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金融危機後的消費行為

金融危機後的消費行為

發布時間:2021-01-03 05:33:00

Ⅰ 金融危機為什麼人們不消費了是怎麼回事

這個問題可以分析的角度很多.我的分析可能比較膚淺.
首先,金融是經濟的版核心,而市場經濟環權境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投資者信心有很大關系,當大家看到經濟低迷,企業倒閉,股市暴跌時,會預計到經濟出現問題,就會節省開支.
另外,企業倒閉,裁員等也使也使人們不敢消費.
具體到中國,中國人有儲蓄的習慣,並且資本市場不發達等因素都是人們不消費的原因.宏觀經濟增長的四個方面AD(總需求)=C(消費)+I(投資)+G(政府購買性支出)+X(出口),我們說中國是二元經濟,意思是I和G是中國發展的主要引擎,消費從來就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政府的四萬億擴大了政府支出,拉動總需求,刺激經濟.總而言之,經濟危機---通脹通道減少----CPI增速放緩,邏輯上人們應該多消費,但事實上並沒有,因此主要是受市場信心的影響.

Ⅱ 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行為

研究人員通過對以往的經濟蕭條期間的消費者行為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消費者內會下意識勒緊褲腰帶容,每買一樣商品前都比從前更加精打細算
2.消費者會擱置大件商品的購置計劃,外出就餐的次數也會有相應減少

3.基於普遍好面子的心理,人們往往不希望讓自己看起來受了危機影響
4.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力所能及保持原來的形象
5.他們會少花一些錢進行娛樂活動,性價比較高的娛樂項目會大受歡迎

綜上所述,廉價的食品飲料和日用品的消費額會上升,網上購物和二手市場持續繁榮,中低端旅遊市場和娛樂項目會保持也不易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

Ⅲ 金融危機有幾種類型

金融危機可以抄分為貨幣危機、債襲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

Ⅳ 金融危機時期的消費者行為分析

預期收入多,可以多消費
預期收入少,多存儲多節約少消費
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適當存儲,勤儉持家
反對大量消費,除非你家裡有百萬家底。盡管是經濟危機,物價下跌,但是你i若一旦失去工作等,你的生活就完蛋了

Ⅳ 金融危機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

危機首先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影響。由於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已導致多家金融機構,包括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隨著金融危機持續發展,美國銀行破產倒閉案明顯增加。據統計,美國2008年共有25家銀行倒閉,超過此前5年的總和。而今年來銀行倒閉數量則急劇上升,截至2009年2月20日,美國今年頭兩個月內倒閉的銀行數目已上升到14家。如,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頻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半年之後的9月,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又被美國銀行收購,而有著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也由於陷於財政危機,於2008年9月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很難有人能預料到,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
金融危機必然會影響實體經濟。一個經濟體就像一個人的身體,金融業是心臟,資金是血液,實體經濟則是身體的其他器官、其他部分。一個人如果得了心臟病,心臟供血不足,其他器官的功能就會減弱甚至喪失。一旦金融業遭到重創,實體經濟也就必然會受到影響。由於金融危機,企業和居民的財富縮水,借貸限制增加、成本提高,企業投資減少,居民消費支出減少,失業增加。據統計,2008年9月,美國就業崗位減少了將近16萬個。到了2009年2月,美國持續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已達到498萬7千人,失業率已達到創16年新高的7.6%。從2009年1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看,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實際GDP季環比增長年率為-3.8%。這樣,200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美國世紀GDP已連續兩個季度為負增長。美國已陷入經濟衰退之中。
而經濟也即GDP是消費的決定因素,在美國經濟急劇下滑時,消費必然受到影響,消費總量減少,消費者在消費是更加慎重,基本的生活用品可能沒有減少,但是在面對奢侈品這一塊,肯定會猶豫,奢侈品的消費肯定減少

Ⅵ 經濟危機過後什麼東西消費將增長最快

呵呵,這個要是能預測到的話,大家都去提前准備這個得了。。這個需要靠自己對市場的研究、細心觀察,有敏銳的洞察意識,建議經常看看經濟類的書籍。

Ⅶ 金融危機對我國投資、消費、出口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本文將從消費、投資和進出口等三個角度來闡述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一、美國金融危機將對中國經濟帶來明顯不利影響
相對於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相對緩慢。總體而言,次貸危機影響更多地還是局限於虛擬經濟的范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與同規模的實體經濟危機相比將相對較小。如果這次救市能夠成功,美國的實體經濟不受進一步傷害,世界經濟調整的幅度也將相應減小。就我國而言,美國次貸危機對宏觀經濟的直接影響一般,而間接影響則相對較大,並主要通過人民幣匯率變化、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美國國內需求減少等方式使得我國出口、投資和消費等三大需求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1、我國外貿出口明顯放慢
美國「消費過剩」危機的爆發對應的至少將是中國的「生產過剩」困境。此前,美國失衡的經濟結構之所以能夠維持20年,主要就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生產過剩對沖了美國的消費過剩。美國消費能力的下降必然給中國帶來兩個直接的後果就是表現為出口需求的減少,尤其是對美出口的減少。海關數據顯示,2007年前二個季度,我國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幅分別為20.4%和15.6%。7月份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後,我國對美國出口的第三季度同比增幅僅為12.4%,第四季度則下降為10.8%。今年1-8月,中美雙邊貿易名義增長13.3%,但扣除人民幣升值因素,比去年同期回落10多個百分點。

由上圖中可以我們注意到,在2006年之前我國外貿總出口與對美出口增長的走勢高度一致,只是在2007年出現了一點異常。與2006年相比,2007年我國對美出口增幅出現了快速下跌,跌幅高達10.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總體外貿出口增幅下降明顯較小,跌幅只有1.5個百分點。其原因在於,我國對印度、東盟、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與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出口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在較大程度上抵消了對美出口減弱的不利影響。正因為如此,一些專家曾經認為,美國經濟的衰退對中國經濟的總體影響不大,但事實證明這種異常現象只是暫時的。隨著前一段時期次貸危機的影響不斷擴散和石油價格持續高漲,其他國家的經濟也紛紛下滑。今年以來,我國對主要(出口額占總出口比重超過百分之五以上的)地區和國家的出口全面快速下滑。從這一發展趨勢看,隨著時間推移,美國經濟調整對整個世界經濟的不利影響將越來越大,我國外貿總出口必然重新回歸與對美出口高度一致的軌道。
表1:我國近幾年來對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增長(%)
中國香港 印度 日本 韓國 中國台灣
2004 32.2 77.3 23.7 38.4 50.4
2005 23.4 50.8 14.3 26.2 22.2
2006 24.8 63.2 9.1 26.8 25.3
2007 18.7 64.7 11.4 26.1 13.1
2008.7 9.5 49.0 15.9 39.4 18.4
俄羅斯 美國 澳大利亞 東盟 歐盟
2004 50.8 35.1 41.1 38.7 48.5
2005 45.1 30.4 25.2 29.1 34.1
2006 19.8 24.9 23.2 28.8 26.6
2007 79.9 14.4 32.1 32.1 34.7
2008.7 28.6 10.0 33.7 29.9 27.1
2005年以來我國出口對GDP的貢獻一直在2個百分點以上,一旦出口這一動力消失直接帶來的影響就是2個百分點。如果再加上對投資和消費的間接影響,經濟增長下滑的速度將更大。
另外,根據最新美國政府的救市方案,國債法定上限由過去的10.6萬億美元提升到了11.3萬億美元,其規模超過去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成。由於美國大量的美國國債都是被國外投資者所持有(截至7月底,日本是持有最多美國國債的國家,總額高達5934億美元。中國則持有5187億美元名列第2,第3位的英國則持有2908億美元,3國都較6月增持了近百億元),美國政府總是傾向於讓美元貶值來減輕其債務。再加上,美國依靠向市場大量注入資金的方式來緩解金融危機,最終又可能導致美元流動性過剩。初步預計,人民幣匯率在經過短暫震盪之後很可能重新進入不斷升值的軌道,從而進一步抑制我國商品出口的增長。
表2:近幾年來我國主要貿易出口地區出口比重(%)
中國香港 印度 日本 韓國 中國台灣
2003 17.4 0.8 13.6 4.6 2.1
2004 17.0 1.0 12.4 4.7 2.3
2005 16.3 1.2 11.0 4.6 2.2
2006 16.0 1.5 9.5 4.6 2.1
2007 15.4 2.1 8.5 4.9 2.0
2008.7 13.5 2.3 8.2 5.4 1.9
俄羅斯 美國 澳大利亞 東盟 歐盟
2003 1.4 21.1 1.4 7.1 16.5
2004 1.5 21.1 1.5 7.2 18.1
2005 1.7 21.4 1.5 7.3 18.9
2006 1.6 21.0 1.4 7.4 18.8
2007 2.1 17.5 1.5 8.6 20.1
2008.7 2.2 17.5 1.5 8.2 20.6
2、企業投資意願和能力減弱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企業投資的影響有好有壞,但壞的影響居多。比如說,次貸危機有助於我國企業繞過市場准入門坎和並購壁壘,以相對合理的成本擴大在美國的投資,通過收購、參股和注資等手段加快實現國際化布局。從這一角度看,次貸危機帶來的是好的影響。但是,從國內投資看,次貸危機帶來的主要是不利影響,並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是企業投資熱情下降。次貸危機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使得人們對風險厭惡普遍上漲、對經濟增長信心普遍下滑。目前無論是國外經濟研究機構還是國內研究機構,對世界經濟增長和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都在下調,這無疑將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因為企業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好的收益,在不確定性增大,對未來投資收益預期不佳的情況下,短期內適當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成為企業家理性的選擇。
二是境外直接利用外資能力減弱。隨著次貸危機不斷深化,西方金融大鱷為求自保,紛紛甩賣海外資產,套現應對危機,以免成為下一個「雷曼」。目前,多家外資機構已經將規模巨大的在華資產列上甩賣列表。其中,申請破產的雷曼正在為自己的中國業務尋找「下家」,換取資金自救。美國國際集團(AIG)也打算通過出售包括中國壽險在內的資產的方式來籌集營運資金,其中已列入打包出售的列表。在房地產市場上,被列入雷曼、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國國際銀行等機構出售名單的物業規模高達上百億美元。
三是降低企業投資收益。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自籌資金是佔比最大的。這種資金結構的轉變表明投資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市場景氣、企業利潤率高的時候,投資就快速上升。反之亦然。這一點與過去政府和國有企業為投資主體時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有研究認為,如果美國企業利潤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企業利潤增長將會下降10個百分點,未來企業利潤增長的不樂觀,將極大地減弱企業的投資動力。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下同)實現利潤18685億元,同比增長19.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6個百分點。
四是國際資源價格可能出現較大反彈。如上所述,美國為了解決自身存在巨大的債務問題,必然通過降息、發行貨幣等手段減輕壓力,結果很可能就會導致美元貶值和資源價格重新上升。這樣,我國生產資料價格下降的空間就會受到一定的壓制,在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必然也會抑制企業的投資積極性,使得實際投資增幅也難以大幅回升。
五是減弱部分中國出口企業的投資能力。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企業銷售、經營狀況均受到不同程度打擊,資金周轉困難,對外支付能力下降,付款速度變慢,違約率提高,使越來越多的中國外貿出口企業遭遇海外商賬危機,而次貸危機的發源地美國則成了中國外貿企業海外商賬的重災區。企業資金回收慢甚至可能出現收不回資金的窘境下,其投資能力下降就成為必然。
3、消費熱點進一步降溫
這一輪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就是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汽車、住房、建築裝潢、娛樂、旅遊、教育、通訊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受國內經濟周期性調整的影響,多數消費熱點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降溫,而次貸危機的出現毫無疑問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一是減弱了部分居民的實際購買力。今年上半年我國大批企業倒閉,東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業居多,在次貸危機所推動下人民幣的升值和國外需求的減少在其中就起了一定作用。因為企業破產而失業的數百萬職工必然需要勒緊腰帶,全面縮減消費支出。與此同時,次貸危機給我國A股市場的調整同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中國的中產階級幾乎在股市中被一網打盡」,股市調整的財富「負效應」將前所未有地顯現,以中產階級為消費主體的幾乎所有新的消費熱點必將隨之而降溫。
二是降低居民收入預期。大量研究已經表明,在現代社會中居民的收入預期會對居民的消費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其影響力甚至大於居民實際收入的變化。當居民預期其未來的可支配收入會有所增長時,會在一定程度上松動當前的消費支出的預算約束。這時,居民可能將當前的可支配收入更多地用於滿足當前的消費需求,甚至有可能以增加負債的方式,增加當前的消費需求,即提前預支今後的可支配收入。但如果居民預期未來的可支配收入不會增加,甚至可能有所下降,則可能會緊縮當前的消費支出,增加儲蓄。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次貸危機及其帶來的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預期顯然進一步惡化了我國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而新的消費熱點與過去的消費熱點相比又有一個不同之處——大多數在不同程度上屬於奢侈消費的范疇,因而它們不僅對收入增長具有較大的彈性,而且更容易受到收入預期的影響,因為一旦居民收入預期不佳時首先壓縮的就是那些似乎可有可無的奢侈性消費。
三是抑制信用消費。有關研究顯示,一般人的現金消費額度一旦超過了其平均月收入的6—8倍時就比較難以發生,因而在現代社會大額的消費往往需要依託信用貸款來支撐。對中國人而言,「先消費,後付款」的信用消費發展的前提是對自己未來收入增長具有良好的預期,次貸危機的出現恰恰強化了人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擔憂,因而對各類信用消費都會產生抑制,其中對住房信用消費的不利影響尤為明顯。次貸危機爆發於美國房地產市場,同時也將延長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期,對中國房地產信用消費至少將產生以下兩方面的影響:第一,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斷調整,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會起到一定示範作用,對開發商和購房者的心理都產生一定壓力,從而導致國內房地產市場進入低迷;第二,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源就在於信用消費被濫用,從中吸取的教訓就是要提高信用消費的門檻,確保消費信貸的安全,再加上目前各大銀行在房地行業已經沉澱了大量的貸款。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對居民的房貸必然相對從緊。住房信用消費的減少還將影響居民對建材、裝飾裝璜、傢具、家電等商品的消費。根據計算,每銷售100元的住宅可以帶動130元到150元的其他商品銷售,反之亦然。
二、國內經濟本身就處於經濟結構轉型與周期性調整「雙因素疊加」的不利時期
從近年來的經濟運行狀況看,自去年三季度以來,GDP增長減速趨勢明顯,已經進入了周期性回調階段。但是,今年第一季度GDP增幅比去年全年下降了1.3個百分點,而上半年比去年同期更是下降了1.8個百分點。相對前期的波動幅度而言,2008年的經濟增長回調明顯偏大。而從最新的月度數據看,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6月份的16%猛然掉至12.8%,即使扣除8月份北方部分企業為了奧運會而停產的因素,其下跌幅度依然偏大。
這一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實際上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周期性調整「雙因素疊加效應」的一個必然反映。
近幾年來,政府通過各類手段,促使產業結構升級,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緩解環境保護的壓力,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從理論上講,經濟轉型政策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受限制的行業在較短時期內就會政策的壓力而放慢增長,甚至逐步退出。而與此同時,受扶植政策不到位、市場培育滯後、相關機制處於磨合期、技術開發存在瓶頸等因素影響新的產業成長將較為緩慢,無法對沖前者帶來的負面影響。目前,支持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比如建材、鋼鐵、化工、汽車、房地產、紡織業等都已經明顯感受到這經濟轉型的政策壓力,行業景氣出現了快速下降,許多中小企業都將不得不從行業中退出,對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
與此同時,國民經濟本身在經歷了長達5年的景氣上升期,也開始進入周期性調整時期,其標志是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的調整。房地產市場實際上從去年開始成交量就開始嚴重萎縮,許多地方幾乎處於有價無市狀態,今年以來許多大城市價格則開始陸續下調。目前房地產市場有效需求嚴重不足,有能力購買的消費者已經被嚴重透支,而沒有能力購買的消費者則早已經放棄了。在這種情況,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必將延續。汽車市場的調整是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盡管其間受相關政策刺激,部分車價出現一定的反復,但是從行業實際情況看,汽車生產能力已經高達1200萬輛,銷售量卻不到900萬輛,行業景氣調整的趨勢不會改變。由於汽車工業和房地產業都是最新一輪經濟增長中的主導產業,前者能帶動鋼機械、電子等156個相關產業的發展,而後者帶動建材、家電等45個相關產業的發展。隨著汽車和房地產進入行業景氣調整期,整個國民經濟必然隨著將進入周期性調整階段。三、明年我國經濟可能出現「三大需求同時失速」的險情
1、國際影響總體有限
根據上述分析,次貸危機對我國投資、消費與出口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相比之下,次貸危機對我國投資、消費不利影響都比較間接。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較大程度上被國內因素所對沖。但是,次貸危機對出口的不利影響不僅明顯,而且通過任何國內途徑也無法消除。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在我國消費穩中有升的情況下,工業增加值呈現不斷下降趨勢。這種背離的原因正是在於,第二季度開始我國的工業出口交貨值也出現波浪式的下降勢,而且由於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比較高,工業生產依賴國外市場的程度比較高,出口交貨值增長幅度的放慢直接導致了工業增長的下降,進而導致了GDP增長的放慢。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對次貸危機的不利影響過分恐懼,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內生性。進入新千年之後,中國經濟不僅領先世界經濟而復甦,而且走勢明顯強於世界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中國強大內需的作用下,世界其他國家經濟才重新趨於活躍。摩根士坦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3年中國外貿進口吸收了美國出口增量的22%,德國出口增量的28%,日本出口增量的32%。許多報告則指出,進入新千年之後,中國已經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

這一切表明,美國次貸危機盡管對中國經濟增長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程度有限,難傷根基。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國內自身因素。只要宏觀調控應對得當,中國經濟依然具有較大可能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態勢。
2、國內經濟增長動力減弱
有關數據顯示,企業自籌資金已經成為已經佔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的四分之三。這種資金結構的轉變表明投資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市場景氣、企業利潤率高的時候,投資就快速上升。反之,亦然。這一點與過去政府和國有企業為投資主體時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今年以來,由於石油、糧食和礦石等和資源原材料價格的持續快速上漲,企業成本大幅上升,導致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的快速下跌。
從過去的經驗看,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大幅減弱的情況下,經濟增長也可能以緩慢的方式回落,但前提是背後要麼是有較快增長的外需,或者消費需求在支撐。然而,從國外需求看,雖然美國次級債對世界經濟的沖擊可能將明顯緩解,但是只能阻止世界經濟出現大幅惡化的勢頭,並不能改變世界經濟繼續調整的趨勢,因而未來幾年內我國經濟的外需拉動力將明顯減弱。從國內需求看,雖然歷史上居民的消費高潮都是出現在經濟增長的高潮之後,主要成因是前期累積財富的集中釋放。但是,從現在的情況看,過去的故事可能不再重演。前期國內以住房和汽車代表的居民消費熱在較大程度上是由消費信貸刺激起來的,居民的財富已經被提前透支了,再加上股市的大幅度下跌,購買力集中釋放的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Ⅷ 在金融危機形勢下,人們消費行為的變化(調查報告)

一、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行為 相對於經濟繁榮時期,經濟危機時期不但會對消費者造成諸如收入減少、失業等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影響了消費者的預期:比如收入會繼續下降,就業機會將更少,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偏好,導致消費者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消費策略以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 1. 消費者的產品偏好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的產品偏好主要有三個特徵:第一,消費者會注重節約,減少奢侈品的消費數量。據統計,亞洲金融危機時期,80 %的消費者減少了他們在休閑、購買衣服和請客的花費。在泰國,58 %的泰國人不再購買時裝,45 %和46 %的人不再購買whisky 和雜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費數量下降以外,消費者還會減少在諸如旅遊、休閑等無形服務的花費。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在某些奢侈品消費可能並不是消失,而是轉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經濟危機時期,賓士、寶馬這些豪華車的銷量會遭到嚴重沖擊,而那些二線的產品比如現代、豐田等的銷量反而會上升。或者,人們會從一些別的奢侈品中去尋找安慰,比如高檔香煙和啤酒等。 相對於奢侈品而言,實用油、鹽等必需品的消費並不會減少,甚至有可能因為產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還會上升。另外,由於文化和傳統的影響,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父母比較注重家庭和對孩子的培養,即使犧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願意去滿足孩子的願望。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 需要的一些消費品,即使是奢侈品對父母來說也是必需品。同樣,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在泰國進行過一次品牌忠誠度的調查發現,營養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誠度最高,分別為89 %和97 % ,而這兩者都是兒童食品。這也就是說,即使在經濟危機時期父母給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沒有改變和降低。 第二,消費者會轉換產品品牌。這有兩種可能。(1) 從外國品牌轉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費者都會認為本土品牌比起國外品牌具有相當的質量,而價格卻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經濟危機會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消費者認為購買本國產品會挽救本國的經濟,因而會傾向於購買本國的產品。(2) 從相對高檔的品牌轉向普通品牌。這個過程一般會有兩個階段,首先轉向競爭對手的品牌,然後才是購買相對低檔的品牌。當然,對於某些產品轉換品牌並不那麼容易。比如,對於那些具有關鍵作用的產品,如果出現失誤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那麼轉換品牌的可能性就不會很大。 第三,消費者對產品的包裝大小會有偏好。在 1990~1991 年的美國經濟危機時期,美國的消費者都喜歡買大容積和大批量的產品,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比較省錢。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金融危機後的亞洲國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影響僅限於那些經濟受影響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經濟危機影響比較深的家庭卻比較偏好小型包裝的產品。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解析:一方面,消費者只買得起那些小型包裝的產品,而大容積的產品對他們來說太貴了;另一方面,從心理學上來講,人們認為買小型包裝的產品能減少使用時的浪費。 2. 消費者的價格偏好 一般來講,金融危機時期消費者會變得更加理性和冷靜,對產品的價格(包括購買價格和使用過程中可能需要的維護費用) 會更加敏感。1973 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8. 6 %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關注產品價格(Shama ,1978) .他們在做出消費決策前,會進行特別仔細的調查和比較,而在購買過程中還會有特別激烈和反復的討價還價行為。同時,也會重點考慮到產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產品的性價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產品會比單一功能的產品好賣。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較容易維修的產品更會受歡迎。比如,美國經濟危機時期,有廠商推出一種新式口紅,這種口紅兩頭都可以用,可以塗兩種不同顏色,結果很受歡迎。消費者對產品的性能和價格的感知和判斷受經濟危機影響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經濟危機不是特別嚴重,消費者會比較注重產品的性價比, 並且受自身的偏好影響比較大;如果經濟危機特別嚴重,比如俄羅斯經濟危機以後,人們極度貧困,因而消費者對產品的惟一判斷標准就是價格,對於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會去考慮,因而很多購買行為都是考慮性價比以後才實現的。 3. 消費者的促銷偏好經濟危機時期由於嚴重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消費者對於廠商的一些促銷方法的反應會變得跟以前不一樣。比如,對於廣告,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非常努力、非常緊張地收集購買方面的信息, 因而會更加看重廣告所傳遞的產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對於那些僅僅是為了提升產品形象方面的廣告,消費者會認為那是一種浪費,進而懷疑其產品的性價比,甚至會由此激發一種逆反心理:認為企業缺乏對消費者的一種必要的同情,使得其產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對於企業的一些具體的促銷措施消費者的偏好也會發生變化。此時的消費者特別理性,在購買某個產品的時候,總是會仔細地計算廠商可能從他那裡獲得的利益,如果廠商不能夠讓消費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產品的價值時,消費者就不會購買。比如,此時的消費者可能會寧願用較低的價格買某個產品而不用較高的價格買一些能夠獲得贈品的產品(MarkPlus International ,1998) .在金融危機下的印尼消費者的這個比例是92 %.而對於一些抽獎機會,消費者可能興趣也會減弱,因為他們不喜歡這樣的不確定性。 4. 消費者的渠道偏好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的渠道策略有兩個明顯改變。(1) 消費者購物的頻率明顯增加。1973 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3 %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經常地購物(Shama ,1978)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費者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於產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購物本身也是一種相對比較便宜的娛樂活動。(2) 消費者購物的渠道發生了變化。因為此時的消費者相對偏好一些低價格的品牌,因而購物的地點一般來說也會由以前相對高檔的商店轉向比較大眾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銷店等。1973 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79. 7 %的消費者去批發商和折扣店購物的次數明顯增加(Shama ,1978) ,而那些位於市中心的高檔購物中心就不會太受歡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購物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少。 1. 企業的產品策略經濟危機時期市場疲軟,產品(尤其是奢侈品) 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業會出現利潤下降,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那麼這部分企業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1) 從薄弱的市場退出, 縮減產品線的寬度,鞏固和加強企業已有的強勢市場。企業的強勢市場指企業的產品擁有領先或強力挑戰者地位的市場,對該市場來說,企業擁有核心競爭力:最好的品質和最低的價格等。一般說來,企業的強勢市場獲得的利潤佔了企業經營利潤的大部分,而且相對穩定。經濟危機時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會凸現,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場佔有率,這對於企業渡過難關是相當重要的。因而此時企業應該從自己的弱勢市場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資源(人力資源、資金和營銷渠道等) 集中用到維護和加強自己強勢產品的推廣上。而實際上1973 年的石油危機使得76 %的美國企業縮減了其產品線 (Shama ,1978) .(2) 管理好並保護好企業的核心品牌,適時地根據環境改變產品的定位,但必須要立於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Zipoc 將其生產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經濟危機前的「密封袋」轉變為「保存剩餘食物的密封袋」;Volvo 在經濟危機時期將其生產的汽車的定位由「安全」轉變為「將你的資產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 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會逐漸轉向比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業會陷入提高市場份額和保持品牌形象的兩難境地。解決辦法就是企業推出一些跟一線品牌具有相當的質量,但價格要相對便宜的二線品牌,這樣既保護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於打擊一些邊緣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場份額,一舉兩得。 1990 年南斯拉夫經濟危機期間,24 %的企業推出了替代產品(Shama ,1992) .當然企業也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將產品的包裝改小,這樣也可以降低產品的價格,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 年俄羅斯經濟危機期間,吉列公司為了適應消費者收入減少的實際,減少了每個包裝袋的刀片

Ⅸ 金融危機對中國消費者會有哪些影響

在歐美國家,消費者對很多產品的需求正在減少,從中國的消費市場看,金融危機已經逐步的從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傳導到消費者層面,中國消費者的信心正在受到影響。 在當前的背景下,中國消費者基於自身的風險考慮,一些預期的大宗消費支出可能會受到抑制,購置房產、汽車、大宗家電產品等計劃在一些消費者中將會被延遲或者擱置;而對於日常的消費而言,雖然不受影響,但是消費者會比任何時候更加願意貨比三家,尋找價格最便宜的產品、對降價打折信息更加敏感將成為金融危機期間消費者的普遍心理,因此,在這個階段,商家反而需要加大降價促銷、返券、優惠券等措施,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才能讓產品得到順暢的流通。 其次,從消費心理的角度,消費者也會出現內部的結構分化,比如在現在的金融危機影響下,消費者可以分為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不為所動型,收入水平比較高的(家庭年收入10萬元以上)或擁有穩定工作的人,如政府公務員、私營業主、企業高管屬於這種類型,他們由於有穩定的收入基礎,因此暫時還不會認真考慮金融危機的影響;第二種類型,信心下降型,主要是工作不太穩定、收入偏低,個人和家庭處在發展階段的城市低收入戶、農民工群體,這部分群體目前將會追求自身的安全,以及擔心生活的穩定性,金融危機對這部分群體的打擊也比較大;第三種類型,投機消費型,一些擁有一定收入的中間階層,會在這個階段尋找一些投資機會,比如購買一些質優價廉的產品,選擇進股票市場抄底等,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危機中存在機會;第四種類型,理性謹慎型,白領和收入水平一般的消費者(城市工薪階層)在消費上會比較謹慎,會認真分析現有的一些市場現狀,然後謹慎的對家庭收支進行計劃,持有現金會是這些群體的突出表現。 再次,二手的耐用品市場可能會受歡迎,比如一些昂貴的耐用必需品,比如汽車、家電等等,這些產品如果在二手市場上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可能會大受歡迎,對於很多80後、90後的年輕群體來說,如果這個階段正好需要這些產品,他們會選擇二手的產品作為消費的過渡。 最後,會有很多消費者在失業率來臨之前,為自己的職業開始打算和預備,因此會有一些消費者把錢用在充電、上學、培訓上,或者選擇重回校園,以避過金融危機,同時增強職場競爭力,以為將來做准備。 應該說,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大事,食品安全、金融危機等……都潛在的在影響人們的消費理念和行為,總的來說,這些事件的經歷會使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越來越成熟,在也會讓市場結構更加成熟,比如有些基於壟斷利潤的產品領域由於金融危機影響,價格可能會被拉低,而企業為了度過難關,以及拉動消費需求,將會對價格體系進行調整,或者對產品進行簡化或者創新,以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因此金融危機也是一個產業結構調整和梳理市場結構的機會;此外,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人們的消費將會更加理性,而這種危機下的心理變化和可能帶來的消費理念的變革,值得企業關注和思考。

Ⅹ 金融危機對消費的影響

消費心理的角復度,消費者也會出制現內部的結構分化,比如在現在的金融危機影響下,消費者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不為所動型,收入水平比較高的(家庭年收入10萬元以上)或擁有穩定工作的人,如政府公務員、私營業主、企業高管屬於這種類型,他們由於有穩定的收入基礎,因此暫時還不會認真考慮金融危機的影響;
第二種類型,信心下降型,主要是工作不太穩定、收入偏低,個人和家庭處在發展階段的城市低收入戶、農民工群體,這部分群體目前將會追求自身的安全,以及擔心生活的穩定性,金融危機對這部分群體的打擊也比較大;
第三種類型,投機消費型,一些擁有一定收入的中間階層,會在這個階段尋找一些投資機會,比如購買一些質優價廉的產品,選擇進股票市場抄底等,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危機中存在機會;
第四種類型,理性謹慎型,白領和收入水平一般的消費者(城市工薪階層)在消費上會比較謹慎,會認真分析現有的一些市場現狀,然後謹慎的對家庭收支進行計劃,持有現金會是這些群體的突出表現。

閱讀全文

與金融危機後的消費行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