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國際金融與匯率理論研究

國際金融與匯率理論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05 17:28:24

國際金融研究中匯率的地位與作用開題報告怎麼寫

國際金融研究開題報告: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對外開放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由此使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等國際金融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初只有少數人關心的「高雅藝術」,變成了與千家萬戶的飯桌和錢袋密切相關的大眾問題。匯率、國際收支、跨國資金流動以及外匯儲備等國際金融問題,成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被重點關注的對象。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國際金融問題成了媒體關心的焦點。在此過程中,各種研究呈現出爭論迭起、眾說紛紜的景象,這就引發我們思考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國國際金融研究,使我國國際金融研究上升到一個新台階這一問題。

國際金融研究:
《國際金融研究》匯集國內外專家學者,整合國內外研究力量,對國際金融經濟的理論、戰略、政策進行系統研究,同時開展一些金融專項課題研究活動;、強化理論前沿研究,向政府部門提供金融領域的信息和建議,為制定有關決策提供依據。

㈡ 國際金融學簡答題 國際借貸理論中影響匯率的因素

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人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第二,利率。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第三,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竟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第四,政治局勢。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

㈢ 國際金融匯率問題

這道題,只有銀行在做實際業務中才會碰到。
一個遠期外匯交易,客戶的交割日非固定,而對於銀行來說,為了控制交易風險需要將頭寸對應賣出,需要按固定交割日對外平盤,存在客戶交割日和銀行交割日錯配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銀行會採用給客戶在擇期期限段最差的報價作為風險補償。
1、客戶做即期至1個月的擇期交割。
由於即期至1個月遠期價格的變動基本是線性的,因此只需比較即期匯匯率和1個月的遠期匯率,按孰差原則給客戶報價。客戶買入歐元,銀行賣出歐元,採用的是EUR/USD的銀行賣出價,即期賣出價為1.2630,1個月的賣出價為1.2680,因此按1.2680的報價給客戶,客戶到期需要支付126.80萬美元。

2、客戶做1個月指3個月的擇期交割。
客戶賣出歐元,銀行買入歐元,採用的是EUR/USD的銀行買入價。1個月的報價是1.2662,3個月的報價是1.2758,銀行買入需要用低的價格,因此給客戶的報價是1.2662。到期交割時,客戶收取126.62萬美元。

1、貨幣對A/B=BID價/ASK價,BID價指的是銀行買入A貨幣賣出B貨幣採用的匯率;ASK價是指銀行賣出A貨幣買入B貨幣的報價。本題中的貨幣對為EUR/USD,根據上述原則就可以得出BID/ASK報價。
2、遠期報價。遠期報價=即期報價+掉期點
掉期點也有BID和ASK價。掉期點的BID/ASK報價,
如果掉期點BID價<ASK價,說明遠期升水,遠期匯率BID價=即期匯率BID價+掉期點BID價;遠期匯率ASK價=即期匯率ASK價+掉期點ASK價。
如果掉期點BID價>ASK價,說明遠期貼水,遠期匯率BID價=即期匯率BID價-掉期點BID價;遠期匯率ASK價=即期匯率ASK價-掉期點ASK價。
本題中EUR對美元匯率遠期升水。

㈣ 國際金融(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三章外匯與匯率的知識點有哪些

國際金融(第二版)這門課第三章外匯與匯率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外匯與匯率概述,第二節匯率的決定與變動,第三節外匯匯率理論,討論活動,。

㈤ 求國際金融論文,關於匯率風險

國際收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收支即「一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商品、債務和收益的交易以及債權債務的變化」。國際收支一般按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計算。一國的國際收支不但反映它的國際經濟關系,而且反映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
國際金融相關書籍
國際金融相關書籍
長期以來,國際收支的主要問題是:許多國家國際收支不平衡,各國為調節、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常常產生許多矛盾和斗爭。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經常現象,要做到收支相抵、完全平衡十分困難。但是,無論是逆差還是順差,如果數額巨大且又長期持續存在,都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後果。因此,各國政府大都會採取各種干預措施,力求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一國採取措施往往會引起其他有關國家相應採取對抗和報復行動,從而減弱或抵消該國調節措施的作用。而且,有時調節國際收支的辦法又同發展國內經濟的要求背道而馳。譬如提高利率,若恰逢經濟復甦時期,這一措施就會大大影響經濟的恢復;而經濟復甦受阻,又會影響國際貿易的增長。
一國的國際收支與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有所區別。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國的貨幣資金收付行為,國際收支平衡表則是將一國一定時期(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的國際收支情況分別按不同項目編制的記錄和統計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綜合反映一國同外國在一定時期內貨幣資金往來的全面情況,因此各國都很重視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工作。
運用外幣進行計價收付的交易中,經濟主體因外匯匯率的變動而蒙受損失的可匯率風險-上證指數能性。交易風險主要發生在以下幾種場合:
(1)商品勞務進口和出口交易中的風險。
(2)資本輸入和輸出的風險。
(3)外匯銀行所持有的外匯頭寸的風險。

㈥ 國際金融問題:匯率決定的因素是什麼

在現代經濟學中,匯率是最沒有共識的理論。其中一個理論認為匯率是由購買回力平價、利率平答價來決定的,哪個國家通貨膨脹率高,貨幣就會貶值。為此,經濟學家們甚至提出了漢堡包指數,據此來判定世界各國匯率的高低。有人認為從長期來看這個理論是成立的:通貨膨脹變化是因,匯率變化是果。但實際上匯率變化通常要比通貨膨脹變化快得多。而且決定匯率的因素很多,除了通貨膨脹肯定是一個因素;另外一國貿易狀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再就是國民經濟增長率;一國的利率水平;最後可能更重要的是所謂自我實現的心理驅動因素,就是預期。還有一個極端的理論認為匯率完全是炒作的,毫無規律,這就所謂是隨機遊走。應該說,實際情形應該介於這兩者之間,匯率變動主要受少數壟斷金融機構左右,包括外匯市場在內的國際金融市場是一種壟斷競爭的格局。也就是說,國際金融市場大的走向,主要由幾個金融大國的政策決定,小國基本上沒有多少游戲的空間。
網上網路的,希望能幫到你一點

㈦ 國際經濟學的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並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出一個重要特徵,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濟國際化對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出了客觀要求。隨著電訊技術的普及和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跨國銀行空前的海外擴張,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積極開拓、控制新興市場等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迅速。此外,各國金融管制不斷放鬆,國際投機活動的加劇,以及為逃避各國政府種種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舉措國際金融一體化趨勢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國際金融一體化一個高潮,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一般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進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面的經濟合作並到任何一國或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動狀態。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
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對國際經濟體系構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首先,世界金融一體化使得主權國家金融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削弱,由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國際金融一體化加深了世界各國在經濟領域內的相互依存,各國所執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和國際儲備的管理營運,都將對其他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已經成為各國中央銀行不得不共同處理的問題。其次,國際資本力量的強大於國家主權的相對弱化,冷戰後,國際市場的統一、金融自由化的加快、技術革命的促動,使國際資本空前擴張。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場合下,資本力量已經超越了國家力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巨額資本高速遊走,瞬息萬變,資本的擴張和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改變了政府發揮作用的環境,增加了政府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變數,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被嚴重削弱(如國際資本流動的「溢入溢出效應」對主權國家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
這些巨額流動資本完全是在任何單個民族國家的管轄的范圍之外發揮作用。而民族國家,包括是最發達的國家,無論從實力、理論、法律還是從技術上都無法做到防範於未然,都無從控制國際游資的沖擊。最後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升了國際金融組織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權力地位,在特定的時期對於民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提出了挑戰(如IMF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表現)。由於金融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國別化之間的矛盾加劇,呼喚全球性的金融體制,監管體系與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這必將導致各個民族國家金融決策主權的某種弱化,必須肯定,從長遠看來,這種弱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是這種主權的讓渡必須是相互的和對等的,不能被某種強權,尤其是金融霸權所利用和濫用。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上巨額游資的存在對於民族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了挑戰。表現在①巨額資本快速的流入流出對於主權國家經濟的巨大影響。②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戰略上的失誤及經濟結構上的缺陷,成為易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對象。其次,金融創新促進了世界金融一體化,也對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挑戰。①金融創新加劇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由於國際金融傳導機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國家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國際金融風險。②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不僅為國際游資對主權國家進行沖擊提供了手段,而且使得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直接掠奪一國的財富成為可能。
再次,國際金融體系內的權力分配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隨著世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權力分配更加有利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操縱著國際金融體系中游戲規則的制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領域內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不斷加深。在國際金融體系存在著巨大的結構性缺陷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將始終面臨著金融風險對於經濟安全的挑戰。 二戰結束以來,金融霸權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冷戰時期,兩彈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強國爭霸的戰略領域。在冷戰之後,特別是在實際之交的今天,信息業與金融業則成為全球戰略的基礎。今天,世界上所有的經濟發達國家,無不力圖搶占現代金融的制高點。前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哈佛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與重建世界秩序》一書中列舉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個戰略要點,其中第一條「控制國際銀行系統」、第二條「控制全部硬通貨」、第五條「掌握國際資本市場」都與國際金融領域有著密切的關系。冷戰後,由金融霸權所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呈現兩種趨勢,一是發達國家內部對金融權力的爭奪日趨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權又聯合起來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控制。70年代末,以格拉斯為首的一批美國左派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權」的概念,所謂金融霸權是指以大銀行家和大機構投資者為核心的金融寡頭及其政治代表,通過控制經濟活動施以重大影響並以此牟取暴利或實現其他政治、經濟目的的一種社會關系。金融霸權理論認為,金融霸權的權力主要在於①控制貨幣資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利用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業趨於壟斷。金融霸權控制企業的兩種工具是控制資本流動並設置金融市場各種參數。金融霸權對國際關系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控制國際資本流動,二是進行國際金融投資,三是操縱各種國際經濟組織。
隨著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金融霸權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後果日趨凸現。從對國內經濟結構影響來看,金融霸權通過控制資本流動,不僅可以改變左右一國的產業結構對各個部門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還會促成泡沫經濟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並影響政府的行為。從對國際經濟影響看,金融霸權控制國際資本流動的直接後果是加劇國際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權會以通過各種形式從發展中國家抽走極為稀缺的資金,同時又會扭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使其經濟與社會失衡加劇,最終導致南北國家經濟差距不斷擴大。 保羅·克魯格曼在最新出版的《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應以短期的救火態度來看待1997年以來的危機,而應認識到一個國家經濟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兩難選擇的三個方面,即「三難選擇」是當今國際經濟體系的內在特性。所謂「三難選擇」,即克魯格曼早些時候所說的「永恆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個目標中,只能達到兩個,不能三個目標同時實現: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克魯格曼認為歐洲貨幣聯盟和歷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選擇「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中國大陸則是選擇「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即只開放「經常帳戶」,不開放「資本帳戶」。
克魯格曼認為,「三中擇二」是國際經濟體系內在的「三難選擇」的體現,可追述到國際經濟學中著名的蒙代爾──弗萊明定理。因此,不顧其它兩個目標,單追求一個目標(如發達國家近年來向發展中國家所推銷的「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在理論上是占不住腳的。那麼,為什麼西方發達國家在1973年以後選擇了「資本自由流動」和本國「貨幣政策獨立性」這兩個目標呢?克魯格曼認為,這是因為它們對「匯率不穩定」的承受力較大,而這又是由於國際資本市場對發達國家的信心較大,使發達國家貶值幅度可以恰到好處,不至於過度。
相反,國際資本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信心不足,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貶值往往在資本外逃壓力下過度。因此,克魯格曼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三中擇二」,應是選擇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而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他高度贊賞中國中央銀行近來連續降低利率的政策,認為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其他亞洲危機國家所不具備的,其原因正在於中國沒有開放「資本帳戶」,沒有實行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他說,中國的選擇,對於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蕭條,意義重大。

㈧ 分析國際金融市場中利率與匯率的變動關系

根據利率平價理論,利率高的貨幣遠期貶值.
某貨幣利率上升,由於套利資內本的流動,在短容期內會使該貨幣的需要量增加,該貨幣短期匯率上升,即幣值上升,而對於長期,由於套利投資的獲利回吐,會使利率高的貨幣供應增加,會使該貨幣遠期貶值.給你一個案例,也許能夠說明你的問題:
假如A貨幣利率為10%,B貨幣利率20%(雖然這里利率差較為誇張,但事實上每種貨幣的利率都不一樣,有利率差的存在)
即期匯率A=2B(這里不考慮買入與賣出價,為簡便起見)
就有一種可能:借1A貨幣(借期一年,存與貸利率一樣),即期兌換成2B貨幣,存款(存期一樣,利率20%),一年以後連本帶利取出,再兌換成A貨幣,以償還借1A的本利,如果一年取出的匯率不變,不計交易費用,在這過程中,就可賺取:
2*(1+20%)/2-1*(1+10%)=1*10%=0.1A(如果是1億,賺取1000萬A) (公式一)
由於貨幣利差的事實存在,但都沒有這么做,因為當一年後(遠期)B本利取出時,兌換成A的匯率改變了,市場處於均衡,理論上可以計算出均衡匯率R
2*(1+20%)/R=1*(1+10%) ,R=2.1818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與匯率理論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