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金融學簡答題 國際借貸理論中影響匯率的因素
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人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第二,利率。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第三,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竟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第四,政治局勢。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
②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以來,試結合國際金融學的理論分析(1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前後匯率。。
既然是國際金融就不能單單就中國的內政制度來看,而且中國政府做出的制度性調整也是符合世界金融秩序的大背景的!新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發生和很多變化,世界金融秩序也在改變。戰後簽訂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金融秩序,而改革之前正式基於這樣一種秩序人民幣和美元直接掛鉤。人民幣匯率隨著美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人民幣兌美元一直維持在8點多。但是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破裂和世界格局的變化人民幣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由原來的以美元掛鉤改革為隨市場經濟自由變化的機制。但是不要忘了這是在中國,在中國就要考慮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政府就不會完全放開匯率的市場化。但是迫於外交壓力和各種其他國際形式,人民幣匯率不得不走入到升值區間。升值——其實很簡單啊就是人民幣越來越值錢,等價的商品人民幣的購買力越來越強,同樣外國人想買中國的商品需要付出的錢就多了。所以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型企業的影響比較大,出口商品成本提高不利於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
③ 有誰知道國際金融論述題「現行各國穩定匯率的措施」是什麼
目前主要國家的來貨幣主要采自用市場定價機制,匯率由市場決定,政府很少干預匯市。即使在08年金融危機時期,像澳元日元等幣種出現單日巨幅波動,相關政府部門也未出手干預。
但並不是說各國政府就不會對匯率進行干預,在某種情況下,政府也會出台一些措施進行匯率干預。政府幹預穩定匯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口頭干預。口頭干預一般出現在匯率朝著政府部門不願看到的方向持續發展。如前期歐元匯率一直上漲,歐洲央行就對過高的歐元匯率進行了口頭干預。
2、直接入市干預。是一種直接干預匯率的方式。中國人民幣由於美元完全市場化,央行一直對匯率進行直接干預。而自由流通的貨幣也會出現政府直接干預。如多年前的日元,日本政府就曾在市場直接拋售日元打壓日元匯率,又如瑞郎為了控制過度上漲,一度設置了與歐元的掛鉤匯率,由瑞士央行通過干預方式來實現。
3、其他間接方式。各國央行也可以通過對貨幣政策的調整來影響匯率,從而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④ 國際金融考試,約簡便越好
1。國際收支分為狹義的國際收支和廣義的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逆差
狹義的國際收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常為1年)內對外收入和支出的總額。
廣義的國際收支不僅包括外匯收支,還包括一定時期的經濟交易。
(1)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概念。
(2)所反映的內容是經濟交易,包括:商品和勞務的買賣、物物交換、金融資產之間的交換、無償的單向商品和勞務的轉移、無償的單向金融資產2的轉移。
(3)記載的經濟交易是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
2。傳統意義上的歐洲貨幣市場是指非居民間以銀行為中介在某種貨幣發行國國境之外從事該種貨幣借貸的市場,又可以稱為離岸金融市場。
3。貨幣危機概念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貨幣危機與特定的匯率制度(通常是固定貨幣危機匯率制)相對應,其含義是,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國家,在非常被動的情況下(如在經濟基本面惡化的情況下,或者在遭遇強大的投機攻擊情況下),對本國的匯率制度進行調整,轉而實行浮動匯率制,而由市場決定的匯率水平遠遠高於原先所刻意維護的水平(即官方匯率),這種匯率變動的影響難以控制、難以容忍,這一現象就是貨幣危機。廣義的貨幣危機泛指匯率的變動幅度超出了一國可承受的范圍這一現象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The Financial Crisis) ,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4。美元價值要穩定,它就不能作為國際貨幣;美元要作為國際貨幣,它的價值就難以穩定。也就是說,如果美國要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霸主,讓美元成為世界貨幣,那麼就必須保持經常項目下的貿易赤字,讓美元流出美國,讓其他國家獲得足夠的美元;另一方面,隨著美元的流出,和持續增長的赤字,會影響美元持有國對於美元信心,一旦有任何波動,會出現恐慌性的拋售。該命題的結論是世界貨幣體系的穩定不能依賴任何單一國家來保障。
5.本國貨幣貶值後,最初發生的情況往往正好相反,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反而會比原先惡化,進口增加而出口減少。這一變化被稱為「J曲線效應」。
6.它所要表明的是:如果一國處於貿易逆差中,即Vx<Vm,或Vx/Vm<1(Vx,Vm分別代表出口總值和進口總值),會引起本幣貶值。本幣貶值會改善貿易逆差,但需要的具體條件是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必須大於1,即(Dx+Dm)>1(Dx,DM分別代表出口和進口的需求彈性)。
7。外匯是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憑證。
8。套匯是指利用不同外匯市場的外匯差價,在某一外匯市場上買進某種貨幣,同時在另一外匯市場上賣出該種貨幣,以賺取利潤。
9。國際儲備(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各國政府為了彌補國際收支赤字,保持匯率穩定,以及應付其他緊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動資產的總稱。
10。特別提款權(sdrs)是根據197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採用的技術計算出來的,即根據成員國貨幣的加權匯率得出的估值。
11.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匯率制度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
12.SWIFT又稱:「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是國際銀行同業間的國際合作組織,成立於一九七三年,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大多數銀行已使用SWIFT系統。
13.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是「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的簡稱。它是一個帶有EDI(電子數據交換)功能的實時的、大額電子支付系統。
14.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簡稱,QFII機制是指外國專業投資機構到境內投資的資格認定製度。
⑤ 求教國際金融簡答題(盡量潔簡),答得好再給高分
二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三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的異同
如果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相對購買力平價一定成立,因為物價指數就是兩個時點物價絕對水平之比,反過來,如果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絕對購買力平價不一定成立,例如,基期和報告期的匯率都等於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二分之一,這時相對購買力平價成立,但是絕對購買力平價不成立。
1.絕對購買力平價說
認為均衡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亦即由兩國一般物價水準的相對比率來決定。假設E代表匯率,Pd及Pf分別代表本國及外國的物價水準,則匯率決定於:E=Pd/Pf
也就是home country price level / foreign country price level
只是代號不同
2.相對購買力平價說
相對購買力平價認為,匯率應隨著兩國物價水準的變動而調整。
相對購買力平價能夠用來計算一個貨幣是否實際升值或貶值,只有當該貨幣在基準期處在均衡水準時才能幫助我們確定該貨幣在中止期是否低估。如果該貨幣在基準期已經大幅偏離均衡水準,僅僅根據相對購買力的計算很難斷定該貨幣在中止期是否被低估。
以用變動率的方式,將上式改為:
匯率變動率=本國物價上漲率-外國物價上漲率
St =S 0 * (1+inflation rate home )^t / (1+ inflation rate foreign)^t
這應該是還沒取微分前的計算式
四 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在資本完全不流動且匯率浮動的情況下,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國際收支不平衡通過什麼途徑調節
待續
⑥ 《國際金融學》試題:當前經濟背景下人民幣升值是必然趨勢嗎試述人民幣匯率未來發展趨勢。
我不知道你這個試題是考試用,還是平常留的練習題,這個是我自己根據一些資料和自己的學習經歷整理的。我之前也有整理過這個,不曉得你需不需要。
---------------------------------------------------------------------------------------------
在近年來人民幣升值成為一個眾人關注的問題。2007年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美國次貸風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美國金融體系搖搖欲墜,世界經濟面臨巨大壓力。由此次金融危機而引起的影響深遠。
首先,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有兩方面,包括危害和利好。
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危害
1.人民幣在資本帳戶下是不能自由兌換的,也就是說決定匯率的機制不是市場,改變沒有意義;
2.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
3.人民幣匯率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
4.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極大的傷害;
5.人民幣匯率升值會降低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增大就業壓力;
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利好
1.有利於中國進口;
2.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
3.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
4.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增加;
5.有利於人才出國學習和培訓;
而我國最近處於通貨膨脹階段,人民幣匯率升值雖然不是治理通脹的專門工具,但是有助於抑制和緩解通脹,尤其是輸入型通脹。
⑦ 練習題:關於2005年匯率改革,結合國際金融學的理論分析。。。(詳細點入)!急求答~!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深化和國際經濟環境的改變,人民幣匯率制度經歷著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從改革開放發展至今經歷了四個時期,第一階段(1981~1984),實行貿易內部結算價和對外公布匯率的雙重匯率制度。第二階段(1985~1993),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第三階段(1994~2005年7月),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一時期實現了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的並軌,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但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匯率制度實質上是釘住美元制。第四階段(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幣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本文以2005年7月21日的這次匯率制度改革為研究背景。
此次改革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邁出的歷史性的一步,自此,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此次匯率制度改革以後,匯率生成機制由市場機制決定,匯率水平的高低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根據我國貿易與投資的密切程度,選擇數種主要貨幣,對不同貨幣設定不同權重後組成一攬子貨幣,設定浮動范圍,允許人民幣根據這一籃子貨幣在指定范圍內浮動。中央銀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幣市場匯價是浮動的,各外匯指定銀行制定的掛牌匯價在央行規定的幅度內可自由浮動。
此次匯率制度改革至今三年多來,我國外匯市場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外匯市場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主要表現在匯率波動彈性逐漸加強、衍生品交易不斷擴大等方面。本文試圖用實證研究方法來定量的分析改革以來我國外匯市場的改善情況,從市場有效性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比檢驗改革前後外匯市場的有效性,來評述匯率制度改革的效果。 國內外學者們對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的市場成效大部分是從定性的角度去分析的,實證檢驗方面研究較少。在我國外匯市場有效性方面,有學者單獨研究過匯改前或匯改後的外匯市場效率問題,在以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對匯改前後,境內即期外匯市場和遠期外匯市場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實證研究。 在即期外匯市場上,使用理性預期下的隨機遊走模型,對1994年4月至2005年7月的月度時間序列數據進行了ADF檢驗和PP檢驗,兩種檢驗方法都得出一致的結果,匯改之前我國人民幣即期外匯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匯改之後人民幣即期外匯序列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這表明在名義利差為常數且理性預期的條件下匯改前的即期市場不是有效的,而匯改後的即期外匯市場則是有效的。
從實際市場運行情況來看,匯改以來即期匯率的波動幅度和頻率都明顯加大,加之檢驗結果表明即期市場的有效性,可以得出:即期外匯市場的市場化程度較改革之前有明顯的成效。 在遠期外匯市場上,使用基於線性的回歸模型進行有效假說檢驗,數據樣本為2003年10月13日至2008年4月18日人民幣即期匯率日度數據和2003年10月13日至2007年4月16日人民幣遠期外匯匯率日度數據,交易品種包括1月期,3月期,12月期。總的來看,匯率制度改革前後,各交易品種的遠期外匯市場都不是有效的,對比改革前後的實證檢驗結果,改革後也沒有明顯的改善情況。由於條件限制,沒法獲得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的數據,本文中所使
2014年中考沖刺綜合復習指導 北京地區試題 廣東地區試題 江蘇地區試題
用的遠期外匯匯率數據是中國工商銀行的報價,假設這些數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則單從檢驗結果來看,遠期外匯市場在匯率制度改革之後的三年中,改革成效甚微。
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我國外匯市場有效性不足。從此次改革的實施效果來看,雖然放寬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央行宣布自2005年9月23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從原來的上下1.5%擴大到3%;自2007年5月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3‰擴大至5‰),但實際的匯率波動幅度遠沒有達到規定的上下限。雖然先後推出了人民幣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掉期交易,貨幣掉期交易等外匯交易品種,但相對國外成熟的外匯市場來講,交易的數量和連續性上都有一定的差距,這是匯率不能反映外匯市場上所有信息的重要表現。 有效率的外匯市場在理論上是指:在該市場上,匯率必須充分反映所有相關和可能得到的信息,投資者不可能賺得超額利潤,均衡價格是在完全信息條件下形成的價格,市場是所有信息的敏感器,調節著價格變動。鑒於我國外匯市場的現狀,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提高外匯市場的有效性:一是發揮中央銀行對提高外匯市場有效性的作用;二是加強外匯市場與貨幣市場的聯系;三是健全外匯市場風險防範制度。 綜上所述,在當今進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逐步放開外匯市場資本項目管制的過程中,利用市場有效理論,研究我國外匯市場的有效性,對進行中國外匯市場的完善研究和匯率制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⑧ 國際金融學為什麼拿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作為基準匯率
2006年8月以前我國基準匯率包括四種: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人民幣與日元之間專的匯率、人民屬幣與歐元之間的匯率以及人民幣與港幣之間的匯率。2006年8月以後基準匯率又增加了人民幣對英鎊的匯率。目前,各國一般都以美元為基本外幣來確定基準匯率,這就是國際金融學拿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作為基準匯率的原因。
通常選擇一種國際經濟交易中最常使用、在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最大的可自由兌換的關鍵貨幣作為主要對象,與本國貨幣對比,訂出匯率,這種匯率就是基本匯率。關鍵貨幣一般是指一個世界貨幣,被廣泛用於計價、結算、儲備貨幣、可自由兌換、國際上可普遍接受的貨幣。目前作為關鍵貨幣的通常是美元,把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作為基準匯率。
基準匯率是本幣與對外經濟交往中最常用的基本外幣之間的匯率,人民幣基準匯率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形成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加權平均價,公布當日主要交易貨幣(美元、日元和港幣)對人民幣交易的基準匯率,即市場交易中間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