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油價定價權的中國爭奪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決定國際石油定價權,是必要和應該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是增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保障,而是否具有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影響力,則是中國謀求國際石油定價權的前提和重要條件。中國對全球油價的影響不足的事實說明中國還不能在國際貿易中化解市場風險和保護自己的利益。中國的經濟正在迅速崛起,民族資本話語權的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
中國缺少聯合談判機制。無論是石油, 還是鋼鐵、鐵礦石等領域,都沒有建立起聯合對外談判機制。正因為如此,中國在類似國際市場領域,由於沒有話語權,屢屢吃啞巴虧。譬如,日本新日鐵公司撕毀了此前中日韓三國鋼企達成的「君子協定」,率先與力拓公司達成鐵礦石價格協議,韓國浦項制鐵也隨之接受了日本與澳大利亞達成的合同價,就恰恰曝露了這一點。當然,原油與其他領域市場機制不同,這決定了石油談判不僅困難重重,而且也需要超強的智慧。
打破國際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關鍵在於中國必須爭取主動權,要形成與美國主導的石油金融體系抗衡的力量。其立足點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構建中國「石油金融一體化」體系,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打造中國戰略新優勢。
中國將龐大的外匯儲備通過購買石油等能源資源或建立戰略儲備庫的方式,轉變成實物資源儲備。可以將外匯儲備與能源儲備結合起來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儲備與更靈活的石油金融產品結合起來,即把石油金融合約如石油期貨合約、石油債券合約等也視作一種新型的儲備貨幣,既能使過多的外儲向實物資源轉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能保持以往較高水平,將對世界油價走低產生重要影響。
能源消費量的凈增長全部來自新興經濟體,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能源需求則在過去四年中第三次下降,其中日本降幅巨大。中國能源消費增長佔到全球的71%.這些平均值背後掩蓋的是各類燃料的發展迥異:石油消費增長了不到1%,低於其它化石燃料。同時,天然氣消費增長了2.2%,而在化石燃料中只有煤炭的年均消費增長率超過平均水平,在全球達到5.4%,在新興經濟體國家達到8.4%。
數據顯示,化石燃料以87%的市場份額繼續主導著全球能源消費,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迅速,但仍只佔全球消費的2%。
在去年,全球核能生產下降了4.3%,這是有史以來的最大降幅。可再生能源發電增長超過了平均水平,達到17.7%.其中風電獨領風騷,增長25.8%。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所佔比例首次過半,美國和中國是風力發電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太陽能由於基數較小,增幅達86.3%。
㈡ 關於國際金融方面的試題
BDBCB ACA-- CBDCC AAB-C
橫杠為不知道,三日後查證後再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