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金融學角度詳細闡述"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一個古老的原理,它說的是鑄幣流通時代,在銀和金同為本位貨幣的情況下,一國要為金幣和銀幣之間規定價值比率,並按照這一比率無限制地自由買賣金銀,金幣和銀幣可以同時流通。由於金和銀本身的價值是變動的,這種金屬貨幣本身價值的變動與兩者兌換比率相對保持不變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復本位制無法實現。比如說當金和銀的兌換比率是1:15,當銀由於銀的開采成本降低而最後其價值降低時,人們就按上述比率用銀兌換金,將其貯藏,最後使銀充斥於貨幣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銀的價值上升而金的價值降低,人們就會用金按上述比例兌換銀,將銀貯藏,流通中就只會是金幣。這就是說,實際價值較高的「良幣」漸漸為人們所貯存離開流通市場,使得實際價值較低的「劣幣」充斥市場。
「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僅在鑄幣流通時代存在,在紙幣流通中也有。大家都會把骯臟、破損的紙幣或者不方便存放的劣幣盡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齊、干凈的貨幣。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說,平日乘公共汽車或地鐵上下班,規矩排隊者總是被擠得東倒西歪,幾趟車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夠捷足先登,爭得座位或搶得時間。最後遵守秩序排隊上車的人越來越少,車輛一來,眾人都爭先恐後,搞得每次乘車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鍋飯盛行的單位,無論水平高低、努力與否、業績如何,所獲得的待遇和獎勵沒什麼差別,於是,年紀輕、能力強、水平高的就都另謀高就去了,剩下的則是老弱殘兵、平庸之輩,敷衍了事。這也是「劣幣驅逐良幣」。再有,官場上的腐敗現象如同瘟疫一樣蔓延,不貪污受賄損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窮。而且,在眾人皆貪的時候,獨善其身者常常被視為異己分子,無處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則被排擠出局。最後廉吏越來越少,越來越無法生存。這還是劣幣驅逐良幣原則在起作用。
② 行為金融學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 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 、風險迴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③ 金融學導論2500字論文
一、行為金融學
所謂的行為金融學指的是在金融學中融入心理學的行為科學理論,通過個體行為以及這種行為內在的心理動因,對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研究和解釋。對金融市場中市場主體出現的反常和偏差行為進行分析,並且探尋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市場主體表現出的決策行為特徵和經營理念的不同,從而對市場運行的狀況和市場主體的實際決策行為進行正確的描述,並建立相應的描述性模型。對於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的研究而言,行為金融學為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首先,行為金融學打破了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的假設。在傳統的金融理論中,認為人是基於相機抉擇、效用最大化、迴避風險、理性預期的基礎上來做出決策的。然而通過心理學的分析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在投資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其他因素,人們總是對自己的判斷過分自信,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來預測投資決策的結果,從而主導自己的投資行為。行為心理學特別指出這是一種系統性的偏離理性決策的行為,不能夠通過統計平均而進行消除。其次,行為金融學打破了傳統金融理論關於有效的市場競爭的假設。在傳統金融理論中,非理性投資者總是為理性的投資者創造套利機會,通過市場競爭,只有理性投資者能夠倖存。然而事實上市場上常常出現大量的反常現象,通過市場競爭倖存下來的並非全是理性投資者。行為金融學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最大啟發就是:不應該將人的行為視為一種假設而予以排斥,而是應該在理論分析中進行行為分析,不僅研究從理論層面上應該發生什麼,還應該研究實際情況中發生了什麼,只有這樣才能對決策者的投資決策進行正確的指導。
二、標准金融投資分析與行為金融的對比
證券市場效率和投資者心理到問題上,標准金融認為投資者是理性的,由投資者的理性而推導出市場和價格的理性。但是行為金融學沒有將投資者視為理性人,投資者存在認知偏差和情緒,難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預期,這種非理性的行為也會造成資產價格的偏離和市場的非有效性。兩者的差異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表現:1.在進行信息處理時,標准金融學認為投資者能夠對統計工具進行恰當和正確的使用,行為金融學卻認為交易者在進行數據處理時依賴於啟發式處理模式,也就是過分相信過去的經驗法則,從而影響了其理性的判斷。投資者所形成的預期帶有各種偏差,因此其經驗法則也並不完善。2.最終的決策會受到決策問題形勢的影響,標准金融認為投資者的決策不會因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干擾,金融將投資者視為理性人,認為投資者能夠對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洞察,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掌握,從而進行理性的判斷和決策。然而行為金融學卻認為決策問題的構造會影響交易者對收益和風險的理解,這是由於投資者必須依賴於問題的形式來進行決策。也就是說標准金融學認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行為是絕對獨立的,而形容金融學卻認為實際上投資者的決策是相對依賴的。3.標准金融學認定市場的有效性,也就是即使市場上存在少量的非理性人,也不會對市場的有效性造成影響證券的價格與價值,不會發生過大的偏離。行為金融學則認為市場價格會受到相對依賴和啟發式偏差的影響,從而脫離基本價值,造成市場失去其有效性。
三、行為金融學對我國證券投資的影響
1.行為金融學的「過度自信」對證券投資的啟示。回金融學認為,投資者在決策的過程中往往過於自信,對自己的決策力和判斷力過於高估,從而不能很好的判斷客觀情況的變化,容易造成決策的失誤。過分的自信對投資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處理信息時如果過於自信,就會對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過分相信,也就是形成雜訊交易,對於真正能夠反映實際情況的信息卻視而不見。例如投資者過分相信收集到的錯誤信息,忽視了公司的會計報表。第二,由於過度自信,投資者在對信息進行處理時往往會自動過濾不利於自己自信心的信息,過分誇大能夠增強自己自信心的信息。2.因為金融學的「迴避損失」對證券投資的啟示。在經濟活動中,人們遵循趨利避害的原則,也就是先迴避風險、避免損失,再想辦法取得收益。然而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中卻發現,在進行投資時人們的內心並不能正確的權衡利害,也就是先產生迴避損失的意識。在進行證券投資時人們往往考慮當產生風險時,哪只股票到損失比較小,然後再考慮收益問題。3.行為金融學的「從眾與時尚心裡」對證券投資的啟示。行為金融學認為人普遍具有盲從心理,其典型的表現就是追求時尚。人群之間的相互影響會極大地改變人的偏好,這種心理在金融投資領域同樣有所體現。投資者會表現出一些從眾心理和行為,也就是所謂的股市中的「羊群行為」。由於一些投資策略,單個投資者會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從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與其他人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與此相反,單個投資者如果發現其他投資者並不採取自己相同的投資策略時,可能就會對自己的投資策略產生動搖。這種情況會導致證券投資市場上的投資策略的趨同,在熊市或牛市中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明顯。4.行為金融學的「推卸責任與減少後悔」對證券投資的啟示。人們在進行投資決策的過程中,更願意選擇能夠減少後悔的方案。如果出現投資失誤,投資者難免會產生後悔心理,為了避免產生後悔心理,投資者往往傾向於選擇能夠減少後悔心情的方案,這種投資心理也會影響到投資者的具體決策。5.行為金融學的「錨定現象」對證券投資的啟示。心理學上的「錨定現象」指的是數量評估的過程中,問題表述方式經常會影響到評估值。特別是一些金融產品本身就具有模糊的內在價值,這種「錨定現象」就會對人們產生更大的影響。人們並不知道每個股票指數到底代表著多少,只是受到「錨定心理」的影響。特別是如果缺少一個准確的信息,人們更傾向於以類似的產品和以往的價格作為參照物來對當前的價格進行確定。我國的股票市場與政策的聯系非常緊密,在證券投資中,每個投資者都會對政策產生不同的反應。因為信息不完全,普通的個人投資者對政策往往做出過度的反應。機構投資者則可以提高預見性,進行反向投資。在證券市場中羊群行為非常普遍,造成了市場預測的系統偏差。
四、結語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對證券投資進行探析,能夠為證券投資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我國的證券市場中仍然存在著「跟庄」「跟風」的現象,導致了證券投資市場的預測偏差,從而引起股票價格的偏離。如果能夠對行為金融學進行掌握,則能夠從新的視角來探析證券投資,在股市中就能夠更加游刃有餘。股市的本質是一種群體行為,投資群體的決策會對股市的漲跌產生極大的影響,這就需要證券投資者能夠掌握大多數人的行為和心理,充分利用行為金融學來為證券投資進行指導,尋找投資機會,規避投資風險。
-------希望能幫助到你 千萬別忘記定金採納答案和頂一下哦---
④ 用金融經濟學理論描述現實經濟現象
居民 到企業 到政府稅收 再到居民的循環 在此基礎上加上金融機構 機構可以表述為 此循環鏈條的一節 也可以在此鏈條之上或之下 總之是用金融杠桿調節經濟行為 可以是宏觀的 也可以是微觀的 就金融機構本身而言是調節經濟的工具 但究其延伸屬性而言又是以信貸等金融活動來盈利的。本人學識疏錢 只能粗略描述 有時間我們共同討論。祝你開心
⑤ 行為金融分析是什麼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的熱門邊緣交叉學科,是金融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
它的特點是將心理學融入到金融學中。
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的成功分析案例:股市上的「羊群現象」,用標准金融學就無法解釋,而行為金融學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
⑥ 「許多人不會在虧損時賣出股票」行為金融學的什麼現象能解釋這種傾向
心態,不願意暗虧專明虧。
⑦ 金融學論述題:如何看待消費信用的正面效應和負面影響你如何看待「
正面效應,來促進消費和源商品生產發展同時不擴大實際貨幣數量,減少通脹的可能,方便商品的流通。負面加大了金融風險,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會加劇不好的形勢。卡奴和房奴是非理性消費的體現。避免成為卡奴和房奴要端正消費觀念,量力而行,做好預算。
⑧ 哪些金融現象可以用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
各國面對金融危機採取措施:一是通過股權收購和提供特別貸款兩種方式來幫助銀行增加資金流動性,以繼續向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加強市場消費;二是以國家政府信用或外匯儲備提供存款、貸款擔保,穩定市場、公眾對金融市場信心,是市場經濟國家所採取的政府幹預的常用手段;三是降息:通過代幣政策手段--下調基準利率,降低金融機構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