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最發達的美國為什麼沒有熱炒「互聯網金融」
中國和美國互聯網概念的差別顯著的一點差別在於,美國是在一個高度成熟、發達的經濟體系的基礎上發展互聯網,因此很多業務原本在線下就有很成熟的模式,在互聯網大潮下直接移植到互聯網上,因此互聯網的特色並不明顯;而中國的特殊情況是,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早早的擁抱互聯網,使得很多新生事物都是直接在互聯網上出現的,所以很多本質上其實和互聯網無關的東西都被帶上了互聯網的帽子。在美國,這些先進的成分在互聯網出現前就已經成熟了,很多時候互聯網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2. 中國與美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差異有哪些
隨著P2P平台LendingClub的上市,美國互聯網金融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近兩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但中美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監管制度方面:美國監管制度及監管部門早已確立並對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給予全面的指導。據悉,美國監管金融組織是從保護個人財產和隱私上入手,有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體制。體系內各種法律法規之間相互配合協調較好,能大體涵蓋接納互聯網金融新形式,使之能在美國平穩有序發展;中國剛剛發布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指導意見,具體實施及執行效果需進一步落實。
經濟結構方面:在監管政策和監管部門的共同作用下,美國科技、金融等行業在大的市場環境下發展、競爭較為有序、均衡,市場資源調配的自由化程度較高。雖然近幾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得到快速發展,但互聯網金融與其他行業地位不平衡,市場經濟結構的調整需進一步加強。
金融市場方面:在美國,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已實現融合,二者共同為金融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國互聯網金融與金融尚處於調整時期,二者競爭較為激烈。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空間與需求較大,傳統金融行業改革也步入正軌,未來二者融合也將是大勢所趨。
3. 為什麼美國並沒有出現所謂「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的概念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中國人喜歡標記,說這話可能有點言重了,但是這個定義是中性的。標簽最大好處是高效率,分類處理,以提高商業價值。但缺點是它是片面的,容易成為空洞的口號。
在第二代金融行業中,社會的形象越來越差,反華爾街的反華爾街趨勢在美國興起,公眾肯定會渴望有人來對待這個瘋狂的第二代。互聯網行業是一代人,衣服是平等的,開放的,自由的,所以互聯網不僅是一大筆錢,也是一個救世主。
簡單拋磚引玉一下,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4. 為什麼美國互聯網金融是個笑話
美國互聯網金融就好像企業家之間流行的踢皮球游戲,擔驚受怕的銀行家和投資者都讓他們望而卻步。
如果要說什麼行業已經有顛覆的萌芽,那就是畏首畏尾的金融技術的世界。
Freemit創建期間,我們遇到了無數有同樣經歷的企業家。他們想要改變目前謹小慎微的做事方式,創造新的支付方式、資金轉移方式或者合同訂立方式。
這些企業家的譜系比建立矽谷新寵兒的團隊要復雜得多,他們也知道互聯網金融的限制性以及潛伏的風險。
在我們開始某件事前就不停被告知前路艱辛,任何轉彎處都可能撞車。
這是絕對的真理,同時不停地讓人受挫。美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都是近親繁殖的膽小鬼,而創新的空間永遠取決於融入現實騙局的能力。
美國互聯網金融的努力沒有得到相應回報,反而被認為是可疑的東西。
任何引起大型銀行擔憂的事務都立刻被抹殺掉,人們的創新思維都被扼殺,剩下的「軟體解決方案」都被企業家以幾百萬一年的價格強制賣給IT主管。
結果就是不斷出現的應聲蟲們成為華爾街貿易大亨們的利益維護者;最後企業家們自然仍然安於現狀,用幾個軟體稍微簡化交易流程就心滿意足了。
總而言之,只要銀行、監管者和不滿伺服器故障的人能高興,他們樂於放棄真正的創新。
當然也有拚命努力改變現狀的人,可是他們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坐下和金融保守派聊聊就不難發現,他們害怕修繕搖搖欲墜的企業架構或者懶得付出努力。
任何可以將銀行業拉出蕭條泥潭的偉大創意都被當作可疑的東西。
5. 在美國互聯網金融公司都有哪些
樓主可以看一下詳細的在美國互聯網金融公司都有哪些,如下圖所示:
6. 求助,請問有人知道詳細的有關於美國互聯網金融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嗎感謝!!!
網路銀行: 1995年SFNB成立,宣布了全球第一家網路銀行誕生。SFNB在1995-1998年間,充分發揮網路銀行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幾個月內擁有6000多萬美元的存款。但後來由於經營上存在問題,公司一直未獲盈利。在1998年被加拿大皇家銀行以2000萬美元收購了其除技術部門以外的所有部分。在被收購後,SFNB轉型為傳統銀行提供網路銀行服務。
網路券商: E*Trade於1992創立後不久,就趕上了美國第二波傭金降價潮,並成為美國傭金價格戰的先驅。隨著E*trade的興起,網路券商行業經歷了快速的整合和發展,包括嘉信理財和TD Waterhouse都開始進入網路券商領域。
網路保險(放心保): INSWEB公司1995年2月成立,隨後很多保險公司都開始設立自己的網站。網路保險主要第一種通過代理模式,與保險公司業務合作,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且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第二種則為網上直銷模式。
網路基金銷售: Paypal成立於1998年12月,1999年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是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於2007年達到峰值,規模接近10億美元。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基於宏觀金融環境的變化,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收益也直線下跌。
網路借貸: 截至2013年4月2日,美國兩家主要的P2P借貸平台——Prosper和Lending Club,各自促成了4.47億美元和15.21億美元的貸款。從天時來看,Zopa和Prosper都是在2005年成立的,Lending Club則成立於2007年,這幾家公司成立之初正好碰上了Web 2.0的興起和2008年金融危機,前者提供了P2P借貸產生的可能性,後者則是P2P借貸成長的助推器。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2013年美國P2P借貸的規模將會達到50億美元。
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
金融互聯網——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
現有金融體系通過採用通信、計算機、網路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金融服務的自動化、信息化和科學化,提高內容效益,增加銷售渠道。金融互聯網化還是在原有的金融框架內對金融傳統業務實施電子化,對傳統的金融消費模式並沒進行顛覆式的改造。比如電子銀行、網路證券、網路保險和網上基金銷售等。
電子銀行
電子銀行分為三種業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電話銀行。其中網上銀行的發展模式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依賴於互聯網的無形的電子銀行,即「虛擬銀行」,以成立於1995年的美國安全第一銀行為代表。這種銀行沒有實際的物理櫃台作為支持,一般只有一個辦公地址,沒有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採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與客戶建立密切聯系,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第二類就是現有的傳統銀行利用互聯網開展傳統的銀行業務交易服務,實際上是傳統銀行業務在互聯網上的延伸,目前是網上銀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採取的網上銀行發展模式。富國銀行是這類網上銀行的佼佼者。
Novantas發布的2010年美國網上銀行交易情況的調查發現,近年來,大量美國用戶在處理銀行日常交易時選擇網上銀行渠道,而不再選擇櫃台交易。2010年選擇通過網上銀行進行轉賬業務、查詢賬戶結余、購買銀行研究產品的用戶比例分別從2005年的34%、44%、46%急劇增加到67%、76%、77%。
網上交易業務逐漸取代櫃台交易的趨勢比較明顯,主要原因至少有三點:其一是網上銀行更節約時間成本,也不受傳統銀行固定營業時間的限制;其二是網上銀行相對傳統銀行櫃台交易,收費更低,為用戶節約交易成本;其三是客戶在網上銀行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網路證券
網路證券又叫電子券商,指證券公司通過互聯網建立線上商業模式,從而實現有償證券投資資訊、網上證券投資顧問、股票網上發行、買賣與推廣等多種投資理財服務。
美國網路證券採取的是網上折扣券商模式,即自由傭金制度下的美國模式,這源於1975年美國廢除了固定傭金制度。目前美國網上券商交易模式按照差異化服務可以分為Etrade模式、Charles Schwab模式和Merrill Lynch模式。
美國從1975年開始實行浮動傭金制度,之後傭金率一路下行。美國股市的交易傭金根據交易通道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網上交易、電話交易以及由經紀人協助下單。不同的交易通道,經紀商收取的交易傭金也是不一樣的。
收費標准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每單交易收取固定的傭金,不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高低;一般來說,每單交易傭金不超過10美元。另外一種是收費模式,為每單固定傭金外加百分比傭金,在這種收費標准下,就要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等情況。
網路保險
網路保險是通過互聯網開展保險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的行為,包括保險產品的服務信息、網上投保、承保等保險業務。保險公司看重渠道開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造了傳統的保險營銷模式,也催生出一批同時兼備保險業特性和互聯網基因的保險電商,包括全球最大的保險電商Insweb、交互性最好的網上保險站點Quicken Insurance、網上保險直銷站點Electric Insurance等。
當前比較成熟的保險電商主要採用兩種運營模式:代理模式和網上直銷模式。
代理模式:採用這種模式的保險電商多通過龐大的網路輻射能力獲得大批潛在的理想客戶,同時與適合的、知名的保險公司結成緊密業務合作關系,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獲得規模經濟的效益。該模式多由第三方建立平台,集中大量詳細、可比性高的產品價格,形成保險超市。
網上直銷模式:該模式多以傳統保險公司官網的形式出現,主要作為傳統銷售渠道的補充和輔助藉此增加產品銷售。模式缺點是維護成本比較高、難以進行不同公司產品之間的比較,因此難以獲得較高的公眾點擊率。
目前,美國基本上所有的保險公司均實現了電商化,保險電商的市場規模占整體保費收入的30%以上。
在線理財
在線理財,是指理財者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通過網路平台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進行理財。在線理財具有時間掌控靈活、選擇范圍廣、產品更新速度快等特點,相較傳統的櫃面理財產品,在線理財不受銀行或保險公司工作時間的影響,客戶可自行了解感興趣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在時間、地域選擇上有很大的優勢。
網上理財的代表公司包括全球最大的網上理財交易公司嘉信理財、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支付工具PayPal,以及全球最大資產管理者之一、傳統證券經紀公司轉型代表美林。其中PayPal是eBay旗下公司,它於199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從而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
美林公司成立於1885年,在2008年被美國銀行收購之前曾是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也是全球並購交易頂尖級顧問公司。公司從1999年開始在網上經營業務,推出廉價網上交易,實際上就是對傳統服務方式的創新,使得網上交易和傳統服務很好融合,進而投資人可以選擇最符合個人需求的金融服務。
網路貸款
通過互聯網解決個人或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對傳統貸款渠道銀行由於成本、風控、流程等原因導致信貸盲區的嘗試,大幅降低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同時也有利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替代民間金融。主要運營模式有P2P網貸、眾籌和網路小微信貸等。
7. 為什麼說美國在扼殺互聯網金融
1.監管的好與壞
「監管扼殺創新!」–人們常常這么說,但是卻並沒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監管的確可能會扼殺創新,但如果實施合理,同樣也可以幫助企業成長。國際律師事務所Taylor Wessing指出:英國的監管和核准不僅明確有效,而且始終對改革展示出開明的態度。
與之相比,美國的監管部門卻分布得太過廣泛,支付領域尤其如此。在美國,不光各州之間的監管法律不同,各州與聯邦層面的也各有差異。牌照申請信息不通暢同樣讓從業者感到困惑。而公司的業務種類、所屬州、服務的地理區塊不同也會造成許可申請的差異。而且這種困惑還會因其他因素加劇,比如像賭博網站之類的應該具備資金劃撥許可,但在實際中卻沒有規定。這種困惑遲早都會導致互聯網金融企業遭受大額罰款。
2. 流程簡化
因為是辯論,所以讓我們假設美國和歐洲是相似的個體–都是由小國/各州組成的聯邦。目前在美國,某個州頒發的牌照只在這個州有效。要想符合所有州的法律並在全國提供服務,你可能得再申請47個牌照或者許可。顯然,這種低效、碎片化的牌照程序從一開始就限制了機構成長。
而在歐洲,在歐盟任意一個國家申請到的牌照在其他國家都通用。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倫敦設立了公司,那麼就可以直接在柏林、馬德里、巴黎和羅馬運營。這也意味著支付主導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歐洲的成長速度將遠超美國。
3. 政府支持
英國政府協助組建了非盈利的互聯金融行業多方協調平台Innovate Finance。這個組織還在隨後提出了《英國互聯網金融2020》宣言,意欲讓英國在5年之內成為世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引領者。英國首相卡梅倫更是任命了美國風投家Eileen Burbidge為該行業的大使,以保證英國互聯網金融能夠實現持續性發展。此外,英國甚至鼓勵互聯網金融公司盡早合規,以便未來能引領監管政策、簡化行業流程。英國政府深知互聯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巨大影響力,而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十分珍惜政府的支持,因為這些支持幫助他們獲得了消費者的信賴。
反觀美國,似乎整個互聯網金融領域反而變得越來越繁雜。美國的政治體制是非常分散的,所以要想扶持一項新興產業也並不容易,因為利益方數量和游說能力都太大了。由於最近矽谷和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不合,民眾普遍不相信政府會捲入科技事件中去。今年早些日子,沒有一家科技公司接受總統奧巴馬網路安全會議的邀請,這足以說明要修復兩者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大量工作。
8. 美國互聯網金融產品有哪些方面
隨著P2P平台LendingClub的上市,美國互聯網金融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近兩年,中內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迎容來高速發展期,但中美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監管制度方面:美國監管制度及監管部門早已確立並對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給予全面
9. 美國互聯網金融為什麼沒有產生
1.從經濟結構上來看,美國市場化的機制,使得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軍事、科技、金融、教育,在相對自由的體制中均衡發展,各有千秋。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調節資源,四大產業各自根基深厚,又有部分融合,但大體上都相對固定,難以滲透到對方核心領域。
我們國內的情況恰恰相反,產業之間發展極不平衡,這和國家體制有著直接的關系。但科技行業特別是互聯網多數都是民營資本運營,雖起步晚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但發展速度非常快,而隨著智能手機全球滲透率的提升,國內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甚至有超過美國之勢。國內互聯網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巨頭企業,其高速發展帶動國內互聯網行業走向成熟,而其激烈的競爭促使其不斷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低效的傳統行業的侵佔和顛覆也成為其必然的選擇。
2.從金融市場來看,美國的金融體制完善,利率市場化完成近三十年,金融市場經過百年發展,產品和服務都已接近完善。金融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金融機構或發展綜合實力,或在具有鮮明特色的領域深耕,因而競爭格局相對穩定。激烈的競爭也使得金融機構積極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作為全世界最為成熟的金融市場,美國為各類投資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產品,從貸款、理財、到風險投資等等。不僅投資品種豐富,而且服務到位,並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改善用戶體驗。這一點和國內形成巨大反差,國內金融業高度壟斷,投資工具少,利率尚未市場化,收費和服務極不對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互聯網金融通過其特有的渠道優勢,以普惠、快捷、高收益的特色,普及了理財產品也激發了廣大用戶的理財需求,爆發出巨大發展潛力和規模。3.從監管體系來看,美國有著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如SEC認定包括Prosper在內的所有P2P平台運營模式已涉及到證券銷售,要求其在SEC登記注冊,將其定性為在允許范圍內銷售"附有投資說明的借貸憑證"的機構。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監管框架,而是適用於一般性監管框架。以產品的運營模式來界定監管的歸屬,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的財產安全。
對產品的定性、風險揭示均有比較完善、透明的體系,加之美國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資本市場,比個人投資者有著更強的專業能力和相對穩定的投資理念。而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著明顯的時滯性,給互聯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以很好的時機,新產品層出不窮,規模上升非常快,缺少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及安全性的全面考量。
10. 美國為什麼沒有互聯網金融
並不是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而是因為美國的金融市場是開放的,不存在利用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利差套利的空間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