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民國四大金融中心

民國四大金融中心

發布時間:2021-01-03 19:39:14

1. 中國啥時候有這名的

古代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區,及華北地區,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公元740年(大唐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國王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發左衽」? 「披發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里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發左衽矣」。這里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里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簡介: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歷史上的中國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國家體制的出現(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原一帶的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現今確認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東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紀左右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中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時期。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葯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

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逐漸崛起並開始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被迫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由於文化和制度上無法滿足西方列強的野蠻要求,在遭遇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和經濟入侵後,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台灣等多處領土。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建立了共和體制,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之後中國依然飽受國內外戰火之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夏:約前2071-約前1600
商:約前1600-約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紀-前771
東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漢:西漢:前206-公元23
東漢:25-220
三國:魏:220-265
蜀:221-263
吳:222-280
晉: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陳: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東魏:534-550
北齊: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國:後梁:907-923
後唐:923-936
後晉:936-946
後漢:947-950
後周:951-960
十國: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遼: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5000年華夏文明!

階梯新世界網路全書簡載:
公元前2698年:中國皇帝神農氏著《百草經》超過252種植物的介紹
公元前600年 :中國哲學家老子創立道家學派
公元前551年 :中國一名哲學系統的創始人孔子出生
公元前2世紀 :中國開始修建萬里長城

105年:中國發明造紙技術
606年:中國舉行首次科舉考試
868年:世界上首部印刷出版的書《金剛經》在中國出版
1000年:中國完成了火葯的發明
1259年: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大汗統治中國,建立元朝,由1279-1368年。
1333年:中國乾旱,水災,瘟疫,死亡人數達500萬
1421年:北京成為中國首都
1911年:中國成為民主共和國
1921年:毛澤東與李大釗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
1934年:毛澤東帶領長征並抵達延安建立政府1949年:中國革命,共產黨上台執政
1966年: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

21世紀初的中國:
中國暫居為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8%-9.5%/年)
中國占據世界人口數目的第一位,土地面積占第三位
全世界10個最高的建築物有6個位於中國,包括最高的「台北101」(目的建築高度超過台北101的建築在上海仍未完工)
中國-全世界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員
中國擁有全世界士兵數目最多的軍隊
中國是全世界三個擁有可以生產太空飛船技術的其中一個
2008年奧運會將在中國舉行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

目前,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以及兩個特別行政區。
四個直轄市分別為: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都,遼時為陪都,稱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16區、2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68萬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36.3萬人。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
上海

上海簡稱滬。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18區、1縣。全市面積5800平方公里。2002年末戶籍人口1334.7萬人。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
天津

天津簡稱津。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15區3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2002年末戶籍人口919.05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

重慶簡稱渝。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黨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3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15區、4縣級市、17縣、4自治縣。全市面積8.23萬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3107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同學您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
祝您策馬奔騰哦~

2. 請問 為何1928-1937年會是中華民國之黃金十年

1、外交上,開展修訂新約運動,廢除清末以來的不平等條約,政府在國際上的地位有所提升;
2、政治體制上,按照孫中山五權憲法理論,進行政治體制建設,推行公平、公開的文官考試制度,優秀人才得以脫穎而出,基層推行自治,大量的縣治模式初建;
3、經濟上,工商業發展呈現快速、穩定的勢頭,對外貿易開展也日趨活躍;
4、社會層面,梁漱溟、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鄉村建設初見成效,局部地區形成風氣;

5、教育層面,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義務教育積極推行,國民識字率有明顯提升等等

6東南地區經濟高速發展,涌現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產業。

7文化上涌現了那麼多大師級的人物,不惟「黃金十年」,整個民國時期,大師輩出

中國共產黨治理下的天朝 30年來何曾有過一個大師!清華北大畢業了不少 卻沒有一個大師

8沒有那十年的現對寬松的學術氛圍,中國沒有那麼多大師級人物。如,錢鍾書、華羅庚等等,太多了。1949年以後的能夠稱為大師的人,那個不是在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

1928年,國民黨政府實現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國際承認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國民黨政府宣布,根據孫中山革命理論的三步驟——軍政、訓政、憲政,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並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轉到經濟建設為主。於是,從1927年到1936年,中國的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GDP飛速增長,9%的增長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為如此,這十年被稱為民國「黃金十年」。

民國時期的這個「黃金十年」,的確來之不易!事實上,這仍是動亂的十年: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戰、九一八,後五年剿共、寧粵分裂、閩變,幾乎天天都在打仗,軍費支出占國家預算的四成左右!此外,需承擔的前清遺留國債又占國家預算的1/3,建國經費只佔兩成左右。而在1928年度量衡劃一制度公布實施之前,我國「標准」之亂為全世界所僅見,以度而言吉林1尺僅為河北的2寸長,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臨省江蘇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如此混亂生意怎麼做?工商業又如何發展呢?

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當局在農田水利、電力、礦業資源開發、化學工業、重工業的振興等等,幾乎每項對國家進步有關的事都在馬不停蹄地齊頭並進中。僅僅在1931~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創下民國以來第一次經濟奇跡。同時交通事業的發展尤為蓬勃,除電訊、郵政快速成長外,鐵路修建達2萬余公里,公路增開了8萬多公里,民航空運在這十年間開辟了12條航線,長1萬5千多公里。

十年建國首重教育,在這段時間里,政府從掃除文盲的識字運動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體制終於搭成了一個完整的建構。為了迎頭趕上西方列強,政府對實用科學人才的培植更有時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遺餘力的倡導,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視為我國邁向現代科學研究紮根與發軔的重要時期。1934年蔣中正發起「新生活運動」(獨狼認為跟現在的「先進性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教育本是百年大計,時值禍在眉睫的存亡之際,當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謂用心良苦。

在1931年至1937年間,小學生人數增長了86%,大學生人數增長了94%。在中國歷史上,國家的貨幣第一次得到統一。

物質方面的變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許多大城市裡,現代風格的辦公大樓拔地而起,密如織網的大道穿過人口稠密的地區,水電供應系統遍布在許多重要市區,一些中心地區的環境衛生也有了明顯的改善。收音機和卷煙、電影和汽車、卡巴萊餐廳和西式服裝的數量不斷增長。正如一個美國觀察小組在1935年所報道的那樣:「中國在所有領域里,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現代化將給中國帶來長達幾個世紀的深遠影響。」

3. 民國時期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社會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盪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後的孫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 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的國民黨領袖。 統一之後,民國進進入所謂的「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於定型。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遷台。

(3)民國四大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民國成立的意義

1、政治上:中華民國的成立宣布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誕生。在中國建立了一個實行議會制和責任內閣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同時,中華民國政府宣布焚毀刑具,停止刑訊,嚴禁買賣人口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人民自由和權利。

2、經濟上,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措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措施,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們興辦實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實現了自身的第二次發展,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3、民族關繫上,中華民國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族的平等。中華民國採用五色旗為國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4、文化教育上,中華民國政府主張學校不拜孔子,不讀四書五經,禁止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有利於西方民主思想的進一步傳播。在這樣的教育下,民主共和的觀念占據了人民的大腦,封建帝制的思想被逐步拋棄。中國人的身份開始由臣民向公民轉變

4. 中國民國時期的四大家族是那幾個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指20世紀上半葉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即蔣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陳果夫、陳立夫家族。

抗戰開始以後,四大家族利用戰爭時期的新情況,極力加強官僚資本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大發國難財,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迅速膨脹和壟斷地位的加強。

是依靠政治特權和經濟掠奪來實現的。它掠奪的對象不僅有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還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階級。

(4)民國四大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陳家是四大家族中較窮的一個。陳果夫、陳立夫一生沒有多少積蓄,死後並沒有留下多少財產,再加上「二陳」在國民黨敗退台灣時,就已被蔣介石趕出了國民黨的權力中心,因此陳家子弟一直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並沒有多少名門望族的感覺。

陳家子弟在島內的地位可謂江河日下。前不久島內有人要拆除陳立夫在台北市的故居。陳立夫的兒媳婦林穎曾雖然一再懇求對方「手下留情」,建議將陳立夫的故居改成陳立夫的文物紀念館,但最終房子還是被拆除。在拆遷現場,獨自抗爭的林穎曾只好拿出相機,傷感地拍下照片留念。

蔣、宋、孔三大家族的後人因為有宋美齡這個大家長活到一百多歲,所以聯系較多。每逢宋美齡過生日,三大家族都有後代前去探望。至於陳家子弟,與三大家族聯系就相對少了。

四大家族後人絕大部分都沒有像他們的前人那樣踏上政壇。這其中原因很多,蔣家是因為蔣經國表示不希望後代再從政,而孔、宋、陳三大家族,則是因為他們在國民黨逃台後名聲很差,後人也喪失了從政的基礎。

除此之外,四大家族的後人在近幾十年中,親眼見證了自己家族的衰落與凋零,從長輩的沉浮起落中看到了政治的灰暗,嘗盡了世態的炎涼,恐怕這也是他們不願從政的重要原因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沒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組成部分。

5. 上海被稱為什麼或者是在歷史上叫過什麼名字

上海:簡稱「滬」,有「東方巴黎」的美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擁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別 名:申城,魔都,大上海,上海灘,東方巴黎。

6. 誰有南京民國時「首都計劃」的規劃圖啊

首都計劃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定南京為特別市,1月成立首都建設委員會,著手國都規劃建設,下設"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國民政府本著"用材於外"的原則,聘請美國建築師墨菲和工程師古力治"使主其事",聘請呂彥直建築師等國內專家相助。1929年12月,《首都計劃》正式由國民政府公布。《首都計劃》是南京在民國時期編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規劃。
《首都計劃》的指導思想:提出"本諸歐美科學之原則"、"吾國美術之優點"作為規劃的指導方針,宏觀上採納歐美規劃模式,微觀上採用中國傳統形式。城市空間布局以"同心圓式四面平均開展,漸成圓形之勢"。明確提出避免使城市發展呈"狹長之形",避免"一部過於繁榮,一部過於零亂"的非均衡發展。道路系統引進了林蔭大道、環城大道、環型放射等新的規劃概念與內容,以美國矩形路網為道路規劃的理想模式。規劃者對歐美模式採取三種態度分別對待,第一,在歐美得到實踐檢驗、具有普遍使用價值的規劃模式,直接運用於《首都計劃》。如道路、鐵路的設計,規劃形式及指標都直接借用了歐美規劃的成功經驗;第二,不符中國國情,不能直接用於南京發展的,進行調整後再予運用,如確定城市人口、城市分區用地方面,大都參照歐美的規劃指標稍加修改;第三,歐美國家實踐後出現問題的規劃模式,則棄之,以新的規劃觀念和模式代替。如城市幹道布局力避"對角線式"。
城市建築形象提倡"以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為最宜"。中央政治區、市行政區及新街口、秦淮河地區都充分體現了上述規劃思想與觀念。《首都計劃》還在規劃方法、城市設計法案、規劃管理等諸多方面批判地借鑒了歐美模式,在規劃理論及方法上開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實踐之先河。
《首都計劃》的主要內容:共編制了南京史地概略、人口預測、都市界線、中央政治區、市行政區、建築形式的選擇、道路系統規劃、路面、市郊公路計劃、水道的改良、公園及林蔭道、交通的管理、鐵路與車站、港口計劃、飛機場站的位置、自來水計劃、電力廠的地址、渠道計劃、市內交通的設備、電線及路燈規劃、公營住宅的研究、學校規劃、工業、浦口計劃、城市設計及分區授權法草案、分區條例草案、實施之程序、款項的籌集等二十八項規劃內容。
規劃的國都界線,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營,西至和尚路,東至青龍山,界線全長117.2公里,面積855平方公里。遠期人口規模預測至百年後,遠期南京城市人口為200萬人,以六年為近期期限,
規劃分區為:中央政治區在中山門外紫金山麓;市行政區在鼓樓以北的傅厚崗;兩個工業區在長江兩岸;住宅區分三個等級除舊城區外在城北另設高級別墅區;商業區在明故宮;文化區在鼓樓、五台山一帶。
道路系統規劃採用方格網,路網密度高,交通組織靈活。規劃的幹道有:中山路(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陵園路、子午路(今中央路)、熱河路、太平路、朱雀路、白下路、玄武路、中華路等。此外還有專為黨政軍機關規劃的國府路(今長江路)、黃埔路、中央黨部路(今湖南路)。計劃還擬將舊城牆辟為環城大道,成為"風景路"。市內交通保留從下關至建康路的"寧省鐵路"(即"小火車")。計劃在新街口建立環形廣場,周圍成為全市交通、商業、金融中心。
工業區規劃是根據孫中山"南京新建設計劃"安排於沿江兩岸,江南片為第一工業區,以發展不含毒、危險小的工業為主;江北片為第二工業區,作為污染性工業之基地。
商業中心擬在明故宮舊址處,這一規劃安排目的在於引導全城向東發展,實現城市以同心圓式向四周均勻拓展的目的。
文教區規劃基本保持現狀,以鼓樓、雞鳴寺一帶為基礎。公園區除在市中心設新街口公園之外,還計劃以林蔭大道聯系全城公園,使之渾然一體。
在交通規劃上,城內道路擬分幹道、次幹道、環城大道、林蔭大道四種類型。環城大道擬利用明代城垣改築為能行駛小汽車的"高架"道路,城垣內側擬築林蔭大道相輔,供遊人通行。市郊公路共設九條,以城市為中心向外放射,並以橫路聯絡"狀如蛛網"。鐵路規劃考慮了新線鋪設的走向、總客站位置的調整以及火車渡船、過江隧道的設計構想。其中作為近期規劃的客站選址,擬模仿歐美模式,總客站設於將來市中心位置--明故宮、富貴山之間,意在"促其為一優美繁盛之商業區域,與紐約中部鐵路之總站,具有同一之效力",以此引導城市中心區向東遷移。港口規劃以美國各大內河港為樣板,試將南京建為國際貿易港口。南京港分為下關、浦口兩部分。飛機場規劃設有紅花圩、皇木場、沙洲圩及小營四處。紅花圩機場緊接中央政治區之南,平時作為民用,戰時可作軍用機場,用來保護政治區。

7. 民國時期的四大家族都是誰

在網路找是最全面的:
四大家族:
蔣宋孔陳
四大家族是指舊中國以蔣介石為首的封建買辦統治集團。即蔣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和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是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的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沒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組成部分。
抗戰開始以後,四大家族利用戰爭時期的新情況,極力加強官僚資本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大發國難財,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迅速膨脹和壟斷地位的加強。是依靠政治特權和經濟掠奪來實現的。它掠奪的對象不只有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且有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
四大家族掠奪全國人民膨脹官僚資本主要通過以下的手段:
(一)發行公債。1938年至1944年,國民政府財政部發行內債18種,有的按法幣和關金計算,有的按英鎊、美元計算。總計法幣15,192,000,000萬元,關金100,000,000單位,英鎊20,000,000,美元210,000,000。此外還有谷麥糧食債券。除1937年的救國公債在民間「勸募」外,其餘都不公開發行,而以總預約券的方式向銀行抵押,再由銀行墊款給國民政府。銀行則利用它作為發行紙幣的准備,發行不兌現的鈔票。官僚資本既發了公債財,又發了法幣財。
(二)增加捐稅。由於工業、商業發達的沿江沿海地區相繼淪陷,關稅、鹽稅、統稅三稅收入大為減少。國民政府便通過擴大征稅范圍和增加稅率的辦法,來彌補減少的稅收。國民政府將統稅擴大為貨物稅,形成幾乎無物不稅的狀況。1943年十月開征食鹽附加稅,開始每斤征3元,到1945年1月增至60元。由於通貨膨脹,從1941年下半年起,實行田賦征實,按田賦的正稅和附加稅的稅額,每元折征稻穀2市斗,1942年增至4市斗。從1942年起普遍實行糧食隨賦征購,征購價格遠低於市價,而且多數不付現款,只付糧食庫券或法幣儲蓄券。1943年普遍實行糧食征借,既不付利息,還本也只是空話。從1941年到1945年6月,國民政府通過「三征」,共實收稻穀和小麥240,000,000多萬石。這是對廣大農民最直接最厲害的掠奪。
(三)通貨膨脹。抗戰開始後四個月,國民政府決定用增發紙幣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法幣發行額,據官方公布的數字,1937年底為十六億1,600,000,000元。1945年底為10,319億元。八年中增加了738倍。實際上還不止此數。濫發鈔票的結果,使四大家族的財富迅速集中,而廣大人民則越來越貧困。
(四)外匯管制和買賣黃金。國民政府從1938年3月起實行外匯管制。從此官價外匯被壟斷,黑市交易隨之而起。伴隨法幣的貶值,官價與黑市之間的差額越來越大。抗戰期間,外匯中美元與法幣的對換率一直是1:20,而黑市1943年12月為1:85.4,1944年12月為一比五四二點二1:542.2。四大家族利用特權,以官價買進大量外匯和黃金,以黑市價格拋出,轉手之間,牟取暴利。
(五)實行專賣制。1941年4月,國民政府成立專賣事業管理局。從次年初開始,先後對食鹽、糖、卷煙、火柴、茶葉、酒等六類物品實行專賣。這一制度,使國民政府收入大增。增收數額,1942年為47,800萬元,1943年為174,700萬元,1944年為18億元左右。這一制度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國民黨官員和有關機構乘機營私舞弊,套取專賣品轉投黑市,從中牟取暴利。
(六)統購統銷。1937年9月,在國民政府之下成立貿易委員會,該會下設復興公司、富華公司、中國茶葉公司三大公司,對國統區的絲、茶、桐油、豬鬃等主要出口物資,實行統購統銷。鎢、銻、錫、汞等主要出口礦產品,則由資源委員會統購統銷。1942年2月,成立物資局,對棉紗實行統購。在統購統銷政策下,國民政府實行低價強購,利用買賣之間的差價獲取重利。以桐油為例,1942年收購價比內銷市場價每擔差100元,1943年差1100元。
總之,國民政府用種種手段對人民實行公開的掠奪,使官僚資本在抗戰期間迅速膨脹起來。
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壟斷,在抗戰前即已開始,抗戰中不但金融壟斷更為加強,而且將壟斷擴展到工商業的各個部門。
在金融方面,抗戰初期設立了中央銀行(蔣介石)、中國銀行(宋子文)、交通銀行(孔祥熙)、農民銀行(陳果夫,陳立夫)四銀行聯合辦事總處,做為國民政府集中的金融機構。蔣介石自任總處理事會主席,「總攬一切事務」。孔祥熙任國民黨的財政部長和行政院副院長,直接控制了四大銀行,設立了中央信託局和郵政儲金匯業局,形成了四行兩局的格局,打著孔氏家族的旗號先後創辦、接收了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國貨銀行、四明銀行、山西裕華銀行、祥記商行、慶記商行等等,雖然說是有四大家族,但是銀行是掌握在財政部手中的,中國銀行原有的董事長叫張嘉敖。孔祥熙任中央銀行總裁。1942年7月,國民政府又規定全國貨幣的發行都集中統一於中央銀行。從而一步一步地加強了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在全國金融業中的壟斷地位。在抗戰期間四行存款數額在四年中增加6桔,是各銀行中增長最快的。在全部銀行存款中,四行的存款佔到了%80至%90,而戰前的1936年只佔%59。
抗戰期間,官僚資本在商業方面形成了正式的公開的壟斷。前述專賣事業管理局、貿易委員會、物資局等機構的成立及專賣、統購統銷政策的實行,是官僚資本實現商業壟斷的重大步驟。此外,原屬孔家系統的農本局福生庄,後改組為花紗布管制局,統制著花紗布的貿易。以上這些宮式機構,作為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組成部分,假借抗戰的名義,壟斷了國統區的國內外貿易。抗戰期間,四大家族以私人名義設立了不少商業公司。著名的有:孔家的慶記紗號、強華公司、大元公司,宋家的中國棉業貿易公司、重慶中國國貨公司、西寧興業公司;陳家的華華綢緞公司、棉花運輸公司等等。這類公司既有政治特權,又有極大的金融勢力,具有操縱市場的壟斷地位。
四大家族對於工礦業的壟斷在抗戰前還較小,1935年底全國官營、民營工廠資本總額中,官營部分只佔%11。抗戰開始後,1937年9月設立工礦調整委員會,擴張官營工業,吞並民營工業,實行國家壟斷工礦業的機構。四大家族官營工業主要有隸屬於資源委員會和軍政部兵工署的兩大直屬系統。1944年,資源委員會下面有105個單位,兵工署下面有數十個單位。此外還有各省所辦的官營工業,如貴州企業公司、四川川康興業公司、湖南實業公司等,單位也不少。1943年國民政府經濟部的報告,說明了官營工業的壟斷地位。在國統區3700餘家工業中,官營的600餘家,民營的3100餘家。但官營的占資本總額%69,民營的只佔%31。四大家族除官營工業外,還有所謂商辦形式的私營工業,這類工業著名的有:以孔家為主的中國興業公司,1939年7月成立時的資本額力1200萬元,到1943年增為12億元,為後方資本額最大的公司,它共有13個廠,經營的中心是鋼鐵。在宋家控制下的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40年成立,1942年5月己完成及未完成的有18個單位,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陝西、甘肅兩省,主要經營紡織業。除了資源委員會主辦的各廠外,它是西北最大的壟斷企業。1942年,它的已開工紗錠佔大後方全部紗錠的1/4。陳家的有大華企業公司、華西建設公司、中國工礦建設公司等,也是規模很大的壟斷企業。
在農村,四大家族是最大的高利貸主。根據15個省的調查,在農民借款來源中,受四大家族直接間接操縱的銀行、合作社、合作金庫所佔比重,1938年為%26,1940年為%38,1942年為%59,1944年為%25。1937年9月,國民政府設置了農產調整委員會,作為控制和壟斷農業生產的機構。抗戰時期棉花、蠶絲、茶葉、豬鬃、桐油等由國民政府統購統銷。在征購征借的措施下,大量的糧食納入四大家族直接掌握之中。四大家族還直接佔有大量農村土地,陳家的華西墾殖公司、蔣經國的新贛南國民經濟建設公司,都是這類機構。
四大家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勞動人民的最大剝削者,嚴重地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極大障礙。由於官僚資本殘酷剝削所激起的階級矛盾的尖銳化,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官僚資本正式開始在國民經濟中占統治地位是在抗日戰爭時期。
宋子文(1894年~1971年)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財政部長。原籍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1894年12月 4日(清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初八)生於上海。父宋嘉樹早年留學美國,一度在上海當傳教士,後改營工商業,同情和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宋子文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繼入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1917年回國後受盛宣懷之聘,任漢冶萍公司駐上海總辦事處秘書等職。1923年10月赴廣州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英文秘書兼兩廣鹽務稽核所經理。1924年 8月任中央銀行行長。其後調任廣東省政府商務廳長。後又升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兼任廣東省財政廳長,整理財務頗有成績。1926年 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央商務部長等職,負責籌措北伐軍經費。蔣介石奪取國民黨黨、政、軍大權時,他積極從財政上予以支持。1926年12月前往武昌。次年初先後任武漢國民政府委員、常委等職。
1927年4月,宋子文乘武漢政府派他往上海考察形勢之機,與吳稚暉、白崇禧等策劃反共清黨,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並力促蔣、汪合流。蔣介石8月下野,12月同其妹宋美齡結婚。他竭力爭取美國當權人物和江浙財團支持蔣介石重新上台。1928年2月蔣介石再次上台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宋被任為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長,隨之任中央銀行總裁。1929年3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以後又連任三屆。1931年6月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九‧一八」事變後,曾多次發表演說,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12月與蔣介石同時下野。1932年宋子文再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一度代理行政院長。1933年10月後,辭去政府職務,專門從事財政金融活動。次年4月兼任中國銀行董事長。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宋贊成和平解決,與宋美齡往西安同張學良、楊虎城及中共中央代表等進行談判,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國共聯合抗日作出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國民政府到重慶,任中國銀行董事會主任等職,擁有巨大經濟實力,操縱著國民黨的經濟實權。1940~1942年充當蔣介石常駐美國代表,為蔣爭取美援,第一次獲一億美元借款,第二次簽訂租借協定,獲五億美元借款。1942年10月返國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45年 4月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董必武等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舊金山會議。6月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1946年 1月任國民黨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長。10月再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竭力勸說美國杜魯門政府出錢出槍,多方支持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1947年9月為蔣介石謀取退路,宋改任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11月兼任蔣介石廣州行營主任等職。
自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宋子文利用政治特權發展官僚資本,先是控制中央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發行貨幣、公債以及通貨膨脹等手段掠奪財富,後以開設棉業公司、壠斷對外貿易等手段聚集錢財。經過抗日戰爭時期發國難財和戰後接收敵偽產業等辦法積聚起巨額財富,同蔣介石、孔祥熙和陳立夫、陳果夫合稱為「四大家族」,是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1949年1月去法國,隨後僑居美國紐約。1971年4月25日病逝於美國舊金山。
孔祥熙
自稱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孫的孔祥熙,青年時期經貿有術,在家鄉山西太谷擁有一定資財。1927年 4月投靠蔣介石集團,並促成蔣(介石)宋(美齡)聯姻,從此官運亨通,歷任工商、實業、財政等部部長和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要職。孔主管財政達11年之久,對幣制改革、支持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及支撐抗戰財政,有過一定的貢獻。但孔以權謀私、貪污腐敗,一再受到輿論的指摘,1944年11月即被迫去職,從此離開政壇。
陳果夫
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CC系首腦。原名祖燾。浙江吳興人。1892年10月27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初七)生。陳其美之侄。幼年在長沙明德學堂讀書。1907年入浙江陸軍小學堂,受陳其美革命活動影響,加入同盟會。1911年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辛亥革命爆發後,赴武漢參加革命軍,後隨陳其美參加討袁斗爭。1918年起在上海經商,與蔣介石等從事交易所投機買賣。1924年黃埔軍校創辦後,在上海為軍校招募新生兼采購物資。1926年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部長,掌管國民黨黨務,排斥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1927年春積極參與蔣介石「清黨」反共。他曾幾度出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是第三、四、五、六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長期掌管國民黨黨務。他培植親信,排斥異己,控制各級黨部,竭力把國民黨變成蔣介石進行獨裁統治的工具。與其弟陳立夫組織「中央俱樂部」(Central Club),後來形成為一個很有權勢的CC系。他們把中央組織部調查科擴充成為一個龐大的特務系統,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從事反對共產黨、迫害進步人士的活動,並對付國民黨內反蔣派系的抗爭。
陳果夫在國民黨政府中歷任要職:1928年任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副院長,1932年任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任江蘇省政府主席,1938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1939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主任。
陳果夫利用政治特權發展官僚資本,先於 1935年控制中國農民銀行。抗日戰爭期間在川、雲、桂等省興辦和投資許多企業;抗戰勝利後主持經營「黨營生產事業」,接管大批敵偽資產,開辦公司、銀行等,還將文化、新聞、電影、廣播單位改為「黨營」。他先後擔任中國農民銀行董事長、中央合作金庫理事長、土地開發公司理事長、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與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合稱中國四大家族。1949年去台灣,1951年8月25日病逝於台北。一生寫有各種體裁的文字一百九十餘萬字,台灣當局將其編成「全集」十冊。
陳立夫(1900年—2001年)浙江省吳興縣(現湖州市)人,名祖燕,號立夫。陳果夫之弟。其二叔陳英士(陳其美)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與蔣介石關系密切。陳果夫及陳立夫是國民黨重要人物。陳立夫曾任蔣介石私人秘書,長時間主持人事及組織工作,亦是國民黨黨內安全特務機構: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中統)的始創人。在國民黨內部,陳立夫和陳果夫的派系被稱為「二陳」或者CC系。1948年陳立夫曾到美國為杜威助選,結果杜威落選,而國民黨亦因而開罪上台之杜魯門。1949年到台灣後,蔣介石為整頓在台勢力,陳立夫難以在台立足,離開政壇去美國新澤西州定居,以經營農場養雞、賣皮蛋、粽子等食品為生。晚年回台灣後也多做文化上的工作,不在政壇上有決定性影響。但因是國民黨元老,仍很受尊敬。

8. 歷史國民政府前期的經濟

關於官僚資本的性質及其形成問題。

官僚資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壟斷資本。

它依賴於帝國主義和封建經濟勢力,依靠國家政權,控制國家經濟命脈。

1927-1937年是國民黨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形成時期。

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形成的前提條件是:國民黨反動政權的建立;而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形成,又成為國民黨反對政權的經濟基礎。

國民政府的統治實際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統治。

1936年底,四大家族對全國金融壟斷的完成,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形成的標志。

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業顯著發展的原因。

國民政府建立後,以上海為中心的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支持國民政府的同時,提出了取消不平等條約、實行新的經濟政策、獲得較大的政治發言權等要求,並積極興辦實業。

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

國民政府為了鞏固統治,提出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推動著民族工業的發展。

如何評價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

1935年國民政府實施的「法幣政策」,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特點是:一是四大銀行發行的貨幣為法定貨幣,故稱「法幣」;二是宣布實行白銀國有化,不再成為流通的貨幣。

法幣政策的作用有:一是客觀上對中國經濟復甦起了一定積極作用,表現在:第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第二,有利於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和金融業的改造;三是使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完成了對國家金融的壟斷。

9. 重慶城區幾個區。是當年將介石劃分的嗎

重慶主城區,即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中所稱的都市區,范圍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版、南岸區、沙坪壩區權、九龍坡區、北碚區、渝北區和巴南區行政區域,幅員面積5472.68k㎡。都市區是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載體,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金融中心。

渝中區是重慶的母城,重慶直轄市政府所在地。沙坪壩區是重慶的文教區。北碚區在民國時期為陪都重慶的遷建區,曾是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和總統府所在地。巴南區與渝北區原為巴縣和江北縣,是重慶的母縣,其地位類似上海的閔行區、寶山區或北京的豐台區、通州區。

閱讀全文

與民國四大金融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