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FRM干貨:常用的金融風險的模型有哪些
金融市場的一項主要功能實際上是允許經濟界的不同參與者交易其風險,而近二十年來,由於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現代金融理論及信息技術、金融創新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迅猛發展,金融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波動性,金融機構面臨著日趨嚴重的金融風險。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造成的嚴重後果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一、波動性方法
自從1952年Markowitz提出了基於方差為風險的*3資產組合選擇理論後,方差(均方差)就成了一種極具影響力的經典的金融風險度量。方差計算簡便,易於使用,而且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理論。當然,波動性方法也存在以下缺點:
(1)把收益高於均值部分的偏差也計入風險,這可能大家很難接受;
(2)以收益均值作為回報基準,也與事實不符;
(3)只考慮平均偏差,不適合用來描述小概率事件發生所導致的巨大損失,而金融市場中的「稀少事件」產生的極端風險才是金融風險的真正所在。
二、VaR模型(Value at Risk)
風險價值模型產生於1994年,比較正規的定義是:在正常市場條件下和一定的置信水平a上,測算出在給定的時間段內預期發生的最壞情況的損失大小X。在數學上的嚴格定義如下:設X是描述證券組合損失的隨機變數,F(x)是其概率分布函數,置信水平為a,則:VaR(a)=-inf{x|F(x)≥a}。該模型在證券組合損失X符合正態分布,組合中的證券數量不發生變化時,可以比較有效的控制組合的風險。
因此,2001年的巴塞耳委員會指定VaR模型作為銀行標準的風險度量工具。但是VaR模型只關心超過VaR值的頻率,而不關心超過VaR值的損失分布情況,且在處理損失符合非正態分布(如厚尾現象)及投資組合發生改變時表現不穩定。
三、靈敏度分析法
靈敏度方法是對風險的線性度量,它測定市場因子的變化與證券組合價值變化的關系。對於市場因子的特定變化量,通過這關系種變化關系可得到證券組合價值的變化量。針對不同的金融產品有不同的靈敏度。比如:在固定收入市場的久期,在股票市場的「β」,在衍生工具市場「δ」等。靈敏度方法由於其簡單直觀而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它有如下的缺陷:
(1)只有在市場因子變化很小時,這種近似關系才與現實相符,是一種局部性測量方法;
(2)對產品類型的高度依賴性;
(3)不穩定性。如股票的「貝塔」系數存在不穩定的缺陷,用其衡量風險,有很大的爭議;
(4)相對性。敏感度只是相對的比例概念,並沒有回答損失到底有多大。
四、一致性風險度量模型(Coherentmeasure of risk)
Artzner et al.(1997)提出了一致性風險度量模型,認為一個完美的風險度量模型必須滿足下面的約束條件:
(1)單調性;
(2)次可加性;
(3)正齊次性;
(4)平移不變性。
次可加性條件保證了組合的風險小於等於構成組合的每個部分風險的和,這一條件與我們進行分散性投資可以降低非系統風險相一致,是一個風險度量模型應具有的重要的屬性,在實際中如銀行的資本金確定和*3化組合確定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一致性風險度量模型有:
(1)CVaR模型(Condition Value at Risk):條件風險價值(CVaR)模型是指在正常市場條件下和一定的置信水平a上,測算出在給定的時間段內損失超過VaRa的條件期望值。CVaR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VaR模型的缺點不僅考慮了超過VaR值的頻率,而且考慮了超過VaR值損失的條件期望,有效的改善了VaR模型在處理損失分布的後尾現象時存在的問題。當證券組合損失的密度函數是連續函數時,CVaR模型是一個一致性風險度量模型,具有次可加性,但當證券組合損失的密度函數不是連續函數時,CVaR模型不再是一致性風險度量模型,即CVaR模型不是廣義的一致性風險度量模型,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進。
(2)ES模型(Expected Shortfall):ES模型是在CVaR基礎上的改進版,它是一致性風險度量模型。如果損失X的密度函數是連續的,則ES模型的結果與CVaR模型的結果相同;如果損失X的密度函數是不連續的,則兩個模型計算出來的結果有一定差異。
(3)DRM模型(Distortion Risk-Measure):DRM通過一個測度變換得到一類新的風險度量指標。DRM模型包含了諸如VaR、CVaR等風險度量指標,它是一類更廣義的風險度量指標。
(4)譜風險測度:2002年,Acerbi對ES進行了推廣,提出了譜風險測度(Spectral Risk Measure)的概念,並證明了它是一致性風險度量。但是該測度實際計算的難度很大,維數過高時,即使轉化成線性規劃問題,計算也相當困難。
五、信息熵方法
由不確定性把信息熵與風險聯系在一起引起了眾多學者的研究興趣,例如Maasoumi,Ebrahim,Massoumi and Racine,Reesor.R等分別從熵的不同角度考慮了風險的度量,熵是關於概率的一個單調函數,非負,計算量相對較少,熵越大風險越大。
六、未來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行為金融學逐漸興起,它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標准金融理論的研究,彌補了標准金融理論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將投資心理納入到證券投資風險度量,提出了兩者基於行為金融的認知風險度量方法,並討論了認知風險與傳統度量方差的關系。2004年Murali Rao給出一種新的不確定性度量--累積剩餘熵。累積剩餘熵是用分布函數替換了Shannon熵的概率分布律或密度函數,它具有一些良好的數學性質,這個定義推廣了Shannon熵的概念讓離散隨機變數和連續隨機變數的熵合二為一,也許會將風險度量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台階。
總之,金融風險的度量對資產投資組合、資產業績評價、風險控制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不同的風險源、風險管理目標,產生了不同的風險度量方法,它們各有利弊,反映了風險的不同特徵和不同側面。在風險管理的實踐中,只有綜合不同的風險度量方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度量風險,才能更好地識別和控制風險,這也是未來風險度量的發展趨勢。
② 勝率怎麼算
組合勝率與系統勝率的差值,即為量化模型「勝率差」。勝率差隸屬量專化投資范疇。
其數學定義屬為,在不同角度的金融環境中,統計出歷史時間段內所有樣本中的單個個體呈現出不同的勝率,通過對所有樣本的勝率數學平均,即可計算出系統的平均勝率,而高於系統勝率的樣本所組成的數學模型,在特定金融角度中具備超越系統勝率的特徵,組合勝率與系統勝率的差值,即為量化模型「勝率差」。
(2)行為金融學模型擴展閱讀:
勝率差模型必須建立在全樣本的概率統計上,不依賴小概率事件所呈現的勝率來作為策略依據;從效果看,盡管單筆勝率差提供的利潤很細微,但可以通過高頻交易模式來復制和放大,從而構築一條長期穩定的資產成長曲線。
對於構築勝率差金融模型,是勝率差量化套利模型的核心,需要應用到一些國外成熟的量化技術和理論,包括行為金融學理論,灰分析、語音識別、人工神經網路、支持向量機等量化應用技術。
勝率差的核心套利邏輯,決定了量化交易策略不能靠主觀感覺來管理資產,必須將嚴謹的投資邏輯和思想、直覺等反映在量化模型中,利用計算機來處理大量的歷史信息、總結歸納市場的量化規律、建立可重復使用並反復優化的具備高勝率差的投資模型和縝密的交易策略。
③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
簡單的說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就在於行為金融學將人性納入了其研究
④ 經濟學中的蛛網理論的模型問題。
首先你的理解是不正確的,書里明顯是從
供給曲線
開始,當然從
需求曲線
開始也是對的,聽我慢慢給你分析:
蛛網理論
有2個重要假設:
1.本期的產量由上一期的價格決定:Qt=f(Pt-1)
2.本期的價格由本期的產量決定:Pt=f(Qt)
你可以對照著圖來看:第一時期的供給量
Q1
(供給曲線上)時在需求曲線上價格為P1,因為供不應求;生產者按這個價格來決定他們在第二時期的產量
Q2
。Q2又決定了第二時期的價格P2。第二時期的價格P2又決定第三時期的產量
Q3
,依此類推。(這里
均衡價格
和產量是Po,Qo。P2<Po<p1,Q1<Qo<Q2)
假如從需求曲線開始,P1價格高於Po,產商擴大產量到Q2,供過於求,價格下降到P2,這時供不應求,產量降到Q3,以此類推。
為什麼不是逆時針?你可以想想,這是常識吧!
1.高價格激勵生產,低價格激勵人們減少生產,高於均衡價格的P1,生產者可以獲益他怎麼會減產到Qo左邊。
2.假設是前提,順時針是假設的結果。
其實你提出的逆時針想法,我也挺好奇的,不過我還沒見過逆時針的蛛網理論,說不定真的有哦!尤其現在
行為金融學
的發展,非理性下說不定假設會改變,結果也跟著改變!就像
生產可能性曲線
有三種形態一樣,人們之前還沒有過多考慮向里凹的PPF。。
⑤ 標准金融理論
現代金融理論由於忽略了對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論與實證的背離。行為金融理論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社會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證券市場的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框架,建立了行為投資決策模型。在對證券市場的大量統計研究基礎之上,行為金融理論家們已獲得了關於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大量實證研究結論,從而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證券投資策略。因此綜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用行為金融理論深入探討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策略,並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作一些初步研究已顯得非常必要。
一、行為金融理論與投資決策模型
大量的事實證明,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及其深層次的心理特徵對投資活動的結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在研究復雜的金融市場時,我們必須考慮人類自身行為所具有的復雜多變性特點。在借鑒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資活動當事人的心理因素為基礎的行為金融理論體系。對應於現代投資理論的假設,行為金融理論給出自己的理論假設:(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場的存在;(3)投資者的投資具有群體行為特徵。行為金融理論基礎主要有:(1)期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1979);(2)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3)行為金融資產組合理論(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礎之上構造的行為金融投資決策模型有:(1)BSV模型與DHS模型;(2)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應模型。
二、行為金融對投資者行為的實證研究結論
1.過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過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識的傾向,表現為投資決策中過分相信自身的判斷和決策,而忽視了客觀情況變化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組織完成的《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指出,我國股市6500萬投資者中無業者占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這些無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人,由於無事可做,也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賺錢,由此可見我國投資者過度自信之嚴重程度。
2.拋錨性錯誤。人們在對某件商品的價值進行判斷時,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錨作為判斷的參照標准。同樣,投資者對於證券價格的變動預測也需要一定信息作為參照的錨。拋錨性往往導致投資者對新的、正面的信息反應不足。我國投資者往往是利用類似行業、板塊、股本大小、經營業績等的股票價格來衡量其投資股票的價格的。但是錨並不能長時間一直保持准確性和有效性,即錨會使投資者判斷出錯。
3.羊群行為。股市中的「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由於受其他投資者投資策略的影響而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其關鍵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並對他的決策結果造成影響。我國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風」、「跟庄」、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類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為」。孫培源(2002)通過構造股票收益率的橫截面絕對偏離和市場收益率的非線性檢驗,實證了中國股市羊群效應的存在。
4.雜訊交易。非理性投資者把與價值無關的信息認為是與價值有關,或者某些投資者人為地製造虛假信息,而其他投資者無法識別其真偽,這兩種信息被認為是雜訊,相應產生的交易稱為雜訊交易。我國股市近400%的年換手率中至少300%可以歸因於雜訊交易。施東暉(2001)實證研究表明,由於技術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場被廣泛使用,當某此技術信號顯示「上升」或「下跌」趨勢時,將引發大量的買賣行為,從而強化現有的股價趨勢。
5.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發現的,他們發現投資者對於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確的貝葉斯反應,而是過度反應致使股票價格超過其內在價值。我國王永宏(2001)運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國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現象證實了中國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過度反應現象。反應不足是指投資者對自身的判斷過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標准(犯拋錨性錯誤),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喪失了獲利的良好時機。我國股市中存在的「輪漲效應」就是一種「反應不足」。
6.處置效應。「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長時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過早拋出贏利的股票的現象。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趙學軍(2001)等人的研究結論是:與國外相比,我國投資者更加傾向於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我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個人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強於機構投資者。
7.動量效應。在一定持有期內,平均而言,如果某隻股票或某些股票組合在前一段時期內漲幅較好,那麼,下一段時期內,該股票或股票組合仍將有良好表現。通過對我國股市歷年大盤及個股的統計分析,我們認為無論是在大盤還是在個股上,我國股市都存在動量效應。大盤的動量效應以日為時間單位比較明顯,而一些典型個股無論是以日、周還是以月為時間單位都非常顯著。
8.過度恐懼與政策依賴性心理。當股市虛假消息滿天飛、股市暴跌時,投資者不計成本的大量拋出股票,表現出十足的恐懼。在股市暴跌時,我國投資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這種對政策的依賴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9.遺憾。遺憾理論認為投資者為了迴避曾經做出的錯誤決策的遺憾和報告損失帶來的尷尬,可能避免賣掉價格已下跌的股票。還有,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能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對投資者而言,這種決策方式就優於其它決策方式。因此,投資者有從眾心理,傾向於購買本周熱門或受大家追漲的股票,因為當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可能降低其情緒反應或感覺。
10.暴富心理與賭博心理。中小投資者短線頻繁操作,其目的是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還有人敢去追漲;公司虧損了幾億元,已經資不抵債還有人敢去接盤;ST現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其股價在特別處理消息公布後不跌反升的現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額弄虛作假還有人敢去炒底,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國投資者實足的賭性。
11.輪漲輪躍效應(補漲補跌效應)。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沒有上漲(下跌),那麼它們就具有補漲(補跌)的潛力。沒漲的要無條件補漲,沒跌要五條件補跌。長期以來我國股市個股輪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盤股、新股效應。我國股市對小盤股、新股獨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國股市的慣例。我們統計分析發現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小盤股、新股的收益率顯著高於大盤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國股市長期下跌及證券投資基金大量發行以來,這一狀況有所改變。
三、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證券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意義在於確立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資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傳統金融理論關於理性投資者的簡單假設,更加符合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行為金融學的實踐指導意義在於投資者可以採取針對非理性市場行為的投資策略來實現投資贏利目標。在美國證券市場上,目前有數家資產管理公司在實踐著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其中有的基於行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復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考察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行為特點,我們總結出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資策略:
1.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於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2.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准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准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於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
⑥ 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是什麼
一、兩者理論基礎的不同
投資者的理性和市場有效性假說構成了傳統金融學的兩大理論基石, 而行為金融學有著與其不同的理論基礎。
(一)傳統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是理性趨利的, 即通過「套利定價理論」、「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理論」等在資本市場求得受益最大化。價值感受是指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心態和情緒。行為金融學認為,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有四種心態和情緒: 過於自信、避害大於趨利、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減少後悔與推卸責任。正是由於這些心態和情緒支配著經濟行為人的投資決策過程, 使其決策性具有如下特徵: 決策者的行為是多元的、易變的, 並且通常只在決策過程中形成; 決策者適應性很強, 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都將對決策者的決策程序和方法產生影響; 決策者更傾向於滿意原則, 而不是最優原則。人們通常對不遵循數理金融學意義上的最優模型進行決策, 即相對於傳統金融學而言的投資者基於價值感受的非理性,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 二) 市場競爭是否有效
傳統金融理論認為, 在市場競爭過程中, 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創造的套利機會, 使得非理性投資者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喪失財富, 並最終被市場所淘汰。而行為金融學認為, 披露的不充分, 以及理性投資者與非理性投資者掌握信息的不對稱, 人們對上述假設成立的條件並不滿足。因此市場競爭是非有效的, 構成了行為金融學的另一理論基礎。
二、兩者決策的風險測量方法不同
金融市場風險的測量, 就是測量由市場因素不利變化所導致的金融資產價值損失。主流方法是通過金融資產收益的概率分布來加以描述, 通常採用衡量一定概率水平 ( 置信度) 下的可能損失程度的VAR (Value At Risk) 法。
VAR亦稱風險價值, 其含義為未來一定時間內,在給定的概率條件下, 任何一種金融工具或投資組合所面臨潛在的最大損失金額。在數學上, VAR 法表示為投資工具或組合的損益分布, 其表達式為: Prob ( vPvt [ - VAR) = A (1) 式中vPvt表示組合P 在vt 持有期內, 在置信度(1- A) 下的市場價值變化。等式( 1) 說明, A下, 損失值大於或等於VAR。
行為金融學者認為, 由於在實際中投資人往往不把大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風險, 而把小於初始資本的結果視為真正的風險, 所以在投資人的效用函數中常常對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給予較大的權重, 對收入帶來的正效用則給予較小的權重。但是, 傳統金融學使用標准差和協方差進行描述的方法對於高於均值的投資結果和低於均值的投資結果給予同樣的權重,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不能真正解釋投資人的風險。進而行為金融學從投資者的心裡感受出發, 用變數的實際值小於變數均值或某一目標函數主體所認為的安全值( 或可以維持自己的效用不比現狀差的值) 的概率來表示風險。這種衡量風險方法的形式是: Prob (W[ S) [ a (2) 式中W 表示財富, S 是可以維持目前效用的財富水平 (W、S 也可以分別用X、E (X) 表示), a 為投資者預先確定的概率。可見, 此種方法是一種更注重投資損失的風險度量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 式( 1) 中vPvt 和VAR 是相對量(差值) , 式 (2) 中W、S 是絕對量。當VAR 的值為資產價值與變數均值或保持當前效用的財富水平差異時, 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兩種不同的風險測量方法將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三、兩者決策模型的不同
傳統金融學的主要理論模型游期權定價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 CAPM) 等,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 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擴展。與CAPM 不同, 在BAPM 中, 投資者並非都是理性的, 而是被分為兩類: 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 行事的理性投資者, 他們不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只關注組合的均值和方差; 雜訊交易者則不按CAPM 行事, 他們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 並沒有嚴格的對均值方差的偏好。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 共同決定資產價格。當前者是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有效率; 而當後者成為代表性交易者時, 市場表現為無效率。在BAPM 中, 證券的預期收益是由其/ 行為Beta0決定的, Beta是/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mean- ariance- efficient portfolio) 0 的切線斜率。這里, 均值方差有效組合並不等於CAPM 中的市場組合, 因為現在的證券價格受到雜訊交易者的影響。另外, BAPM 還對在雜訊交易者存在的條件下,市場組合回報的分析、風險溢價、期限結構、期權定價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市場行為模型方面, 行為金融學中影響較大的有兩種模型: DHS ( 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manyam,1997) 模型和BSV ( Barberis, Shlerfer and Vishny, 1998) 模型。前者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者和無信息者, 並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後者的理論基礎是投資者認為受益有兩種範式, 即收益均值回歸和收益連續變化。雖然DHS 模型和BSV 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 二者的結論卻是相近的都認為投資者的行為會導致股價過度反應或滯後反應。
⑦ 請大家給我1份關於中國證券市場投資策略的論文2
證券投資策略研究論文
現代金融理論由於忽略了對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論與實證的背離。行為金融理論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社會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證券市場的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框架,建立了行為投資決策模型。在對證券市場的大量統計研究基礎之上,行為金融理論家們已獲得了關於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大量實證研究結論,從而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證券投資策略。因此綜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用行為金融理論深入探討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策略,並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作一些初步研究已顯得非常必要。
一、行為金融理論與投資決策模型
大量的事實證明,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及其深層次的心理特徵對投資活動的結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在研究復雜的金融市場時,我們必須考慮人類自身行為所具有的復雜多變性特點。在借鑒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資活動當事人的心理因素為基礎的行為金融理論體系。對應於現代投資理論的假設,行為金融理論給出自己的理論假設:(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場的存在;(3)投資者的投資具有群體行為特徵。行為金融理論基礎主要有:(1)期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1979);(2)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3)行為金融資產組合理論(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礎之上構造的行為金融投資決策模型有:(1)BSV模型與DHS模型;(2)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應模型。
二、行為金融對投資者行為的實證研究結論
1.過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過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識的傾向,表現為投資決策中過分相信自身的判斷和決策,而忽視了客觀情況變化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組織完成的《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指出,我國股市6500萬投資者中無業者占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這些無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人,由於無事可做,也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賺錢,由此可見我國投資者過度自信之嚴重程度。
2.拋錨性錯誤。人們在對某件商品的價值進行判斷時,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錨作為判斷的參照標准。同樣,投資者對於證券價格的變動預測也需要一定信息作為參照的錨。拋錨性往往導致投資者對新的、正面的信息反應不足。我國投資者往往是利用類似行業、板塊、股本大小、經營業績等的股票價格來衡量其投資股票的價格的。但是錨並不能長時間一直保持准確性和有效性,即錨會使投資者判斷出錯。
3.羊群行為。股市中的「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由於受其他投資者投資策略的影響而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其關鍵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並對他的決策結果造成影響。我國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風」、「跟庄」、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類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為」。孫培源(2002)通過構造股票收益率的橫截面絕對偏離和市場收益率的非線性檢驗,實證了中國股市羊群效應的存在。
4.雜訊交易。非理性投資者把與價值無關的信息認為是與價值有關,或者某些投資者人為地製造虛假信息,而其他投資者無法識別其真偽,這兩種信息被認為是雜訊,相應產生的交易稱為雜訊交易。我國股市近400%的年換手率中至少300%可以歸因於雜訊交易。施東暉(2001)實證研究表明,由於技術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場被廣泛使用,當某此技術信號顯示「上升」或「下跌」趨勢時,將引發大量的買賣行為,從而強化現有的股價趨勢。
5.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發現的,他們發現投資者對於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確的貝葉斯反應,而是過度反應致使股票價格超過其內在價值。我國王永宏(2001)運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國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現象證實了中國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過度反應現象。反應不足是指投資者對自身的判斷過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標准(犯拋錨性錯誤),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喪失了獲利的良好時機。我國股市中存在的「輪漲效應」就是一種「反應不足」。
6.處置效應。「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長時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過早拋出贏利的股票的現象。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趙學軍(2001)等人的研究結論是:與國外相比,我國投資者更加傾向於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我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個人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強於機構投資者。
7.動量效應。在一定持有期內,平均而言,如果某隻股票或某些股票組合在前一段時期內漲幅較好,那麼,下一段時期內,該股票或股票組合仍將有良好表現。通過對我國股市歷年大盤及個股的統計分析,我們認為無論是在大盤還是在個股上,我國股市都存在動量效應。大盤的動量效應以日為時間單位比較明顯,而一些典型個股無論是以日、周還是以月為時間單位都非常顯著。
8.過度恐懼與政策依賴性心理。當股市虛假消息滿天飛、股市暴跌時,投資者不計成本的大量拋出股票,表現出十足的恐懼。在股市暴跌時,我國投資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這種對政策的依賴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9.遺憾。遺憾理論認為投資者為了迴避曾經做出的錯誤決策的遺憾和報告損失帶來的尷尬,可能避免賣掉價格已下跌的股票。還有,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能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對投資者而言,這種決策方式就優於其它決策方式。因此,投資者有從眾心理,傾向於購買本周熱門或受大家追漲的股票,因為當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可能降低其情緒反應或感覺。
10.暴富心理與賭博心理。中小投資者短線頻繁操作,其目的是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還有人敢去追漲;公司虧損了幾億元,已經資不抵債還有人敢去接盤;ST現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其股價在特別處理消息公布後不跌反升的現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額弄虛作假還有人敢去炒底,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國投資者實足的賭性。
11.輪漲輪躍效應(補漲補跌效應)。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沒有上漲(下跌),那麼它們就具有補漲(補跌)的潛力。沒漲的要無條件補漲,沒跌要五條件補跌。長期以來我國股市個股輪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盤股、新股效應。我國股市對小盤股、新股獨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國股市的慣例。我們統計分析發現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小盤股、新股的收益率顯著高於大盤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國股市長期下跌及證券投資基金大量發行以來,這一狀況有所改變。
三、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證券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意義在於確立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資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傳統金融理論關於理性投資者的簡單假設,更加符合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行為金融學的實踐指導意義在於投資者可以採取針對非理性市場行為的投資策略來實現投資贏利目標。在美國證券市場上,目前有數家資產管理公司在實踐著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其中有的基於行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復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考察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行為特點,我們總結出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資策略:
1.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於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2.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准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准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於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為股票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的策略。
4.時間分散化策略。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投資於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此比例逐步減少的投資策略。
5.小公司效應策略。小公司效應是指小盤股比大盤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發現股票市值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的趨勢。Siegl(1998)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小盤股比大盤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據小公司效應而採用的投資策略稱為小公司效應策略。
6.組合投資策略。行為金融學認為,證券市場並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強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這就意味著傳統的證券組合投資理論中,「在有效市場中,投資者不可能獲得與其所承擔風險不對稱的額外收益」的提法在實踐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通過選擇合適的組合投資策略,投資者將可能獲得額外收益。
7.針對羊群行為的相反策略。由於市場中廣泛存在的羊群行為,證券價格的過度反應將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現「漲過了頭」或者「跌過了頭」。投資者可以利用可以預期的股市價格反轉,採取相反投資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來進行套利交易。中國的股票市場素有「政策市」之稱。考察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走勢,我們會發現在重要的頂部或底部區域,在消息面上總是伴隨著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的。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投資基金可以制定相應的行為投資策略——相反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
8.購買並持有策略。個人和機構投資於股票應執行幾種能幫助控制認識錯誤和心理障礙的安全措施。控制這些心理障礙的關鍵方法是所有類型的投資者都要實施一種嚴格的交易策略——「購買並持有」策略。投資者在為組合購進一隻股票時,應詳細地記錄購買理由,而且要制訂一定的標准以利於進行投資決策。長期採取「購買並持有」策略,通常業績將超過高周轉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為偏差。心理學和決策科學提出,在某種情形下,投資者並不是盡力使財富最大化,並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資者還會在智力方面犯系統性判斷錯誤,這些行為偏差將導致證券定價的錯誤,合理利用這些偏差將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行為型投資人則盡力尋找由於行為因素而被市場錯誤定價的證券從而獲取超額利潤。可見,對人類行為偏差的正確把握是獲取市場超額利潤的來源之一。
10.ST投資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為特別處理,意味著公司陷入嚴重困境。但同時,ST公司也成為潛在的並購目標。考慮到殼資源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價值無疑是巨大的。作為一種投資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納入證券投資組合之中的。
總之,行為金融理論尋求並確定投資者可能對新信息產生反應過度或反應遲鈍而導致證券定價錯誤的市場情形。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的目標就是在大多數投資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前,投資那些定價錯誤的股票,並在股票價格正確定位之後拋出獲利。
四、應用行為金融理論指導證券投資要注意的問題
行為金融學的科學性在於它始於公理並尋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論能解釋金融市場的行為。它試圖理解和預測心理決策過程的系統的金融市場意義。如上所說,中國股票市場中存在著普遍的運用傳統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金融現象,而用行為金融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之,並由此導致了許多有價值的行為投資策略,但在具體運用這些投資策略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行為金融理論本身也是處於不斷發展之中。行為金融理論的投資策略是:在大多數投資者尚未意識到錯誤時投資於某些證券,隨後當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錯誤並投資於這些證券時賣出這些證券。一旦證券市場的絕對多數投資者認識到這一問題並採取相同的策略,那麼結果又會怎樣?我們相信隨著行為科學的深入研究、證券市場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會進一步發現更多的行為金融問題,並且一些已有的行為金融現象可能會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應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要防止教條化。
2.要切忌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現有的行為金融理論主要是在發達的金融市場產生的。我國證券市場同成熟的證券市場比較,還是一個新興的證券市場——歷史短、不規范。中國金融市場與發達的金融市場的共性與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運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不是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而應當掌握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方法,對中國證券市場的行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探索適應我國證券市場運行特點的我們自己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3.行為投資策略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監管的深入及投資者結構的改善,我國金融市場行為金融現象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小公司效應現象就不如過去明顯、庄股由於監管的加強從而動量效應也明顯減弱。我們預言隨著管理層對股市認識的轉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國的ST現象遲早會消失。
4.不同投資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資策略。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可以合理引導投資者的行為。對於廣大中小投資者,要通過教育來使其趨於理性化,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對於機構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投資者決策中的心理偏差是與生俱來,而這些認知偏差可以通過學習、訓練等手段得到有效緩解,因此,不同投資者應該採用不同的投資策略,只有呼籲所有各層次的投資者共同參與探討我國行為金融問題,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才能在我國有用武之地。
⑧ 四因子模型的三因素模型
fama and french是兩個人的名字,他們在行為金融學上做過巨大貢獻 fama and french model是他們名字命名的模型一種可替代方案是,可以跳過引出單因素模型這一步,而只是試著一個特殊模型來觀察它如何解釋。這是Fama與French(1993,1996)的一種方法。他們指出一種特殊的三個因素的模型可以解釋投資組合中的代表性的變化,這些組合是按照規模與帳面價值市價比的評級形成的,with an of over 90%。他們的因素為市場組合的收益,小盤股組合的收益及大盤股組合收益的差——「規模」因素——和有價值股票組合的收益與成長性股票組合的收益的差——「帳面價值市價比」因素。
以上基於的原則為投資市場的有效市場。
Fama,French和Davis(2000)指出,U.S.數據的子樣本對Fama和French在他們的1992年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數據有一個價值溢價,而Fama和French(1998)證明了國際股票市場上的價值溢價的存在。Rouwenhourst(1997)指出,存在著動力效應,並活躍於國際股票市場的數據中。
如果以帳面價值來衡量實證結果,那麼對理性體系的挑戰是顯示以上的代表性證據自然地來自於一個經濟實體的模型,在這個實體中,理性投資者最大化一個標准化可接受的效用函數。
在特殊的情況下,這種形式的模型產生了CAPM,我們也知道,這不能解釋這些證據。更普遍地,理性模型預測了一個多因素定價結構,
其中,系數 來自一個事件序列回歸,
到目前為止,已經被證明很難引出一個多因素模型來解釋代表性的證據,雖然這仍然是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
一種可替代方案是,我們可以跳過引出單因素模型這一步,而只是試著一個特殊的模型來觀察它如何解釋。這是Fama和French(1993,1996)的一種方法。他們指出,一種特殊的的三個因素的模型可以解釋投資組合中的代表性的變化,這些組合是按照規模和帳面價值市價比的評級形成的,with an of over 90%。他們的因素是市場組合的收益,小盤股組合的收益和大盤股組合收益的差——「規模」因素——和有價值股票組合的收益和成長性股票組合的收益的差——「帳面價值市價比」因素。
由Fama和french(1996)得到較高的 不是成功的必要原因。正如Roll(1977)所強調的,在任何特殊的樣本中,有可能構造一個產生100%的 的單因素模型。為了公平起見,Fama和French(1993,1996)的因素不是數據挖掘實踐的結果。他們通過指出小盤股和價值股票的價格一起運動,作為開始。規模和帳面價格市值比因素是分離這些在小盤股和價值股票上的普通因素的嘗試,而且,他們的三因素模型是由一個思想激發的,即這種相互運動是在均衡時估價的系統風險。
Fama和French(1996)自己承認,他們的結果只有在解釋了投資者的偏好和經濟實體的結構後才會有全部的影響,這個經濟實體使人們根據他們的模型對資產進行定價。
理性方法的一個普遍特徵是,決定平均收益的是風險(loadings or betas)而不是公司的特徵。例如,風險方法會認為,價值股票獲得高的收益不是因為他們有較高的帳面價格市價比,而是因為這樣的股票關於帳面價格市價比有很高的loading。Daniel和Titman(1996)對這個特殊的預測產生了懷疑,他們把股票進行兩種分類,一種按照帳面價格市價比,一種按照帳面價格市價比的loadings。尤其,他們指出,有著不同loadings但有相同的帳面價格市價比的股票在平均收益上有所不同。這些結論似乎對理性方法有很大的沖擊。但是,利用更長的數據列和不同的方法論,Fama,French和Davis(2000)聲稱逆轉了 Daniel和Titman的發現。我們預期在這個有爭議的前沿領域有進一步的發展。
⑨ 尼克森貝利 模型
參考文獻
第一章 金融市場概論
1.(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亞歷山大、傑佛里·V·貝利.《投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美)A.A.格羅佩利、埃森.尼克巴克特著,申海波、魯昌譯,《公司財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美]弗蘭克·法伯茲,弗朗哥·莫迪里安尼,邁克爾·費里,《金融市場與機構通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4.[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5.[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6.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美]弗蘭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亞尼,唐旭等譯,《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8.張亦春主編,《現代金融市場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9.[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10.[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11.[英]洛倫茲·格利茨著,唐旭等譯,《金融工程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第二章 貨幣市場
1.[美]詹姆斯·托賓,斯蒂芬·戈盧布,《貨幣、信貸與資本》,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2.[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3.[美]米什金著,李楊譯,《貨幣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胡慶康編著,《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唐旭,《金融理論前沿課題》,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6.[美]弗蘭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亞尼,唐旭等譯,《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7.錢小安,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聯結機制及其疏導,金融研究, 2001年 09期,67-73
8.王一萱、屈文洲,我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連通程度的動態分析,金融研究, 2005年 08期,112-122
9.周正慶,建立健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機制,中國金融,2004年第1期
10.華仁海、陳百助,國內!國際期貨市場期貨價格之間的關聯研究,經濟學(季刊),第3卷,第3期,727-742
11.張敬國,我國貨幣市場運行特徵及其與資本市場的關系,金融經濟,2003年第9期
第三章 資本市場
1.(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亞歷山大、傑佛里·V·貝利.投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3.[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4.[美]弗蘭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亞尼,唐旭等譯,《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唐旭,《金融理論前沿問題》,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6.[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7.王亞民 朱榮林,資本市場發展模式比較:一個風險投資視角,國際金融研究, 2002年 12期,61-66
8.趙明勛,中國資本市場「拉美化」之憂,國際金融研究, 2005年 06期,46-51
9.朱新蓉,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開放運行,廣西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4-7
10.孫建平,匯率彈性化與資本市場的風險控制,金融研究, 2004年 09期,25-36
11. 張亦春、蔡慶豐,西方私人權益資本市場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8期,46-53
第四章 外匯市場
1.姜波克,《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美]弗蘭克·J. 法博奇,弗郎哥·莫迪利亞尼,唐旭等譯,《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美]詹姆斯·托賓,斯蒂芬·戈盧布,《貨幣、信貸與資本》,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4.哈繼銘,中國利率和匯率問題,國際金融研究, 2006年 01期
5.曹鳳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1期
6.譚雅玲,人民幣匯率面臨調整壓力,農村金融研究, 2005年 06期
7.姜凌、馬先仙,正確認識人民幣匯率穩定的若干問題,金融研究, 2005年 08期
8.范俊傑,論人民幣匯率制度選擇,農村金融研究, 2004年 06期
9.裘元倫,歐元匯率:受四大因素制約,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1期
10.高海紅,美元匯率和美國「雙赤字」, 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1期
第五章 衍生市場
1.[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英]洛倫茲·格利茨著,唐旭等譯,《金融工程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美]約翰·赫爾著,張陶偉譯,《期權、期貨和衍生證券》,華夏出版社,1997
4.葉永剛主編,《金融工程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6.葉永剛主編,《衍生金融工具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胡奕明,金融期權衍生技術的新發展,金融研究, 2001年 04期
8.楊峰,海外股指期貨市場比較研究,金融研究, 2002年 07期
9.王晉忠、王濱,金融工程與現代投資銀行的發展,財經科學, 2004年 第1期
10.陳國輝、李守鐸,衍生金融工具對資產本質及其確認的沖擊,財經問題研究, 2005年 02期
第六章 利率機制
1. [美]米什金著,李楊譯,《貨幣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 胡慶康編著,《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 姜波克,《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5. 陳學彬等編,《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 [美]詹姆斯·托賓,斯蒂芬·戈盧布,《貨幣、信貸與資本》,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7. 陳雨露,趙錫軍,《金融投資學》,中國人民出版社,1996年
8. 任兆璋、彭化非,我國同業拆借利率期限結構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3期
9. 沙振林,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利率管理模式的探討,金融研究, 2005年 06期
10. 王一鳴、李敏波,非正規金融市場借貸利率決定行為:一個新分析框架,金融研究, 2005年 07期
11. 李揚、彭興韻,解析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及其貨幣政策理念,國際金融研究, 2005年 02期
第七章 風險機制
1. [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 葉永剛主編,《金融工程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 王春峰著,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4. [美]威廉·F·夏普 , 《投資學 第五版》 , 1998年8月第1版
5. [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6.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7. 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8. 馮燮剛、楊文化,風險、風險資本與風險偏好,國際金融研究, 2005年 02期
9. 鄧可斌 何問陶,個體理性、風險偏好、社會地位與我國消費增長——基於跨期替代資產選擇理論模型的研究,財經研究, 2005年 05期
10. 高全勝,金融風險計量理論前沿與應用,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9期
11. 胡志強,中國金融系統風險配置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10期
第八章 風險資產定價
1. [美]威廉·F·夏普 , 《投資學 第五版》 , 1998年8月第1版
2.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3. 宋逢明著,《金融工程原理——無套利均衡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4. [美]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著,吳世農、沈藝峰等譯,《公司理財(第5版)》(MBA教材精品譯叢),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8月
5. 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 [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7. 靳雲匯、劉霖,中國股票市場CAPM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 2001年 07期
8. 韓高龍、李勁松、陳彥斌,基於貨幣和財富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證券市場導報, 2004年 04期
9. 段續源,CAPM股票定價理論的延展,南開經濟研究, 2004年 02期
10. 蘇萍,套利定價理論在深圳股市的實證檢驗,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年 03期
11. 劉霖、秦宛順,中國股票市場套利定價模型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06期
12. 張淑英、張世英,CAPM和APT模型的比較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1998年 02期
第九章 效率市場假說
1. 饒育蕾,劉達鋒,《行為金融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 宋軍,吳沖鋒,從有效市場假設到行為金融理論,世界經濟,2001(10):74-80
3. 韓海平,陶燕紅,方兆本,行為金融學綜述,經濟研究,2002(1):3-10
4. 劉志陽,國外行為金融學理論述評,經濟學動態,2002(3):71-75
5. 張亦春主編,《現代金融市場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6. 宋逢明著,《金融工程原理——無套利均衡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7. 李興緒,上海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統計與決策, 2004年 08期
8. 曲盛恩,我國投資基金市場效率的理論與實證分析,中國軟科學, 2004年 07期
9. 趙冬梅、陳柳欽,市場有效性及其檢驗方法,管理科學, 2003年 03期
10. 管征、譚克、陶欣,股票市場有效性的橫截面檢驗:文獻綜述,現代管理科學, 2003年 08期
第十章 債券價值分析
1. 威廉·F·夏普 , 《投資學 第五版》 , 1998年8月第1版
2. 管志強,附認股權公司債價值分析,數學理論與應用,2004.6
3. 蔣殿春,張新,可轉換公司債券定價問題研究,證券市場導報,2001年12月
4.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5. 林清泉主編,《固定收益證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6. 類承曜 ,《固定收益證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7. 王一鳴 李劍峰,我國債券市場收益率曲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金融研究, 2005年 01期
8. 賴其男、姚長輝、王志誠,關於我國可轉換債券定價的實證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9期
9. 謝海玉,我國債券收益率變動分析 ,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7期
10. 宋永明,指數化債券的理論與實踐,金融研究, 2003年 09期
11. 鮑建平、楊建明,利率期貨交易對債券現貨市場價格發現的影響分析,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第十一章 普通股定價
1. 布瑞德福特·康納爾著,張志強,王春香譯,公司價值評估——有效評估與決策的工具,2001,華夏出版社
2. 湯姆·科普蘭,蒂姆·科勒,傑克·默林著,賈輝然等譯,價值評估——公司價值的衡量和管理,1998,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3. Aswath Damodaran 著,朱武祥,鄧海峰等譯,投資估價——評估如何資產價值的工具和方法,1999,清華大學出版社
4. [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5. [美]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著,吳世農、沈藝峰等譯,《公司理財(第5版)》(MBA教材精品譯叢),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8月
6. (美)A.A.格羅佩利、埃森.尼克巴克特.《公司財務》.申海波、魯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牛凱龍、李永軍,我國IPO定價的實證分析,農村金融研究, 2003年 07期
8. 段進東、陳海明,我國新股發行定價的信息效率實證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9. 於增彪、梁文濤,股票發行定價體制與新上市A股初始投資收益,金融研究, 2004年 08期
10. 宋逢明、梁洪昀,發行市盈率放開後的A股市場初始回報研究,金融研究, 2001年 02期
第十二章 遠期與期貨的定價
1. [美]約翰·赫爾著,張陶偉譯,《期權、期貨和衍生證券》,華夏出版社,1997
2. [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英]洛倫茲·格利茨著,唐旭等譯,《金融工程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4. 葉永剛主編,《金融工程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6. [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7. 華仁海、陳百助,我國期貨市場期貨價格收益及波動方差的長記憶性研究,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8. 鮑建平、楊建明,利率期貨交易對債券現貨市場價格發現的影響分析,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9. 楊星,股指期貨合約設計的國際比較與借鑒——適度保證金的確立,國際金融研究, 2001年 09期
10. 張晉生,股票和期貨價格的比較分析,國際金融研究, 1996年 03期
第十三章 期權的定價
1. [美]約翰·赫爾著,張陶偉譯,《期權、期貨和衍生證券》,華夏出版社,1997
2. [美]約翰·馬歇爾、維普爾·班塞爾著,宋逢明、朱寶憲、張陶偉譯,《金融工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英]洛倫茲·格利茨著,唐旭等譯,《金融工程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4. 葉永剛主編,《金融工程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 宋逢明著,《金融工程原理——無套利均衡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6.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7. 胡奕明,金融期權衍生技術的新發展,金融研究, 2001年 04期
8. 解利艷、曹穎,期權定價Black-Scholes模型評述,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5年 03期
9. 鄭振龍、林海,銀行資產負債中隱含期權的定價,金融研究, 2004年 07期
10. 丹·拉提莫,實物期權如何幫助確定投資價值,國際金融研究, 2002年 03期
第十四章 投資管理
1. [美]威廉·F·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
2. [美]小詹姆斯 L.法雷爾,沃爾特 J. 雷哈特著,齊寅峰等譯,《投資組合管理,理論與應用》,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3. [美]茲維·博迪,亞歷克斯·凱恩,艾倫·馬庫斯,《投資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
4. (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亞歷山大、傑佛里·V·貝利,《投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5. 博迪,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 王樹娟,中國證券基金最優投資組合,系統工程, 2005年 01期
7. 唐欲靜,投資組合業績評價理論、發展及在中國的應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5年 03期
8. 肖奎喜、楊義群,基於風險調整收益的開放式基金業績評價,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5年 01期
9. 王驥濤、歐陽丹,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綜述,甘肅金融, 2005年 10期
10. 李銳,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運作原理,證券市場導報, 2004年 02期
11. 徐少君,投資組合理論發展綜述,浙江社會科學, 2004年 04期
第十五章 金融市場監管
1. 史福厚,《金融監管導論》,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
2. 楊德勇,賈奇珍著,《金融監管倫》,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3. 蔡浩議著,《抉擇:金融混業經營與監管》,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4. 周英著,《金融監管論》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5. 謝伏瞻主編,《金融監管與金融改革》,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6. 趙錫軍著,《論證券監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 尹龍,金融創新理論的發展與金融監管體制演進,金融研究, 2005年 03期
8. 江春、許立成,金融監管與金融發展:理論框架與實證檢驗,金融研究, 2005年 04期
9. 王志軍,歐盟金融監管的新發展 ,國際金融研究, 2004年 02期
10. 劉夏、蒲勇健、陳斌,混業經營模式下的有效金融監管組織體系研究,金融研究, 2005年 09期
11. 尹灼,英國新金融監管體系述評,農村金融研究, 2004年 01期
12. 徐進前,現代金融法律制度變革的潮流——新法案下的美國金融監管制度及其啟示,金融研究, 2003年 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