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詳細描述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的主要區別為:中國人民銀行是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不辦理具體存貸款業務;中國銀行則承擔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相同的職責。
2、金融監管機構: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主要承擔由中國人民銀行劃轉出來的銀行業的監管職能等,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及信託投資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依法對證券、期貨業實施監督管理。
3、國家外匯管理局:
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
政策性金融機構由政府發起並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進行融資和信用活動的機構。
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
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7、銀行業金融機構:
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指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中間業務為主的營利性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住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
信用合作機構包括城市信用社及農村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8、證券機構:
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這里所說的證券主要是指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發行和流通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存托憑證等有價憑證,通過證券這種載體形式進行直接融資可以達到投資和融資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節約融資費用。
9、保險機構:
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1)國際金融學框架圖擴展閱讀:
1、清算和支付功能
在經濟貨幣化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建立一個有效的、適應性強的交易和支付系統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統應是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缺乏這一系統,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與經濟低效率相伴。一個有效的支付系統對於社會交易是一種必要的條件。
交換系統的發達,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可以促進社會專業化的發展,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所以說,現代支付系統與現代經濟增長是相伴而生的。
2、融資功能
金融體系的融通資金功能包含兩層含義。—、動員儲蓄和提供流動性手段。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動員全社會的儲蓄資源或改進金融資源的配置。
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術得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在促進更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的同時,金融中介也可以向社會儲蓄者提供相對高的回報。
B. 國際金融作圖題
BSI法一般是對抄應收賬款的保值方法。
出口商(或債權人)在簽訂合同後,預測未來應收貨幣下跌,當即從某外國銀行借入一筆未來支付貨幣(B),期限與收款期限一致,並將借入的貨幣即期(S)賣給銀行取得本幣,隨後將本幣投放(I)於本國貨幣市場,投資期與合同期一致,合同到期後,出口商取得外幣還給外國銀行,這樣就能消除這筆應收賬款的外匯風險。
本題是遠期美元貶值,遠期支付的美元合日元數下降。沒有必要作遠期保值。是否題目是應收賬款?如果是應收賬款,在不計息的情況下,則有:
遠期匯率:(114.00-2.18)/(114.10-2.08)=111.82/112.02
B 借美元100萬 60天後歸還100萬借款
S 即期兌換11400萬日元 60天後兌換11400萬/112.02=101.77萬美元
I 日元作60天投資 60天後投資收回支付
C. 廣東省深圳市前海國際金融中心建築圖紙
您是意向於哪一個現貨投資產品?
D. 國際金融學相關問題
國外部門賬戶反映常住單位與非常住單位之間發生的各種交易活動以及相應的存量狀況,包括經常賬戶、資本賬戶、金融賬戶和資產負債賬戶。
也就是說只有外幣業務的企業才會有上述賬戶。
1、經常賬戶反映常住單位與非常住單位之間的經常性交易,包括貨物和服務進出口以及勞動者報酬、財產收入、生產稅等的流入流出;
2、資本賬戶,即資本金賬戶,如果你是外商投資企業,國外投資者向國內匯入的實收資本就應存放於該賬戶,待驗資結束,後才可轉至經常賬戶,用於經常性支出。
美元標價法:這是對美國以外的國家而言的.即各國均以美元為基準來衡量各國貨幣的價值,非美元外匯買賣時,則是根據各自對美元的比率套算出買賣雙方貨幣的匯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是政府間的國際金融組織。它是根據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和聯盟國家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而建立起來的。於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開始辦理業務。同年11月15日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但在經營上有其獨立性。至今,IMF已有182個成員。
簡述1.(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種類
國際收支不平衡是與國際收支平衡相對的概念,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只是相對的。在國際金融的理論與實踐中,人們更重視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分析研究。基於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實際分析,按照人們的傳統習慣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做法,國際收支不平衡可以按下述口徑來加以觀察。
1.貿易收支的不平衡
貿易收支即商品進出口收支差額,這是傳統上用得比較多的一種方法。即使在戰後出現的許多新的國際收支調節理論中,有的也將貿易收支作為國際收支的代表。貿易賬戶實際僅僅是國際收支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國際經濟往來日益頻繁的今天,貿易收支絕對不能代表國際收支的整體。但是,對某些國家來說,貿易收支在全部國際收支中所佔的比重相當大(中國的這一比例在80年代約為70%),因此,出於簡便,可將貿易收支作為國際收支的近似代表。另外,貿易收支在國際收支中還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商品的進出口情況綜合反映了一國的產業結構、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狀況。因此,即使是美國,資本賬戶交易比重相當大,仍十分重視貿易收支的差額。
2.經常項目收支的不平衡
經常項目包括貿易收支、無形貿易收支和單方面轉移收支。前兩項構成經常項目收支的主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重視各國經常項目的收支狀況,雖然經常項目的收支不能代表全部國際收支,但它綜合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進出口狀況(包括無形進出口,如勞務、保險、運輸等),因而被各國廣為使用,並被當作是制定國際收支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重要依據。
3,基本項目收支的不平衡
基本賬戶包括經常賬戶和長期資本賬戶。長期資本相對於短期資本來講是一種比較穩定的資本流動,它不是投機性的,而是以市場、利潤為目的,反映了一國在國際經濟在來中的地位和實力。把經常收支和長期資本收支合在一起,能反映出一國國際收支的基本狀況和長期趨勢。因此,基本項目賬戶便成為許多國家,尤其是那些長期資本進出覘模較大的國家觀察和判斷其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指標。
4.對官方結算差額和綜合差額的分析
基本項目收支加私人短期資本收支,其形成的差額叫官方結算差額。官方結算差額由官方的短期借貸和儲備變動來予以平衡。因此,官方結算差額實際上反映的是對官方自有國際儲備和借人儲備的影響,同時也比較綜合地反映了自主性國際收支的狀況。尤其在固定匯率制下,應該說官方結算差額是衡量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程度以及國際收支總體失衡程度的最好指標。綜合差額則是綜合了官方結算差額與官方借貸差額,只反映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程度.
如上所述,分析、判斷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口徑有許多種,但每種口徑實際上僅僅反映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一個方面,不可能就一項指標斷言一個國家國際收支平衡或不平衡,以及國際收支狀況是否良好。有的時候,分析、判斷國際收支狀況還要結合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和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進行,如美國近年來貿易收支出現大量逆差,考慮到服務貿易、高新技術的發展,並不能簡單地斷言其國際收支存在嚴重的問題;但同樣的情況如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即使基本賬戶處於平衡,也應考慮國際收支存在的結構性不平衡問題。
(二)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因素
導致一個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收入性因素。收入性不平衡指各國收入平均增長速度差異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一國收入平均增長速度越高,該國進口也會增長得越快。因為收入增加會使企業增加對進口生產資料的需求,使居民增加對進口消費資料的需求。因此,收入增長較快的國家容易出現國際收支逆差,相反則易出現國際收順差。但如果一國在收入增長過程中,通過規模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引起生產成本下降,則收入增長不僅使進口增加,還會使出口增長。因此,收入性不平衡以其他條件不變為前提。
2.周期性因素。是指國民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波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衡。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典型的經濟周期包括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四個階段。這四個不同的階段,對國際收支將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危機階段的典型特徵是生產過剩、國民收入下降、失業增加、物價下降等。這些因素一般有助於增加出口和減少進口,從而可以緩解一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另外,經濟高漲階段,生產和收入高速增長、失業率低、物價上升等。同時,由於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各國國際收支受經濟發展周期影響的力度已逐漸減弱。
3.結構因素。是指由於一國經濟結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供求結構變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平衡。由於外部需求結構隨著收入變化、科技發展、制度變遷和文化融合等不斷調整,而生產結構往往滯後於需求結構的變動。因此,當一國的產業結構與外部需求產生偏離時,將導致國際收支出現結構性逆差。對於處於經濟轉軌的發展中國家,這種現象更加普遍。
4.政策性因素。是指由於一國政策性因素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失凋均可引發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當國貨幣過度發行或財政嚴重超支時,均可能造成國內經濟升溫需求過度膨脹,導致進口需求增加。如果匯率政策不做出相應調整,則會同時導致本幣高估,出口下降,從而使一國國際收支狀況嚴重惡化。
5.投機性和資本外逃性因素。指短期投機性資本大量流動或短期內資本大量外逃,造成的國際收支失衡。投機性資本流動是指利用利率差別和預期的匯率變動來牟利的資本流動。穩定性投機與市場力量相反,當某種貨幣的需求下降,投機告就買進該貨幣,從而有助於穩定匯率。而不穩定的投機會使匯率累進惡化,投機造成貶值,貶值又進一步刺激了投機,從而使外匯市場變得混亂。資本外逃與投飢偏好不同,它不是希望獲利,而是害怕損失。不穩定的投機和資本外逃具有突發性、數量大的特點。在國際資本流動迅速的今天,投機性短期資本流動和資本外逃往:往互為因果,引起金融危機的發生,更是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東南亞國家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直接原因就是投機性資本流動和資本外逃。
6.其他因素。由於一些隨機因素也可能導致一國的國際收支失衡。例如,局部性戰爭、自然災害和政治動亂等突發性因素,往往使一國正常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國際貿易的外部環境惡化,必然導致一國國際收支暫時失衡。
簡述2.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一國經濟實力的變化與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是決定匯率長期發展趨勢的根本原因。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外匯市場中,市場人士都十分關注各國的各種經濟數據,如國民經濟總產值、消費者物價指數、利率變化等。在外匯市場中,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和了解各種數據、指標與匯率變動的關系和影響,才能進一步找尋匯率變動的規律,主動地在外匯市場尋找投資投機時機和防範外匯風險。
在經濟活動中有許多因素影響匯率變動,列舉如下:
一、國際收支狀況。國際收支狀況是決定匯率趨勢的主導因素。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收支的總和。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逆差表明外匯供不應求。在浮動匯率制下,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變動,因此國際收支逆差將引起本幣貶值,外幣升值,即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國際收支順差則引起外匯匯率下降。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變動決定匯率的中長期走勢。
二、國民收入。一般講,國民收入增加,促使消費水平提高,對本幣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如果貨幣供給不變,對本幣的額外需求將提高本幣價值,造成外匯貶值。當然,國民收入的變動引起匯率是貶或升,要取決於國民收入變動的原因。如果國民收入是因增加商品供給而提高,則在一個較長時間內該國貨幣的購買力得以加強,外匯匯率就會下跌。如果國民收入因擴大政府開支或擴大總需求而提高,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超額的需求必然要通過擴大進口來滿足,這就使外匯需求增加,外匯匯率就會上漲。
三、通貨膨脹率的高低。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基礎。如果一國的貨幣發行過多,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就會造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一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使貨幣對內貶值,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因為匯率是兩國幣值的對比,發行貨幣過多的國家,其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減少,因此在該國貨幣折算成外國貨幣時,就要付出比原來多的該國貨幣。
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將改變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對債券收益、外幣價值的預期。通貨膨脹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出口虧損,進口有利。在外匯市場上,外國貨幣需求增加,本國貨幣需要減少,從而引起外匯匯率上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相反,如果一國通貨膨脹率降低,外匯匯率一般會下跌。
四、貨幣供給貨幣供給是決定貨幣價值、貨幣購買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國貨幣供給減少,則本幣由於稀少而更有價值。通常貨幣供給減少與銀根緊縮、信貸緊縮相伴而行,從而造成總需求、產量和就業下降,商品價格也下降,本幣價值提高,外匯匯率將相應地下跌。如果貨幣供給增加,超額貨幣則以通貨膨脹形式表現出來,本國商品價格上漲,購買力下降,這將會促進相對低廉的外國商品大量進口,外匯匯率將上漲。
五、財政收支一國的財政收支狀況對國際收支有很大影響。財政赤字擴大,將增加總需求,常常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及通貨膨脹加劇,結果本幣購買力下降,外匯需求增加,進而推動匯率上漲。當然,如果財政赤字擴大時,在貨幣政策方面輔之以嚴格控制貨幣量、提高利率的舉措,反而會吸引外資流入,使本幣升值,外匯匯率下跌。
六、利率
利率在一定條件下對匯率的短期影響很大。利率對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差異引起資金特別是短期資金的流動而引起作用的。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國利率差異大於兩國遠期、即期匯率差異,資金便會由利率較低的國家流向利率較高的國家,從而有利於利率較高國家的國際收支。要注意的是,利率水平對匯率雖有一定的影響,但從決定匯率升降趨勢的基本因素看,其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對匯率的變動起暫時的影響。
七、各國匯率政策和對市場的干預
各國匯率政策和對市場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匯率的變動。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央行都盡力協調各國間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力圖通過影響外匯市場中的供求關系來達到支持本國貨幣穩定的目的,中央銀行影響外匯市場的主要手段是:調整本國的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影響匯率;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對資本流動實行外匯管制。
八、投機活動與市場心理預期
自1973年實行浮動匯率制以來,外匯市場的投機活動越演越烈,投機者往往擁有雄厚的實力,可以在外匯市場上推波助瀾,使匯率的變動遠遠偏離其均衡水平。投機者常利用市場順勢對某一幣種發動攻擊,攻勢之強,使各國央行甚至西方七國央行聯手干預外匯市場也難以阻擋。過度的投機活動加劇了外匯市場的動盪,阻礙正常的外匯交易,歪曲外匯供求關系。
另外,外匯市場的參與者和研究者,包括經濟學家、金融專家和技術分析員、資金交易員等每天致力於匯市走勢的研究,他們對市場的判斷及對市場交易人員心理的影響以及交易者自身對市場走勢的預測都是影響匯率短期波動的重要因素。當市場預計某種貨幣趨跌時,交易者會大量拋售該貨幣,造成該貨幣匯率下浮的事實;反之,當人們預計某種貨幣趨於堅挺時,又會大量買進該種貨幣,使其匯率上揚。由於公眾預期具有投機性和分散性的特點,加劇了匯率短期波動的振盪。
九、政治與突發因素
由於資本首先具有追求安全的特性,因此,政治及突發性因素對外匯市場的影響是直接和迅速的,包括政局的穩定性,政策的連續性,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戰爭、經濟制裁和自然災害等。另外,西方國家大選也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與突發事件因其突發性及臨時性,使市場難以預測,故容易對市場構成沖擊波,一旦市場對消息作出反應並將其消化後,原有消息的影響力就大為削弱。
總之,影響匯率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的關系錯綜復雜,有時這些因素同時起作用,有時個別因素起作用,有時甚至起互相抵消的作用,有時這個因素起主要作用,另一因素起次要作用。但是從一段長時間來觀察,匯率變化的規律是受國際收支的狀況和通貨膨脹所制約,因而是決定匯率變化的基本因素,利率因素和匯率政策只能起從屬作用,即助長或削弱基本因素所起的作用。一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對匯率的變動起著決定性作用。一般情況下,各國的貨幣政策中,將匯率確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已成為政策目標之一。通常,中央銀行運用三大政策工具來執行貨幣政策,即存款准備金政策、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政策。投機活動只是在其它因素所決定的匯價基本趨勢基礎上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簡述3答案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傳統上,按照匯率變動的幅度,匯率制度被分為兩大類型: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
3、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現在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簡述4答案
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國際開發協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IDA)、國際金融公司(Interational Finane Corporation,IFC)、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MIGA)、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nterational Centre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ICSID)五部分共同組成了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nk Group)。
E. 請幫我翻譯一下這篇文檔~~內容是國際金融學。希望高人們能幫我下~~~
在完全信息情況中,兩個制度設計進行了分析:中央和分離的貨幣和干預的決定。然而,現在認為定價者不遵守π但是,相反,預先有關於它的分布特別是,它假定起初舞台0定價者相信通貨膨脹的貨幣當局的目標正態分布πe0均值和方差π0∑。因此,定價者的最好的通貨膨脹目標預報了僅僅是在比賽開始前πe0。
Price-setters(這也是經銷商在外匯交易市場上進行的)不能遵守x0上述干預,貨物的實際價值。相反,他們觀察喧鬧的信號x0 +μ0,那裡正態分布μ0均值為0和方差σ2。喧鬧的術語可以被當作一μ0缺乏透明度的量度外匯干預和其方差作為一種σ2的程度的不透明的帶有含混性market.11可能來自故意企圖用政府利用不連續的結構的外匯市場,以模糊的實際大小的官方干預。然而,如下表所列,即使政府公開這是數量干預這些發布活動不可信的,和市場參與者還關注總市場秩序,x0 +μ0,可以推論官方干預的實際水平。
在一開始是πe0舞台0時,金融機構(如的集中)或其他指定的許可權(如分離)的的干預政策。定價者將會利用這些新的信息供應(信號)更新對干預對通貨膨脹率目標和干預水平本身。在第一階段,貨幣當局將通貨膨脹率π1 . 這個時間表價格之間的博弈的引領者和決策者如下面的圖解中總結了
大概是這樣吧 累ing...
F. 急求!國際金融中的彈性理論詳解,最好有圖!
彈性論的產生及其假設條件
1、基本思想
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運用匯率與價格的變動對經常項目失衡進行調節。由於這一調整機制與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關系密切,所以被稱為彈性論。
2、代表人物 比克戴克及瓊·羅賓遜
3、基本假設
(1)不考慮資本流動和非貿易收支,國際收支就是貿易收支;
(2)貿易收支起初平衡;
(3)利率、國民收入等條件不變,只考慮匯率變化對進出口商品量的影響;
(4)貿易商品的供給具有完全彈性。
二、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的不同影響
1、價格效應
2、貿易量效應
三、馬歇爾—勒納條件
西方匯率理論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表明如果一國處於貿易逆差中,則會引起本幣貶值,本幣貶值會改善貿易逆差,但需要具備的條件是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必須大於1,即 | ηX + ηM | >1(ηx與ηM分別代表出口和進口的需求彈性)。
四、貨幣貶值的J型曲線效應
1、J曲線效應
匯率變化後的一段時期內,貿易收支並不能立即發生預期的變化,而是表現為一個向相反方向變化的過程,其後,匯率變化的正向效果才會反映出來。
2、時滯效應
認識時滯、決策時滯、生產時滯、取代時滯和交貨時滯
五、對彈性論的簡要評價
1、忽略了資本流動,實際上,匯率變動對資本帳戶有重要影響;
2、彈性理論只是一種比較靜態分析,實際上,貶值與貿易數量的變動存在時滯;
3、彈性理論分析了貨幣貶值後初始階段的價格,而沒有考察繼發的通貨膨脹;
4、彈性分析的局部均衡方法具有局限性,「其他條件不變」的假定是不對的。通脹、國民收入、利率等都在變化。
G. 世界貿易組織WTO組織結構框架圖
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框架圖
《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
附件1A:貨物貿易多邊協定
《GATT1994》
農業協議
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
紡織品與服裝協議
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
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
反傾銷措施協議
海關估價協議
裝運前檢驗協議
原產地規則協議
進口許可程序協議
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
保障措施協議
附件1B:服務貿易總協定
《GATS》第二議定書--金融服務
《GATS》第三議定書--自然人流動
《GATS》第四議定書--基礎電信
《GATS》第五議定書--金融服務
附件1C: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附件2: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
附件3:貿易政策審議機制
附件4:諸邊貿易協議
民用航空器協定
政府采購協定
國際奶製品協定
國際牛肉協定
此處沒法畫表格,我就這么給你列出來吧,你把它再按組織結構模式畫出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