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金融學在校生,你對基準利率的理解是什麼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融資者衡量融資成本,投資者計算投資收益,以及管理層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客觀上都要求有一個普遍公認的基準利率水平作參考。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基準利率是利率市場化機制形成的核心。
2. 急急急,金融學案例分析題,利率市場化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是什麼謝謝!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有什麼影響?
1、觸動商業銀行的「核心利益」
「工商銀行作為我國最大的銀行,他們就和我們說,利率千萬不能放開,放開我們就會受不了。」近日,央行某廳局級官員在上海一個內部討論會上表示,「過早地放開利率是我最擔心的問題,特別是在配套措施還沒有安排好的情況下就放開。」
他補充說,「因為我國的金融機構自律性比較差,一放開就會搞利率戰、價格戰,如果明的不行就來暗的,給你買米買油,給你送保姆。」
通常所說的利率市場化,就是將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放開,由銀行自己決定。時至今日,銀行仍然沒有許可權在央行設定的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提高利率。
2010年以來,市場資金面日趨緊張,央行通過存准和利率這兩大貨幣工具回收了銀行間的資金,以期緩解因為巨額貨幣存量及乘數效應刺激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客觀上使得各家銀行的存貸比逼近75%的監管上限。
而銀行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過各種「高息攬存」的手段吸納存款,另一方面通過以信貸證券化等方式推出理財產品,成為「影子銀行」,規避監管。
上海某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相比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吸納存款的方式方法更多,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工、農、中、建會反對利率市場化的最根本原因,它們擔心存款利率一旦放開,國有銀行的存款份額會被蠶食。」
此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對工、農、中、建四大行測算,結果顯示,如果利率市場化完全實現,四大行整體的利息凈收入可能會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2、利率市場化幾乎確定性的擠壓了銀行存貸差的利潤空間。
原來因為國家的政策,老百姓只能苦逼的按規定的很低的利率水平將自己的資金借給銀行,很多時候連通貨膨脹的收益率也達不到。而由於社保體系的不完備,國人缺乏安全感,因此大量的將自己辛苦掙來的資金以很低的利率水平借給銀行,銀行吸納大量低成本資金後又以高於基準利率的水平房貸出去,中間的價差空間非常大,而且關鍵是銀行承擔的風險很低。 這幾年信託等其他金融機構開始發展起來。信託公司一方面幫助一些企業的融資成本高達10%-15%左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做到很低的風險水平(信託公司極少有投資失敗的項目),這側面更說明銀行在制度的保護下的日子是多麼的甜蜜了。 而去年利率市場化賣出重要的可以最高上浮10%之後,應該說銀行業的存貸利差空間幾乎確定被擠壓了:貸款利率和原來變化不大,而吸納資金的成本卻提升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銀行股一直處在非常低的估值水平的重要原因:市場擔心銀行的美好年代即將逝去,能否維持和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存在不確定性。
3、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和升級。
銀行是逐利的。原先的主營業務利潤空間被壓縮後,銀行不會坐視過去告訴的業績增速下滑,而是試圖利用自己已經積累起來的優勢,發展和深挖其他業務,比如中間業務,具體的如基金代銷等。
4、利率市場化推動了銀行之間更大程度的競爭,有利於銀行差異化的出現。
現在國內的銀行普遍業務模式比較簡單,主要收入還是依賴於存貸差。利率市場化後,這么多銀行不天可能還是就靠這一塊吃飯,需要拓寬思路,爭奪更細分的市場。 當銀行逐步走向特色化之路後,對於消費者無疑是好消息,能夠獲得更好的服務和體驗。
3. 金融學---《貨幣銀行學》的論文要怎麼寫呢
一、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的挑戰
(一)利率市場化加大商業銀行利率風險
由於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商業銀行資金來源和運用渠道少,資產負債結構比較單一,存貸款業務占絕大比重。實行利率管制時,利率相對穩定,銀行的成本、收益主要受資產負債變動影響,波動相對平穩。利率市場化後,存貸利率將由資金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變動頻繁且可預見性差,必將導致商業銀行經營成本和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加,加大利率風險。
(二)利率市場化導致商業銀行利差收窄
根據國外利率市場化實踐經驗,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水平盡管因期限、種類的不同,可能的變動方向和變動幅度不會完全一致,會有升有降,但總體存款利率水平上升、融資成本增加將在一定時期內成為趨勢。[1]因此利率市場化賦予了商業銀行更大自主定價權,卻使其失去了帶來穩定收益的凈利差保證,傳統的經營模式正日益受到同業競爭加劇、金融脫媒、大企業大客戶議價能力增強等因素的嚴峻挑戰。根據麥肯錫金融機構研究中心的預測,未來的3—5年,中國銀行業平均利差水平將會較目前下降11%—27%。
(三)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提高價格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商業銀行由於流動性過剩,存款規模遠遠大於貸款規模,貸款利率競爭較為激烈,對信用等級較高的優質貸款客戶實行競相讓價。商業銀行盲目授信、貸款和競相壓低利率將降低優質客戶的盈利水平。商業銀行由於定價能力不足,不敢對風險較高的中、小客戶授信和發放貸款。[2]這主要是因為長期處於利率管制下的商業銀行普遍缺乏定價體系,甚至還未引起足夠重視。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擁有一套可操作性的資金定價體系是商業銀行必要的應對之策,如果不盡快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定價體系,商業銀行將無法應對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