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發布時間:2020-11-25 13:51:55

⑴ 行為金融學的各種金融投資理論介紹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發表了題為《期望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類風險決策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成為行為金融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簡稱BF)是金融學、心理學、人類學等有機結合的綜合理論,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該理論認為,股票價格並非只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和心理學兩部分。
大致可以認為,到1980年,經典投資理論的大廈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後,世界各國學者所做的只是一些修補和改進工作。例如,對影響證券收益率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各種市場「異相」進行實證和理論分析,將期權定價的假設進行修改等等。 2010年,中國演化分析專家吳家俊在其專著《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創造性提出股票市場是「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體系,首次建立了演化證券學的基本框架和演化分析的理論內涵。該學說運用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思想,以生物學範式(Biological Paradigm)全面和系統地闡釋股市運行的內在動力機制,為解釋股市波動的各種復雜現象,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框架,實現可持續的高勝算博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比較常用的演化證券學模型,主要有如下幾種: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
當前,除了學科內部的縱深發展外,金融學領域的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作為證券學、生物學、進化論等有機結合的邊緣交叉學科,演化證券學已成為證券投資界的前沿研究領域,對於揭示股票價格形成機制及其演變規律,推動現代金融理論的多學科融合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⑵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累積以及人們對金融異常現象研究的日益重視,標准金融理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一批力圖解釋金融市場實際行為的全新金融理論逐漸興起,行為金融理論就是其中之一。 行為金融學在借鑒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動當事人的心理因素為基本特徵的理論體系。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們已經總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一些心理特點和其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徵:
1、投資者的心理特徵
對於投資者心理特徵主要有四個觀點:①自信情結(overconfidence):高估自己的判斷力,過分自信。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稱對某事抱有90%的把握時,成功的概率大約只有70%。②迴避損失(loss-aversion):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在經濟活動中,人們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馬科維茨首先注意到了人類的這種行為方式,後來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其內心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③追求時尚和從眾心理:位置消費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相對經濟地位的追求在空間上表現為與他人相比。可見,人們的相互影響對各人決策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而追求時尚與從眾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在金融投資領域,金融學家已經開始將這一特點作為重要的投資決策因素加以考慮。④後悔與謹慎:這種心理狀態普遍存在於人們的經濟活動中。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仍然優於其它決策方式。
2、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徵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徵。到目前為止,一些決策行為特徵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並將它們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①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②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③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方案。
盡管這些對於決策特徵的研究還處於嘗試性階段,而且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並不十分明確。但一些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徵與市場中的有關投資特性是相關的: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對風險的高估;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投資者對現金股利的不同偏好;對時間性分散投資組合(通過不同期限的投資組合來分散風險)的不同態度;等等。
行為金融學揭示了新古典傳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一個根本性缺陷——完全理性假設,這使得行為金融學得到高度關注。與標准金融學不同,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中的參與者不是完全理性的,他們只是准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人,他們在進行風險決策時並不依照貝葉斯規則進行,而是採用簡單而有效的直觀推斷法。在多數情況下,這些直觀推斷法是有效的,但其中往往包含一些系統性誤差,這些誤差在有些情況下,成為影響全局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選擇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其機制常常會失靈,非理性交易者完全有可能在市場中生存下來。
行為金融學與標准金融學在分析方法上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行為心理決策分析法和風險度量方法上。行為金融學將人類的一些心理學特性如人類行為的易感性、認知缺陷、風險偏好的變動、遺憾厭惡、自控缺陷以及理性趨利特性和投資者情緒等價值感受引入到資產定價理論體系中,認為決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易變的,這種偏好常常只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決策者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通過對投資者行為心理決策的分析,行為金融學成功地解釋了資產價格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動量效應、季節效應、小公司現象等一些標准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
行為金融學用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以馬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基礎,針對其缺陷提出了修正模型,即行為組合理論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
Shefrin與Statman(2000)提出了行為組合理論來替代傳統的馬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在馬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中投資者具有恆定不變的風險厭惡程度,他們將資產組合看成一個整體,並且在構建資產組合時只考慮不同證券之間的協方差。而行為組合理論中的投資者則投資於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結構的資產組合。資產組合金字塔的每一層都對應著投資者特定的投資目的和風險,一些資金投資於最底層以規避風險,一些資金則被投資於更高層來爭取更大的收益。行為組合理論確立了以預期財富E(W)和Prob(W≤S)≤a來進行組合與投資選擇的方法基礎。與馬柯維茲投資組合理論相比,行為組合理論和目前十分流行的以VAR(value-at-risk)構築資產組合的方法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則是對現代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擴展(Barberisetal.,1998;Danieletal.,1998;Thaler,1999)。BAPM將投資者分為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兩種類型。信息交易者為按照CAPM模型進行投資的投資者,他們從不犯認知錯誤,而且不同個體之間表現有良好的統計均方差性;雜訊交易者則是那些處於CAPM框架之外的投資者,他們時常犯認知錯誤,不同個體之間具有顯著的異方差性。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當信息交易者佔主導地位時,市場表現為有效率,當噪音交易者成為代表性交易者時,市場表現為無效率。將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以及兩者在市場上的相互作用同時納入資產定價框架是BAPM的一大創舉。BAPM中證券的預期收益決定於均值方差有效組合的切線斜率,即β值。因為雜訊交易者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均方差有效組合不同於CAPM中的市場組合。 傳統的有效市場假說(EMH)是金融學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模型。EMH認為金融市場中的價格包含了一切信息,同時在任何時間證券價格可以看作投資價值的最優估計。根據行為金融學理論,EMH存在兩個有關投資者行為方面的假設前提:一是投資者在使他們所擁有的證券組合價值最大化時所採取的行為模式是沒有偏差的。二是投資者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行為金融學認為EMH本身並沒有保證這兩個前提一定成立。相反,行為金融學根據對實際情況的分析,對這兩個假設前提的正確與合理性產生了質疑,認為投資主體因為心理因素的影響會經常出現違反這兩個假設前提的情況。傳統理論中未能考慮到基金經理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觀錯誤與投資失誤是較明顯的缺陷,心理因素影響應該成為選擇基金進行投資與選擇基金經理時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⑶ 行為金融理論的應用有哪些

行為金融學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心理、社會動因來研究、解釋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本質上,行為金融理論是深入研究被傳統金融理論忽略的決策黑箱,它把投資決策看成是投資者在一種心理上計量風險與收益並進行決策的過程,是經濟行為科學化研究方法的一種價值分析回歸。行為金融理論從人的角度來解釋市場行為,充分考慮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以人們的實際決策心

理為出發點討論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對市場價格的影響。
行為金融理論在我國的研究仍處於理論模型和策略介紹階段,近年來也開始運用行為金融理論來研究我國證券市場上的實際問題。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1.行為金融學的心理學理論支撐。(1)認知偏差理論。人們總是依靠經驗法則做出決策,但經驗法則常常會導致一些不自覺的偏誤,特維斯
基和卡尼曼稱其為啟發式偏差。
正是這些偏差的存在使投資者在決策時容易偏離「貝葉斯法則」預期。(2)框架依賴。框架依賴是指既定的表面現象的差異也會帶來實質的改變,它反映出入們認知和情感因素的相互作用,即描述決策問題的形式模糊會影響人們對決策問題本身的認識,進而影響人們的決策和行為。
2.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1)前景理論。前景理論是行為金融理論
在經濟生活中應用最廣的理論之一。
前景理論是行為金融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礎,最先是由馬科維茨提出,由行為經濟學先驅卡尼曼和特沃茨基推動發展的。根據前景理論,
行為投資者在損失的情況下通常是風險偏好的,而在盈利時則往往是風險規避的,並且投資者損失時所感受到的
痛苦通常又遠大於盈利時所獲得的愉悅。
這與現實中的情況是基本一致的。
(2)套利限制理論。套利限制是行為金融學對經典金融理論提出質疑和修正的重要工具。經典金融理論構架中的重要支撐部分是有效市場假說(EMH)。EMH認為在市場中,理性的交易者能夠正確評估證券的價格,如果還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麼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為相互抵消,則對市場的有效性沒有影響;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這時候由於套利的存在,短期內的價格偏離
很快也會得到糾正,從而使市場能夠恢復效率。
但是,行為金融學認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條件限制,在各種客觀約束下,套利無法剔除非理性行為對理性行為的長期並且是實質性的影響,所以有效市場是存在的。
(3)行為組合理論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投資組合,最優的組合配置處在均值方差有
效前沿上。行為組合理論認為現實中的投資者無法做到這一點,
資產組合是基於對不同資產風險程度的認識以及基於投資目的所形成的一種金字塔式的行為資產組合,位於金字塔各層的資產都與特定的目標和風險程度相聯系,而各層之間的相關性被忽略。與傳統金融學不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中的投資者分為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兩類。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傳統金融學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會出現系統性偏差;雜訊交易者則不按傳統金融學行事,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
行為金融學的投資行為模型
基於非理性行為的行為金融學模型可分兩類:一類是基於投資者的有偏預期,在模型中考慮非理性投資代理人,直接引入非理性的心理和行為。

⑷ 博弈論和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內容摘要: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與進化博弈論的發展歷程分析出發,比較了這兩門學科中關於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關鍵詞:有限理性內容摘要: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與進化博弈論的發展歷程分析出發,比較了這兩門學科中關於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關鍵詞: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進化博弈 在行為金融學和進化博弈論中都有關於有限理性概念,那麼,這兩門學科中有限理性的內涵是否一致,本文從這兩門學科的發展歷程來說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內涵 由於傳統的金融學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兩大基石之上的,投資的目標是收益最大化,投資者之間無差別,他們都是對風險持厭惡態度的,並且面對不同資產的風險態度始終是一致的。但是,隨著金融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解釋的異常現象;同時實驗經濟學研究表明,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投資決策時並不總是理性的,隨著上世紀80年代心理學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為方面的重大發現,金融學便借鑒了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成果,對證券投資者的認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為及其深層次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創新的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理論從心理學對人類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出發,比較圓滿地解釋了金融市場上存在的一些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闡述的異常現象,比較切合實際的闡釋了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並由此否定了傳統金融學中的投資者完全理性的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經濟心理學家Slovic提出以來,早已超出了生物進化理論的使用范圍,現己被廣泛地應用於經濟領域、社會領域來解釋並猜測人的群體行為。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現 普遍的售盈持虧傾向 售盈持虧傾向,即投資者願意賣出當前盈利的股票並繼續持有虧損股票的心理傾向,行為金融理論稱之為處置效應。 趙學軍、王永宏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售盈持虧傾向比美國投資者更嚴重;呂嵐、李學通過賣盈比例/賣虧比例和持股時間檢驗表明,中國股市同樣存在處置效應,與美國股市不同,中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比中國機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更強烈;陳斌等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個體證券投資者處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選擇長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資者為數最多,選擇不斷補倉拉低價位的投資者數量次之,而選擇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對處置效應的研究反映了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損失厭惡傾向,這會削弱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和股票未來收益狀況的客觀判定。 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這種心理偏差被稱為過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寧和傅浩採用統計分析方法,發現投資者進行了一些並非能帶來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稅、流動性需求和平衡收益與風險等三個可能影響因素後確定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故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過度自信傾向對於投資者正確處理信息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影響。直接影響是,假如投資者有過度自信傾向,那麼他們就會過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輕視公司財務表的信息;間接影響是,具有過度自信傾向的投資者在處理各種信息時,重視那些能增強他們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視那些有損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於不願承認自己投資決策失誤,這會導致售盈持虧、對某些信息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進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為。 顯著的羊群行為傾向 羊群行為是一種非凡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擬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靠輿論,而不考慮自己擁有的信息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大量的投資者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時進出證券市場。中國證券市場中存在著明顯的羊群行為,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羊群行為均表現十足。施東暉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建立了用以檢驗羊群行為的回歸模型,並據此對中國證券市場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在政策干預頻繁和信息不對稱嚴重的市場環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為。證券市場上的羊群行為使投資者的買賣行為和證券價格變化具有聯動性和趨同性,從而導致個股價格變化和市場指數變化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引起大量的跟風和跟庄行為的出現,而這些行為往往被某些別有專心的莊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成為莊家獲取暴利的

⑸ 行為金融學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 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 、風險迴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⑹ 1、依據行為金融學中過度反應理論的主要內容; 2、分析產生過度反應的主要原因; 3、分析如何利用過度反應

overreaction是行為金融中的重要研究領域,由De Bondt和Thaler在1985年在Jornal of finance發表的Does the sotoc market overact一文中提出。這篇文章對你的問題2即過度反應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本假設,主要從投資者理性與心理如羊群效應等角度來描述的,你需要去關注個領域的文獻。這篇文章之後,國內外有一系列文獻來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是對這個現象做實證研究,就是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數據來研究這個現象到底在實際市場表現中存在與否。
在實證研究中一般是與underaction一起進行研究的,即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放在一起研究。
我個人覺得行為金融的很多做法實證更有意思,你把實證結果做出來之後,總是可以找到理論上的、心理上的解釋。
如何分析這個命題:一般是某個事件之後的市場表現的不同階段來做實證分析,你劃分的階段,你選取的指標都關乎你實證的意義性與有效性。建議你讀Trading volume and price reactions to public annoucements這個文獻,這篇文章是1991年的實證研究。裡面的方法你可以用,後面的文獻你可以繼續跟蹤,具體的方法是你可以把我提到的這兩篇文章在Business Source Premier--商業資源電子文獻資料庫(EBSCO) 中搜索,看後面的文章哪些引用了這兩篇文章,然後在大致的看是否發表在JF等名刊上,以及引用率等,綜合判斷是否有讓你讀的價值,你大概讀個4篇左右就成了。據我了解在2000年以後,對這個命題就沒有什麼頂尖的實證研究了,也就是說1985-2000年之間十多年時間把這個命題都炒熟了。國內對這個命題也研究過很多,有很多文獻。張人驥等《上海證券市場過度反應的實證檢驗》是在1998年做的實證研究,如果你看不了英文的,你可以看這篇文獻。

做行為金融6個字送給你:磨文獻、泡數據。

⑺ 行為金融學是如何誕生的請簡述其理論淵源

中學是如何誕生的?當然是根據他們理論理論歐元誕生的

⑻ 行為金融學都有什麼定義

簡介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編輯本段行為金融學起源
早在半個世紀前,愛德華就將決策的制定引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並勾畫了未來研究的藍圖。但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研究直到卡內曼和屠夫斯基發表他們在判斷和決策課題上的研究成果才取得巨大的突破。在介紹卡內曼的貢獻之前,我們將首先介紹經濟學和心理學在關於決策制定的理論假設方面的一些本質的區別。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學兩部分。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andDebreu)後來發展並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現代經濟學統一的分析範式。這個範式也成為現代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tz)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後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and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20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andLintner)建立並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20世紀70年代羅斯(Ross)基於無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價理論(APT)。20世紀70年代法馬(Fama)對有效市場假說(EMH)進行了正式表述,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但是,20世紀80年代對金融市場的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了許多現代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象(anomalies),為了解釋這些異象,一些金融學家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至90年代這個領域涌現了大量高質量的理論和實證文獻,形成最具活力的行為金融學派。1999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rnon·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將這些獎項授予這個領域的專家也說明了主流經濟學對這個蓬勃發展的領域的肯定,更促進了這個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alfinance,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編輯本段經濟學和心理學的決策制定
傳統的經濟學通常假定市場行為是由物質動機驅動的,並且人們所做出的經濟決策是理性的並且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必然結果。這里的理性意味著決策者對所有可得的信息進行系統分析,面對眾多選擇作出最優的決策。決策同時也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說,決策是建立在對將來的所有可能的後果進行慎密的權衡的基礎上的。換言之,傳統的西方經濟學認為:經濟行為是由外在激勵決定的。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卻認為,決策者個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有意識地,理性地識別並解釋一些可得的信息。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難以被意識覺察的因素系統地影響人類的行為。總體而言,人類的行為是由內在的動機決定的。
編輯本段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一、期望理論的基本內容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0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 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 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 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二、後悔理論的主要內容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 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人專家推薦的股票, 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人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 ,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編輯本段行為金融學的未來發展

⑼ 行為金融學案例

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
一、期望理論的基本內容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O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人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二、後悔理論的主要內容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人專家推薦的股票,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人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⑽ 行為金融學的典型特徵是什麼

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 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對於兩大傳統假設的挑戰為我們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一,傳統金融理論關於人的行為假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 、風險迴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實際投資決策並非如此。比如,人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人們往往是根據自己對決策結果的盈虧狀況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這種對理性決策的偏離是系統性的,並不能因為統計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場競爭。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因此,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倖存下來的只有理性的投資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並非像理論描述得那麼完美,大量「反常現象」的出現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無法應對。傳統理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最優化的道路,告訴人們「該怎麼做」,讓我們知道「應該發生什麼」。可惜,並非每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論中的模型去行動,人的非理性行為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將人的因素僅僅作為假設排斥在外,行為分析應納入理論分析之中,理論研究應轉向「實際發生了什麼」,從而指導決策者們進行正確的決策。

閱讀全文

與行為金融學的主要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