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凱恩斯認為利率是純粹的貨幣現象。因為貨幣最富有流動性,它在任何時候都能轉化為任何資產。利息就是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流動性的報酬。
利率因此為貨幣的供給和貨幣需求所決定。凱恩斯假定人們可貯藏財富的資產主要有貨幣和債券兩種。
利率決定於貨幣供求數量,而貨幣需求量又是基本取決於人們的流動性偏好。如果人們偏好強,願意持有的貨幣數量就增加,導致貨幣的需求大於貨幣的供給時,利率上升。
反之,偏好弱時,對貨幣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動性偏好曲線與貨幣供給曲線共同決定的,貨幣供給曲線M由貨幣當局決定,貨幣需求曲線L=L1+L2是一條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的曲線越向右越與橫軸平行。
(1)金融學凱恩斯利率理論擴展閱讀:
在凱恩斯之前,主導經濟理論是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
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
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
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② 什麼是凱恩斯流動偏好利率理論
主要有如下: 1、利率決定理論:凱恩斯認為利率是純粹的貨幣現象。因為貨幣最富有流動性,它在任何時候都能轉化為任何資產。利息就是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流動性的報酬。利率因此為貨幣的供給和貨幣需求所決定。凱恩斯假定人們可貯藏財富的資產主要有貨幣和債券兩種。 2、貨幣需求曲線的移動:在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中,導致貨幣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即收入增長引起更多的價值儲藏,並購買更多的商品,物價的高低通過實際收入的變化影響人們的貨幣需求。 3、貨幣供給曲線的移動:凱恩斯假定貨幣供給完全為貨幣當局所控制,貨幣供給曲線表現為一條垂線,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供給曲線就向右移動,反之,貨幣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4、影響均衡利率變動的因素:所有上述這些因素的變動都將引起貨幣供給和需求曲線 的移動,進而引起均衡利率的波動。 5、流動性陷阱對利率的影響: 凱恩斯在指出貨幣的投機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的情況下,進一步說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貨幣的投機需求將趨於無窮大。因為此時的債券價格幾乎達到了最高點,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債券購買就會有虧損的極大風險。於是,不管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有多大,人們都將持有貨幣,而不買進債券,債券價格不會上升,利率也不會下降。這就是凱恩斯的"流動性陷阱"。在這種情況下,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投資、就業和產出都沒有影響
③ 如何進行比較西方三種利率理論(真實利率理論、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和可貸資金利率理論)。
一、真實利率理論
真實利率理論即古典利率理論是從資本的供給和資本的需求兩個方面來分析利率的形成和決定的。資本的供給來自社會儲蓄,儲蓄是利率的增函數。資本的需求來自社會投資,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儲蓄與投資相等時決定均衡利率水平。
二、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凱恩斯認為,在中央銀行制度下,貨幣的供給基本上為一國的貨幣當局所控制,是外生變數,貨幣供給曲線是一條不受利率影響的與利率軸平行的線。同時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與利率是負相關,所以貨幣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貨幣供求的均衡點決定利率的均衡水平。
三、可貸資金利率理論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認為利率是可貸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兼顧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的利率理論,同時考慮了貨幣因素和實際因素對利率的決定作用。
1、可貸資金的需求來自兩部分
投資這是可貸資金需求的主要部分,與利率呈負相關。貨幣的窖藏,儲蓄者以現金形式保留一部分在手中而不是全部貸出的部分。
2、可貸資金的供給來自兩部分
儲蓄是可貸資金供給的主要來源,與利率呈正相關。貨幣供給的增加量,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給和信用創造來提供可貸資金,與利率呈正相關。
3、利率由可貸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決定。
(3)金融學凱恩斯利率理論擴展閱讀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是新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是為修正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而提出的。實際上可看成古典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理論的一種綜合。可貸資金論綜合了前兩種利率決定論,認為利率是由可貸資金的供求決定的,利率的決定取決於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共同均衡。
按照可貸資金理論,借貸資金的需求與供給均包括兩個方面:借貸資金的需求來自某期間投資流量和該期間人們希望保有的貨幣金額;借貨資金的供給來自於同一期間的儲蓄流量和該期間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用公式表示:
DL=I+ΔMD,SL=S+ΔMS (2-12)
其中:DL為借貸資金的需求SL為借貸資金的供給;ΔMD為該時期內貨幣需求的改變數;△MS為該時期內貨幣供給的改變數。就總體來說,均衡條件為:I+△MD=S+△MS。
④ 根據凱恩斯的貨幣供給理論,利率是如何決定的
利率提高會吸引人打錢存入銀行、令到投資需求下跌, 貨幣需求量減少。其基本觀點內為信用創造貨幣,容這是貨幣供給理論的思想淵源之所在。
1810~1840年間,英國經濟學界爆發了著名的「金塊論爭」 與 「通貨論爭」,許多經濟學家在論爭中發表了各自在貨幣供應方面的見解,從而為貨幣供給理論的最終形成創造了條件。
貨幣供給理論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則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其標志是C. A·菲利普斯《銀行信用》一書的問世。
貨幣供給問題,歷來受到各國中央銀行和貨幣管理當局高度重視,也是各國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的重大課題。其原因皆在於貨幣供給是否適當會直接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貨幣供給過多容易引起通貨膨脹,貨幣供給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貨緊縮。
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追求經濟可持續增長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時期,討論貨幣供給的適度增長問題,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⑤ 凱恩斯理論
凱恩斯的理論體系
一、凱恩斯之前的主導經濟理論的主要論點
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凱恩斯進一步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貨幣數量。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它決定消費需求。一般來說,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的增加往往趕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現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於是引起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是由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這兩個因素的對比關系所決定。資本邊際效率,是指增加一筆投資所預期可得到的利潤率,它會隨著投資的增加而降低,從長期看,呈現「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規律,從而減少投資的誘惑力。由於人們投資與否的前提條件是資本邊際效率大於利率(此時才有利可圖),當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時,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證投資不減,因此,利率就成為決定投資需求的關鍵因素。凱恩斯認為,利息率取決於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流動偏好是指人們願意用貨幣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財富這樣一種心理因素,它決定了貨幣需求。在一定的貨幣供應量下,人們對貨幣的流動偏好越強,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將阻礙投資。這樣在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存在流動偏好兩個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資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將產生大量的失業,形成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解決失業和復興經濟的最好辦法是政府幹預經濟,採取赤字財政政策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來擴大政府開支,降低利息率,從而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規律」,從而既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資需求不足,使得總需求小於總供給,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失業,這是無法通過市場價格機制調節的。他進一步否定了通過利率的自動調節必然使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的理論,認為利率並不是取決於儲蓄與投資,而是取決於流動偏好(貨幣的需求)和貨幣數量(貨幣的供給),儲蓄與投資只能通過總收入的變化來達到平衡。不僅如此,他還否定了傳統經濟學認為可以保證充分就業的工資理論,認為傳統理論忽視了實際工資與貨幣工資的區別,貨幣工資具有剛性,僅靠伸縮性的工資政策是不可能維持充分就業的。他承認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自願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外,還存在著「非自願失業」,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經常出現小於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均衡。這樣,凱恩斯在背叛傳統經濟理論的同時,開創了總量分析的宏觀經濟學。
因此,在凱恩斯經濟理論中,金融理論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他的貨幣金融理論基礎上。
1.貨幣的本質
在貨幣本質觀上,凱恩斯是一個典型的名目主義者。他認為,貨幣是用於債務支付和商品交換的一種符號,這種符號是由「計算貨幣」的關系而派生的。所謂「計算貨幣」,是指一種觀念上的貨幣,是貨幣的基本概念。計算貨幣本身就是一種符號或稱號,不具有實質價值。本身是沒有實質價值的符號或票券,是國家憑借權力創造的,並有權隨時變更。
2、貨幣的職能
凱恩斯強調的貨幣職能有兩個:一是作為計算貨幣,充當交換媒介,貨幣的功能僅僅在於便利交換,對經濟不發生重要的和實質性的影響。貨幣的第二個職能是作為財富的積累,充當貯藏手段。這里的貯藏財富職能與馬克思所說的「貯藏手段」職能是不同的。
3.貨幣的特徵
凱恩斯認為現代貨幣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貨幣的生產彈性等於零。
所謂貨幣的生產彈性,凱恩斯是指生產貨幣人數的變化率除以購買貨幣人數的變化率。凱恩斯認為,在不兌現紙幣流通或者實行管理通貨的國家,紙幣的生產或發行都由國家嚴密控制,對於私人企業來說,絕對沒有生產紙幣權力,貨幣的生產彈性只能等於零。
(2)貨幣的替換彈性近似於零,或幾乎等於零。
所謂貨幣的替換彈性,凱恩斯是指當貨幣的交換價值上漲時,人們拋棄貨幣而用其他商品來替代貨幣的比率。凱恩斯認為,貨幣的這種替換彈性等於零。這是由於貨幣本身並無效用,它的效用來自於交換價值。作為一般購買力的代表,它可以換回任何其他商品,但其他商品中卻沒有一種商品具備這種效用。因此,人們不願用其他商品來替代貨幣,貨幣的交換價值越高,人們越不願用其他商品來替換貨幣,從而對貨幣的需求就越大。
(3)貨幣具有周轉靈活性且保藏費用低的特徵
凱恩斯認為,貨幣與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周轉靈活性。這是由於貨幣較其他商品有更大的流動性,周轉便利,既可以直接用於支付,又可以儲藏起來,以防日後的不測之需,還可以靈活運用於各種資產的投機;同時,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而貨幣工資又常常是相當穩定的,所以人們對貨幣未來價值的估計也是樂觀的。貨幣由於其材料的屬性(如體積小、自然損耗少等),使貨幣具有保藏費用很低,甚至微不足道的特徵,貨幣的這一特徵與周轉靈活性結合在一起,意義非常重大。
凱恩斯認為貨幣供應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數,它的變化影響著經濟運行,但自身卻不受經濟因素的制約。凱恩斯的這一觀點與供給彈性幾乎等於零密切相關。貨幣的生產(貨幣供應的來源)對私人企業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貨幣供應的控制權由政府通過中央銀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銀行根據政府的決策和金融政策,考慮到經濟形勢變化的需要,可以人為地進行調控;增減貨幣供應量。五、貨幣供應量渠道
凱恩斯認為,公開市場業務是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的主要辦法。金融當局能夠通過公開市場上各種債務票據的買賣來調節貨幣供應量。金融當局買進各種證券的同時就把貨幣投放出去,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反之,若金融當局要減少貨幣供應量,就賣出各種證券使貨幣回籠。凱恩斯認為,金融當局應該在公開市場業務中對各種期限的證券都進行買賣,以取得迅速的、良好的效果。同時,買賣證券的利率也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根據證券的種類、期限等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利率。
六、貨幣需求的三大動機說
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就是指特定時期公眾能夠而且願意持有的貨幣量。按他的說法是:人們所以需要持有貨幣,是因為存在流動偏好這種普遍的心理傾向。所謂流動偏好,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偏好流動性,願意持有貨幣而不願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動性資產的慾望。這種慾望構成了對貨幣的需求。因此,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又稱為流動偏好理論。
那麼人們為什麼偏好流動性,為什麼願意持有貨幣呢?凱恩斯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是出自於以下三種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1)交易動機
交易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貨幣的動機。他把交易動機又分為所得動機和業務動機二種。所得動機主要是指個人而言,業務動機主要是指企業而言。基於所得動機與業務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凱恩斯稱之為貨幣的交易需求。
(2)預防動機
預防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不測之需而持有貨幣的動機。凱恩斯認為,出於交易動機而在手中保存的貨幣,其支出的時間、金額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確定。但是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未曾預料的、不確定的支出和購物機會。為此,人們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貨幣在手中,這類貨幣需求可稱為貨幣的預防需求。
(3)投機動機
投機動機是指人們根據對市場利率變化的預測,需要持有貨幣以便滿足從中投機獲利的動機。因為貨幣是最靈活的流動性資產,具有周轉靈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隨時進行金融投機。出於這種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稱之為貨幣的投機需求。由於交易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加上出於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構成了貨幣總需求。
凱恩斯認為,貨幣的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出自於不同的動機,它們有其不同的特徵:
(1)貨幣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的特徵
第一,相對穩定,可以預計;
第二,貨幣主要充當交換媒介;
第三,對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遞增函數。
(2)貨幣投機需求的特徵
第一,貨幣需求難以預測;
第二,貨幣主要充當貯藏財富的手段;
第三,對利率極為敏感;
第四,是現行利率的遞減函數。
八、
貨幣總需求是由貨幣的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貨幣投機需求三部分構成,由於它們出自於不同的動機,因而分別受不同因素的制約,單項因素的波動通過影響其中一部分貨幣需求的變化而引起貨幣總需求的變動,進而對經濟體系發生影響。凱恩斯認為,對於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來說,主要受經濟發展狀況的收入水平這兩個客觀因素現實變化的影響,而其它因素,特別是心理的、預期的因素影響甚微。而對於貨幣的投機需求主要受利率變動的影響。這種影響的機制是通過利率的變化,引起人們對未來利率預測的改變,可見其中心理的、預期的作用影響很大。貨幣投機需求的變動常常是劇烈的,變幻莫測的,甚至會走向極端。在極端的情況下,貨幣需求發生不規則變動。
九、
1、關於利息的概念
凱恩斯認為:貨幣是最靈活的流動資產,手持貨幣能給人們提供周轉靈活的方便,滿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的需要。因此,人們普遍具有對貨幣的靈活偏好。如果要求人們放棄這種靈活的偏好,就應該給予一定的報酬,這種報酬以貨幣形態表示就是利息。「所謂利息,乃是在一特定時期之內放棄周轉靈活性之報酬。蓋利率只是一個比例,其分母為一特定量貨幣,其分子為在一特定時期中,放棄對此貨幣之控制權,換取債券票,能夠得的報酬」。簡言之,凱恩斯認為,利息是在一特定時期內放棄貨幣的周轉靈活性而能夠得到的報酬。2、利息的形成
凱恩斯認為,利息的形成於人們取得貨幣收入後所作的兩種選擇之中:
第一是時間偏好的選擇。當人們得到貨幣收入後,首先要決定多少用於目前消費,多少用於將來消費(即儲蓄)。這種時間偏好選擇的結果,形成現實的消費量和儲蓄量。而時間偏好的選擇,主要受消費傾向的制約。若貨幣收入不變,決定消費多少的是一些主觀的動機。由於這些動機的存在,人們有一種普遍的傾向。即當收入總量增加時,消費開支也隨之增加,但增加程度要略為小些。這就是說,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邊際儲蓄傾向是遞增的。凱恩斯認為,這是一條重要的心理規律,因為這一心理規律作用的結果是消費需求不足,從而導致投資需求不足,並經過乘數的作用,使消費需求不足數倍擴大。
第二是流動偏好的選擇。人們在作了時間偏好的選擇後,決定了收入中用多少作為儲蓄,緊接著必須做另一選擇,即他到底以何種方式持有他准備用於儲蓄而暫不消費的那部分貨幣收入。凱恩斯把資產的儲蓄形式抽象歸納為兩種:一種是貨幣,一種是債券。凱恩斯認為,盡管持有貨幣會喪失利息收入,但人們常常寧願犧牲利息收入而採用貨幣形式進行儲蓄,目的就在於保持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偏好是客觀存在的普遍傾向,原因在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在第二節中曾經談到,正是由於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未來變化感到疑慮和存在不安全感,又缺乏科學根據去作可靠的預測,因而都傾向於持有貨幣這種價值比較穩定的資產,以此來平息人們對未來的不安和憂慮。並且當人們在貨幣的流動性和債券的收益之間進行選擇時,由於對未來利率的變化無法確定,造成對債券價格的預測也是不確定的。為了避免蒙受損失,人們也大都願意以貨幣形式進行儲蓄。這樣做至少可以保存自己資產的原價值,還可以伺機使其增殖,這就是貨幣投機需求的前提。
⑥ 凱恩斯是如何論述貨幣需求和利率之間的關系的
凱恩斯的貨幣供求理論包含兩個方面:(1)人們的貨幣需求包含三個動機,第一是交易動機:是人們為了滿足日常商品和服務購買需求而持有貨幣的動機;第二是謹慎動機:是人們為了預防突發事件而持有貨幣的動機;第三是投機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劵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在這三個動機裡面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是關於收入y的增函數,記為l1=l(y);而投機動機是關於利率水平i的減函數,記為l2=l(i),所以貨幣需求函數可以表示為一個多元函數l=l1(y)+l2(i),在以貨幣需求量(l)為橫軸,利率水平(i)為縱軸的平面直角坐標系裡面,貨幣需求函數表現為關於利率水平(i)的減函數,即函數圖象從左至右下降。(2)貨幣供給量分為名義貨幣供給量(m)和實際貨幣供給量(m/p;其中p表示價格水平,實際貨幣供給量即為名義貨幣供給量剔除價格因素後的貨幣供給量。),在凱恩斯的貨幣供求理論中將貨幣供給量視為外生變數,由中央銀行控制,在上述的直角坐標系中,貨幣供給函數圖象表現為垂直於橫軸的一條直線。
那麼現在就可以藉由貨幣供求函數圖象來分析貨幣市場的均衡里了的實現。必須聲明的一點是,我們此時分析的貨幣市場利率均衡,是沒有考慮產品市場均衡狀況的一種簡化分析,如果要在封閉市場條件下結合產品市場來考察貨幣市場均衡利率的變化,需要用的漢森-希克斯模型,即is-lm模型,當然若果要進一步分析開發市場條件下的情況需要用的is-lm-bp模型,我們現在只針對貨幣市場進行簡化分析。從圖象上可以看出貨幣需求函數和貨幣供給函數的交點e就是達到貨幣供求均衡的點,在這一點實現了均衡貨幣供給量和均衡利率。在這一點的左邊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量小於貨幣供給量,此時利率下降,直到均衡利率水平,同時可以發現貨幣需求量隨著利率下降而增加,與貨幣供給量相等實現供給均衡。在均衡點的右邊,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此時利率上升,直到均衡利率水平,同時貨幣需求量隨著利率上升而減少,與貨幣供給量相等實現供給均衡。
⑦ 如何簡述「凱恩斯學派的利率決定理論」
凱恩斯認為,儲蓄量是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總和結果,它等於社會的總收入專減去總消費支出,而屬投資量則是企業投資行為的總和結果,它等於由本期生產活動而引起的資本品的增值,也等於總收入減去總消費。
⑧ 凱恩斯理論中說的利率下降或上升所引起的反應,利率到底指的是什麼利率
凱恩斯的理論晦澀難懂,雖然也是主流學派,但個人並不完全同意其觀專點,理論永遠都只是屬為實踐找借口而已。作答如下:
利率是指貨幣的價格。利率分為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所指利率,要看其定語。純理論則是名義利率,現實操作則是實際利率。一般國家宏觀調控還是為了引導實際利率,以打到調控目的。
⑨ 簡述凱恩斯學派的利率決定理論
凱恩斯認為,儲蓄量是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總和結果,它等於社會的總收入減去總消費支內出,而投資容量則是企業投資行為的總和結果,它等於由本期生產活動而引起的資本品的增值,也等於總收入減去總消費。
⑩ 凱恩斯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凱恩斯主來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自根據凱恩斯的著作《貨幣、利息與就業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