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8年金融危機全過程
金融危機從2007年就開始了,直到2008年,中國的影響才明顯開來: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
Ⅱ 簡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過程
(1)世界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多極化趨勢必然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當今世界上各國的實力對比和意願。具體說來,推動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的原因有:①歷史地看,多極化趨勢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近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都沒有改變這一大勢。②美國想建立單極世界,但力不從心。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60%;此後其份量不斷下降,到2001年,美國國內總產值只佔世界的28%。據估算,15、20年後,該數字還會進一步降低到15%~20%左右。以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的份額試圖控制其餘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顯然是做不到的。③反對單極、主張多極的力量強大,並且越來越強大。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都是多極世界的主張者。可以說,美國的建立單極世界的圖謀違背人民的意願,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對,不得人心。④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誰也離不開誰。這種相互需要也構成了制約單極世界的現實力量。
但是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決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前,美國憑借其世界上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力求維護和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阻礙世界多極化進程。柯林頓政府明確將建立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作為其對外戰略的目標;北約東擴和「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出台,是實施其戰略的重大步驟。小布希上台後,美國的「單邊主義」傾向明顯加強,「先發制人」軍事戰略具有極強的進攻性和冒險性;退出「反導條約」,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都表明美國稱霸世界的企圖和行動在膨脹和加劇;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再到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都表明美國要把自己的力量伸向中東、巴爾干及中亞這些原來它沒有控制的地區,實現對這些地區的控制,以實現單極格局的圖謀。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准備。
我們要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的進程,簡單否定多極化趨勢是不對的。我們也要對實現多極化是一個長期的斗爭過程有正確的估量;盲目樂觀或者放棄斗爭也是錯誤的。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但多極化發展趨勢只能在曲折中發展。推動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
(2)大國關系深入調整
在 「冷戰」時期,大國之間的關系以敵對和對抗為主調。「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終結,國際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各個大國為了適應這個變化,都在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和對外關系,大國關系中出現了合作與斗爭並存的新特點。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國紛紛建立多種戰略夥伴關系。大國關系是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大國關系的調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一種表現,又推動多極化的發展。
大國關系深入調整的影響。大國之間的「夥伴關系」、「戰略關系」同冷戰時期的「同盟關系」、「集團關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戰時期的同盟關系、集團關系是以軍事合作為基礎的,是共同對付第三國的,而現在這種新型的大國關系則具有鮮明的冷戰後的時代特點:不以軍事合作為基礎,而是著重於政治、經濟、軍事、安全、貿易、環保、科技等眾多領域共同合作的需要;不針對第三國,不妨礙同第三國發展關系,而是推動整個大國關系的發展;不結盟,不搞對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對話解決存在的分歧與爭端。因此,大國關系這種重大而深刻的調整,有利於國際形勢的繼續緩和,有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3)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
在「冷戰」時期,軍事因素在國際關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當前這個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的時代,世界各國都把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目標,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
(4)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
冷戰結束後,大國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安全威脅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地區,國家間的軍事沖突依然存在,加上近來美國頻繁地對外用兵,這些都表明傳統安全威脅依然存在,依然對世界和平構成現實的威脅。
在傳統安全威脅相對削弱的背景下,國際恐怖主義、國際有組織犯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難民問題和非法移民問題等被視為當今國際社會中越來越具有威脅性的因素,尤其是恐怖主義。
十六大政治報告指出:「我們主張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要加強國際合作,標本兼治,防範和打擊恐怖活動,努力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對於恐怖主義,第一,恐怖主義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有復雜而深層次的原因;第二,以暴治暴,用軍事手段打擊和壓制恐怖主義並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第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才是根除恐怖主義的根本途徑。
(5)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有時表現還非常突出。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本質上與戰爭存在緊密的因果聯系:把本國的意志、利益凌駕於其他一切國家的意志、利益之上,憑借經濟軍事實力,對其他國家進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動盪不安,成為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
9?11 事件之後,美國打著反對恐怖主義、維護本國安全的旗號,採取所謂「先發制人」的政策,緊鑼密鼓地對外用兵,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在沒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況下,先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將其勢力范圍擴張到有顯著戰略意義而它以前又無法控制的地區,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國際制約的狀況下,美國的霸權主義進一步惡性膨脹。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安寧,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
Ⅲ 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美國銀行或金融機構長期以來對只有次級資信評級(還款能力較差、收入不穩定)的個人和機構發放大量貸款,加之美國經濟逐漸下滑,這些個人和機構收入水平逐漸下降導致還款能力逐漸下降,日積月累引發不能按期還款的現象大量發生,造成銀行收不到應該收的錢而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因此由次貸危機引發變成金融危機。所以,大量銀行和金融投資機構倒閉,連鎖反應影響到世界相關國家的經濟下滑和金融機構出現擠兌風潮,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機。
Ⅳ 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什麼中國是否存在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的基本特徵:
金融領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以至於影響相關國家或地區乃至全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主要表現有:
1、股市暴跌。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標志之一。
2、資本外逃。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又一主要標志之一。
3、正常銀行信用關系遭到破壞,並伴隨銀行擠兌、銀根奇缺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等現象的出現。
4、官方儲備大量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和通脹。
5、出現償債困難。
(4)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擴展閱讀:
從內需來看,一方面2008年後全球經濟增速顯著走低,2008—2018年全球經濟增速僅3.4%,低於2002—2007年的4.8%;另一方面,隨著世界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後陷入長期停滯,國家范圍內的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和保守主義明顯抬頭,造成全球經貿摩擦持續升級。
2018年3月以來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國際經貿摩擦增多,中國傳統製造業外需增長明顯放緩。
一旦國內外需求增速同時下降,中國傳統製造業將面臨產能過剩的挑戰。鋼鐵、煤炭、平板玻璃、水泥、電解鋁、航運、光伏、風電、石化被稱為中國「九大產能過剩行業」。
2008年至2014年,鋼鐵、電解鋁、水泥、煉油、平板玻璃、造紙等行業產能利用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國際製造業中,產能利用率的警戒線通常是75-80%。
到2014年,中國鋼鐵、水泥、煉油和其他行業的產能已低於國際警戒線。
參考資料:網路-國際金融危機
Ⅳ 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1、資本主義的制度不是萬能的。
2、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是適應中國國情,而且是相當先進的。
3、外匯儲備不能只盯著一個幣種,要全面分析和了解各個國家的貨幣、經濟形勢,形成多幣種的外匯儲備格局。
4、金融衍生品的泛濫和金融監管的缺失也會造成大范圍的金融危機。
Ⅵ 簡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過程,簡述!
答 1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 沖擊全球化經濟 美元貶值物價上漲回經濟崩潰 銀行工廠倒閉 政府答竭力救市 但還是無濟於事 美國經濟首當其沖 動搖國際經濟秩序
2危機進一步波及到世界的那其他國家 危機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危機開始由美國擴散到全世界 其他國家受到負面經濟影響尤為深重 爆發世界大規模經濟危機 儲備負擔加重 損失嚴重 經濟下滑企業工廠瀕臨倒閉 破產 社會經濟下降 失業人口增加 進出口貿易減少
3危機繼續影響著世界各國 工廠企業紛紛停產 倒閉 失業人口劇增 社會經濟陷於停滯狀態 經濟負擔加重 接近於經濟低谷 經濟萎縮不振 外貿繼續減少
4各國出台調整和補救方案 使得經濟矛盾得到一定緩和 另外國家扶持 經濟局勢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轉 開始有了緩慢的改善 在此階段 各國互助合作 加強經濟交流 擴大貿易資源互補 迎來恢復希望 獲得復甦契機
5最後 經濟形勢漸漸轉好 緩慢恢復 但還是低於往年同期發展水平 開始走出危機陰影 擺脫危機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Ⅶ 國際金融危機分別發生在哪一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一片混亂,七國集團(G7)和IMF等束手無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與巴西、印度等國家一起在二十國集團中發揚「同舟共濟」的「地球村」精神,先後承諾近1000億美元,擴大IMF的救助資金規模,並在國內率先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方案。
但是,西方國家在金融和經濟危機最危險時刻過去以後,便從「同舟共濟」轉向「同舟共擠」,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願放棄在全球治理中的「既得利益」,壓根兒也不願接受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逐步轉向「東西方共治」的現實。
金融危機是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的總稱,一般指一國金融領域中出現的異常劇烈動盪和混亂,並對經濟運行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一種經濟現象。
他主要表現為金融領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如信用遭到破壞,銀行發生擠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股市暴跌,資本外逃,銀根奇缺,官方儲備減少.
Ⅷ 為什麼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影響不大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中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應對策略
一是股權重組,增資擴股;二是壞賬打包,切割剝離;三是注入資金,解決流動性。首先,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其次,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第三,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