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很多人的財富被房子套牢,這是正確的嗎
最近,有網友提問,中國居民家庭房子占總資產比重高達77%,而金融資產卻只佔23%,這說明很多人都把財富購買了房產和商鋪,這是不是一種好的結局?對此,專家們認為,國民把資產都投向房地產,可以緩解國內貨幣超發的壓力,相對來說物價就可以走得比較平穩,如果不把房地產作為畜水池,那麼國內物價形勢有可能更加嚴峻。
而我們認為,國內居民如果適度杠桿買房,只是為了自住或改善的話,房價漲跌影響都不大,但是不顧一切後果,也要加杠桿投資房產,把所有都押在房地產上,這就不是明智的決定了,因為萬一房價出現下跌趨勢,居民即使有再多的房產和商鋪都會快速縮水,就像當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跌去70%,當時的炒房者都呈現負資產的結局。
可能有人會問,房價維持在高位不好嗎?社會經濟繁榮,還能帶動十幾個行業的發展,但是我們認為,房地產業繁榮與高房價並不是同一概念。房地產業繁榮可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但靠投機炒作推高的房的結果卻有以下幾大惡果:一是,不利於啟動消費,試想很多人為了買房,貸款20-30年,這等於每個月都在為銀行和開發商在打工,自己所剩的工資只能維持基本生活。長此以往,居民的消費能力有限,對於靠消費來拉動經濟是不利的。
現在有些人的財富都被套牢在房產、商鋪上,這樣並不會有好的結局。因為一旦房價下跌,資產就會全面快速縮水,同時,二手房有價無市,要想變現都困難。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要學會現金為王,而不是持有房產。更關鍵的是,房地產稅會在近兩年全面鋪開,屆時對住房保有環節擁有大量房產進行打擊。未來房子逐步回歸居住屬性,會越來越適合剛需購買。所以把家庭所有財富都押在房地產上面是有很大風險的,財富大縮水結局恐怕難以避免。
B. 現在房價那麼貴,年輕人該選擇買房還是租房
我毫無疑問的選擇買房,因為我總感覺這才是屬於自己的家。
買房和租房的抉擇,其實一直都在年輕人心中徘徊,有些人總覺得租房合算,有些人卻覺得買房踏實。
我自己毫無疑問是後者,就算是背上房貸,就算是生活質量下降,就算是愁的頭發都快掉光了,我還是選擇買房。
我生活在一個4線小縣城,我結婚之前就已經買了房,結婚三四年的時間了,雖然生活壓力很大,每個月也沒有什麼積蓄,可我能理直氣壯的說這是我家。
我覺得有這一點就夠了,能買房就買房吧,為了妻兒有一個安穩的家,為了父母能少操點心,也為了你自己累了能有個休息的港灣。
買房如安家,不分你我他,早買晚不買,越早越心安。
C. 總有人說房價上漲基本到頭了,現在還能投資房產嗎
安家融媒想說,當大家都看到三四線城市還有希望時,那就意味著上漲已經到頭了。最後我想說,今後看市場不能全盤否定或肯定,要因城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城市的人口流入不同,資源分配不同,也決定了這里有沒有未來。而一二線城市雖然在調控壓力下,房價短暫回落或穩定,但並不妨礙其長期被看到的未來價值。
所以,對於購房者,安家融媒的建議是,過去那些並不是急需住房僅僅是因為炒房者帶給你的恐慌讓你出手的最好還是謹慎為好,隨著政策的成熟,越來越沒必要瞎著急。不要以為三四線城市的瘋狂會成為常態,經濟日報指出,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導樓市預期,提前做好調控工作,就很可能會走上一二線城市此前房價大幅上漲後被動調控的老路。
D. 高分! 求一篇用馬哲分析金融風暴或房價的文章
金融風暴出現以後,馬克思的理論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有一篇博客中說,這次金融風暴是馬克思一百三十多年前就說得清清楚楚了的:資本主義必然產生周期性的危機,在18、19世紀如此,20世紀也是如此,從二戰至今也總是每七八年一次,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資本主義的毀滅。還有一篇網頁文章分析得比較客觀些:
……馬克思不朽名著《資本論》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在於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在他仙逝125年後,整個西方世界開始經歷二戰以後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個終生都在揭示資本主義弊病的人開始再度強勢復活。……據《環球時報》報道,在德國柏林一家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資本論》再度成為暢銷書,銷量是1990年的100倍。……如今,法國總統薩科齊卻捧起了《資本論》,並高調宣稱要在今年年底舉行的世界領導人峰會上探討金融危機問題,以期「重塑資本主義」。……
由於現在歐美採取的救市措施完全是社會主義的手段——把大銀行收歸國有。有美國人自嘲道,現在美國比中國更加社會主義,甚至全美掀起了一場「姓資姓社」大討論。……
有分析人士說,眼前的金融危機已經轉化為經濟危機,而且出現了向制度危機和意識形態危機轉化的趨勢。但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現在並沒有出現制度危機,只是資本主義正常的自我調整。
在這個價值多元化的世界,面對一場全球救市行動,沒有太多西方人對掀起全球意識形態辯論感興趣,但社會主義模式或歐洲保守的市場經濟體制將會共同完成對美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致命一擊。 比如金融體系、政府角色、社會公平等方面都有可能催生改革。
雖然馬克思是一位對人類思想有重大貢獻的人物。但是我始終認為把一個歷史人物偶像化並不能解決任何時代所發生的實際問題。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歸結為三個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列寧曾經說過:「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不鑽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一章」。
在馬克思以前,一個哲學家總只是一個思想家,沒有一個哲學家同時又是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家或革命家。馬克思有一句名言:以前的哲學家的目標,只是認識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這樣他就給自己加上了一個過於深重的,任何一個人所無法承擔的使命。
黑格爾說過:「一切哲學都曾被推翻了,但我們同時也須堅持,沒有一個哲學是被推翻了的,甚或沒有一個哲學是可以推翻的。這有兩方面的解釋:第一,每一值得享受哲學的名義的哲學一般都以理念為內容;第二,每一哲學體系均可看作是表示理念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或特殊環節。因此所謂推翻一個哲學,意思只是指超出了那一哲學的限制,並將那一哲學的特定原則降為較完備的體系中的一個環節罷了」。黑格爾這段話是對於人類思維發展的最深刻的闡述。作為人類思維的過程,它應該是普遍的;但是實際上又只有在對於大自然的觀察、對其運動規律的理解和描述過程中才能夠真正把握黑格爾的辯證法。馬克思為了要把那樣的思維法則應用到人文的或社會的哲學中去,首先要用到經濟學的原理中去,就不得不對黑格爾的辯證法作進一步的發展,把它發展到唯物主義的辯證法。
黑格爾的辯證法中必須有一個超越人的能力的「理性精神」。這個理性精神是人類思維發展的起點,也就是我在《物理學原理》中反復強調的「原初理念」或原初的思維能力的來源。這個原初理念既有明確內涵的前提、又具有完全的明確性的演繹規則,最後還必須是人人能夠感受到的。有了這樣的原初的公理體系,才有可能出現有限論域中的邏輯自洽的普遍的理論體系,然後才能夠有否定和再否定的邏輯演繹的規則,最後才能夠出現又是聯系著原初理念的這個「根」的,有能夠不斷發展的自然哲學體系。黑格爾把這個原初理念與上帝(或神)聯系在一起。
實際上任何一個社會制度形成的時候,形式上類似這樣的社會哲學體系也一定已經出現了,那個制度的統治者就是「神」的代表,他們具有制定各種規則的權利,並給治下的子民訂立了「合理的精神哲學體系」。要改造世界又必須打破那個體系。所以馬克思必須發展黑格爾的辯證法。馬克思說:人類理性思維的特質就是運用思維的「抽象力」通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而這種抽象力把世界作為整體把握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種思維著的頭腦,在把世界作為整體把握的時候,就能夠產生通過現象解釋事物本質的「抽象力」。馬克思就是用這樣的「思維力」,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的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認識財富的普遍本質,並因此把具有完全絕對性即抽象性的勞動提高為原則,是一個必要的進步;李嘉圖之所以在勞動價值論中停步了,沒有發現剩餘價值,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李嘉圖是一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家,另一方面也因為他缺乏深度的理性思維能力,即不發達的思維抽象力」。馬克思所作的工作是剝離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唯心論外殼,拯救它的辯證法,並把辯證法運用於自己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研究中。
我們尊重馬克思為了弱勢群體,即資本主義早期的工人階級而斗爭的精神,但是並不是說就必須接受馬克思為此所發現的大腦的「思維力」,這種大腦的「思維力」必然和某些傑出人物的大腦聯系在一起。正如我國現代的馬克主義哲學家所說的:哲學正是通過理論的「沉思」而拯救世界,「沉思」是每一個真正哲學家的宿命。當然,這種「沉思」又必須是對生活實踐中所提出的重大的、甚至是有關人類命運問題的解答。馬克思在40年的「沉思」中發現了剩餘價值,這無疑是對資本主義最強大的打擊,遠遠超過了「巴黎公社」那些英雄們帶有盲動性的「壯舉」,是從根本上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解構和顛覆。康德的「沉思」給封建主義制度的沉重打擊,勝過了實實在在的千軍萬馬,盧梭的「沉思」使羅伯斯庇爾把國王推上了斷頭台。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在批判唯心論的時候,總是能夠抓住唯心論者通過「神」把統治者的意志強加於公眾做法,但是自己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對於某些天才人物的「大腦的思維力」的崇拜。這也是我們在自然科學中所反對的把天才人物的「直覺和頓悟」作為從特殊的感性認識通向普遍理論道路的那種現代唯物主義的哲學的觀點。在自然科學中我們可以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像太陽系星體的運動規律那樣的自然運動現象來判斷理論與物理實在之間是否確實有合理關系,也就是說,自然科學中公理性的依據永遠只能來自大自然,而不能來自天才人物的大腦。而所有天才人物所給出的人為假設最後都是必然要被否定的。黑格爾的關於「每一哲學體系均可看作是表示理念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或特殊環節。因此所謂推翻一個哲學,意思只是指超出了那一哲學的限制,並將那一哲學的特定原則降為較完備的體系中的一個環節罷了」的觀念,在自然科學中正在一次又一次得到了明確的證明,而社會科學上就困難得多了。因為人和自然畢竟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兩種不同范疇的東西,而人的思維和人的精神哲學,或者人和社會的制度或規則之間,是不可能清楚地區分開來的;人在社會之中,社會就是由人所組成的。這正是我們上一篇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說明的問題:社會科學是無法擺脫個別人物的思想的影響的,人文科學一般說來只會束縛自然科學的發展。馬克思的理論只要一進入人們的社會實踐,進入東方世界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無一例外地都把對於那個「真正哲學家的思維力」的崇拜,轉換成了對於掌權者的個人崇拜。從而不再成為一種爭取進步和前進的力量,而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曾經深刻地指出:認識財富的普遍本質,並因此把具有完全絕對性即抽象性的勞動提高為原則,是一個必要的進步;李嘉圖之所以在勞動價值論中停步了,沒有發現剩餘價值,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李嘉圖是一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家,另一方面也因為他缺乏深度的理性思維能力,即不發達的思維抽象力。也就是說馬克思是靠他的「發達的思維抽象力」發現了剩餘價值、資本家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本質,從而建立了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的共產主義理論,發現了社會發展的規律。這樣的一整套社會發展的完整理論都靠一個「發達的思維力」來支撐,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已經看到的,中國人為此付出的實踐的代價應該成為人類永遠不應忘記的財富。
我們不是籠統地否定或肯定一個人或一種哲學,對於馬克思主義也是一樣,每一哲學體系均可看作是表示理念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或特殊環節罷了。馬克思充分肯定李嘉圖的把具有完全絕對性即抽象性的勞動提高為原則,把它看成財富的普遍本質,這一點對於現代社會出現的問題仍然是有重大意義的。但是馬克思以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作為價值的量化,並由此計算出剩餘價值,實在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在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時代,這樣的概念就更加無法說得清楚了。在生產關繫上馬克思過分強調了所有制和生產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樣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而對於最根本的財富的分配問題提出了從按勞分配向按需分配過渡的理想,把按勞分配看作資產階級法權范疇的東西,這些模糊而不明確的概念,在實踐中只會造成混亂。
我們必須從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和世界的政治經濟現狀出發來應對當前的金融風暴問題,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道路。馬克思是弱勢群體利益的代表,但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實踐中,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否以弱勢群體利益的代表自居,在形式上把弱勢群體提到什麼樣的地位,只要社會的正常發展受到了障礙時,真正受到最嚴重損害的總是弱勢群體。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際金融風暴以來,有一些以弱勢群體利益代表自居的經濟學家,自認為他的猜測每一次總是對的。最近有人說,中國下一代很悲慘,我都不想講了!他說:「我以芭比娃娃為例,我們廣東東莞所生產的芭比娃娃賣到美國是9.9美元一個,接近10美元,請問10美元減掉1美元的9美元是如何創造出來的?那就是美國企業的靈魂,它透過6大塊所創造出來,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定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創造出了9美元的產值,6大塊加上中國一塊的製造,叫做六加一的整個流程就是產業鏈,我們這么多年的經濟成長,我們取得了整條產業鏈的『一』,而歐美各國掌控了整條產業鏈的『六』,這個價值是怎麼回事兒?我們的製造業者在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剝削勞工的基礎上,我們每創造出一百萬美元的產值,我們同時替美國創造出九百萬美元的產值,我們辛辛苦苦創造出一億美國的產值,我們同時替美國創造出9億美元的產值。因此,中國越製造,美國越富裕,美國席捲了90%的價值。那麼這一種生產模式叫做國際分工。而中國被分到了最差的一項,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剝削勞工」。
他的這些活說的確實是事實,但這只是事實的一個方面。生產模式和國際分工是不合理的,但也是合理的,那是歷史形成的。我們得到的這個「一」,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所爭取得來的,有了這個「一」,我們才有向著「二」到「六」發展的可能性。直到今天,那個從「一」開始的廣東和東莞地區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依然是走在前面的。國際上經濟出現了問題,受到損害最大的就是低端的「一」的產業工人,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關心的,但是只講這個「一」,不講我們改革開放以來所走過的整個路程,說什麼我們的下一代很悲慘,總是不全面的。我不懂經濟更不懂政治和軍事。但是我知道經濟、政治和軍事連接在一起,是一個國家基礎。在世界還沒有真正一體化之前,經濟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學家對於國家有多麼的重要。推翻滿清皇朝,建立人民國家的先驅孫中山先生的理想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而他的實踐路線「三民主義」,第一個就是民族主義。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是純粹搞自然科學的,也是離不開一個國家的背景的。但是現在的民族主義,特別是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的民族主義,絕對不能走二戰前的那些新崛起的國家所走的道路。民族主義思維的本身總是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總是與為了國家而爭勝負的含義有分不開的聯系,但是隨著自然哲學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民族主義也越來越與世界大同的理念聯系在一起了,人們不僅是爭一個國家的輸贏,而是把爭取國家利益與人類的長遠利益、與爭取公理的勝利越來越精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就是現在處理金融風暴與上一世紀一些主要國家處理全球經濟危機時所不同的地方。我們相信我們下一代會有美好的而不是悲慘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