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歸應屆生平均薪酬多少
據悉,海歸創業呈現年輕化,近七成創業者在30歲以下,海歸應屆生首份工作的平均實際薪版酬為權7306元。
據悉,2017年畢業的留學生在國內就業的平均期望薪酬為8315元,同比下降3.3%,其中,期望第一份工作薪資在1.5萬元以上的人數佔比由2016年的13.8%降至11.6%,而期望薪資低於8000元的人數佔比則從41.2%升至45.4%。
國內發展很不錯的。
2. 海歸就業起薪怎麼樣
近年來,回國發展的海歸人數激增。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已達63.22萬人,預計至2015年,留學回國人員新增人數將達到50萬人以上。
今年的《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以全國7000餘名各行各業的海歸為樣本,由國際教育研究院聯合海外院校及教育機構共同研究完成。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中國海歸的職場生存現狀。盡管留學的熱潮依舊不減,海歸的壓力卻逐漸增大,迫使相當數量的海歸成為呆在家中的剩男剩女。
調查顯示,眼下有七成海歸主動選擇回國就業,而他們提出的月薪要求從3000-10000元不等。從調查結果來看,海歸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而月薪在3000-10000元這個區間的占受訪者的71%,他們之中有近六成是普通員工;月薪上萬的僅佔15%,這部分海歸一般擔任主管、經理級別的職務;真正的高薪人群僅有6%左右,基本為企業主、合夥人或是CEO等高管。
據受調查者透露,現在進入世界500強和國內科研機構以及大型國企的難度越來越大,這也迫使他們必須對薪金的要求越來越趨於理性。調查發現,海歸的就業渠道越來越寬泛。數據顯示,有多達46%的海歸在民企找到了職業發展的平台。當然,外資、合資企業仍然是海歸們的首選。
專家強調,海歸的薪資水平實還與他們的歸國時間長短、留學國家、所在行業、所學專業有很大關系,需要綜合看待,不能一概而論。
大海歸是指在國外留學多年,同時具有國外工作經驗,他們往往具有很強的專業能力和良好的知識結構;或者是一些職場人士選擇在國內工作一段時間後出國去充電,攻讀碩士以上學位,這類海歸是就業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人群,占據了職場金字塔的頂端,不僅是國內急需的人才,也是國內外企業爭奪的對象。此調查結果還證明,普遍大海歸月薪在10000-30000元甚至在30000以上。
小海歸則是學成回國、與國內應屆畢業生等值的海歸,他往往高中或大學畢業後就直接出去留學,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他們由於缺乏工作經驗,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僅與國內應屆畢業生類似,在本次調查中,這部分受訪者佔43%,他們的薪金則在3000-5000元之間。據《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調查顯示,近半海歸是小海歸,工資並不比國內畢業生高。
來自南京的小海歸小林就表示,出國前他就給自己設定了目標。去澳洲讀金融碩士期間,他不放過每個學習機會,盡可能多地了解銀行的運作。現在,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和規劃,如願以償成為國內某知名銀行的大客戶經理。
金融業依舊熱門80後海歸核心競爭力將逐步顯現
在去年公布的《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中,海歸從事的行業主要分布在金融業(22.95%)、製造業(16.39%)、文化體育教育娛樂業(16.39%),以及電信及電子信息服務業(8.20%)等。而今年的調查報告中,盡管海歸就業的行業比例有所微調,但排位沒有太大變化,金融業仍是海歸們的最愛,佔21%。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業從16.39%下降到了5%,成為降溫最快的行業。
此次調查中,受訪者年齡集中在20-30歲之間,大部分為80後,有專家表示,這一代海歸有想法,有主見,但是,面對社會時獨立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不過專家也指出,80後海歸擁有良好的外語應用能力,有著國際化視野和國際人脈,擁有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溝通的能力和更強的創新精神,由於留學經歷開闊了視野,儲備了知識能量,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能高瞻遠矚,胸懷遠志,可以說,這就是新一代中國海歸在職場上的核心競爭力,這些優勢將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逐步顯現出來。
3. 6
剛剛,問了下。
國內大概就20000打頂了.
莪估計不是很高.
和莪在歐洲德那個公司是4000歐圓半個月.
但是那邊消費也高了點.
唉,先在外面打拚下把.到時候回國創業.
4. 海歸初就業工資是多少
根據獵聘網發布的《2018年海外留學生回國趨勢報告》顯示:有6成以上的海歸平均年薪在10w元以下。
在51w的回國大軍面前,這樣的數據,無疑給了每一個出國深造回來的留學生,一個沉重的打擊。
同樣是留學生,為什麼差距會這么大?那些年薪20w+的人,究竟做對了什麼?
首先選擇風口行業、熱門崗位
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那些回國後拿高薪的留學生,大多都順應風口,選擇了正確的行業和崗位。
去年紅極一時的區塊鏈,從業者年薪一度可達到30-100w,但現在熱潮退去,陷入沉寂。近兩年興起的直播行業,先入場者均掙得盆滿缽滿,而現在再去做,難度要大得多。
風口行業能帶來的,是最快最直接的收益。選擇對,一年的收入,甚至比在一些行業深耕十年都要多。
「新零售」「共享經濟」「人工智慧」等都是今年的熱詞,與之對應的的行業都有一定的薪酬優勢,如果把握好機會進場,你的薪資、發展都能夠超越大部分同齡人。
如果說發現風口需要一定的行業知識,那選擇熱門崗位,並不是什麼難事。
不同公司的熱門崗位都不相同,我們要盡量去公司的核心崗,這種崗位更受重視,薪資待遇、發展前景都比普通崗位好很多。
比如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崗、戰投崗;快消的管培生、市場崗;咨詢公司的咨詢顧問等等。校招中,核心崗位和邊緣崗位的薪資差,會差出5k-1w甚至更多。
然後選擇對的城市,和選擇行業同樣重要
對於剛畢業的留學生來說,選對城市意味著,能得到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各個行業在不同城市,薪酬水平和發展前景都有較大的區別,除了和城市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外,也和地方性的政策和地域資源條件等因素相關。
每個城市都有其重點發展的行業,像是北京的科技創新、互聯網、影視傳媒,上海的金融、外資以及物流,再像是深圳的電子通信、地產,廣州的互聯網、傳媒。
依附於城市的行業現狀,才能讓你的發展更加順利。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線城市外,不少新一線城市的實力也不容小覷,一些互聯網大廠的總部都設在那裡:
阿里巴巴、網易都在杭州,螞蟻金服、錘子科技在成都,蘇寧、途牛在南京等...
選擇適宜自己發展的土壤,你的求職之路才算打下一個穩固的根基。
最後了解國內求職市場,避免求職尷尬
做好選擇後,更加關鍵的是做好針對性的准備。很多留學生的共性問題是,對國內求職市場非常不了解。
5. 金融會計留學回國薪水是多少
具體薪水,這沒有一個定額,具體是因企業而定,留學實習生一般是3千5,至4干。實習結束就看你的個人能力問題,能給公司帶來多少利潤。利潤大,豐厚回報也大。這是成正比的!!!
6. 請問 海歸 金融 博士 國內 薪水 多少啊,總收入呢
海龜、博士=浪費了大把青春。我剛回國才2000多,加上雜七雜八的補助,再扣掉5險1金,到手就專3000多,慢慢的才明白屬什麼學位、學歷都是一些不知所謂的東西,工作的經驗才是最重要,有經驗給企業創造效益,老闆領著包來給發錢。
7. 德國海歸金融學碩士,在國內工資待遇多少.
德國海歸金融學碩士,在國內工資待遇一般為年薪二十萬元至二十五萬元人民幣。
8. 會計學與金融學薪資待遇(年薪比較)
這個沒法回答,會計的范圍小點,但金融實在太大了
隨便給你說幾個我的專經歷吧
浙大金融本科屬,海外一流大學碩士,cfa,海外基金公司實習。如果在國內做財務主管(500強),工資大概20萬一年。如果做基金分析員,一年35萬。做交易員,工資稍微高一點,但獎金非常非常可觀,我見過年景好的時候,有的人一次性可以拿到5年的工資作為獎金...
9. 海歸碩士生去花旗銀行工作,修得的是金融專業且已經考取會計證等相關證件 能做些什麼工作 報酬多少
能做些什麼工作看花旗銀行的招聘信息吧,上面有條件的,滿足就可以。
我了解版到的北京Citibank花旗銀行權的具體薪水如下:
|收入最高的應該是前兩年能有80000-1000000吧。研究生前兩年的工資在平均50000-80000左右,包括你全年所有應發的錢。
另外總行比分行收入高。 一般能給4000左右吧,一開始也就2000多,高不出太多, 本科是3500,一年後4000多。碩士的話高那麼10000來快吧。第一年為試用期,准確地說是類似於「實踐性」培訓(輪崗培訓)一月1900元。從次年開始每年年薪大約4-5萬元。
10. 金融專業畢業生月薪多少
金融學在古代不是獨立的學科。如在中國,一些金融理論觀點散見在論述「財貨」問題的各種典籍中。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形成於西方,叫「貨幣銀行學」。近代中國的金融學,是從西方介紹來的,有從古典經濟學直到現代經濟學的各派貨幣銀行學說。
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後,「貨幣信用學」的名稱逐漸被廣泛採用。這時,開始注意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下的金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並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一些理論問題加以探討,如:人民幣的性質問題,貨幣流通規律問題,社會主義銀行的作用問題,財政收支、信貸收支和物資供求平衡問題,等等。不過,總的說,在這期間,金融學沒有受到重視。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金融學建設進入了新階段,一方面結合實際重新研究和闡明馬克思主義的金融學說,另一方面則扭轉了完全排斥西方當代金融學的傾向,並展開了對它們的研究和評介;同時,隨著經濟生活中金融活動作用的日益增強,金融學科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這就為以中國實際為背景的金融學創造了迅速發展的有利條件。
金融學研究的內容極其豐富。它不僅限於金融理論方面的研究,還包括金融史、金融學說史、當代東西方各派金融學說,以及對各國金融體制、金融政策的分別研究和比較研究,信託、保險等理論也在金融學的研究范圍內。
在金融理論方面主要研究課題有:貨幣的本質、職能及其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銀行的職能以及它們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質和作用;在現代銀行信用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貨幣流通的特點和規律;通過貨幣對經濟生活進行宏觀控制的理論,等等。
金融學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
金融市場學(en:Financial market)
公司金融學(en:Corporate Finance)
金融工程學(en:Financial Engineering)
金融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ics)
投資學(en:Investment Investment)
貨幣銀行學(en:Money, Banking and Economics)
國際金融學(en:International Finance)
財政學(en:Public Finance)
保險學(en:Insurance Insurance)
數理金融學(en:Mathematical Finance)
金融計量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etrics)
[編輯本段]分類
金融學(Finance)的定義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且用來定義學科的術語對該學科的發展方向會有極其重要的影響。Webster字典將「To Finance」定義為「籌集或提供資本(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華爾街日報在其新開的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的固定版面中將(公司)金融定義為「為業務提供融資的業務(Business Of Financing Businesses)」,這一定義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實業界的看法。代表學界對金融學較有權威的解釋可參照《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Money And Finance) 的「Finance」相關詞條。由斯蒂芬•A•羅斯(Stephen A. Ross)撰寫的「Finance」詞條稱「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點和方法論而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中心點是資本市場的運營、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其方法論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定價。」羅斯概括了「Finance」的四大課題:「有效率的市場」、「收益和風險」、「期權定價理論」和「公司金融」。羅斯的觀點,集中體現了西方學者界定「Finance」倚重微觀內涵及資本市場的特質。
在國內學界,對「Finance」一詞的翻譯及內涵界定存在較大爭議。總覽50多年來國內出版的各類財經專業辭典,「Finance」一詞的漢語對譯主要有「金融」、「財政」、「財務」、「融資」四種。相對而言,後三種譯法用途相對特定,唯有「金融」頗值商榷。「金融」就其理論內涵來說,在國內具有轉軌經濟背景下的典型特徵。基於貨幣、信用、銀行、貨幣供求、貨幣政策、國際收支、匯率等專題的傳統式金融研究,對於「金融」一詞的代表性定義為「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劉鴻儒,1995),並不突出反映資本市場的地位。一般而言,國內學界理解「金融學(Finance)」,主要以「貨幣銀行學(Money And Banking)」和「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兩大代表性科目為主線。其原因大致有二:在視資本、證券為異類的歷史環境下,由政府主導的銀行業間接融資是金融實踐的中心內容。與此相適應,針對銀行體系的貨幣金融研究成為金融學絕對主導。二是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國策導致將對外貿易加強,國內高校相應大面積開設以國際收支和貿易為核心的「國際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專業。
令人尷尬的事實是,基於以上兩大學科界定的(國內)「金融學」,今天看來卻恰恰不是Finance的核心內容。西方學界對Finance的理解,集中反映在兩門課程:一是以公司財務、公司融資、公司治理為核心內容的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二是以資產定價(Asset Pricing)為核心內容的Investments,即投資學。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很多學者將Corporate Finance譯作「公司財務」或「公司理財」,很容易使人誤解其研究對象為會計事項,今後應予修正。總體觀之,國內所理解的「金融學」,大抵屬於西方學界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內容。而西方學界所指的Finance,就其核心研究對象而言更側重微觀金融領域。
鑒於以上分析,我將金融學(Finance)分為三大學科支系: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數學、法學等學科互滲形成的交叉學科。這種界定對於澄清目前中國學術界的金融學定義之爭應有所幫助。
1、微觀金融學(Finance)
也即國際學術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個大的方向。微觀金融學科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內。微觀金融學是目前我國金融學界和國際學界差距最大的領域,急需改進。
2、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
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我個人認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Financial Market And Intermediations )等等。這類研究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和經濟系內。第二類是國內學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學」,包括「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等專業, 涵蓋有關貨幣、銀行、國際收支、金融體系穩定性、金融危機的研究。這類專業通常設在經濟系內。
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在中國有特別的意義。這是因為微觀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是有效市場理論,而這樣的市場在中國尚未建立,所以公司和投資者都受到更大范圍的宏觀因素影響。金融學模型總會在開始說「讓我們假設……」,例如,以金融的範式——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例,詹森(1972)歸納出CAPM建立在下述七個假設上:所有投資者追求單周期的財富期望效用最大化;根據期望收益的均值和方差選擇資產組合;可以無限量地拆借資金;對所有資產的收益回報有相同的估計;他們是價格的接受者,資本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資產總量是固定的,沒有新發行的證券,並且證券可以完全分離,交易無成本;最後,資本市場無稅收。這些假設顯然過於苛刻,尤其在中國這樣的不成熟市場更難成立。
諸如此類的假設,側面反映了宏觀經濟體制、金融中介和市場安排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我這里所定「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內容。我們必須重視對這些假設本身的研究。
3、金融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科
伴隨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學科交叉成為突出現象,金融學概莫能外。實踐中,與金融相關性最強的交叉學科有兩個:一是由金融和數學、統計、工程學等交叉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學(Financial Engineering)」;二是由金融和法學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學(Law and finance)」。金融工程學使金融學走向象牙塔,而法和金融學將金融學帶回現實。
數學、物理和工程學方法在金融學中被廣泛應用,闡述金融思想的工具從日常語言發展到數理語言,具有了理論的精神與抽象,是金融學科的一個進步。當我開始涉足金融學理論時,正是將物理和應用數學應用於金融模型的高峰期,比如使用差分、偏微分方程和隨機積分等數學工具描述股票走勢、收益率曲線等。我讀金融學博士時的一個同窗是義大利人,他本科學的是物理,之所以選擇金融,是因為期望金融能成為20世紀後期的物理學。11年後的今天,事情並沒有像他當初預期的那樣,物理和數學並未能統治金融學,完美的金融模型並沒有出現,金融學經歷了對物理和數學的狂熱期後,回歸到了基本面分析的基礎上。
那為什麼高深的數學和物理方法在金融研究中作用有限呢?金融是藝術(Art)而非科學(Science)。物理學理論模型使用確定性的參數,而金融學研究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所以不存在完美的金融模型來指導實踐。科學利用理論模型引導人們的認識由未知走向已知,而金融利用理論模型從一種期望變成另一種期望——如股票定價、期權定價模型的參數分別是期望紅利和期望收益變動率,永遠是一個不確定性。
基於以上原因,加之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等金融工具的缺乏,估計金融工程學在中國近期不會有太大的現實意義。金融學人應該學會「走過數學」(Go Beyond Mathematics)。另一方面,我國金融改革實踐的發展卻亟需法和金融學的理論指導,可以預見法和金融學在我國將會有相當發展。
我國目前金融改革的結構性難題大多都同時涉及法律和金融兩方面問題:如在轉型期的法律體系下,什麼樣的金融體系最能有效配置資源?怎樣為解決銀行壞帳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等金融創新提供法律支持?怎樣修改《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和《商業銀行法》等法律中不合時宜的條款,激勵金融創新?等等。類似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界近年來已成風潮,而且逐漸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謂之「法和金融學(Law And Finance)」。
「法和金融學」是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法和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的延伸,Rowley(1989)把法和經濟學定義為「應用經濟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方法考察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結構、程序和影響」,法和經濟學強調法學的「效益」:即要求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都要有利於資源配置的效益並促使其最大化。法和金融學有兩大研究方向:一是結合法律制度來研究金融學問題,也就是以金融學為中心、同時研究涉及的法律問題,強調法律這一制度性因素對金融主體行為的影響,這也是本叢書的核心任務。二是利用金融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法學問題,本叢書同時覆蓋這方面的重要問題,例如金融立法和監管的經濟學分析。
法和金融學對中國的金融創新和司法改革意義尤為深遠。目前,這門學科在我國尚屬空白,吳敬璉教授和江平教授最近已開始倡導經濟和法的融合研究,不過目前學術界的研究還停留在概念引進階段,其對實際工作和教學科研的意義尚未顯露。換言之,要實現法和金融學由概念詮釋到實務操作、教學普及直至學科發展的躍升,學界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從頭作起。
[編輯本段]金融學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保險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金融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金融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業務的基本能力;
3.熟悉國家有關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就業前景分析
從近幾年就業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畢業生通常有這些流向:
1、商業性質的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建設、農業銀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如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保險等;
3、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4、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7、國家公務員系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銀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出版傳播機構等。
報考建議
1、職業導向:
從上面的就業流向可以看出,職業方向和報考專業有很大的聯系。因此如何你准備從事基金類工作,報金融工程方向比較好;如果你想到保險公司工作當然要選擇保險方向。
2、學校導向:
首先,報考時盡量選擇名校。現在金融行業都有「名校情結」,企業在選擇學生時,比較看重學生就讀的院校,一般情況下會選擇比較知名的,如中央財經大學、人民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的學生,因為這些學校已經在企業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口碑。
其次從人際關系方面考慮你所報考的院校。最好是選擇傳統上具有優良的金融學教育積淀的學校,比如一些著名財經類專業院校,如上財、中財,或是金融經濟類傳統較好的綜合類大學,比如復旦、南開。這樣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經濟界有一定的校友資源,對於未來就業好處頗多。
第三,學校的地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你所要報考的院校,應該在你未來准備發展的地區或附近。因為學校在該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樣在你畢業之後會方便你到該地區擇業。比如考上海的學校就把目標定在上海發展。2020年,上海將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看,其金融人才都在30萬人以上,而目前上海市的金融從業人員在10萬人左右,上海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人才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級金融人才更是短缺。
3、專業導向:
既然你准備在這個行業發展,那麼選擇什麼專業方向更符合你的發展目標呢?從當前的金融學科專業分布來看,比較有發展前景的專業方向有:公司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場、保險精算、證券投資等。
目前基金市場最為活躍,而熟練的基金經理人只有3000人左右,人才缺口過萬;目前中級基金經理人的年收入已經達到40萬元.而擔任高級職位的經理人年薪已經突破百萬元,可見金融行業是一座未開採的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