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屆亞洲金融風暴的時間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專本和韓國屬、中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制定的對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泰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Ⅱ 2008年金融危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2008年金融危機主要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危機引起的。最初,受影響的公司只限於那些直接涉足建屋及次級貸款業務的公司如北岩銀行及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
一些從事按揭證券化的金融機構,例如貝爾斯登,就成為了犧牲品。2008年7月11日,全美最大的受押公司瓦解。
印地麥克銀行的資產在他們被緊縮信貸下的壓力壓垮後被聯邦人員查封,由於房屋價格的不斷下滑以及房屋回贖權喪失率的上升。
當天,金融市場急劇下跌,由於投資者想知道政府是否將試圖救助抵押放貸者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9月7日,已是晚夏時節,雖然聯邦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但危機仍然繼續加劇。
然後,危機開始影響到那些與房地產無關的普通信貸,而且進而影響到那些與抵押貸款沒有直接關系的大型金融機構。
在這些機構擁有的資產里,大多都是從那些與房屋按揭關聯的收益所取得的。對於這些以信用貸款為主要標的的證券,或稱信用衍生性商品,原本是用來確保這些金融機構免於倒閉的風險。
然而由於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的發生,使得受到這些信用衍生性商品沖擊的成員增加了,包括雷曼兄弟、美國國際集團、美林證券和HBOS。 而其他的公司開始面臨了壓力,包括美國最大的存款及借貸公司華盛頓互惠銀行,並影響到大型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和高盛證券。
(2)國際金融風暴擴展閱讀
次貸危機從2007年8月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
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沖擊實體經濟。中國也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
金融工具過度創新、信用評級機構利益扭曲、貨幣政策監管放鬆是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採取的大幅注資、連續降息和直接干預等應對措施雖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金融調控政策必須順應經濟態勢,符合周期性波動規律;應在加強金融監管、健全風險防範機制的基礎上推進金融產品及其體系創新;應抓住有利時機,鼓勵海外資產並購,優化海外資產結構,分散海外資產風險。
Ⅲ 2008年金融危機全過程
金融危機從2007年就開始了,直到2008年,中國的影響才明顯開來: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
Ⅳ 國際金融危機分別發生在哪一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一片混亂,七國集團(G7)和IMF等束手無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與巴西、印度等國家一起在二十國集團中發揚「同舟共濟」的「地球村」精神,先後承諾近1000億美元,擴大IMF的救助資金規模,並在國內率先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方案。
但是,西方國家在金融和經濟危機最危險時刻過去以後,便從「同舟共濟」轉向「同舟共擠」,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願放棄在全球治理中的「既得利益」,壓根兒也不願接受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逐步轉向「東西方共治」的現實。
金融危機是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的總稱,一般指一國金融領域中出現的異常劇烈動盪和混亂,並對經濟運行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一種經濟現象。
他主要表現為金融領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如信用遭到破壞,銀行發生擠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股市暴跌,資本外逃,銀根奇缺,官方儲備減少.
Ⅳ 亞洲金融危機中索羅斯這些國際炒家是用什麼方法來賺錢的
一般他是預計某過的外匯體制或者匯率有問題,或者是會發生大的變動,於是糾集一大批很有勢力的外匯炒家一起,在適當的時候大批賣進或者買出該國的貨幣,以次造成混亂,引起一大批人跟風,於是匯率就會產生大的波動.最後找個適當的時機撤資走人.
當初在攻擊英國的時候就是他預計英鎊會貶值,而馬克不會,於是以自己的量子基金做抵押,貸款50億英鎊,用這50億英鎊購買馬克,於是英鎊果然宣布貶值.這樣他的馬克再兌換成英鎊,不僅換了原來的債務而且小掙了10億.
Ⅵ 國際金融吵架,如何引起亞洲金融危機
給你講個例子,你就能理解了~~
國際金融炒家,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就是金融大鱷索羅斯。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泰銖被這些華爾街金融巨鱷當做了進攻目標。
他們的做法是,通過很多機構,很多渠道,很多賬戶,大量買進泰銖,
然後在某天突然大幅的拋售,然後泰銖價格就在國際市場上大幅跳水。。
泰國政府為了維持自己國家貨幣的穩定,就得用美元外匯買泰銖
但是一個小國家的外匯儲備根本無法和這些國際金融炒家的巨額資金抗衡。很快被打垮。。泰銖大幅貶值。
他們以該貨幣利率借入該貨幣;在現匯市場賣出該貨幣,換入美元;將換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當該貨幣貶值或該貨幣與美元利率差擴大時,炒家將獲利。 國際炒家是通過匯市和股市聯動操作,打擊對方,並拖垮匯率,實現把對方財富轉移到自己手中的最終目的。
簡單說就是通過匯率差價獲利,還有股市,被攻擊國家的股市都會暴跌。
索羅斯颶風很快就掃盪到了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印尼盾、菲律賓比索、緬元、馬來西亞林吉特紛紛大幅貶值,導致工廠倒閉,銀行破產,物價上漲等一片慘不忍睹的景象。
這場掃盪東南亞的索羅斯颶風一舉颳去了百億美元之巨的財富,使這些國家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化為灰燼。
1990年代初期,當西方發達國家正處於經濟衰退的過程中,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卻出現奇跡般的增長,當亞洲處於泡沫經濟的狂熱和興奮之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經濟體制的漏洞,但是索羅斯卻已經察覺到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南亞各國經濟過熱的跡象更加突出,雖然中央銀行採取不斷提高銀行利率的方法來降低通貨膨脹率。但同時這種方法也提供了很多投機的機會。銀行本身也加入投機者的行列。這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各國銀行的短期外債巨增,一旦外國游資迅速流走各國金融市場,將會導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盪。其中,問題以泰國最為嚴重。因為當時泰國在東南亞各國金融市場的自由化程度最高。
索羅斯正是看準了東南亞資本市場上的這一最薄弱的環節才決定首先大舉襲擊泰銖,進而掃盪整個東南亞國家的資本市場。
上面這段來自網路,因為資本主義市場自由程度非常高,先不說他們買進大量泰銖都有他們的手段和辦法,就算泰國政府知道了,也真的無法抗衡,世界上很多財閥很多家族都是富可敵國的,更關鍵的是,他們都非常非常聰明和有手段。。買泰銖是會升值,但是是慢慢地逐漸升值,因為他們要收購那麼大量的泰銖也要一個過程,也要謀劃的時間,但下跌是暴跌,華爾街突然大量拋售泰銖,幾天之內泰銖暴跌百分之七八十,泰國的很多工廠公司銀行非常快的就倒閉了
Ⅶ 國際抄家在金融風暴是如何獲利的
獲利的方法有兩種,前一種只涉及貨幣市場(包括貨幣現貨和期貨市場),後一種是貨幣市場(現、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現貨和期指市場)。說明兩種情況比較復雜,現僅就貨幣市場的獲利方法來看,其步驟如下(以泰國貨幣泰銖為例,國際炒家沒有操作時美元跟泰銖的兌換率為1:10):
1、炒家在國際市場上借入一定比例的泰銖(用美元作為抵押),比如用美元抵押借得泰銖=10萬泰銖,同時在外匯期貨市場買入「泰銖賣出期權」,因為現時的美元對泰銖匯率是1:10,所以假設3個月的遠期貨幣期貨價格也差不多是1:10,所以炒家設定3個月後可以以1:10的價格賣出泰銖(買回美元)。
2、在泰國外匯市場中開始拋售泰銖,使得泰銖在炒家的市場羊群效應之下開始遭受拋售,匯率下滑,比如三個月後下滑了10%,這時美元兌換泰銖的匯率變成1:11。這時炒家使用美元在現匯市場買進泰銖11萬,使用了1萬美元。但是因為事先炒家手中握有「泰銖賣出期權」,所以三個月到期時,炒家按照原來的約定,將11萬泰銖,換回 1.1美元,所以炒家自然凈的10%的利潤。而且實際上,這時非常短的時間,所以獲利頗豐(因為如果以年回報來算,炒家三個月/一個季度賺了10%,相當於年回報10%X4個季度=40%)。
另外,因為一個國家的貨幣波動並非孔穴來潮,炒家事先和事中做足了工夫,聯合其他金融炒家拚命貶低泰國的經濟,使得泰國的國外債主紛紛因為擔心而找上門催債,加大了市場拋售泰銖的活動,象滾雪球一樣。
事實上,泰國1997年的金融風暴中貨幣從1:25貶值到1:56。所以國際炒家的利潤肯定不是10%和40%的水平,而是200%和800%的數量級。
Ⅷ 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有何影響
1、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
4、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
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6、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趨勢明顯,據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至9.5%。
Ⅸ 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爆發過幾次各是什麼時間
影響全球的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有六次,分別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6、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拓展資料:
1、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2、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
3、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全球「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