為政界、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SDR(特別提款權頭寸)和在IMF中的儲備頭寸等四大類。其中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存、長短期政府債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隨時可用的債權。外匯儲備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現匯和對外證券投資。由於外匯儲備承擔著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們應慎之又慎。從發達國家外匯儲備使用情況來看,發達的經濟大國一般都將外匯儲備轉換為黃金存儲。I MF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黃金儲備占各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分別是:美國為77.4%,法國為7O.6‰ 德國為69.2‰ 中國大陸僅為1.97o。雖然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匯儲備的I:U~J卻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水平。鑒於此,我們應積極調整對外資產結構,繼續增加黃金儲備等國際硬通貨。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的經驗尤可借鑒:一是大量購買黃金,提高黃金在儲備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儲備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償還外債;四是用於投資高科技行業。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表明,用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投資是一個趨勢,因此優化外匯儲備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比重,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向外匯管理部門購匯用於海外資產並購,同時提高對外證券投資的效益,建設安全化、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
2.增加貨幣互換協議夥伴,建設人民幣結算的外部網路。貨幣互換盡管是雙邊的,但雙邊數量的增加,就會漸漸形成多邊網路。通過貨幣互換,逐步搭建起亞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幣外部網路不失為一種戰略選擇 縱觀歷年來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我們不難發現,其經歷了一個謹慎試水,從被動到主動,從小額到大單,由近及遠,從急到緩的過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亞洲國家加快了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東盟1 0國和中日韓3國通過了「清邁倡議」,決定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路, 以維護亞洲金融市場的穩定。迄今為止,中國央行先後與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7國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並繼續積極回應其他國家需求,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與其進行磋商。作為向外部輸出流動性的一個方式,
貨幣互換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變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拆借,但事買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於與中方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擴大了人民幣的流通范圍。這對將人民幣打造為全球強勢貨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雙邊貨幣互換不但是增強地區流動性互助能力的「法寶」 ,更是分散中國外匯儲備的風險的「利器」 。這些金額不等,用途不一的貨幣互換協議共同構成中國對外貨幣戰略的「防護網」 。

『柒』 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

郵政金融:郵政儲蓄專業論文[郵政資訊網] --
http://www.postinf.cn/dispbbs.asp?boardid=2&id=3074

一、為什麼郵政儲蓄必須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

1.郵政儲蓄和郵政體制都需要改革

中國郵政金融業務自1986年恢復開辦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至2002年末,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369億元,市場佔有率為8.48%,僅次於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居第五位;郵政儲蓄機構網點31704個,僅次於農行居第二位;代辦保險、發放工資、代收稅費等各項代理業務合計達到1600多億元。

但是隨著郵政金融業務的發展,一些過去沒有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矛盾逐漸突出。目前郵政儲蓄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現行郵政儲蓄機構吸收儲蓄存款再轉存中央銀行、獲取高額轉存款利息(目前郵政儲蓄的轉存款利率為4.131%,而在中央銀行連續降低利率之後,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利率已降為1.89%,兩者相差近2.24個百分點)的做法,使郵政儲蓄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不公平競爭,並引發了一些基層機構的違規操作;

第二,因郵政儲蓄未納入金融監管體系,有關監管部門對基層郵儲機構的違規行為難以監管;

第三,郵儲與郵政攪在一起,為郵政提供隱性巨額補貼,不僅不利於郵政業務的核算,也不利於郵政部門職工專注於主業,延滯了郵政部門自身的結構調整。事實上,由於郵政儲蓄已經成為郵政系統最具獲利能力的部門,很多基層機構都將之作為「吃飯業務」大力發展,而郵政原有的業務能力相對削弱;

第四,轉存款利息與吸儲利息之間的巨大利差由中央銀行承擔,實際上是迫使中央銀行承擔了本應由中央財政負責的出資職能,造成宏觀調控部門之間的職能混淆,同時也加大了貨幣政策操作的成本。

另一方面,郵政體制也迫切需要改革。其問題主要是:

第一,郵電分離後,郵政系統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現象較為突出,服務效率相對較低,虧損嚴重。

第二,東西部居民所享受的郵政公共服務水平相差極大。例如北京、上海郵政業務的發達程度在世界上可以排名23、26位,西寧則列於130位之後。

第三,外資快遞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之後,郵政體系在強敵面前競爭乏力,市場佔有率迅速減少。目前在部分沿海地區,大約90%的市場份額已被外資公司奪去。

此外,在世界一些國家紛紛改革既有郵政體制的大背景下,我國郵政體制改革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2.對現有改革方案的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有關部門曾多次醞釀改革。1998年郵政、電信分離後,從1999年開始推出「8531計劃」。即在四年中,分別將國家對郵政的虧損補貼額減少至80億、50億、30億和10億。1999年,有關部門還設計了將郵政儲蓄從郵政分離出來,單獨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方案。但是,上述單兵突進式的改革並沒有解決郵政系統和郵政儲蓄的實質問題。

首先,從單獨改革郵政體制方案的實施情況看,盡管國家財政確實逐年減少了對郵政的補貼,但郵政部門的虧損並沒有減少乃至消失,而是通過不斷擴大郵政儲蓄的規模、用郵政儲蓄的盈利彌補郵政的經營虧損。而郵政儲蓄的盈利又主要來自中央銀行為之提供的高額轉存款利息。由於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利率最高只有3.78%,人民銀行至少要負擔0.4個百分點的利差倒掛損失。隨著郵政儲蓄存款的迅速增加和中央銀行再貸款數量的減少,人民銀行的負擔也不斷加重。以2002年為例,當年郵政儲蓄余額為7373億元,而再貸款余額僅為1374億元,兩者相差近6000億元。再貸款的利差倒掛加上轉存款利率與存款准備金利率之間的利差,人民銀行承擔的損失接近140億元。對於國家來說,相當於按住了左邊衣袋,卻不得不從右邊衣袋掏錢,並無實質意義。

隨著國家補貼的減少,迫於扭虧的壓力,郵政部門為降低成本而收縮了不少網點,造成普遍服務能力(特別是農村)下降和服務質量惡化。例如,某省兩個鄉8000多人口共用一個郵電所,所里只有一個工作人員,且辦公條件十分惡劣。這種狀況不僅與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形象不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令的暢通。

其次,由於單獨改革郵政儲蓄的方案未考慮郵政體制的現實困難,無法彌補郵政在提供服務中出現的窟窿,在現實中也不具備可操作性。目前郵政系統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儲蓄,而且越是基層比重越高。據介紹,在一些農村支局,郵政儲蓄的收入佔比高達90%,一旦將郵儲從郵政分離又沒有補償措施的話,這些郵政的營業網點將立刻垮掉。因此,該方案必然會遭到郵政部門的抵制。

上述分析表明,將郵政體制撇在一邊,單獨進行郵政儲蓄的改革不可行;不考慮郵政儲蓄改革,單獨改郵政體制也不行,郵政儲蓄改革必須與郵政體制改革聯動進行。惟此,才有可能兼顧郵政、財政和中央銀行等多方面的利益關系,使改革能夠順利推進。

二、關於郵政儲蓄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的構想

1.改革的基本前提

近年來,隨著外資企業的進入,郵政專營的局面已被打破。郵政部門的高收入領域受到擠壓,而虧損的普遍服務(尤其是農村的信函投遞服務)又不能不做,由此造成郵政部門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

需要指出的是,郵政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的是政府職能。郵政通過提供公共服務支持著國家政權,是傳遞黨和政府聲音、保證我國13億公民通信權利的重要工具。因此,將郵政系統定性於企業,簡單地歸於企業化管理是有問題的。對於普遍服務的虧損部分,國家有義務給予資金支持。從國外情況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郵政都是給予財政方面支持的。例如美國、英國將郵政定位於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享受免稅待遇;日本、印度的郵政職員均被列入公務員系列,享受與政府雇員相同的待遇。相比之下,我國的郵政事業還很不發達,服務能力和水平都相對低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國土面積為300萬平方公里,人口10億,其擁有15萬個郵政網點,25萬個投遞員。而在我國,相對於960萬平方公里和13億人口,卻只有7萬個網點,10萬個郵遞員。除少數大中城市外,公眾享有的郵政服務還遠遠不夠。因此,財政過去對郵政提供的資金相對還是不足的。

基於上述理由,財政對郵政必須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這是改革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2.郵政儲蓄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的方案構想

我們說財政必須支持郵政業務的發展,並不等於要讓財政將郵政全部包下來。郵政業務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型:一是通政類服務,主要是保證黨中央聲音的及時傳遞和政令的暢通,具體包括黨報黨刊的發送、機要文件的傳遞、邊防官兵信函的郵遞等等。顯然這類業務的經營虧損是需要財政補貼的;二是通民類業務,主要是保證公民的通信權利,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這類業務也屬於政府職責,應由政府承擔收入無法彌補支出形成的缺口;第三類是通商類業務,主要是利用現有國內郵政網點,為企業和公眾提供商業性服務,包括集郵、快遞、代理收費、匯兌、郵政儲蓄等。這類業務通常是營利性的,無須財政補助。

關於郵政普遍服務的實際虧損額,據郵政部門的測算,每年至少需財政補貼100億元才能自求平衡。其理由是,根據「8531計劃」,中央財政從1998——2002年共補助郵政170億元,加上113億元的建設資金補貼,平均每年補貼70億。如果考慮到郵政收入的水分(2002年估計為30-40億),則合計為100億元。而根據中介機構的測算,該數值為45億,兩者差異較大。由於過去郵政對各類業務沒有單獨核算,不同業務混在一起共用郵政設施和網路,所以要得出准確的數據相當困難,這也是財政與郵政部門產生意見分歧的主要原因。考慮到2002年在中央財政補貼10個億的基礎上,郵政儲蓄還劃撥了盈利100餘億用於彌補郵政虧損,在郵政現有經營水平下,100億的估計可能比較接近現實。但是現實並不等於合理,通過改革,郵政部門應該能夠在改善服務的基礎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這一點也正是我們改革的目的。

根據郵政的業務特點和發展現狀,我們提出「兩步走」的改革設想:

第一步改革的目標是將通商類業務與其他兩類業務剝離出來,准確核算各類業務的收入和成本。在這一階段,郵政儲蓄等通商類業務仍留在郵政體制內,但須獨立核算,同時逐步放開其資金運用領域,培養經營能力。這一階段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

第二步改革的目標是實現通商類業務的市場化運行。在這一階段,通商類業務與郵政體制完全脫離,自主進行市場化運作。同時郵政體系應通過運營機制的改善,進一步提高郵政體系的效率和服務能力。

做出這一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在不對現有利益格局產生巨大沖擊的前提下平穩推進郵政體制和郵政儲蓄的改革。一方面,要使有關各方都能承受,即財政少拿一點、郵政不致失衡、中央銀行負擔得到減輕;另一方面,也要促使郵政體系向更有效率、更有競爭力方面轉變。

3.改革的基本內容

第一步改革的要點可以用五句話歸納:「分離業務,獨立核算,以盈補虧,調整結構,加強監管」。

分離業務:即將郵政的普遍服務運營與通商類服務運營分離開來,在國家郵政局下分設快遞、郵儲、代理等獨立運作的業務實體。將目前混用的辦公設備一律劃給普遍服務部門,通商類業務部門仍需借用的,普遍服務部門可以按合理的價格收費。

獨立核算:即對分離後的經營主體採取獨立核算、分別設計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辦法進行管理。通過幾年的試運行,就可以大體搞清楚各類業務的成本及其他核算數據,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據。

以盈補虧:即下面分開經營,上面並賬補貼。國家郵政局用下屬通商類業務部門的盈利和繳費來彌補普遍服務的虧損,如果仍有缺口,則由財政給予補貼。

調整結構,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郵政部門自身要調整業務結構,將發展業務的重點從郵政儲蓄轉向郵遞的本業,努力提高郵政領域的競爭力。郵政屬於規模經濟行業,只有擴大信函數量,現有的投遞網路和設施才能充分發揮效用。美國每年人均信函達到700封,英國為300封,而我國只有15封,差距之大說明郵政系統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特別在銀行賬單、廣告等方面還大有拓展的餘地。

二是郵政儲蓄部門要調整資金運用結構,隨著其他業務的展開,逐步減少向中央銀行的轉存款,提高郵儲資金的使用效率。

加強監管:應明確郵政儲蓄機構的金融機構屬性,使其在業務上接受有關監管機構的監管,消除經營活動中的違規行為。

第二步改革的要點是,「分離機構,市場化運作」。

分離機構:可在適宜的時機將郵政儲蓄從郵政部門脫離,成立完全獨立、自主經營的郵政儲蓄銀行。其他通商類業務如快遞,也可以分拆上市,或吸收外部資本進行重組。

市場化運作:脫離郵政體系機構將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其盈利不再用於虧損部門的補貼,而是依法納稅。獲得專營權的,政府還可以考慮收取合理的專營費。

機構脫離後,郵政系統普遍服務的虧損部分全部由財政補貼,但隨著郵政體系的分拆、業務結構的調整以及業務發展,財政承擔部分應比改革前的虧損相對要小得多。

4.有關政策配套

實現上述改革需要一些政策配套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對郵政實行減免稅政策。如前所述,由於郵政提供的是公共服務,屬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共部門,財政理應給予免稅,這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通過免稅,估計可以使郵政增收20億左右。

第二,允許郵政部門適度擴大通商類業務的范圍。例如開辦簡易養老保險,代辦養老金發放等等。如果這類業務能夠開展起來,每年為郵政提供數十億的盈利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人民銀行不要一次性將轉存款利率降到存款准備金利率的水平,而應制訂一個逐年降息的計劃,以使郵政儲蓄機構對未來幾年能有一個明確的預期,並據此安排資金運用結構的調整。隨著郵政儲蓄資金運用范圍的拓展,人民銀行可逐步取消對郵政儲蓄轉存款的優惠政策。這樣既使郵政能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時期,保證正常運轉,也使財政不至於面對過重的補貼壓力。

第四,適當放鬆對郵政業務的價格管制,使郵政部門有權根據市場競爭的狀況及時調整價格,增強市場競爭力。

第五,目前國家郵政局隸屬於信息產業部,對郵政行業管理不具備權威性。建議將郵政局設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並賦予其執法權。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對現存信函市場的過度混亂狀況進行整頓,整頓的核心是提高經營信函業務的門檻,確保郵遞公司的資質,制止不合理競爭。

通過以上措施,力爭做到在財政少出錢甚至不出錢的情況下啟動和推進郵政和郵政儲蓄第一階段的改革。

三、未來郵政金融改革的理想模式

1.郵政儲蓄銀行的性質

我們認為,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不應當是一個普通商業銀行,而應定性於以批發為主的特殊商業銀行。即郵政儲蓄銀行不做直接面對企業的貸款業務,將資金批發給其他金融機構獲取利差。理由如下:

第一,從郵政儲蓄的現有人員構成、知識結構以及運作方式來看,郵政儲蓄部門根本不具備對貸款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一旦開展零售業務,必將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

第二,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任務十分繁重,面對的困難不少,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建設第五個國有商業銀行。

第三,郵政儲蓄由於得到民眾的普遍信任,與農村信用社相比,在吸收存款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農村資金流出的原因,近年來已經引致不少批評。如果將郵政儲蓄銀行建成一個普通商業銀行,從商業利益出發,其必定不會願意向農戶和小型企業發放貸款,從而進一步加大農村的資金缺口。這一點已經從我國許多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的發展軌跡得到驗證。

如果郵政儲蓄銀行在資產運用方面採用以批發為主的模式,則不僅可以省去大量貸款審查和風險管理人員,避免不良貸款出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調控經濟的需要選擇資產運用方向,成為國家調控經濟的工具。

2.如何與農村金融改革配套

由於郵政網點的普及性,郵政儲蓄吸收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農村。為使來自農村的資金能夠用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考慮通過某種制度設計讓郵政儲蓄吸收的部分存款能夠在農村留下來。例如,目前農村信用社已經交給省級地方政府管理,是否可以在省政府協調、提供某種保障的情況下,將一定比例的存款交給農村信用社運用。至於資金運用的期限、利率等條件都可以通過談判決定。

另一方面,郵政儲蓄通過為農村居民開辦簡易人壽保險,不僅可以為游離於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農村為居民提供一定水平的生存保障,而且還可以探討用保單到金融機構質押貸款的新業務,從而為農民和鄉鎮小企業開辟一條新的融資途徑。

3.郵政儲蓄銀行的資金運用范圍

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似應可以在以下方面開展批發業務:

第一,購買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債券,特別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過程中,可以考慮利用郵政儲蓄的一部分資金參與國有銀行的改組改造。第二,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作為資金的富裕者向短缺方提供資金。第三,購買國債獲得長期穩定收入。第四,購買部分信用等級高的大企業發行的債券。第五,委託國家政策性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運用資金。第六,購買證券投資基金。

建議在組建郵政儲蓄銀行時,為之設置專門的法律,對郵政儲蓄銀行的性質和職能給出明確的定義,並在資金運用的結構比例方面作出規定。

『捌』 經濟金融類論文題目有哪些

  1. 金融不良資產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2. 我國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抑制研究

  3. 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與中國金融開放

  4.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

  5. 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及防範研究

  6. 房地產金融風險管理及對策研究

  7. 我國金融衍生市場創建若干法律問題初探

  8. 現代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問題芻議

  9. 論我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完善

  10.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

  11.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

  12. 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研究

  13. 金融危機後韓國銀行業重組機制對中國的啟示

  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須的法律規則及其實施

  15. 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16. 制度、制度變遷與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

  17. 離岸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

  18. 連接函數(Copula)理論及其在金融中的應用

  19.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

  20. 構建中國金融條件指數

  21. 中國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與分析

  22. 論國際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問題

  23. 金融投資風險評價BP神經網路模型研究及應用

  24. 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

  25. 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26. 試論金融債權資產的定價理論與實務

  27. 中國宏觀金融風險的統計度量與分析

  28. 無線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術研究

  29. 中國漸進改革中以租金為基礎的政府金融支持行為

  30. 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問題的探討

閱讀全文

與有關金融學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