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TPP協議,對中國有何影響
TPP對中國的影響是多維度和多方面的。既有短期的影響,也有長期的影響;既有經濟的影響,也有非經濟的影響;既有局部的影響,也有綜合的影響。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短期內不加入TPP,對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總體影響是可控的和有限的,加入TPP的綜合收益不及「10+3」,但TPP對中國參與推進東亞區域合作已構成現實的制約,不利於中國提升在東亞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從中長期看,TPP的持續推進,可能會改變全球經濟治理規則,使中國與周邊大國關系趨向復雜,甚至會增加中國地緣政治與安全壓力,不利於中國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實現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帶來較大挑戰。
第一,TPP高標准條款短期內加大中國推進體制改革的緊迫性,長期看可能會演變成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利的國際治理新規則。一方面,TPP非傳統條款將導致國內企業成本增加和國外製裁增多:一是知識產權條款將以往免費獲取的專利變為必須付費,無法運用強制許可、專利撤銷手段使用發達國家的專利,增加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的成本,也不利於企業開展模仿創新和產品升級;二是TPP列出的勞工條款,實際上為發達國家對中國等非TPP成員的發展中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便捷「通道」或籌碼;三是環境條款與勞工條款類似,也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借口,不利於中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政府采購條款要求對各成員國企業採取無歧視原則,可能阻礙中國運用政府采購工具支持國內重點產業發展,甚至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構成沖擊;五是國有企業條款要求除提供公共產品的少數行業外,國有企業不得享受任何優惠待遇,中國鋼鐵、化工、金融、物流、通訊等擁有大型國企較多的行業有可能成為實施該條款的「重災區」。另一方面,TPP條款有助於美國重塑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隨著亞太地區參與國的不斷增多,勢必會形成包括全球主要商品消費市場和供給地的大自由貿易區,可能會對WTO現有框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以及各類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一種「顛覆性」沖擊,進而形成一套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更為重要的是,TPP涵蓋環境保護、勞工權利、知識產權等有利於美國的諸多條款,新規則一旦建立起來,美國必將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第二,短期內中國不加入TPP負面影響有限,但日本的加入將致使中國受到的負面效應顯著擴大。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多年來位居中國第三、第四貿易夥伴,是東亞生產網路的重要節點。日本加入TPP與否,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日本加入TPP,中國不加入TPP,12個成員國間關稅水平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通過模型模擬,首先計算出2013-2022年的現行關稅不變情況下中國的GDP、就業、價格、進出口等經濟指標預測值,以得到「基準情形」(Base Scenario);然後,假定與有關方(國家和地區)關稅稅率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再測算以上相關經濟指標的預測值,以得到「沖擊情形」(Shock Scenario)。主要結論是,由於貿易轉移效應的存在,如果日本加入,不僅可以強化美國主導的亞太合作,而且中國經濟受損的程度將顯著增大。
第三,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中國加入TPP的綜合收益均小於推動「10+3」。美國主導的TPP使東亞區域合作格局更趨復雜多變,增加了中國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和「中日韓—東盟」自貿區等談判和實施的難度。就此而言,加入TPP對中國的收益更多是一種「機會」收益,是從政治經濟多角度考慮的、相對於其他東亞區域合作方式的一種比較收益。為此,需要通過建立CGE模型對三種「場景」進行一次性關稅降至零的模擬分析(見表1)。它們分別是:中國加入TPP(P12+C)、「中日韓—東盟」自貿區(10+3)和中日韓自貿區(CJK)。
主要結論是,綜合考慮增長、經貿、就業、產業發展等因素,「10+3」將強化東亞生產網路內部主要節點國家的經濟聯系,可以實現「以經促政」的目的,有利於提升中國在東亞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反觀P12+C,更多是強化中國與消費市場的經濟聯系,而中美在政治安全上的競爭和博弈是不會因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消除的。可見,P12+C的促進提升作用雖大於「10+3」,但在政治上於中國不利,在東亞經濟合作上也不利中國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CJK」的促進提升作用雖相對較小,但卻是中國未來深化東亞區域合作、打造中國—東盟區域合作升級版的現實選擇和重要抓手。
第四,短期看TPP導致亞太合作格局更趨復雜,長期看則會強化美國的所謂再平衡戰略和對中國的牽制。美國在推進TPP上「高調說、高調做」,目的是為了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重返亞太,以謀求更大的利益。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取得了明顯實效,而美國的介入則會影響到中國在該地區作用的發揮。目前,TPP的這種影響已經顯現,但更多體現在壓力上,實質性的損失還不大。從長期看,一旦TPP成功簽署,中國面臨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是東亞經濟合作中影響力的削弱;特別是,美國與其政治安全盟友關系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將會惡化中國周邊乃至更大范圍的地緣環境,甚至可能危及中國長期謀求的和平發展環境。
第五,短期內TPP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復雜化,長期看則可能造成周邊大國關系的重構。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俄羅斯等周邊國家有著密切的經貿關系,TPP的出現以及美國「重返亞太」,為這些國家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條額外的路徑,導致中國處理好與這些國家關系的難度加大。就中日關系而言,如果沒有TPP,沒有美國「重返亞太」,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景可能會更好,中日關系也會相對「單純」一些。就中國與東盟關系而言,隨著TPP的推進,加之南海局勢波瀾起伏,中國與東盟關系也趨於復雜化。歷史地看,東盟更傾向於與區域性大國單獨簽署FTA,以藉助大國平衡外交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雖然越南、馬來西亞已加入TPP談判,泰國也向TPP伸出了「橄欖枝」,但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尚未對TPP做出明確表態,這對中國是有利的。下一步如何利用好「10+1」等合作框架與機制,無論是對於深入實施自由貿易區、打造「10+1」升級版,還是對於強化周邊國家關系、營造良好周邊環境,都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考驗。就中俄關系而言,俄羅斯雖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俄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有所增多,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大國之間搞平衡的空間增大。就中印關系來說,印度在冷戰期間一直奉行「左右逢源」的取向,短期內會更多注重自身的利益訴求,單方面倒向美日的概率並不大。在當前的形勢下,由於TPP、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不斷升溫,中國在東向、南向這兩個戰略上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與安全壓力。
㈡ TPP 的具體規則和 WTO 有什麼區別
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本是由2005年由紐西蘭、新加坡、智利、文專萊等四屬個蕞爾小國建立的一個小打小鬧的玩意,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是關稅減免,即成員國90%的貨物立刻零關稅,所有產品將在12年內零關稅。協議採取開放的態度,歡迎任何APEC成員參與,非APEC成員也可以參與。
TPP是一個高規格高質量的經濟組織。它不只是一個互免關稅協議,還包含了知識產權,環境保護,勞工權利,企業平等,金融監管,互聯網自由等等制度性內容,且執行嚴格。WTO成員國如果違反規則,只是不痛不癢長達兩年的申訴,再制裁黃花菜都涼了,除非該成員國自己退出,否則沒有任何懲罰措施能夠將成員國趕出WTO。而TPP成員國如果違反規則,會員資格將自動失效!
隨著2008年美國加入,2012年10月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入,2013年3月日本宣布開展加入談判,至此TPP共有12個成員國,這12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比重約40%。隨著TPP的擴大,韓國和台灣也火急火撩的加入,唯恐錯過規則制定身份的締約國地位。加上同步的歐洲TTIP建成,TPP已今非昔比,逐漸演變成一個涵蓋全球經濟的三分之二的大經濟貿易體。
㈢ 什麼是TPP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發展階段
2002年,紐西蘭、智利和新加坡首先在墨西哥APEC峰會上就建立FTA舉行了談判,汶萊於2005年4月加入談判並最終簽署協議。2005年7月,智利、紐西蘭、新加坡和汶萊四國簽訂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SEP)。由於該協議的初始成員國為四個,故又稱為「P4協議」。
2009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亞洲之行中正式宣布美國將參與TPP談判,強調將以此促進美國的就業和經濟繁榮,為設定21世紀貿易協定標准做出重要貢獻,要建立一個高標准、體現創新思想、涵蓋多領域和范圍的亞太地區一體化合作協定。與此同時,秘魯、越南和澳大利亞也宣布加入TPP談判,TPP談判由此實現了由「P4」向「P8」的轉變,並呈現亞太地區參與國家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TPP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
2005年5月28日,汶萊、智利、紐西蘭、新加坡四國協議發起跨太平洋夥伴關系,簽訂並生效的經貿協議,成員之間彼此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以及投資等領域相互給予優惠並加強合作。協議採取開放的態度,歡迎任何APEC成員參與,非APEC成員也可以參與。該協議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貿易區。
2006年5月1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對紐西蘭和新加坡生效,對智利和汶萊生效的時間分別為2006年11月8日和2009年7月1日。
2008年2月,美國宣布加入,並於當年3月、6月和9月就金融服務和投資議題舉行了3輪談判。
2008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參與TPP談判,並邀請澳大利亞、秘魯等一同加入談判。
2009年11月,美國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夥伴關系計劃,澳大利亞和秘魯同意加入。美國藉助TPP的已有協議,開始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全方位主導TPP談判。自此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開始進入發展壯大階段。
2010年,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成為TPP談判成員,使TPP成員數量擴大到9個。
2010年3月15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首輪談判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參與談判的共8個成員:美國、智利、秘魯、越南、新加坡、紐西蘭、汶萊和澳大利亞。此次談判將涉及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電子商務、服務和知識產權等議題。美國較為強調的內容包括推動清潔能源等新興行業的發展,促進其製造業、農業以及服務業的商品與服務出口,並強化對美國知識產權的保護。
2010年11月14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的閉幕當天,與會九國同意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提案,將於2011年11月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完成並宣布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綱要。
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決定加入TPP談判。
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經濟部宣布,墨西哥已完成相關手續,正式成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第十個成員國。墨西哥經濟部指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是有國際影響力的貿易組織,加入該協定為墨參與亞太地區經濟事務提供了平台,為墨西哥出口打開了新的機遇之門,也有利於發揮墨西哥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
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遺產部長莫爾(James Moore)代表國際貿易部長法斯特在溫哥華宣布,將正式加入《跨太平洋戰略夥伴關系協定》(TPP)。
2013年9月10日,韓國宣布加入TPP談判。
2015年10月5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已成功結束「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達成TPP貿易協定。
2016年2月4日,在紐西蘭奧克蘭,由TPP12個成員國代表參加的簽字儀式,《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正式簽署。
TPP協定需要各國立法部門(國會、議會)批准通過。但由於美國內部分歧大,加上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均反對,掌控國會參眾兩院的共和黨高層對部分條款不滿意,tpp在奧巴馬任內獲得國會批準的前景非常黯淡。
2016年11月10日,日本通過了TPP協議。
2016年11月11日上午,美國參議院議長米奇奧康納宣布,奧巴馬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計劃被正式擱置。
2017年1月20日,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就職當天宣布從12國的跨太平洋貿易夥伴關系(TPP)中退出。
2017年1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命令,標志美國正式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
㈣ Tpp是什麼意思呢
化工原料: 磷酸三甲苯脂 無色液體 相對分子量 368.4 420攝氏度分解 溶於:苯,醚,醇 磷酸三苯酯TPP 別 名: 增塑劑TPP 英文名稱: Triphenyl Phosphate 分子式: C18H15O4P 分子量: 326 物化性質:本品為白色無臭片或粉末結晶,不可燃,微有潮解性;熔 點50-51
㈤ 樂惠網TPP國際金融是傳銷嗎
這個在商務網沒登記
㈥ 最新縮寫TPP是什麼
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高調力推目前已有9個成員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強調將建成高水準的自由貿易區(FTA),十年內實現區內包括農業、製造業、服務業在內的的所有商品的零關稅,並涉及市場透明、金融監管等領域。同時,美國力邀日本加盟,但是作為亞洲第一大經濟體的中國卻沒有收到邀請函。 具體可以去FT中文網看!謝謝!
㈦ APEC與TPP有什麼關系
成的「非單邊的」、「約束性」的,這與APEC的原則相悖,行不通。如果按照其它更多成員的解釋,APEC內部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成果原則上也適用於外部的非成員。顯然,這會導致APEC成員對區外國家和地區的「搭便車」的顧慮。因此,APEC成員在制訂自己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單邊行動計劃時就會有所保留,這意味著只有大家在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方而的單邊行動計劃不超過各自在WTO中的承諾,才可能有效避免被非APEC成員(同時是WTO成員)「搭便車」的現象。
(二)背後的美中之爭:誰執牛耳?
美國在APEC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是柯林頓總統1993年倡議召開的西雅圖領導人峰會才真正提升了APEC合作的等級,並確立了在亞太地區實現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長期目標,此APEC一直圍繞該目標穩步前進,為全球多邊貿易體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此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認為,美國絕不是在APEC扮演一般成員的角色,而是要在APEC取得發號施令的霸主地位。隨著中國的世界影響日益擴大,國際社會開始高度關注中國准備扮演的角色。特別是美國更為關切,「如果美國繼續在亞太事務中扮演旁觀者,那麼中國將在亞洲全速崛起,而美國則將逐漸被邊緣化。」我國有人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應對現行國際經濟秩序的重構做出貢獻。在APEC體制下,中國應發揮積極主動的領導作用,APEC是中國一塊良好的「試驗田」。這一點也被中國近年的行動不斷印證,APEC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長期處於低潮,其貿易自由化進程十分緩慢,而在此次危機背景下啟動的「東亞一體化進程」卻年年有顯著進展,並形成了以東盟為核心、中國為主要推手的10+3(東盟10國與中國、日本、韓國)合作機制(東亞自由貿易區),10+3之後,又成立了10+6的「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系」,涵蓋了東盟10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紐西蘭的關系,中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0+3和10+6機制發展勢頭遠超APEC,並事實上影響和決定著APEC的進程。而且不論10+3或10+6,美國都不在其內,說明中國是有能力在亞太地區發揮重要作用的。這都使美國的心態失衡,因為美國事實上已被排除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之外,制約了其在亞洲發揮的作用。特別是2010
年
1
月
1
日,
有
19
億人口和
6
萬億美
元
GDP
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對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
響。
雖然,
名義上是東盟主導整個東亞一體化進程。
但是中國的影響力始終是美
國關注的焦點。美國要想削弱中國的作用,必須另闢蹊徑,通過推動建立
TPP
,
尋求逐步恢復其在亞洲的威信和主導地位。實際上,美國一直在從事著「弱化」
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實際行動,
布希政府早在
2006
年
APEC
峰會上就大力提
倡在
APEC
框架
內推
進貿易
自由
化,
建立
亞太自
由貿
易協
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of Asia-Pacific
,
FTAAP )
,不過當時的響應者寥寥無幾。
2006
年
河內會議之後,
美國對
FTAAP
的熱情明顯消退,
此時,
已生效一年的
TPP
進入美
國視野,
其許多特點符合美國的胃口和用意,
具備了抗衡東亞一體化的基礎,
但
缺點是太小,
必須將其做大做強,
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最好的途徑是美國自己進
去,再拉上
APEC
的拉美成員構成「太平洋集團」,再加上日本、韓國和部分東
盟成員,
組成實力強大的一體化組織,
這樣才能抗衡中國所推動的東亞一體化進
程。於是「奧巴馬政府在對
TPP
做了充分的評估和與國會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後,
對
TPP
表現出了充分的興趣」
。
所以,
美國力挺
TPP
的根本原因是要鞏固其在亞
太地區一體化中的核心領導地位,
不使大權旁落,
最終實現夢寐以求的
「太平洋
共同體」目標。於是乎,「以
FTAAP
為基礎建立的
TPP
有替代
APEC
的潛在的可
能性」。
因此,美國通過TPP談判對「中國一東盟FTA」和中國有重要影響力的APEC起到制衡作用,這對一直謀求推動東亞經濟合作的中國而言,將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中國要正視這種咄咄逼人的壓力和背後的政治因素,積極予以應對。
㈧ TPP是什麼意思
TPP是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縮寫即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也被稱作「經濟北約版"。
TPP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權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決定加入TPP談判,而中國大陸沒有申請參與TPP談判。2013年9月10日,韓國宣布加入TPP談判。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將突破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達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務在內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將對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可能將整合亞太的兩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亦即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和東南亞國家聯盟重疊的主要成員國,將發展成為涵蓋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大多數成員在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成為亞太區域內的小型世界貿易組織(WTO)。
㈨ 為什麼說TPP是針對中國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TPP(環太平洋自由貿易協議)的統一監管標准,它包括:貿易和服務自由(禁止各種門檻)、貨幣自由兌換(禁止操縱匯率)、稅制公平(禁止補貼)、國企私有化、保護勞工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原創、反對山寨)、保護環境資源(不準污染地球生態)、信息自由(包括新聞自由、互聯網自由等等)…看過之後,你會發現中國全部違反這些條件。
這一切源於中國是個權力型社會,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無處不在,引發很多人為的問題,對內對外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式效應。
我們僅以人為控制匯率、讓人民幣貶值「促進出口」為例:
也許有人會說,貨幣貶值促進了中國的出口,這不是好事嗎?非也!
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外貿的真相:中國生產的出口商品被美國等外國人廉價買走了,但中國企業卻得不到美元,因為外匯管制,美元經過海關全部被官府截留,然後開動印鈔機,按1:X的比例(比如1:8或1:6)印人民幣給外貿企業繼續買東西出口。於是匯差越大(貶值越大)、出口商品越多,留在國內的商品就越少、官府印的人民幣也越多,錢多貨少,物價自然上漲,也推動了房價的飈漲(如圖所示)…
可見,中國的外貿企業根本就掙的不是外國人的錢,而是通過第三隻手在偷我們老百姓的錢!它們是寄生蟲,是寄生在我們中國百姓身上的吸血蟲!換言之,中國外貿企業是以犧牲中國百姓的利益存活著的,它們「出口創匯」越多,對中國百姓越不利。
為了多「出口創匯」,就必須維持人民幣的貶值,因為人民幣越貶值,在國際貿易上價格就越便宜,也就越有所謂的競爭力。
我們具體來看一下人民幣貶值對各方的影響:
1、對美國:對美國百姓有利的是得到了中國的廉價商品,但卻使美國企業喪失了競爭力,結果造成企業倒閉、失業率增加和因中國多出少進造成的巨大貿易逆差,長期下去對美國經濟是種釜底抽薪式的沉重打擊,最後吃苦頭的還是美國百姓;
2、對中國:因為人為地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出口越多,央行印的人民幣就越多,外匯儲備增長的同時對內貨幣貶值也就越多,造成物價、房價飈漲,GDP增長其實很大部分就是來自物價、房價的上升,這就是為什麼GDP越增長百姓生活越艱難的真正原因。辛苦的勞作趕不上貨幣的貶值。
由此可見,人民幣貶值對中美百姓都是不利的,只有對中國政府有利,因為政府既有了印鈔的理由,也保持了外貿和GDP的增長,政績卓然,可說是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但百姓得到了什麼呢?除了因GDP連年增長造成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就是一生積累的財富被大肆的印鈔而貶值殆盡(如圖所示)。
這種損人不利百姓的做法一般中國人並不知道,但稍有經濟金融常識的人都明白。但明白又有什麼辦法改變呢?中國百姓沒辦法,但外國人和美國人有辦法,這不,TPP就是為了應對中國的這種做法應運而生了。這也是吃盡苦頭後的一種不得已。
當然,起初外國人和美國人也沒辦法,因為WTO協議里並沒有嚴格的監管標准,誰讓中國加入WTO呢?所以起了貿易爭端就只好打曠日持久的貿易官司,好不頭痛!
當然,這期間美國和許多國家也想從源頭上改變這種狀況,比如要求中國匯率市場化(這在中國被解讀為「強迫人民幣升值」,雖然匯率市場化的初期肯定是人民幣升值)。我們知道,我們的政府並沒有同意匯率市場化,但迫於美國的壓力也讓人民幣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對外升值,但當發現對外貿易下降影響到GDP時,又人為地進行了大幅貶值,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市場動盪。這也是促使環太平洋12國在談判了5年都沒進展的情況下突然達成了TPP協議的重要原因。
以上還只是匯率操縱一項對國內外產生的影響。其它如貿易和服務自由(禁止各種門檻)、稅制公平(禁止補貼)、國企私有化、保護勞工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原創、反對山寨)、保護環境資源(不準污染地球生態)、信息自由(包括新聞自由、互聯網自由等等),對中國政府而言都是要命的,是決不會答應的。這些因素加起來所造成的貿易不公對國內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和深遠的,而讓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也難怪人家決心要「另起爐灶」了。
㈩ 美國力推tpp和ttip是什麼意思
tpp就是跨太平洋夥伴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內目前重要的國容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等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ttip就是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指美國和歐盟雙方通過削減關稅、消除雙方貿易壁壘等來發展經濟、應對金融危機的貿易協定。該協定的談判在2013年6月啟動。談判一旦達成協議,意味著歐美自貿區成形。這將一舉成為世界上最發達和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對歐美經濟乃至全球貿易格局和規則的演變無疑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及時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