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都高新區歐盟中心,具體是怎麼樣的
歐盟項目創新中心(成都)(英文簡稱:EUPIC,以下簡稱中心)落戶於成都高新區回,是2006年 在歐盟委員會答亞洲投資計劃項目支持下成立的歐盟目前在中國唯一的項目創新中心,是中歐雙邊政府共同支持搭建的國際合作平台,主要開展中歐科技、貿易、投資 促進活動的專業化、市場化的服務機構,得到了歐盟委員會、科技部、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特別是成都高新區的大力支持,已成為中國西部尤其是四川省與歐 盟進行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的綜合性服務平台。
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新戰略研究室主任陳偉
中國創新管理學科的奠基者。
陳偉博士1996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第一部創新管理專著,奠定該學科基本架構,遠遠領先於歐美學者。該書出版時即被列為清華大學研究生。1997年,創新管理被中組部和國家行政學院用作中國省部級幹部高級技術進步研究班教材。1997,該書獲得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第一名。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曾人手一冊。不少中央領導人,企業家閱讀並給予高度評價。現在很多著名創新專家,當年讀博士時就是用此書做的教材。
北大商學網上,陳偉的創新管理與彼得·德魯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道被推薦為兩本必讀創新專著。
2007年,陳博士在財富雜志中文版開設一年的創新專欄。
1998~1999年,參加國際組織政策研究項目選拔,獲得第一名成績。
有些人別像漢奸一樣專門攻擊咱們自己的學者。
❸ 中國與歐盟27國比較誰更強大
想都不用想,當然是歐盟。歐盟整體可以和美國想媲美,這才是歐盟成立的原因,就是為了平衡美國。中國也就相當於英國3分之2的水平吧。說的是整體,不光是GDP這虛無縹緲的東西。
❹ 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熱興起的背景是什麼如何看待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熱
在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股日趨高漲的「金融中心熱」。由於各個主要城市都意識到金融中心建設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爭當金 融中心便成為這些城市經濟發展中追求的重要目標。據統計,國內提出建設不同層次金融中心的城市已有20多個,特別是一些大城市更發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 強烈呼聲。在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城市中,又以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更為引人注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早已成為國家戰略;北京市委市政府2008 年4月30日發布的《關於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也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標;按照廣東省和深圳市官方的口徑,深圳 將要建設的金融中心被定位為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即華南地區的區域性金融中心;2003年以後天津則明確提出要「推進北方重要金融中心建設」,特別是在 2008年3月國務院批復《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給予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特權後,天津追求成為北方金融中 心的熱情更為高漲。那麼,如何看待這股金融中心熱?金融中心是否具有排他性?中國是否需要建設多個金融中心?本文擬對此談些粗淺看法。
中國金融中心熱的原因分析
我們認為,我國之所以會興起一股有關金融中心的熱潮,盡管具體原因很多,各個城市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考慮,但總體上考察,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建設金融中心可以提升一個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對於該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一個城市要想在國內外獲 得較高的地位和知名度,不僅需要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且需要擁有發達的金融業、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心。倫敦、紐約、東京、蘇黎世、法蘭克福、巴黎、新加 坡、香港等城市之所以世界聞名,之所以在世界金融市場運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這些城市都是全球性或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所在地。 特別是在當今經濟金融日益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情況下,一個國家、一個城市,能否在世界經濟金融運轉中充當更重要的角色,就要看其能否成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 以新加坡和香港為例,這兩個城市都是彈丸之地,它們之所以世界聞名,並不在於其擁有多麼強大的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而在於它們都是著名的亞洲地區的國際金 融中心。從我國國內的情況看,上海、北京和深圳之所以在我國經濟發展以及金融運行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原因之一也正在於其集中有較為雄厚的金融資源,特別 是上海還擁有國內的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期貨交易所等金融市場,從而事實上具有中國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因為能否成為金融中心直接關系著一個城市的 地位和知名度,所以我國的一些經濟中心城市興起金融中心熱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建設金融中心是一個城市經濟實力強大的標志。按照經濟決定金融的一般原理,一個城市的金融狀況、金融地位是由其經濟狀況和經濟地位決定的。倫敦、紐 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產生發展的歷史表明,正是由於這些城市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所以才逐漸自然演變成世界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可以說,一個城市金融中心 地位的獲得實際上是其經濟實力的展示和體現。凡是有膽略提出建設不同層次金融中心的城市,都意味著其自信具有與對應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經濟實力。
第三,建設金融中心可以促進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按照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於經濟這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般原理,雖然一個城市能否成為金融中心,從 根本上說是由其經濟實力決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城市能夠通過政府的推動而建設成為國際的或者國內的金融中心,又會反過來極大地促進金融中心所在地經 濟的發展。因為,金融中心建設的過程就是金融資源聚集的過程,這必然會給金融中心所在地帶來規模巨大的資金流入,從而有力地推動當地經濟的增長。本課題組 曾經對上海、北京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彈性為1.66,即金融 發展每提高1%會引起經濟增長提高1.66%,同時上期金融發展1%會引起本期經濟增長1.31%;上海地區金融發展1%會引起經濟增長6.579%,而 上期金融發展1%則會引起本期經濟增長0.35%。此外,在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伴隨國內外金融機構的聚集,還會提升一個城市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增加 當地的就業和稅收,也會帶來大量相關人才的引進。正是由於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可以給所在城市帶來無窮的經濟和非經濟利益,因此,國內諸多城市相繼發出建 設不同層次金融中心的呼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際經濟競爭的根本,就在於對國際金融領導權的掌握,在於對全球資本控制權、支配權的爭奪。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不僅能提高該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而且還能有力地促進該國的經濟發展。正因為如此,包括亞洲在內的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毫無例外地努力爭取把本國、本地區的某一大城市培育成為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
就當下中國大陸地區正在角逐金融中心的諸多大城市來看,綜合條件最好的當推上海,現已被視為最有希望競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上海在歷史上曾經是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豐厚的金融歷史文化沉澱。從現時的情況來看,今日之上海已形成了包括證券市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與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在內的層次比較齊全的金融體系,已成為國內外資金融機構雲集,金融交易量最大且運作最規范的地區。
多年來,上海重點圍繞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上下求索,著力建設,雖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但與一些已建成的全球性甚至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無論在硬環境還是軟環境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作為一項發展戰略,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成為上海金融業乃至整個城市發展的最高理想,但要圓夢這一理想卻還要走很漫長的路。
立足於未來全球金融競爭的戰略考慮,中國在維護和增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時,還有必要合力將上海再打造成一個高層次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除香港以外,在中國的大地上倘若還能有一個世界頂級的國際金融中心崛起,將對中國未來的長遠發展和金融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再有一個像倫敦、紐約那樣的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就能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務平台,更好地滿足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發展需要,並能大大提高中國對國際商品和金融產品的話語權、定價權,因而有助於中國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轉變。
近年來,隨著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提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目標的城市不斷增加,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筆者認為,面對來自國外大城市的挑戰,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確保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應當是中國優先考慮的問題,將之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應對國外大城市競爭壓力的有效戰略選擇。倘若多個城市一哄而起,齊頭並進,各搞各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僅會使有限的資源稀釋和不可避免地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而且還會削弱國內城市與周邊鄰近國家在角逐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的競爭能力。
現代金融產業發展的趨勢是集中,金融中心的建設具有排他性。凡有一定金融知識的人都會明白,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能建立多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的,即使美日英等經濟強國,盡管金融機構數量多,金融總量大,也只有一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全世界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為數不少,但也只有倫敦、紐約、東京、法蘭克福、新加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十幾個公認的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中國雖已是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只是人均GDP排名在100位以外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金融機構種類偏少,機構數量、金融總量仍然偏小,各類金融機構分工和協作尚不完善,金融市場環境也待改進。特別是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已回歸,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須維護,同時中央政府又已決定在上海重塑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在中國大陸再打造一個或兩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呢?
構建國際金融中心是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種政府行為,離不開政府的合理規劃、認可和支持。國外的經驗表明,國際金融中心形成初期的政府「自由放任」的做法,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已逐漸被擯棄。當今世界的幾個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無一不是政府力量與市場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夠發達,民間的金融資本力量還很弱,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更顯重要。政府的有關部門有必要成立面向全國的專門性的研究機構,就如何學習和借鑒國外現代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功經驗以及如何發揮舉國一體資源聚合的力量,打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以便為政府有關部門科學規劃和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出謀劃策。
既然全國有多個大城市都在籌劃建立國內區域性或全國性甚至國際性金融中心,政府的有關部門就不宜久拖不定,而應當及早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步驟措施。這樣,既可以科學合理規劃國內構建金融中心的布局,又有助於推動這一工作的進展。
❺ 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金融展是在北京舉辦
7月27日,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金融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辦。本屆展會以「創新驅動專 穩健轉型共享金融」屬為主題,集中展示各類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的創新成果,以及面向企業、「三農」、百姓等推出的普惠金融新服務和金融IT新技術。展覽將持續至30日。
來自國內外200多家金融系統、金融科技企業參展,展示 「金融服務全球化、個性化、虛擬化」、「小微融資與普惠金融」、 「直銷銀行」、「金融監管及金融風險管控」及移動金融、金融安全、卡技術及支付、自助設備終端、IT系統解決方案等新產品、新技術。展覽由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主辦。
❻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是 做什麼的 !!
太牛x了! 中國最牛的投資銀行 ,中國金融學子的夢想之地
據說普通員工年薪100萬~
❼ 為什麼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
所謂「抄市場經濟地位」概念襲,是一個主要針對於企業而非國家的反傾銷和補貼條款。在企業面對反傾銷調查時,可以通過證明其公司完全按照市場機制運營,來避免歧視性待遇.
近年來,中國經濟崛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在這個崛起的過程中,中國必須准備進入一個國際貿易摩擦的多發時期。這種國際貿易摩擦有多種表現形式,有的強調匯率升值的壓力,有的強調反傾銷,有的是環境與企業的社會責任等非貿易壁壘,還有就是最近討論得沸沸揚揚的「市場經濟地位」。
為什麼中國能以一個「非市場經濟」的國家身份加入到「世界貿易組織」中呢?事實上,這是中國入世談判的一個遺留問題。世界貿易組織中的相關協議中很少對「市場經濟」做出過定義,更沒有將「市場經濟」作為相關國家加入到WTO組織的一個必要的條件。當時中國旨在打破忻廊朧撈概械慕┚鄭
❽ 有哪些機構進駐了松山湖國際金融創新園
敦煌網、華為物流、IBM華南創新中心、老A電商學院、駿福投資、天空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基地、南方軟體開發基地、松山湖軟體開發服務外包基地、等.........
❾ 歐盟和中國的關系
中歐是我們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
歐盟和中國的關系
1、政治關系
從1975年開始,中國就已經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雙邊關系,從此之後,中國和歐盟就開始進行各種合作,中國和歐盟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歐盟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是歐盟的主要出口市場和主要進口來源地。期間中歐彼此一致認為,有效開放的、以規則為基礎、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多邊主義應成為全球治理的核心。
2、經貿關系
歐盟從與中國建立雙邊關系以來,歐盟是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技術引進來源地。中國也成為了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中歐除了經貿高層對話之外,還建有經貿混委會、貿易政策、知識產權、競爭政策等對話機制。
3、其它領域合作
歐盟和中國除了有政治關系、經貿關系之後,還進行了其他領域的合作,有能源合作、科技合作、氣候變化合作、環保合作文教、青年合作等。
(9)歐盟中國國際金融創新中心擴展閱讀:
研究報告認為,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歐更應思考如何全面深化雙邊經濟關系。增加中歐之間以及對第三方開展的貿易和投資活動,促進雙方在氣候變化、能源環境、全球治理等領域的合作,推動全方位科技創新、基礎設施、金融服務以及人員交流等方面的協作。不僅將機遇和成果惠及青年人、小企業和普通民眾,而且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提升本國及全球的經濟社會福利水平。
鑒於機遇與挑戰並存,研究報告承認中歐在歷史文化、發展階段和經濟體制等方面存在差異,希望雙方在涉及自由公平貿易、雙向投資、市場准入方面增進互信,加強溝通,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❿ 國際金融方面的論文
樓主大大不管什麼寫自己最擅長的
你可以在課本里找啊,找個小標題的小節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