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模式如下:
眾籌
眾籌大
意為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的本意是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創業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
展示他們的創意及項目,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眾籌平台的運作模式大同小異——需要資金的個人或團隊將項目策劃交給眾籌平台,
經過相關審核後,便可以在平台的網站上建立屬於自己的頁面,用來向公眾介紹項目情況。[3]
P2P網貸
P2P[4] (Peer-
to-Peer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P2P網貸是指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雙方的匹配,需要借貸的人群可以通過網站平台尋找到有
出借能力並且願意基於一定條件出借的人群,幫助貸款人通過和其他貸款人一起分擔一筆借款額度來分散風險,也幫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較的信息中選擇有吸引力的利
率條件,比如貸貸巴等。
兩種運營模式,第一是純線上模式,其特點是資金借貸活動都通過線上進行,不結合線下的審核。通常這些企業採取的審核借款人資質的措施有通過視頻認證、查看銀行流水賬單、身份認證等。第二種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借款人在線上提交借款申請後,平台通過所在城市的代理商採取入戶調查的方式審核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等情況。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Payment)狹義上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藉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採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
根據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給出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的定義,從廣義上講第三方支付是指
非金融機構作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網路支付、預付卡、銀行卡收單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第三方支付已不僅僅局限於最初的互聯網支
付,而是成為線上線下全面覆蓋,應用場景更為豐富的綜合支付工具。
數字貨幣
除去蓬勃發展的第三方支付、P2P貸款模式、小貸模式、眾籌融資、余額寶模式等形式,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也開始露出自己的獠牙[5] 。
以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為
代表的互聯網貨幣爆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其他任何互聯網金融形式都更具顛覆性。在2013年8月19日,德國政府正式承認比特幣的合法「貨幣」地位,
比特幣可用於繳稅和其他合法用途,德國也成為全球首個認可比特幣的國家。這意味著比特幣開始逐漸「洗白」,從極客的玩物,走入大眾的視線。也許,它能夠催
生出真正的互聯網金融帝國。
比特幣炒得火熱,也跌得慘烈。無論怎樣,這場似乎曾經離我們很遙遠的互聯網淘金盛宴已經慢慢走進我們的視線,它讓人
們看到了互聯網金融最終極的形態就是互聯網貨幣。所有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對現有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提出挑戰,將來發展到互聯網貨幣的形態就是對央行的挑
戰。也許比特幣會顛覆傳統金融成長為首個全球貨幣,也許它會最終走向崩盤,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比特幣會給人類留下一筆永恆的遺產。[5]
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通過對其進行實時分析,可以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客戶全方位信息,通過分析和挖掘客戶的交易和消費信息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並准確預測客戶行為,使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平台在營銷和風險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基於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台主要指擁有海量數據的電子商務企業開展的金融服務。大數據的關鍵是從大量數據中快速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從大數據資產中快速變現利用的能力。因此,大數據的信息處理往往以雲計算為基礎。
金融機構
所謂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通過採用信息技術,對傳統運營流程進行改造或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電子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金融信息化是金融業發展趨勢之一,而信息化金融機構則是金融創新的產物。
從金融整個行業來看,銀行的信息化建設一直處於業內領先水平,不僅具有國際領先的金融信息技術平台,建成了由自助銀
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構成的電子銀行立體服務體系,而且以信息化的大手筆——數據集中工程在業內獨領風騷,其除了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之
外,還形成了「門戶」「網銀、金融產品超市、電商」的一拖三的金融電商創新服務模式。
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的銷售以及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價」的模式,採用金融產品垂直比價的方式,將各家金融機構的產品放在平台上,用戶通過對比挑選合適的金融產品。
互聯網金融門戶多元化創新發展,形成了提供高端理財投資服務和理財產品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提供保險產品咨詢、比價、購買服務的保險門戶網站等。這種模式不存在太多政策風險,因為其平台既不負責金融產品的實際銷售,也不承擔任何不良的風險,同時資金也完全不通過中間平台。[3]
B. 現在還敢買互聯網金融P2P產品嗎
買是可以買,不過建議最近不要碰,等穩定下來以後再考慮吧,現在建議買一些寶寶類理財產品,推薦你看看鯉魚理財,產品對接的是銀行金融機構的產品, 比較安全,風險小。
C. 互聯網金融可以賺錢是真的嗎
互聯網金融發展到今天,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金融活動中來。互聯網的全覆蓋性、低成本、傳播速度快,讓更多的人體驗到金融服務。這也充分的體現出「金融為 民」的本質,只有真正的服務於人,才是金融工具的最根本屬性。當然,在投融雙方構成中,投資人環節顯得尤為重要。投資人的心態、投資人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審視程度都將決定著未來投資回報、投資收益的實現,以及所有發展的前途。今天,我們通過 「給投資人的五大忠告」將闡述投資人理財心態、以及投資人理財應該規避哪些「自身心理風險」。
第三、淹死的都是會水的
這句話出自《莊子》的人間世。原文是:「善騎者墜於馬、善水者溺於水、善飲者醉於酒,善戰者歿於殺」。往往覺得自我感覺良好的、經驗豐富的投資 者,最終都會走了眼、遇到風險。在心理學中,這屬於經驗來源,投資人根據以往的投資經驗、自身操作經驗來取得信息。說白了就是,我有經驗,我是「老司機」 這種互金平台我投了資好多了,正常回款,再投資一個新平台根據我的經驗判斷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投資人表現出來的這種「自信」是一種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就 想「溫床」一樣慢慢占據投資人心理,讓投資人有一種「陰溝里豈能翻船」的心態。然而,互金平台的運營模式、構成模式、理財產品金融屬性都不相同。投資人一 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千萬不可用之前的經驗進行盲目的判斷。不可對不熟悉的模式用之前的投資經驗進行「生搬硬套」,一旦出現盲目判斷,不僅僅是投資出現 偏差,也可能會調入「詐騙」包裝的陷阱。
第四、小薅怡情,大薅傷身,強薅灰飛煙滅
在互金平台活躍著一批特殊的投資人,這些投資人以較少的付出本金換取較大的投資收益為目地。這群投資人叫做「羊毛黨」俗稱「薅羊毛」的。但凡是 平台做活動、新平台上線發「福利」他們總是沖在最前線。很多「羊毛黨」是團體組織,也有小眾組織或者個人薅羊毛者。但是這些「羊毛黨」往往看中的是平台的 福利,並不仔細研究平台本身的運營機制。「羊毛黨」本著的態度就是「干一票」就走的心態,反正時間短,我薅完了就走,就算是有風險,我也能提前退出來。我 想這是大多數「羊毛黨」的想法。在心理學上這叫置換心理,就是把安全和所謂的獲利進行了方向置換,認為獲利比安全重要。但是沒有平台的穩定和安全哪裡來的 獲利呢?如果一個平台上線一天就關停了,那麼「羊毛黨」是不是也中「雷」了呢?
更多靠譜的互聯網金融項目:
第五、老年人不能「糊塗」投資
很多老年人現在也進行互金理財或者線下理財,原因是老年人退休在家,有存款有儲蓄。年齡大了,更需要理財收益給他們補貼家用,養老,甚至看病的 醫葯費支出。很多的互金平台和線下理財平台都把老年人當做主要客戶目標群體。老年人一般精打細算,除了關心收益高不高,平台大不大,離著家近不近,方不方 便贖回。卻忽略了平台合規和平台運營帶來的無法兌付風險。很多的「旁氏騙局」正是利用了老年人的這種追求片面的心理,專門對老年人進行投資詐騙。所以老年 人投資可不能「糊塗」。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問問兒女,和家人商量商量,千萬不可追求「片面」的收益高、存取便捷,讓自己辛苦一輩子的血汗錢血本無歸。
我想,這五點中的心理狀態很多投資人在投資過程中都出現過。只要是涉及投資理財的金融活動中,風險是必然存在的。投資人不僅僅要做好平台的風 控,也要做好自身的風控,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構架起理性而又合理的投資目標,量身制定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和投資策略。一個穩定、健康的投資是建立在合情合 理的基礎之上,投資人切莫貪圖一時之利,損害了自己長遠的利益
D. 互聯網金融產品有哪些
互聯網金融產品有很多,像余額寶、招財寶等寶類金融理財產品逐漸成為許多老專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屬一部分。一些商業銀行順應互聯網金融潮流的發展也推出了方便快捷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例如平安銀行的平安盈、廣發銀行的智能金等。
這種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非常方便快捷,既可以像活期存款一樣靈活存取,又可以實現比活期存款更可觀的投資收益。因此,有不少普通市民紛紛使用這些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實際上,這種金融理財產品主要是貨幣型基金,投資風險趨向穩健,投資收益一般為4%左右。不過,目前許多寶寶類產品的收益率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寶寶類理財產品熱潮正在消退。
E. 互聯網購買金融產品靠譜嘛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現在很多互聯網金融產品,有貨幣基金的,也有P2P的,很多銀行也推出了不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
F. 如何做好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崛起可以直接用瘋狂來形容,瘋狂的程度又可以用「炒」來形容。對於這樣的互聯網金融中國特色現象是否健康呢?風投、創業者又如何在這種瘋狂的現象中買到好公司,創業者又如何才能勝出呢?
互聯網金融為何而生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崛起,是因為經濟發展過快,而百姓素質、社會制度跟不上,所造成的。可以說在中國現在都在被趕著前進,而這種被「趕」,卻又是與國際市場存在較大差距所造成的。而這些被趕著的行業中就會出現包含著「炒」的現象出現。而其本質是不會有太多變化,只是一種補缺市場缺口。補完之後,自然形成一個自己的成長通道,直到有新的、更方便、更好的渠道出現才會被替代,而這個過程,就是創新自然演變的過程。而現在的互聯網金融,就是因市場需求而自然形成的創新產物。所以說這個創新產物是服務市場而來,自然能存於市場,他是因市場需求而自然產生的產物。
互聯網金融前景
經濟的本質,就是讓物有價,方便流通,而這些流通的強度就是經濟強弱的本質。而讓流通如何變成更加方便和強大,就得靠發達的金融體系建設。要致富先修路,而金融就是決定經濟強弱血液。而這個血液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於它的再造血功能的大小來決定。而再造血功能的強弱,其實就是看你如何把的本來沒有血,或者血比較少的物通過一些方法,去激活讓它變成血,或者增加血液。而互聯網金融,就是市場中一台新出現的造血機器。他讓更多的物品變成更有價值,流通更方便。能給市場帶來更多的新鮮血液。互聯網金融就是讓更多的物品能更簡單的體現出他們價值,進而讓人們更加容易的判斷其價值,進而成交流通,加大市場流通量後自然助推經濟增長,所以前景廣闊。
認清什麼是真正的「服務」才能勝出,才能成為市場的黑馬。
客戶是上帝,所以很多公司都知道服務重要,但卻有很多公司分不清什麼才是真正的服務,所以失敗。那什麼是真正的服務呢?就是服務於市場,追求服務於社會需求。這叫大服務,而只服務好自己的客戶這叫小服務。而成功與失敗的服務之間就恰恰反應在於此。
現在互聯網金融企業,急急忙忙的進入這個行業。而卻沒有分清什麼是服務,什麼樣的服務才能戰勝對手。大部分 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創立初期,都是在用高收益來吸引用戶。但卻不知,這種根本是就沒有生命的服務是無法長久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並不是給用戶高收益他們就來,看不懂你人家是不會來,你沒有服務社會人家也不會來,你給他這么高的收益,這錢投向哪,服務了什麼?沒有,都是在自融、玩龐氏騙局。
看看現在發展的好的一些互聯網金融公司吧,他們勝出並不是靠高收益,而是找到了社會需求的缺口,再去為填補這些缺口而做出發展方向。如某某貸,為了服務信用卡用戶,而放開了信用卡充值渠道,所以它的成交量非常大。有的平台為了解決用戶買房難而推出各種幫助投資者的貸款,有的為了服務三農,有的為了服務網店,等等,這些成功互聯網金融公司,他們成功原因都是他們發現了社會的缺口,再找出填補這些缺口的方法來服務社會。說得通俗點就是你要會講故事,但這個故事最好是人人都能聽懂,最好是用戶還是身在故事中,然後服務他,你就能成功,用戶的投資也會成功。如果這個故事只是虛幻的高收益,那麼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平台和投資者都沒好處。說得再大點,你會發現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其實也是為了服務中國當下市場流通不足而生的。它服務的是以市場為中心,並不是它的投資者。很多平台出現跑路都是一味的只看到投資者的需求,而沒有看到社會的需求,盲目開出高收益,結果出現資金斷鏈進而跑路。
所以,要想在混戰中勝出,要想在大市中找到一隻真正的黑馬,你就要學會如何看懂市場的故事,看懂什麼是真正的服務,什麼是小服務,你才能勝出。認清什麼是大服務、什麼是小服務,什麼是真故事,什麼是假故事,是互聯網金融公司成功最基礎的認知。
+訂閱
G. 互聯網金融是什麼
那麼現在大家探討的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什麼呢?事實上,目前業內存在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的探討,其實也一直處於概念模糊之中,各種模式,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定義來進行界定。所以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否則大量的討論都建立在基礎定義不同的基礎之上,很難有實質性的意義。
總體而言,目前市場上,習慣把所有涉及到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經營模式,都定義成「互聯網金融」,當然業內還有一種傾向,其實是更直接、簡單的理解,就是只有互聯網企業,介入了金融領域,才是互聯網金融。
而金融企業使用互聯網手段,則不是互聯網金融,而習慣性界定為「金融互聯網」。這種劃分,單純的其實就主體劃分,習慣性將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對立起來,這種對立的後果是引發了業內大量的口水,實質的意義卻非常有限,因為人為排斥了兩者融合的可能性。
暫且撇開定義,我們就現象來看,目前最普遍定義為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大概區分其實是四個模式。
第一個模式是線上P2P模式,(當然P2P背後也開始了很大的分化,拍拍貸模式,人人貸等模式,陸金所、有利網模式等,至於宜信模式,我個人認為是屬於P2P模式,但是更多是線下運作的概念,跟互聯網關系不大,所以暫不為定義互聯網金融。)還有一系列眾籌網站(這個模式目前處於起步階段,國外發展有一定的成績,國內暫時沒看到太多的實質性業務網站,點名時間是個代表,但是帶有一定的公益特徵,還有待觀望)。
第二個模式是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介入金融領域,所形成的各自互聯網金融模式,阿里最具代表性,衍生的金融模式也較多。
第三個模式其實是涉及到銀行支付結算體系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上存在了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200多家支付企業。
第四個模式則是大量的互聯網企業介入的金融服務領域,他們更多還是以服務金融機構為主要運營模式,本身不介入金融領域,例如東方財富網等基金代銷網站,還有如融360、好貸網的金融信息服務模式的網站。
如果還有一塊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話,那就是比特幣的出現,很多人把比特幣跟Q幣等同,我認為兩者是截然不同的。Q幣背後是等值人民幣作為信用基礎的,所以Q幣的誕生過程是不創造信用的,社會總體貨幣體系是均衡的。無論你怎麼玩Q幣,都不會給社會貨幣總量產生沖擊。
而比特幣不是,比特幣其實理論上是創造了一種貨幣體系,他存在的信用基礎是人們基礎於對恆定貨幣總量的預期,這種貨幣體系,創造了信用,理論上可以理解為發行了新的貨幣,規模如果足夠大,對社會會產生各種沖擊。
我自己對金融的理解,金融背後第一屬性絕對是政治屬性,也就意味著社會不可能產生脫離政治屬性的金融體系,比特幣的悖論就出現了,如果自娛自樂,那跟金融本質是無關的,一旦影響社會貨幣體系,必須納入監管。去中心化的比特幣,也就只是政治體系裡發行多元化貨幣的一種,所謂的顛覆也就無從談起。
目前市場上,最熱門討論最多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是P2P模式和阿里模式,P2P的發展從07年開始,到09年之後發展非常迅速,引起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由於進入門檻較低,監管空白,使得這個模式從一開始就處於了充分競爭的格局,為了保持各自的競爭優勢,P2P開始了出現各種分化,分化的背後使得大量的P2P模式。
總體而言,已經脫離了其最早誕生時候的初衷,現在的P2P的本質其實已經是批了互聯網外衣的金融機構了,只是這樣的金融機構沒有牌照準入,也沒有監管涉及,通過這一次金融改革的方向後,未來肯定不僅會發展得很好,而且也會有相應政策來維護這個新新的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