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衛星廣場到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怎麼走
公交線路:240路,全程約2.7公里
1、從衛星廣場步行約450米,到達衛星廣場站
2、乘坐240路,經過6站, 到達南四環路站
3、步行約260米,到達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
② 為什麼上海發展那麼好經濟條件在國內那麼優越卻沒有成為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
最近的電視新聞又在說上海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又給大家描繪一幅壯麗的圖畫,使很多上海人心潮澎,又激動了好一陣子。記得從92年就開始說要建國際金融中心,那時說法是一個龍頭三個中心了,彷彿要快17年了,當時說在2010年要初步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差距越來越大,東亞的首爾也提出建立東北亞金融中心、還有中東的迪拜、印度的孟買,上海除了高樓多一些外,卻發現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不知道領導們是如何思考的,為啥進度如此慢?宣布了一次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過了10多年後再宣布一次,本身就是一個笑話,難道到2020年再宣布一次爭取到2050年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
為啥與主觀願望有如此大的距離?請問目前中國的金融中心到底在那裡,在上海嗎?不是,是在北京,北京才是實質上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不是看證券公司的店面數有多少,銀行的營業網點有多少,存款有多少、貸款有多少,而是要談這個金融中心的輻射范圍有多大,國際金融中心就是輻射整個地球,要看這個中心的一舉一動有多大的影響。可以說目前的上海金融輻射范圍半徑還沒有到南昌的距離,除了上證指數外也沒有啥可以輻射的,我們看到中國的很多金融信息來自北京、很多金融決策來自北京,北京的一個聲音影響著全中國,而上海與南京、杭州一樣僅僅是一個決策的執行者,上海僅僅在金融數量的指標上比其他地區指標數好看一些罷了,比如外資銀行的數量多一些,證券市場的規模大一些,但外管局、證監會、保監會、央行、四大國有銀行及其他商業銀行無一例外的扎堆北京。上海的總部只有可憐的交行與證交所、外匯交易中心,剩下的就是區域性的浦發銀行。這樣尷尬的局面還在說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還說是國家戰略、國家支持,各大總行都不支持上海,而情願留在北京,上海只是中國大陸區域性的金融中心,還在高調宣布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在國際金融上有話語權嗎?沒有,這個真的沒有!再看世界頭號金融中心有多少銀行總部?有比較才知道是差距。
有的人老是說上世紀30年代上海曾經是國際金融中心,沒有錯,但30年代的金融中心是宣布出來的嗎?30年代的上海金融中心絕不可能在上海再現了,不要忘記那時的首都在南京,南京僅僅是個政治首都,而當時的四大家族所掌控的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民銀行的總行無一例外的都在上海,就是宋子文和孔祥熙也在上海住,並不在南京住,上海還有非常多的民營銀行的總行如鹽業銀行、金城銀行等等,還有很多的保險機構的總部、那時的友邦保險的總部不在美國,而在上海,那時的上海首先是個國內的金融中心,才當之無愧的成為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是水到渠成的事。
金融中心不是宣布出來的,宣布出來的肯定不是金融中心。
目前所謂的國家支持,僅僅是小打小鬧的來幾個不痛不癢的所謂政策,根本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治標不治本,金融中心還是畫餅充飢或空中樓閣。國際金融中心不是口號喊出來的,樓建的再高有啥用,上海真正建立起國際上所承認的國際金融中心,起碼等到央行總部及工商、農業、建設、中國銀行搬遷到上海、外匯管理局、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等一大批中國金融機構的總部搬遷到上海以後要談的事,他們的到來才能說明上海有金融的聚焦功能,才能匯聚成一個中心,要等到許多的金融政策的頒布與制定在上海發出聲音的時候,要等到全國的主要經濟報刊與電台追蹤報道上海所產生的經濟信息的時候,那時也僅僅是國際金融中心的起點,而不是建成,他還需要發展,因為僅僅是國內的金融中心,離國際的金融中心還很遠,單單制度建設就夠審批一陣子了,其他再高調宣布多少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都是黃粱一夢。
請問中央會同意將這些決策制定者的總部搬遷到上海嗎?假如就總部搬遷都下不了決心還算是支持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嗎?上海人說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才不會急了,我們自己卻在安慰香港,認為香港很急,面臨上海的競爭,需要香港自己要進步,真是笑話,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知道中國的金融中心還是在北京不是上海,而北京的金融中心也是個政策性中國金融中心,大陸的金融中心被分散了,沒有集中優勢,就是深圳還是將招行、平安等牢牢抓在手裡不放。上海利用外資建造環球金融中心已經受到外地網民的一片反對聲,認為上海的發展是吸了全國的血,上海進行世博建設,也同樣是一片反對聲,認為上海是利用中央政策在搞建設,是利用全國的力量在做上海文章,請來看看中央宣布上海建金融中心上海之外的網友反應就知道了,上海還能要求北京什麼
③ 王達的學術論文
[1] 王達、項衛星:《論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最新進展:全球金融市場LEI系統的構建》,《世界經濟研究》2013年第1期,10-14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3年第5期全文轉載。[2] 王達:《論美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運作、影響及監管》,《國際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35-43頁。[3] 王達、劉洪飛:《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中國金融》2012年第14期,77-78頁。[4] 王達、白大范:《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及其對美中貿易的影響》,《東北亞論壇》2012年第5期,65-71頁。[5] 項衛星、王達:《國際資本流動格局的變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沖擊——基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11年第7期,51-58頁。[6] 項衛星、王達:《論中美金融相互依賴關系中的非對稱性》,《世界經濟研究》2011年第7期,10-16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1年第11期全文轉載;國研網2012年3月12日全文轉載;被收入中國美國經濟學會叢書《後金融危機時期:美國經濟走勢與中美經貿關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7月版。[7] 王達、項衛星、劉曉鑫:《論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美經濟關系失衡及其調整》,《東北亞論壇》2011年第1期,19-26頁;被收入中國美國經濟學會叢書《後危機時期的全球經濟格局與中美經貿關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6月版。[8] 王達、項衛星、劉曉鑫:《後危機時代的中美經濟關系:基於全球金融危機視角分析》,《亞太經濟》2010年第6期,19-24頁。[9] 項衛星、王達:《新興市場國家金融部門FDI增長中的「傳染效應」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54-61頁。[10] 項衛星、王達:《境外戰略投資者與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改革》,《財經問題研究》2009年第10期,85-89頁;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國研網2010年6月9日全文轉載。[11] 項衛星、王達:《拉丁美洲、中東歐及東亞新興市場國家金融部門外國直接投資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22-28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2008年8月12日全文轉載。[12] 項衛星、王達:《東亞地區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部門FDI的增長及其發展趨勢》,《東北亞論壇》2008年第4期,3-7頁。[13] 項衛星、王達:《論轉軌國家國有商業銀行改制後的公司治理模式》,《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6期,93-99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2008年第6期全文轉載。[14] 項衛星、王達:《新興市場國家金融部門外國直接投資:文獻綜述》,《南開經濟研究》2007年第5期,91-110頁。[15] 項衛星、王達:《新興市場國家金融部門外國直接投資問題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07年第5期,26-31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第8期全文轉載;中國經濟信息網2007年6月5日全文轉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2007年9月13日全文轉載。[16] 項衛星、王達:《戰略引資與轉軌國家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基於捷克、匈牙利和波蘭的案例分析》,《金融研究》2007年第3期,68-74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2007年6月7日全文轉載。[17] 項衛星、王達:《金融支持與吉林省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東北亞論壇》2007年第2期,58-63頁。[18] 項衛星、王達:《日本經濟的復甦及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現代日本經濟》2007年第1期,24-29頁。[19] 項衛星、王達:《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東歐轉軌國家金融自由化失敗的原因分析》,金華林、張傑主編《中國經濟走勢分析與東亞經濟合作》,延邊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261-270頁。[20] 項衛星、王達:《中東歐五國銀行體系改革過程中的外資參與問題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36-41頁。
④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1、危機首先在東南亞爆發並波及港台
短期資金大量進出:泰國於97年首季有19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入,第2季變成62億美元的凈資金外流;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印尼與菲律賓於96年共獲得478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97年卻變成30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
自1997年初起,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的泰銖受國際投機者的攻擊,泰銖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的貨幣也狂跌。
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影響到它們的股市,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灣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被攻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迅速採取了有力的調控措施,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系匯率制。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6800多點跌至9000點左右。
2、危機蔓延至東北亞
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
在金融危機中,韓國的大企業紛紛遭殃,又連累了一大批為其生產配套設備的中小企業。企業的大量倒閉使韓國銀行呆帳和壞帳劇增,信譽大幅度下降,幾乎已不可能到國際市場上融資了,到期應償還的外債卻越來越多。
東南亞和韓國的金融風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愈益惡化。
3、危機深化並波及俄羅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機給東亞經濟造成的巨大殺傷力不斷顯現,大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跌入谷底。
盡管各國的貨幣都已大幅度貶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趨勢。
內外投資也呈持續減少的態勢:在國內,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高利率和貨幣貶值,私人投資者極其謹慎;海外投資由於擔心金融危機造成東亞地區投資環境的惡化,進入的數量銳減,而大量本地資金卻因對本地區經濟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機造成的另一個苦果是通貨膨脹:1998年6月,菲律賓的通貨膨脹率達 10.7%,泰國6月份通脹率亦為10.7%,1998年5月一個月,印尼的通脹率就達5.24% 。
由於出口不振、投資乏力和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已成為不少東亞國家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韓國1998年4月的失業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賓的失業率高達13.3%。
1998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俄羅斯、俄股市、匯市猛瀉。之後不久,巴西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匯市和股市大瀉。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動盪表明亞洲金融危機已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破壞性影響。
⑤ 從長春市南三環到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做什麼車
時間短312路
38分鍾|3.9公里|步行1.4公里
南三環
步行330米
中海水岸站版上車權
312路5站
雕塑公園南門站 下車
步行1.1公里
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
打車費用: 11元(按駕車的最短路程計算)
⑥ 長春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那的健身館叫什麼
哈哈,不需要,自己來就完全可以搞定。如果你真心想將自己的身體鍛煉的更好一點,並且鍛煉出一個高大、強壯、干練、勻稱、瀟灑、亭亭玉立、風度翩翩的身材與體質來,根據我的個人成功經驗,建議你修改自己的鍛煉方式方法,採取如下整體的強身鍛煉方式來進行鍛煉為好:
首先是要養成一個早晨提前40到60分鍾起床的習慣;
二是早晨起來後,外出先跑跑步,將身體跑到微熱就行,作為每天早晨鍛煉活動前必須的准備事項;
三是做做廣播體操,或者學習簡單的武術套路或練武的一些基本動作,注意:初學練武時,先不要求神似,而必須追求形似。才能保證自己的舉手投足符合練武人的出手不離方寸;
四是每天早晨鍛煉時,進行一下深呼吸後,憑借一口氣盡力對天長嘯(能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底氣與嗓音宏亮)。每天多進行原地起跳、原地起跳摸高、助跑起跳、助跑起跳摸高的鍛煉(可以有效的促進自己身體長高、各部位肌肉的強健與線條美,同時可以提高彈跳力、爆發力、耐力、奔跑速度與起跑速度),多進行單杠、雙杠鍛煉(以能達到並超過高中體育鍛煉標准以上為好);
五是每天睡覺前准備一杯綠茶水,清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是給涼綠茶水加點熱開水後,空腹把它喝了(一是稀釋體內因睡眠後的血液粘稠問題;二是有利於鍛煉身體時不出現供血、供氧不足的不良狀態;三是有清掃體內垃圾的作用,提高身體的消化功能,有利於多長肉,特別是多長腱子肉;四是可以消除清晨起床就鍛煉時,可以出現的各種身體不適狀態;五是清晨起床空腹就喝綠茶水有消除脂肪肉(肥肉)的醫療效果),清晨起床空腹就飲綠茶水適應後,每天每次必須喝400ml以上;
六是每天早晨一定要吃飽飯,中午也必須吃好、吃飽。雞、鴨、魚、肉可以隨便吃。但是,晚飯:一是最好少吃或不吃麵食(饅頭、麵包、面條、餅干、點心等);二是最好少吃點雞、鴨、魚、肉;三是吃好就行,不要吃的太飽。因為,晚飯的這三條都是長肉的最有利條件,自己必須控制把握好,以免形成攝入量過多而造成盡長脂肪肉(肥肉),不長腱子肉(瘦肉)的主要原因;
七是晚飯兩小時後,可以外出走走,做做俯卧撐、吊吊單杠、雙杠或者在家、宿舍做做雙手倒立、俯卧撐、仰卧起坐的鍛煉,鍛煉到身體發熱即可,等到身體適應後再增加運動量。注意:在自己不滿23周歲前,就不能進行舉重與超強度鍛煉(包括推拉杠零、負重鍛煉、深蹲),會影響身體長高並造成腿部肥胖的問題。切記!切記!
八是到新華書店、網上購買或下載一些鍛煉身體、練武的身體防護與保護書籍及鍛煉身體的技術要領、注意事項、女子防身術武術套路來好好學習學習後,再進行具體的鍛煉與實施為好。
以上各條,貴在持之以恆。
只要你能長期堅持下來,養成生活的如此習慣。特別是能夠嚴格按照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進行鍛煉,我敢肯定:二三個月你就會見到效果。
如果你能長期堅持下來,用不了三五年,你一定會將自己鍛煉成為:高大、干練、英俊瀟灑、有氣質、亭亭玉立、風度翩翩、舉手投足都透出七仙女的風采來,使帥哥美女們喜歡追捧地圍繞在你身旁的局面,不是更好嗎看
祝您成功!
⑦ 長春市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距火車站多遠
公交線路:地鐵1號線,全程約12.0公里
1、從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步行約1.1公里,到達市政府站
2、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8站, 到達長春站北站
3、步行約390米,到達火車站
⑧ 為什麼說一帶一路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新的國際戰略框架,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多重發展機遇。其戰略願景可分為遠近兩大層次:近期著眼於「基建互通、金融互通、產業對接、資源引入」,遠期則致力於「商貿文化互通、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共同繁榮」。基於以上分析框架梳理,「一帶一路」戰略給國內產業發展將帶來五大主題機遇:
一、「通路通航」主題:包括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整機生產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以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並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
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將率先直接受益於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將加快推進公路、鐵路、民航、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吞吐量將明顯提升。連雲港至鹿特丹港連通的新歐亞大陸橋,將強化其在國際陸路運輸中的骨幹作用。中國也將全力打造與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東盟地區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方式:海上—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連起來;內河—中國出資瀾滄江-湄公河河道建設,打造黃金水道;公路—南(寧)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經開通,東南亞正在形成兩橫兩縱的公路通道;鐵路—中國計劃以昆明和南寧為起點,建設泛東南亞鐵路聯系東南亞陸路國家。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走出去」,也將帶動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及整機生產等產業增長。
中國的港口有著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經驗,鐵路建設「走出去」給其他基礎設施類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樣板。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存在強烈的建設大港口的需求,這些領域的優質企業存在建設和運營「走出去」的良好前景。
尤其是在鐵路建設方面,突破國家界限的「歐亞鐵路網計劃」,也會刺激鐵路建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意向的鐵路工程已達到0.5萬公里,和歐亞鐵路網的8.1萬公里規劃目標相比還有巨大空間。
二、 「基礎設施產業鏈」主題:包含建築業(建築及基礎設施工程),裝備製造業(設備及配套類裝備製造),基建材料(鋼鐵、建材、有色等)。
從需求端來看,「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無論是從國內需求或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於財政緊張的原因,基建投資支出不足,普遍呈現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鐵路里程等指標均遠低於我國,亞洲和非洲的沿線國家較中國分別有10%和20%的城鎮化提升空間,而中國在自身城鎮化過程中累積的大量經驗和產品、服務能力可以對外輸出。從國內來看,西北部各省區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國均排在後面,新疆、青海、甘肅在倒數5位之中,寧夏、陝西居於中後段水平,為實現「一帶一路」各國間的基建對接,中國西北部的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網路等基建領域投資很有空間。
從供給端來看,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台階,我國建築業及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基建輸出」能夠大幅緩解我國建築業、製造業的產品需求壓力。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我國參與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國加大對外開展基建投資業務的戰略構想。
根據總體基建投入約佔GDP的5%估算,「一帶一路」沿線對基建的需求或達到每年1.05萬億美元,而中國對外承包完成額2013年僅為0.14萬億美元,僅占其中的13%。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形成合力,未來我國建築業和製造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將大幅加快,海外市場廣闊的產業擴張前景將逐漸打開。
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政策支持下,對外工程承包施工企業「走出去」能形成較大的出口拉動,有效對沖國內需求端的下滑,從而帶動整個「基礎設施產業鏈」。
目前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國內經濟也面臨艱難轉型,全球貿易環境不佳,追求出口增長容易引起諸多摩擦和矛盾,而對外投資更容易被接受,用對外投資啟動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選擇。利用施工企業輸出方式,能帶動國內設計、咨詢、製造、材料、勞務、金融、保險、服務等多行業的輸出,對沖國內需求端下滑。不同於外貿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業「走出去」方式有效帶動的是中國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如機電產品,符合國家產業升級的目標。
三、「能源建設」主題:包括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電站建設、電力設備等。
拓展穩定的油氣資源進口途徑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目標。近幾年我國對油氣資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國的油氣資源進口主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海陸運輸,獲取途徑較為單一,能源安全較易受到威脅,拓展新的油氣資源進口途徑十分緊迫。
「能源建設」主題之下,構建中國陸上的能源大通道戰略,將直接利好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與新疆接壤的中亞國家油氣資源極為豐富,是僅次於中東的第二個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目前我國從中亞及俄羅斯進口的石油量佔比仍偏低,天然氣近幾年從中亞的進口量在不斷攀升。隨著天然氣的普及,國內需求量的快速增長,通過新疆從中亞的進口量仍將持續增加。
未來,為滿足新增進口量的輸送需求,新疆將建設多條能源管道,構建中國陸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輸油管道、天然氣的輸送管道、電網以及道路運輸等,這些領域必然迎來進一步的利好。
需求面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電力消費水平極低,發展空間巨大。根據2013年的電力消費統計數據來看,「一帶一路」沿線非OECD國家的人均年電力消費量僅約1655.52KWH,而同期OECD國家的人均年電力消費量約為7579.49KWH,前者僅為後者的21.84%。因此單從電力消費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沿線的非OECD國家的未來電力消費水平將會有極大的增長空間,伴隨著電力消費量的增加,必然會帶動這些國家的電力投資,從而帶來巨大的電氣設備需求。
由於這些國家國內製造業比較薄弱,「一帶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國家電氣設備嚴重依賴進口。上述國家的總體進口比例約為56.73%,按照此比例並且結合「一帶一路」涉及地區的未來投資趨勢計算可以得出,在2014~2020年期間,「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非OECD國家大約有年均1396.06億美元或更多的電氣設備進口需求,今後我國的電力企業有可能會分享這個巨大的海外市場。
供給面來看,現階段我國電氣設備的產能明顯過剩。2013年,我國發電設備產量約1.2億千瓦,約佔全球總量的60%,而我國的年均裝機水平只有5000萬~6000萬千瓦,產能嚴重過剩,因此我國的電氣設備企業有「出海」消化這些產能的迫切要求。
我國電氣設備的技術水平在諸多領域都已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國的水電項目及設備在國際上是極具競爭力的,全球的水電工程中約有80%是中國企業建設的。在光伏市場方面,我國的太陽能電池產品的轉換率在國際上處於先進水平,並且出口組件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60%。
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漸展開,我國電氣設備走出去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我國的電氣設備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非OECD國家市場上佔有40%左右的市場份額應該是可期的。照此比例計算,我國電氣設備企業2014~2020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總額將可能達到984.35億美元/年左右,這將使我國的電氣設備企業大幅受益。
四、「通商文化」主題:商貿與文化旅遊產業。
長期來看,道路連通、貿易連通中同樣伴隨著文化溝通,「絲綢之路」自古是文化交會的體現,其交流合作的內容涵蓋了文化、旅遊、教育等人文活動。培育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可以積極推進特色服務貿易,發展現代服務貿易。人員的流動還會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特殊旅遊產品、文化產品、民俗風情、旅遊線路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旅遊企業可以開展旅遊管理協作、旅遊業務合作、旅遊包機航線、旅遊投資貿易、旅遊服務采購。
從政策支持方面來看,文化旅遊產業也將伴隨著「一帶一路」整體戰略的推進而迎來新的增長空間。
五、「信息產業」主題:抓住各國經濟的數字化趨勢,加快我國信息產品和服務走出去。
「互聯互通」是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由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組成,還包括互聯網、通訊網、物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深度互通會對信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對中國通信行業特別是像華為、中興和信威等已經成功「走出去」的通信基礎設施提供商,構成重大利好。
中國通信設備產業作為「走出去」戰略的先行者,在全球五大電信系統設備廠商中已佔據兩席,華為的銷售收入已超過愛立信躍居第一。目前華為海外收入佔比已超70%,中興海外收入佔比達到50%,烽火通信也有10%的收入來自海外。中國電信系統設備廠商的全球競爭力,為落實「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的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
回想中國企業的第一輪「走出去」,華為、中興和信威等公司受益於國務院扶持優勢裝備出口的優惠政策,相繼獲得國家開發銀行數百億元規模的買方信貸融資支持,從而在非洲、拉美、東歐等新興國家市場拓展中占據優勢;現在中國企業迎來了第二輪「走出去」的戰略機遇,一方面,全球經濟的數字化趨勢意味著「一帶一路」國家存在持續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增長空間;另一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融資機構必會積極對海外信息基礎設施進行融資。中興、華為等已實施「走出去」戰略並取得良好海外布局的排頭兵,以及ICT領域其他已經開始海外拓展的公司,都將迎來重大產業機遇。
六、自貿區建設主題:除產業迎來發展機遇外,自貿區戰略也將和「一帶一路」戰略產生良性互動。
「一帶一路」規劃將以推動建設自貿園區或港區的形式推動經濟走廊建設,目前中國正在推進一系列自貿區談判,逐步構建輻射「一帶一路」的高標准自貿區網路。「一帶一路」與自貿區建設是「一體兩面,相互配套」的關系,將共同構成我國新對外開放格局,前者側重以基礎設施為先導促進沿線經濟體互聯互通,後者則以降低貿易門檻、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域內經濟一體化為主要內容。「一帶一路」戰略與國內自貿區的連接互動關系如下:
1.自貿區是「一帶一路」新開放格局下先行先試的載體。推動沿線地區發展港口經濟和自由貿易園(港)區,為建設「一帶一路」提供先行先試的載體。「一帶一路」的持續發展需要若干沿路港口經濟區作為支撐。我國要用好自由貿易園(港)區這一區域合作平台,加快沿線地區自由貿易園(港)區建設,著力消除現有開放領域當中體制機制障礙和壁壘,擴大市場准入,推動重點領域對外開放。
首先要總結上海自貿區的寶貴經驗,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進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時,加快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等沿海、沿邊省份推進自由貿易園(港)區建設。
2.自貿區構成「一帶一路」框架下內外聯動的抓手。縱覽我國各省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規劃方案,不難發現,建設各有側重的自貿區是標准配置。「一帶一路」主打開放型經濟,自貿園區建設將成為「一帶一路」內外聯動的重要抓手,上海、天津、廣東、福建「1+3」自貿區構建完成後,未來不排除會在中西部地區設立更多自貿區。
上海自貿區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的切入點是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價值目標,建立健全適應開放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運行機制。同時,促進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緊密結合的金融創新,包括擴大人民幣的跨境使用、金融服務業更大程度的開放、金融市場的建設等。
以港口為樞紐,打通東北亞、東南亞,通過印度洋、南太平洋,連貫歐亞大陸。因此,加快建立廣東、天津和福建自貿區,是加快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舉措。廣東自貿區的功能主要是加強粵港澳合作,帶動珠三角地區發展,其起點相對較高,在高端服務方面有較多投資機會;天津自貿區的功能主要是面對東北亞市場,航運、金融租賃有較強優勢;福建自貿區則主要發展台海貿易,在與我國台灣企業開展深入交流、合作方面有優勢。
3.自貿區建設和「一帶一路」戰略的互動構成深化改革的動力。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的自貿區戰略不僅要在國內建設以上海自貿區為代表的若干個自貿區,為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嘗試、總結經驗的機會,而且要與當前和未來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在貿易、投資等領域建立自貿區,為經貿合作夥伴增強雙邊經貿活動能力 、提升資源跨境配置效率提供更為重要的平台。
從新設自貿區的優勢,我們不難看出,以開放倒逼簡政放權改革的戰略,更是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更大范圍改革的起點,這將進一步提升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經由國內自貿園區和國際自由貿易區建設,「一帶一路」戰略將獲得更加堅實的支撐。
⑨ 韓國仁川有那些大學
韓國仁川有以下幾所大學:
1、仁川大學
仁川大學成立於1979年, 在2013年經韓國政府批准轉型為國立大學。 引現已經發展成松島經濟自由區內的唯一國立綜合大學,並且是韓國首都地區第二所國立綜合大學。2003年仁川大學在韓國首次創立了東北亞物流大學。
並在教育部推行的大學特性化工程和國際專業人才培養領域,被評為「最優秀國策大學」,為執行國家和區域政策做出莫大貢獻,學校現有學生人數總共15000人。2019年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四大權威排名之一)位列世界第1173名,韓國第38名。
2、京仁教育大學
京仁教育大學是韓國的一所教育大學,1946年成立了師范學校,經過幾次更名於2003年將原名仁川教育大學更名為京仁教育大學,京仁教育大學設置兩個分校,分別在仁川和安陽。
開設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專業包括倫理教育、國語教育、社會教育、數學教育、科學教育、體育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生活教育、計算機教育、教育、幼兒教育、英語教育等專業構成,並設有教育研究生院。
3、仁荷大學
仁荷大學(英文名:Inha University,韓文名:인하대학교)是在韓國初任總統李承晚先生的提議下,以夏威夷韓籍同胞和國內富貴人的捐款及國庫補助金為設立基金,為了培養打造韓國工業技術基礎所需人才的國民意願,於1954年成立的一所私立大學。
仁荷大學設有10個學院,7個研究生院,共50多個專業。仁荷大學在工程、化學、藝術、貿易、教育、人文生態環境、法律、語言、醫葯、管理和社會科學等領域具備傑出的水準。
1、仁川大學在國際通商、國際物流、東北亞區域研究、中國學領域、IT(情報通信)領域、BT(生命工學)領域、NT(納米技術)領域具有[特性化教育]、[國際化教育]、[一流化教育]的獨有的教學模式。松島新校區具備環境和諧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特徵。
充分融合進最尖端先進教育環境和未來型研究設施。IFEZ 仁川經濟自由區是韓國政府大力支持的韓國第一個經濟自由區,集尖端產業、國際金融、國際物流和旅遊休閑中心於一體的21世紀東北亞經濟中心城市。
2、京仁教育大學是通過培養初等教員的教育,為韓國的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的中心圈的重要大學,在教育人力資源部和輿論機關獲得最優秀大學的評價。
1998年獲得教育改革優秀大學稱號,2000年被評委國內最優秀教育大學,2002年中央日報評價為第一位,由於各種教育活動的開展的需求於2005年學校在安陽建了分校,成為韓國有兩個分校的最大的教育大學
3、仁荷大學在2004年度「韓國大學綜合評價」中,被評定為「最優秀大學」,並在同年進行的韓國國內大學綜合評價中排第9名,是一所名門綜合大學。仁荷大學的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在韓國國內大學結實合評價中排名前7名,並在2012QS亞洲大學排行中位居68名。
仁荷大學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國際化時代,而且地理位置又恰好位於東北亞物流中心的仁川。本學校如今發展成為有物流特色的大學,並積極參與IT,BT,NT等國家戰略計劃。
網路--仁川大學
網路--京仁教育大學
網路--仁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