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徵信在互聯網金融中有哪些新的應用模式
徵信是指按一定規則合法採集企業、個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業、個人的信用報告等徵信產品,有償提供給經濟活動中的貸款方、賒銷方、招標方、出租方、保險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為其了解交易對方的信用狀況提供便利。
徵信分為個人徵信和企業徵信。
2013年3月15施行《徵信業管理條例》中規定:任何經營個人徵信業務和企業徵信業務的機構都需經得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取得經營許可證在人行備案。否則一律不得開展徵信業務。
但是目前牌照還沒下發到機構,所以市場上還沒有一家真正可以做個人徵信的機構,但是在市場上已經有個人徵信的業務在開展,不過不是叫信用報告人家叫信用分值,其實都是個人徵信雛形。
徵信業近兩年也迅速發展,徵信市場發展逐漸分化,依託大數據徵信機構側重點也不同,但是基本宗旨是服務經濟,目前各個徵信機構相互競爭都有自己的優勢,面向社會經濟在廣闊的市場中想要佔有一席之地就需要術業有專攻。
目前徵信機構大概偏向就是建檔型徵信,評級性徵信,融資性徵信。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是為了規范市場,那麼徵信服務的就是經濟實體。
題主問到徵信在互聯網金融中有哪些應用,有哪些新的業務模式。
現在言歸正傳。
因為目前的徵信市場還在初步發展階段,市場對徵信的認知度普遍不高,所以要開展徵信業務也是有挑戰的,那麼前期肯定是培育市場的一個過程。
徵信是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還是要回歸其屬性。
所以徵信機構肯定要開展一些新的業務模式,讓市場自己去發展倒逼政府下發推動徵信業發展的政策文件。
央行下放權力給機構做徵信除了簡化自己的業務讓徵信機構能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給實體經濟外,也是希望整合市場資源最後達到信息共享。
目前很多空殼子的徵信機構,他們構思了一個美好的藍圖,想讓小貸公司、P2P等一些民間借貸機構上傳自己的數據,但是目前沒有一家強大的徵信機構能妥談讓他們接入都自己的系統,給自己的資料庫上傳數據。據我所知現在金融辦逐步讓一些小貸公司對接到央行的徵信系統,如果是這樣,那麼徵信機構想整合更多的信息資源就更難了,優勢也不明顯了。
所以徵信機構更是要開展一些新的業務模式,比如融資,P2P信用認證,金融超市,主體擔保型徵信業務。
2. 「信聯」獲批首張個人徵信牌照作用是什麼
報道稱,信聯最重要的「初心」,是在籌建之初便已明確的,即補位民間個人徵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介紹,當前徵信領域並非空白,有央行徵信中心、國家信息中心等國有機構,不過,央行徵信等數據主要來源於金融機構,在互聯網信息上存在不足;從數據結構來看,央行徵信中心更多是結構化數據。
信聯的籌建恰是始於個人徵信牌照「難產」之際。李虹含表示,批籌成立的信聯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央行徵信中心未能覆蓋到的個人客戶金融信用數據納入,構建一個國家級的基礎資料庫,實現行業的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風險成本。預計廣受詬病的現金貸問題將得到解決,不斷失信的消費金融借款人也會受到懲戒。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市場角度來看,對於多元化的徵信機構有著強烈的需求,與央行個人徵信系統相比,信聯在數據源和數據結構上會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在人群覆蓋上可以更多元化,能夠很好地填補市場空白。
據了解,信聯服務的對象主要有五大主體,包括從事互聯網金融個人借貸業務的機構、從事放貸業務的傳統金融機構、公檢法與金融監管等相關部門、個人信息主體、從事徵信和反欺詐服務的第三方符合資質要求的機構等。其中,從事互聯網金融個人借貸業務的機構將是信聯最主要的服務對象。
3. 我看首金網已經接入了百行徵信,現在有多少家接入了
百行徵信是干什麼的?
2018年2月,央行官網發布的「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許可信息公示表」顯示,已正式審核通過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的國內首張個人徵信牌照,從此民間的各種信用行為都將被統一記錄。
有些朋友一聽到這,可能會有些納悶,可以將民間各種信用行為統一記錄!這么牛!它是怎麼做到的?
百行徵信是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與芝麻信用、騰訊徵信、鵬元徵信、前海徵信等8家市場機構共同組建的個人徵信機構。這8家機構可以說是徵信行業的霸主,把所有的民間徵信信息整合起來,14億中國人的信用問題可以一目瞭然。
百行徵信主要是針對(除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網路借貸等領域開展的個人徵信活動,屬於民間徵信機構。
其實,這些民間信用評級機構的出現是有巨大用處的。以前除了銀行徵信是金融機構之間共享的以外,其他民間機構之間都是處於信息孤島的狀態。
但百行徵信的成立,意味著形成了一個各大民間機構信用數據的大熔爐。不同機構之間可以互查用戶的信貸記錄,如果用戶一旦逾期,那其他平台將不會再向該用戶貸款。
如果將來百行徵信和央行徵信聯手,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可以在百行徵信中查看借款人的信用數據,勢必會作為銀行放款評估風險的一個依據。
舉個例子:
如果你在A平台貸款,並定時還款,屬於該平台的優質客戶;同時你也在B平台貸款,但逾期嚴重。但B平台逾期記錄不上徵信,那麼銀行查不到這筆記錄。如果你向銀行貸款可能還會借到錢。
而以後百行徵信與央行徵信聯手後,就會變成這樣:
央行會根據你的日常信用記錄,例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將碎片信息進行整合,描繪出你精準的信用記錄畫面。這樣的話你有很大可能會被拒貸。
問題:
一、百行徵信怎麼查詢?
現在百行徵信暫未開放個人查詢入口,只有這8家股東可以接入,百行大數據查詢平台攜手8家股東之一的鵬元徵信介面對接查詢。
二、百行徵信與央行徵信的區別?
目前。中國提供個人徵信服務的只有央行徵信中心和其下屬的上海資信公司。徵信中心作為央行直屬事業單位,專門負責我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的建設、運行和維護。
1.數據來源
央行徵信數據主要來源於傳統持牌金融機構如銀行等,百行徵信數據則部分來自金融機構、參股的各大互聯網平台,包括網貸平台、互聯網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
相對於央行徵信,百行徵信更多的是起到補充作用,但不排除以後會和央行徵信數據互通。
2.數據資源
央行徵信則只記錄與金融相關業務數據。如果你是學生、剛畢業的上班族,還未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辦理過業務,那麼就無法獲取你的信用數據,而百行徵信則會有這些記錄。
百行徵信會有不同的數據項,除了金融數據,各家也在收集其他數據,包括生活的數據、電商的數據、其他交易的數據。除此之外,百行徵信還將與網貸平台、網路小貸、互聯網金融機構聯合。
3.用途不同(貸款而言)
央行徵信是作為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借貸業務風險評估的一個依據。
百行徵信是作為部分金融機構、網貸平台、互聯網公司等借貸業務風險評估的一個依據。
4.數據結構上的差異
央行徵信中心更多是結構化數據,百行徵信可能包括非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包括網路圖片、視頻、聊天記錄等,而不僅僅是數字信息。
5.百行徵信機構產品化更加豐富
除徵信報告外,八家徵信機構都有自己的評分,還有更深層次的模型、精準營銷、大數據的服務。
央行徵信+百行徵信,感覺自己就是一個透明人,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好自己的信用和大數據,維護好自己的信用。未來肯定是信用的社會,徵信數據如果很差真的寸步難行!
百行大數據查詢幫你360°了解自身風險!
4. 互聯網金融機構怎麼獲得徵信大數據
可以通過第三方來獲得,目前國內有八家獲牌照的徵信公司,他們分別是1.華道徵信2.芝麻信用3.考拉徵信4.前海徵信5.中誠信徵信6.騰訊信用7.中智誠徵信8.鵬元信用。
5. 央行首次回應個人徵信牌照發放是怎麼回事
自2015年1月央行下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准備工作的通知》、同意8家社會回機構(8家機構為答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徵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徵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徵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徵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開展個人徵信業務以來,至今已兩年多了,但個人徵信牌照仍未下發。
萬存知表示,綜合判斷,8家進行個人徵信開業准備的機構目前沒有一家合格,在達不到監管標准情況下不能把牌照發出去。
6. 首張個人徵信牌照獲批的是哪個公司
個人徵信機構試點工作邁入第四個年頭,首張牌照終於下發。2月22日,央行官網發布的公告信息顯示,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已獲央行許可,該公司就是業內一直俗稱的「信聯」,這也是央行頒發的國內首張個人徵信牌照。央行還同時公布了公司法人、許可內容和有效期等信息。業內人士認為,加上此前公布的股東信息等,信聯的面紗已基本揭下,它的角色類似民間個人徵信市場的「超級樞紐」,但其他巨頭的數據共享等備受關注的問題恐怕一時還不會隨著信聯的獲批迎刃而解,信聯的頂層的設計和協調等也有待明確。
從朱煥啟個人履歷來看,有在央行和國家外管局分支機構工作的經歷,但並非來自業內此前猜測的徵信系統。對此,何廣峰認為,一方面,央行系統的官員可能並不願意去這樣的一個未來按照商業化公司運營的企業,畢竟未來會發展成如何,還不得而知。另一方面,新興的這樣一家公司也需要有魄力商業人才來掌舵。總體而言,央行對百行徵信定位應該很清晰,希望將它打造成為一家更為市場化的徵信公司,類似於美國的三大徵信公司一樣。所以在選才方面,思路也更開放。
另據此前公布的信息顯示,百行徵信注冊資本為10億元,主要股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芝麻信用、騰訊徵信、深圳前海徵信中心、鵬元徵信、中誠信徵信、考拉徵信、中智誠徵信以及北京華道徵信8家首批個人徵信牌照試點機構各持股8%。
7. 百行徵信在哪裡掛牌的
5月23日在一家征來信公司源發布會上獲悉,從中誠信徵信戰略升級融資發布會上獲悉,百行徵信今日在深圳正式掛牌。
2018年1月6日,國家正式受理了「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這家公司也宣布正式成立,而這就是市場期盼已久的「信聯」。百行徵信是在央行主導下,由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考拉徵信、鵬元徵信、中誠信徵信、中智誠徵信、華道徵信等8家市場機構與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共同發起組建的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
8. 為什麼個人徵信牌照遲遲不發
4月23日,據媒體報道,自2015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准備工作版的通知》、同意權8家社會機構開展個人徵信業務以來,至今已有兩年多,但個人徵信牌照仍未下發。
三是沒想到8家機構實際開業准備的情況離市場需求和監管要求差距較大。
「綜合判斷,8家進行個人徵信開業准備的機構目前沒有一家合格,在達不到監管標准情況下不能把牌照發出去。」萬存知說。
9. 騰訊徵信實名認證體系包括什麼
上周在海南博鰲,騰訊正式對外公布徵信業務,並表示正申請徵信牌照中。
對此,一位行業內資深從業者對企鵝君感慨:騰訊在金融領域雖然總體低調,但有時真的很大膽,徵信這事背後細節很多。
企鵝君這周請教了多位從業者,他們向企鵝君詳細解析了騰訊徵信業務:
一是,徵信是騰訊渴望已久的業務,重要性很高。
在財付通公布的未來業務架構中,徵信業務排在高位,與去年推出的「理財通」等理財產品並列為前端服務,而支付能力包括微信支付、手Q錢包與金融雲、大數據被列在基礎能力中。
對於啟動徵信業務,騰訊其實是快速決策,並罕見高調:
快速是指,央行喊話:歡迎阿里、騰訊進入徵信體系建設,是9月初的事情,隨後阿里的「芝麻信用」在10月份低調上線,而騰訊也在10月底的博鰲上宣布徵信業務。
高調則是指,相比外界幾乎見不到報道的阿里「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在博鰲意外高調亮相。以騰訊的企業文化,將剛剛開始籌建、連牌照還在申請的業務高調推出,並不常見。
而騰訊對啟動徵信業務的快速、高調,其實反映了互聯網巨頭對於徵信業務的渴望。因為徵信業務背後,其實是被叫停的「虛擬信用卡」。
二是,徵信的背後是「虛擬信用卡」。
雖然,在發布會上,騰訊對於推出徵信業務的解釋是:幫助社會建立信用體系等雲雲。
但徵信業務在短期內,其最大的想像空間其實在「虛擬信用卡」這事上。
年初,騰訊、阿里都醞釀與中信銀行共推「虛擬信用卡」產品,但遭到央行叫停。
叫停原因本文就不深究了,但騰訊、阿里做虛擬信用卡非要拉上傳統銀行,對其信用數據、風控體系有需求是重要原因。
而通過自建徵信業務,騰訊就有能力繞過傳統銀行,通過自己的徵信數據、風控體系來向用戶授予「額度」,而既然繞過了銀行,叫「信用卡」還是叫「白條」就都無所謂了。舉個例子:
騰訊擁有每個微信用戶的信用狀況,其中某名用戶信用狀況良好,經過風險驗證,騰訊也許會允許他在使用微信支付消費時不經過銀行卡,而是直接記錄為微信支付欠款。再根據騰訊的政策不同,用戶只需月度甚至年底集中從銀行卡還款。
微信支付、手Q錢包向用戶授信這事,想像空間當然很大,而盤活這件事的關鍵,就在於徵信。所以,騰訊阿里不激動、不快速反應是不可能的。
三是,騰訊徵信是要做成生態的,也是更多金融業務的基礎。
向用戶授信這事已夠有趣,而這只是騰訊做徵信想像空間一部分,更大的長期價值也許將顯現在騰訊如今構建的投資生態、入股的民營銀行中。
騰訊今年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連接一切」,徵信數據與QQ、微信賬號聯動,來連接騰訊系玩家就是個有意思的命題。
舉個例子,騰訊系如今最大的電商玩家,京東,正大力推廣「京東白條」。如果騰訊徵信體系成型,那麼騰訊徵信就能成為京東白條的數據基礎,而京東白條的數據也可以反向回到騰訊徵信中。
同時,掌握用戶、企業的信用狀況,也是騰訊嘗試其他金融業務的基礎,比如財付通自去年就開始嘗試小額貸款業務。
四是,騰訊對於金融數據相當有積累。
徵信之於騰訊,有足夠想像空間,而騰訊能否精確掌握用戶的信用狀況,是這事能否做成關鍵。
騰訊官方對這事列出了不少優勢:虛擬財產(比如一個6位QQ號)、社交狀況(比如你微信加了30個CEO)等等。騰訊財付通高管也表示,目前每天發生在騰訊平台上的數據量已遠超過金融機構。
對於這個說法,業內人士認為虛擬資產也許有一定價值,但騰訊對於金融機構的數據獲取能力,才是其建立徵信業務的關鍵。
除了微信支付、QQ錢包綁定的銀行卡外(最新數據是QQ錢包已經有了9000萬用戶),騰訊還能夠從更大范圍獲取數據,比如很多銀行都在微信上開通了公眾號,向用戶發送消費數據;微信支付也早早推出了信用卡還款功能。
在博鰲論壇上,騰訊公布了一個關鍵數據,企鵝君分享給大家:微信招商銀行公眾號為招行每年節省超過5000萬元運營商電話和簡訊費用,以中移動企業簡訊價格為3分-5分粗略計算,其大約相當於替代了超過10億條銀行向用戶發送的簡訊,這些數據都可以被用來構建騰訊金融服務。(嘿嘿,這其實也能用來計算微信對運營商簡訊的替代作用)
10. p2p行業有央行企業徵信牌照有哪幾家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P2P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自從央行放開個人徵信牌照後,已有企業信用評級機構、銀行及小貸等信用數據服務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社交和電商巨頭旗下設置的徵信公司,以及綜合
金融集團旗下的徵信公司相繼開搶。如今,除了互聯網平台(網路、京東)外,主做手機的也來了(小米),運營商(中國移動)也來了,連政府機構也可能要來了
——至少已有兩位徵信界高管告訴記者:共青團也准備申請個人徵信牌照。
細心查閱共青團新聞會發現,兩個多月前,共青團啟動了青年信用體
系建設試點工作,首批試點包含北京、廣東在內的7個省市。但是,針對一個龐大又與金融交易無高度關聯的特殊群體,記者一時未能找到共青團和徵信業的關聯之
處:信用模型怎麼建?評分指標怎麼設定?與徵信有關的數據怎麼採集,使用場景又有哪些?
不過,不管最後共青團會不會申請牌照,或者其是不是央行指引中的合格申請主體,國內個人徵信業主體在疾步擴容已是不爭的事實。據了解,中國移動已內部通知,要與招商銀行合作成立徵信合資公司,雙方還各自成立了籌備組。
不過,一面是各路人馬涌動,一面卻是正式牌照卡殼。長達11個月,歷經三輪驗收,首批8張個人徵信牌照仍未下發。其中一家擬持牌機構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
記者:准備期一延再延,央行顯然還在顧忌一些敏感的問題,最後不一定每家都能拿到。「當然,不排除最後動用背後的關系順利拿到牌照。」他補充道。
央行近日下發了《徵信機構監管指引》。其中的六章三十六條,從機構設立的審慎性條件、徵信機構保證金、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四個方面設置了持牌條件,還
首次明確個人徵信機構需按照其注冊資本總額的10%提取保證金,以應對發生法律糾紛時對信息主體進行賠償的情況。由此可見,央行想讓個人徵信業百花齊放,
卻又不能放得太過。所以,才會以明文形式抬高門檻,以規范行業發展。
央行的審慎不無道理。因為徵信業在國外是嚴肅而狹窄的行業,而在我國,哪怕是做手機的也要申請牌照,參與主體太多。其實,靜下心來思考一下,一些公司擁有的「大數據」,有多少是與徵信相關的有效數據?
此前,芝麻分機場快速通道服務被監管叫停後,不少評論稱我國個人徵信市場混亂,就是因為參與主體的商業化場景之爭導致信用分被濫用。但記者認為這無傷大
雅,因為信用分的使用場景多,還能反而促進受眾重視信用。此處的核心問題是,信用評級因素的採集場景不能泛濫。即便採集場景泛濫,評級機構也要保證有足夠
科學的演算法和模型,把弱相關數據轉化為有效指標,出具對得起信息主體(就是被評估人)的信用報告。
徵信越來越重要,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雖然現在還很少發生自然人狀告評級機構的案件,但隨著市場教育的深入和徵信主體的增多,每個人在被評估的同時,也有權利在評估不公的情況下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這應是央行設置保證金制度的初衷。
所以,那些雄心勃勃要來分徵信一杯羹的新軍們,得再掂量一下自身實力,同時繼續努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