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互聯網 行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產業與現代製造業融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2015,中國在互聯網技術、產業、應用和跨境融合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為加快「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傳統企業的互聯網使用意識和能力也存在不足,對互聯網產業缺乏深入了解,新業態發展面臨障礙。嚴重短缺等問題亟待解決。
加快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
(1)互聯網金融的戰略擴展閱讀:
「互聯網+」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方面結合起來,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和生產力,形成以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為基礎的更廣泛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
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中,互聯網與各個領域的融合發展前景廣闊,潛力無限,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影響。
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比較優勢,抓住機遇,增強信心,加快發展「互聯網+」,有利於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業態,創新公共服務模式。
構建大眾創業、創新和公共產品服務的「雙引擎」,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實現我國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② 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本書分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為互聯網金融概述,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特點、概況等進行闡述;第二篇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思考,包括相關風險分析、金融監管以及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互聯網金融》目錄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聯網金融概況 3
1.1 互聯網金融概述 3
1.1.1 互聯網金融定義 3
1.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5
1.1.3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聯網貨幣代表——比特幣 10
1.2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1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7
第二章 · 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革 24
2.1 金融業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義 24
2.1.2 金融業的定義 24
2.2 傳統金融業的發展 25
2.2.1 商業銀行的產生 25
2.2.2 商業銀行的職能 25
2.3 現代金融業的興起 26
2.3.1 金融機構變革 26
2.3.2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 31
2.3.3 現代金融業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32
2.4 金融創新與金融業變革 33
2.4.1 金融創新的含義 33
2.4.2 金融創新的動因 33
2.4.3 金融創新的發展階段 35
2.4.4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 37
2.5 我國金融體系現狀與未來 40
2.5.1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40
2.5.2 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結構 45
2.5.3 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 49
2.5.4 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50
第三章 · 互聯網發展引發的金融變革 52
3.1 互聯網發展狀況 52
3.1.1 互聯網定義 52
3.1.2 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 52
3.2 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 54
3.2.1 互聯網引發的生活變革 55
3.2.2 互聯網引發的商業變革 58
3.3 互聯網引發的金融業變革 60
第二篇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況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義 65
4.1.2 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價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運營模式 72
4.2.1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擔保支付模式 79
4.2.3 兩種模式的對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86
4.3.1 促進金融行業服務變革 87
4.3.2 蠶食銀行中間業務 88
4.3.3 開創新的融資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 92
4.4.1 操作風險 92
4.4.2 法律風險 93
4.5 第三方支付風險防範建議 95
4.5.1 開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評級工作 95
4.5.2 推進立法,加強監管 96
4.5.3 將第三方支付平台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 96
4.5.5 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管理 97
4.6 發展趨勢 98
4.6.1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98
4.6.2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斷創新 99
4.6.4 業務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網貸 100
5.1 P2P 網貸概況 100
5.1.1 P2P 網貸定義 100
5.1.2 P2P 網貸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網貸國外發展概況 101
5.1.4 P2P 網貸國內發展概況 104
5.2 P2P 網貸模式分析 110
5.2.1 純平台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 110
5.2.2 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 113
5.2.3 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 119
5.3 P2P 網貸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25
5.3.1 規范民間借貸、抑制高利貸 125
5.3.2 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銀行」市場化 127
5.3.4 推動徵信系統建設 128
5.3.5 創新金融業風控手段 129
5.3.6 促進金融監理念改革和監管方式創新 129
5.4 P2P 網貸風險分析 130
5.4.1 操作風險 130
5.4.2 流動性風險 131
5.4.3 法律風險 133
5.4.4 信用風險 134
5.5 P2P 網貸風險防範建議 135
5.5.1 設立准入門檻,加強政府監管 136
5.5.2 第三方資金託管,清結算分離 136
5.5.3 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 137
5.6 P2P 網貸發展趨勢 138
第六章 · 大數據金融 141
6.1 大數據金融概況 141
6.1.1 大數據金融定義 141
6.1.2 大數據定義 141
6.1.3 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 146
6.1.4 大數據金融的優勢 148
6.2 大數據金融運營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應鏈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數據金融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162
6.3.1 數據成為衡量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163
6.3.2 沖擊金融業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 164
6.3.3 創新產品和模式,輔助金融決策 166
6.3.4 大數據金融同傳統金融業態結合 167
6.4 大數據金融風險分析 167
6.4.1 技術風險 167
6.4.2 操作性風險 168
6.4.3 法律風險 171
6.5 大數據金融風險防範建議 172
6.5.1 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行業自律 172
6.5.2 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平衡 173
6.5.3 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分工專業化 173
6.5.4 強化數據挖掘 174
6.6 大數據金融發展趨勢 174
6.6.1 電商金融化,實現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機構積極搭建數據平台,強化用戶體驗 176
6.6.3 大數據金融實現大數據產業鏈分工 177
第七章 · 眾籌 179
7.1 眾籌簡介 179
7.1.1 眾籌定義 179
7.1.2 眾籌分類 179
7.1.3 眾籌活動參與者 180
7.1.4 眾籌活動運作流程 180
7.1.5 眾籌模式的優勢 183
7.2 眾籌平台運營模式分析 185
7.2.1 獎勵制眾籌 186
7.2.2 募捐制眾籌 189
7.2.3 股權制眾籌 193
7.2.4 借貸制眾籌 204
7.3 眾籌平台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06
7.4 眾籌平台風險分析 209
7.4.1 法律風險 209
7.4.2 信用風險 212
7.5 眾籌模式風險防範建議 214
7.5.1 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國的信用體制 216
7.5.3 實際操作中的風險規避方法 217
7.6 眾籌平台發展趨勢 219
7.6.1 眾籌模式發展趨勢預測 219
7.6.2 中國眾籌的未來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機構 224
8.1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 224
8.1.2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 225
8.2 信息化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分析 227
8.2.1 傳統業務的電子化模式 227
8.2.2 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229
8.2.3 金融電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38
8.3.1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 238
8.3.2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機構「逆襲」的機會 242
8.3.4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243
8.4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特點 244
8.4.2 系統性風險 245
8.4.3 法律風險 245
8.4.4 操作風險 246
8.5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建議 248
8.6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249
8.6.1 服務機構虛擬化 249
8.6.2 服務對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機構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務個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門戶 255
9.1 互聯網金融門戶概況 255
9.1.1 互聯網金融門戶定義 255
9.1.2 互聯網金融門戶類別 255
9.1.3 互聯網金融門戶特點 256
9.1.4 互聯網金融門戶歷史沿革 258
9.2 互聯網金融門戶運營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網貸類門戶 261
9.2.3 信貸類門戶 265
9.2.4 保險類門戶 268
9.2.5 理財類門戶 271
9.2.6 綜合類門戶 273
9.3 互聯網金融門戶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 277
9.3.2 改變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對上游金融機構的反縱向控制 278
9.4 互聯網金融門戶風險分析及風控措施 279
9.4.1 互聯網金融門戶面臨的風險 279
9.4.2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風控措施 282
9.5 互聯網金融門戶發展趨勢 283
第三篇 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 289
10.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89
10.1.1 系統性風險 290
10.1.2 流動性風險 293
10.1.3 信用風險 296
10.1.4 技術性風險 296
10.1.5 操作性風險 299
10.1.6 市場風險 302
10.1.7 國別風險 303
10.1.8 法律風險 305
10.1.9 聲譽風險 306
10.2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統性風險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類別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風險管理常用技術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 322
11.1.1 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及發展演進 322
11.1.2 金融監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內容 327
11.1.3 金融監管體制及監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35
11.2.1 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6
11.2.2 歐洲互聯網金融監管 338
11.2.3 英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9
11.2.4 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40
11.3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探索 343
11.3.1 系統性風險監管 343
11.3.2 流動性風險監管 344
11.3.3 信用風險監管 347
11.3.4 技術性風險監管 349
11.3.5 操作性風險監管 351
11.3.6 聲譽風險監管 351
11.3.7 國別風險監管 352
第十二章 · 國內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環境現狀 354
12.1.1 六大模式發展進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現有法律位階較低,效力覆蓋范圍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滯後,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建議 356
12.2.1 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 357
12.2.2 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 357
12.2.3 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 358
12.3 行業公共體系環境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1 徵信體系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2 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情況及相關建議 363
12.4 產業政策環境與建議 365
12.4.1 產業政策環境 365
12.4.2 產業政策建議 365
附錄一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371
附錄二 已獲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清單 377
附錄三 部分 P2P 網路借貸企業清單 386
附錄四 部分眾籌平台清單 390
附錄五 部分互聯網金融門戶類企業清單 392
附錄六 部分政府領導及企事業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觀點摘錄 393
參考文獻 397
③ 騰訊挺進互聯網金融的戰略舉措是什麼
騰訊,作為一個互聯網產業鏈跨度極大的巨無霸,如果順利成立了網路銀行或者依託版於實體的電權商銀行,那麼,對於傳統金融來說,一個顛覆性的角色又出現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騰訊的改造和沖擊力度不會小於阿里。答案是申請銀行牌照
④ 互聯網+體現了什麼戰略和國策
那麼到底什麼是互聯網+?去網路搜索,出來的結果大多都是總理在兩會提出來的,同時也指明了「互聯網+」已經處在了國家級戰略的高度。這寫解釋代表什麼呢?我的理解是,第一,「互聯網+「已經是個國策,其落實與執行是會有相關部分參與及推動的;第二,「互聯網+」是個方法論,以後社會各界都要用這個方法論來指導千萬中國企業的轉型及升級;第三,「互聯網+」具有極強的使命感,是必須執行與推行的。
試著給「互聯網+」下個定義
以上背著所述,是筆者對政策的一種片面或者不嚴謹的解讀,大概各級政府的官員們於政治方面對「互聯網+」會了解的更深。偉哥當然不是為大家解讀政策的,還是需要在互聯網及商業角度說一下「互聯網+」的。縱觀整個互聯網的發展史,自從互聯網誕生、到1.0、2.0及3.0時代,所有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都是「互聯網+傳統商業」的模型。1.0時代是互聯網+信息,2.0時代是互聯網+交易,3.0時代是互聯網+綜合服務。互聯網技術不斷推陳,商業模式不但出新,只是萬變不離其宗,一直遵循「互聯網+360行」的模式。以此,「互聯網+」是互聯網融合傳統商業並且將其改造成具備互聯網屬性的新商業模式的一個過程。
幾十年來,「互聯網+」已經改造及影響了多個行業,當前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遊、在線影視、在線房產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傑作。這種模式是經歷了時間考驗的,有大量例證證明其可行性,所以由政府牽頭立這個項目並推廣、督促社會各界執行,是件非常靠譜的事,也是在將來能夠改善民生的事,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大方針的。
「互聯網+」的幾層含義
當前非常流行「解構主義」,無論是商業、行業,還是電影、音樂,都會因為解構而煥然一新,同時也能夠讓人們能夠看透其本質上的一些東西。說白了,就是把一個詞或者一個事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一遍,將其內涵也挖掘出來展示在用戶面前。這里,偉哥也試著對「互聯網+」做一個解構,以挖掘「互聯網+」更深的幾層含義。
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的第一個內涵是「互聯網思維+」,傳統企業融合「互聯網+」的第一步是了解互聯網,所以了解互聯網思維是一個基礎的開始。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在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長期發展中,很多互聯網企業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及數據,足以讓他們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就可以看作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企業總結出來的,更適合線上的商業模式,所以對傳統企業在線下經營不會太適合。「互聯網+」要求傳統企業先了解互聯網思維,然後再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出新的商業模式。
典型的互聯網思維有雷軍的「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訣,也有其他的諸如生態思維、平台思維、免費思維、跨界思維等互聯網思維。正是這些內涵豐富的互聯網思維,構成了種類繁多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互聯網思維就如餐飲企業的標准化流程,其特點是可以快速復制。但互聯網思維不是萬能的,當前更多的所謂的「屌絲、粉絲、迭代」等互聯網思維是建立在產品運營、商業營銷及用戶服務的基礎上的,並非商業模式的具體體現。
互聯網渠道+
在一部分互聯網人的眼中,互聯網是個工具,這個看法偉哥是認同的。就如之前的蒸汽時代、電力時代一樣,這些工具解放了更多的勞動力進而從事更多的工作,給生產與生活帶來更大的便捷性。互聯網作為工具,做大的貢獻就是在互聯網2.0時代到來以後,互聯網成為一個企業們商業營銷及交易的新渠道。這個渠道跟線下的其他渠道一樣但效率更高,在線支付使得購買商品更加容易,在線選貨的種類更多,重要的是互聯網渠道讓商家的市場增加了十幾倍,徹底沖破了地域概念,不用區域代理機制也能賣貨到更遠的地方。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互聯網在商業創造了一個新的營銷及供應的渠道,有了這個渠道所有的交易都不成問題。理論上任何行業的任何商品都可以在網上實現交易,電商誕生到現在,基本上所有大家見過的商品都被放到了網路商城上。因此,探討「互聯網+」必須研究「互聯網渠道+」這個屬性,渠道是互聯網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B2B還是B2C。
互聯網平台(生態)+
互聯網發展到3.0時代,進入互聯網+綜合服務的時代。除了特別大的市場,大型的互聯網商家已經看不上那些本源市場不夠大的行業,但是一個商家足夠多的行業是需要互聯網服務的,大型商家們乾脆做出一個只服務於賣家與買家的網站,而自身不從事這個行業,這就是我們當前看到的各大平台。電商平台、物流平台、社交平台、廣告平台等等各種平台應有盡有,到後來,這些平台開始垂直與細分化,出現了美妝、生鮮、酒類、鞋類等更專業的平台。 本質都是電商,融合社交、物流、營銷等工具,為買家和賣家雙方提供最大化的服務,盈利模式上賺取的是服務費。
這些平台後來越做越大,已經不限於自身起家的行業,通過平台吸引更多的技術、服務提供商,並且開始跨界發展,譬如社交平台會做游戲、電商及硬體等,電商平台也會做文學、電影及體育等。這些平台幾乎會做當前能見到的各種熱門行業的業務,一些看似不相乾的業務也因其戰略發展需要而被納入旗下。實現方式則通過與其他商家合作及收購、並購。他們自身能做的自己做,不能做的或者不願意做的交給別人做,從而由共同的價值鏈組成與自然生態類似的互聯網生態。
傳統企業融合「互聯網+ 」,一方面可以自己做平台或生態,另一方面在早期也可以加入某個平台或生態,坐那些平台不願做或者不想做的,從而通過平台及生態戰略來實現企業的初步轉型。平台一方會為企業提供足夠多的幫助與支持,將來很有可能是傳統企業轉型的必經之路。大部分企業會選擇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平台及生態的入駐,另一條則是企業自身的探索,這樣可以迴避轉型不成功的風險。
萬物互聯+
對於「萬物互聯+」,這個也可以稱作「物聯網+」。雖然現在各處都是智能硬體,各處都講物聯網,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未來的「互聯網+」形態。「互聯網+」被提出來,也正是因為將來會是萬物互聯的時代,從商業到物,到人,再到事,所有的都是被連起來的,這將會有更多的商業模式出現,也會是「互聯網+」的最終目標。因為在那個時代,商業及企業已經不分線上與線下,整個社會都是一個「大一統」的狀態,也就不會再有所謂的企業轉型之談,「互聯網+」也就完成了其使命。關於未來的「互聯網+」,這里不再詳述,我將會在另一篇文章中給予敘述。
應該怎麼理解「+」
除了對「互聯網+」的互聯網部分做一個解構,這里也簡單的說說其中的「+」。這個「+」可以看作是連接與融合,互聯網與傳統企業之間的所有部分都包含在這個「+」之中。這裡面會有政府對「互聯網+」的推動、扶植與監督,會有企業轉型服務商家的服務,會有互聯網企業對傳統企業的不斷造訪,會有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不間斷的探討,還有連接線上與線下的各種設備、技術與模式。如果去翻閱資料,還會有更多內容在裡面。總之,這個「+」即是政策連接,也是技術連接,還是人才連接,更是服務連接,最終實現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的對接與匹配,從而幫助完成兩者相互融合的歷史使命。
在技術上,「+」所指的可能是WiFi、4G等無線網路,移動互聯網的LBS,感測器中的各種感測技術,O2O中的線上下線相連接,場景消費中成成千上萬的消費,人工智慧中的人機交互,3D列印中的遠程列印技術,生產車間中的工業機器人,工業4.0中的一是智能工廠、智能生產與智能物流。這里不再一一列舉,將來還會有更多更新的技術來為「互聯網+」服務。
本篇文章主要談什麼是互聯網+,事實上除了對其做了一個定義,大部分聊的還是與「互聯網+」相關的內容,這算是筆者的一點研究。或者說,筆者認知的「互聯網+」就是今天我寫的這樣的,不一定是准確而全面的,期待更多的相關人士與我探討。
⑤ 互聯網金融屬於戰略新興產業嗎
是的,互聯網抄金融是中國考慮的戰略,站在中國的角度,網路這一塊如果用網路支付取代現金支付,那麼美國這樣的金融大國可就不太好了,因為美國他控制這很多地方的金融外匯,所有國家大大的支持移動互聯網的工作。
你這個問題,和我上次回答的那個問題很相似,他是寫這方面的論文,所以我用了剛才自己回答的問題···純屬個人的想法,多多指點!
http://..com/question/1670084683658415707
⑥ 互聯網金融對藍海戰略案例的啟示
主要有有以下幾個方面:
⑦ 互聯網金融是什麼東西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互聯來網金融是指以依託於支自付、雲計算、社交網路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路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後(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僅在於金融業務所採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於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徵。理論上任何涉及到了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包括但是不限於為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金融電子商務等模式。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歷了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個人貸款、企業融資等多階段,並且越來越在融通資金、資金供需雙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傳統金融業務的核心。
⑧ 互聯網金融屬於戰略新興產業嗎
是的!今後發展的大趨勢就是互聯網!趨勢是什麼?趨勢就是國家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