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學業 > 金融學貨幣均衡實現的條件是

金融學貨幣均衡實現的條件是

發布時間:2020-12-30 14:23:48

1. 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

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國經濟的內外均衡目標的同時實現。在國內外的文獻資料中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吉林大學的楊惠昶教授和復旦大學的姜波克教授。楊惠昶教授認為「國際金融是研究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通過貨幣、證券、票據的買賣和轉讓,市場的自發力量和政府的經濟政策相互作用,如何實現國際收支均衡,以殛國際收支均衡與國內經濟均衡的聯合均衡。」姜波克教授認為「國際金融學是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發經濟下內外均衡目標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獨立學科。」
傾向於上述觀點的理由如下:
1、內外均衡之間的矛盾是開放經濟社會始終面臨的經濟學課題。內外均衡問題,是開放經濟社會所特有的經濟現象。既保持經濟體自身的穩定發展,又使經濟體的對外開放處於合理狀態之中,是開放經濟社會各國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兩個重要目標,分別稱為經濟的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二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當政府採取政策措施實現某一均衡目標時,有的時候會促進另一均衡目標的實現,而有的時候則會使另一均衡目標的實現更為困難。內外均衡之間的矛盾是由米德在1951年正式提出的。米德在他的代表作《國際收支》一書中,針對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下固定匯率制的現實,指出了宏觀經濟處於特定區間時政府調節社會總需求的金融政策會在實現某一均衡目標的同時惡化另一均衡目標,此時經濟就屬於內外均衡的矛盾。由於米德所研究的是固定匯率制的情況,因此有人認為在實行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就不存在內外均衡的矛盾問題了,因為政府可以聽任匯率浮動來自發調節國際收支,從而集中精力專門研究和解決內部均衡問題。事實上,在浮動匯率制下任何一國政府都不可能聽任匯率自由浮動給本國經濟帶來不良的影響。並且,作為開放經濟社會的核心變數之一,匯率的變動會對一國經濟各個層次的變數都產生深刻影響。更為突出的問題是,米德時代未曾出現的與實物經濟基礎相脫離的巨額國際資本流動於各國之間,使內外均衡矛盾發生得更加頻繁和劇烈,後果更加嚴重,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的難度也更大了。為此,開放經濟社會如何確定經濟的內外均衡目標,便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有一段精闢論述:「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從貨幣金融視角探求實現內外均衡目標的規律,解決內外均衡之間的矛盾,以便為政府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由此而形成的學科便是國際金融學。
2、內外均衡問題具有鮮明的貨幣金融屬性。內外均衡問題之所以能對宏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成為各國政府及經濟學者研究的重要對象,是與國際資本流動密切相關的。不僅是各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提高,國與國之間聯系的貨幣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國際資本流動正深刻地影響著開放經濟的運行,使內外均衡問題的貨幣金融屬性越來越明顯和突出。由於國際資本流動對金融市場上各種行市微小變動非常敏感,甚至在很多時候純粹受政策和心理預期的驅使,因此,表現出相當大的不穩定性;更為嚴重的是,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在這種經濟環境下,貨幣金融因素往往最先受到影響,然後再傳遞給其他因素。貨幣金融因素在引發危機、傳導危機和傳導反危機政策的過程中始終處於中樞地位。
綜合上述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應從如下兩方面來認識。一方面,內外均衡問題是國際金融學的核心,這導致國際金融學與貨幣銀行學等相關學科具有不同的主導問題。另一方面,內外均衡問題與國際貨幣金融活動有著密切聯系,換句話說,當國際資本流動不再依賴於實物經濟基礎而具有自己獨特運動規律時,其貨幣金融性質就更加明顯和突出,貨幣金融因素在內外均衡矛盾的形成及其解決中居於關鍵性地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將研究內外均衡矛盾及其解決方法的學科稱作國際金融學。同時,也只有以內外均衡問題作為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才能體現國際金融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內外均衡實現問題上,還涉及一些對內外均衡目標有影響卻不是從貨幣金融視角出發的問題。諸如國際貿易政策、國際直接投資政策等問題,國際金融學也需要了解它們以便於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內外均衡的問題。但它們並不屬於國際金融學的范疇。因此,國際金融學是從貨幣金融視角出發,但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內外均衡問題,並不是貨幣金融問題的自身。由此可見,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二者的統一,以此形成一整套貫穿始終的,具有內在嚴密邏輯聯系的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

2. 國際金融學的萌芽階段

現代國際金融學
在國際金融學萌芽時期,馬克思的有關論述尤其值得注意。盡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主要是此時內外均衡問題尚不突出),馬克思未能就這一問題展開全面的論述,但在他廣泛的研究領域中也探索了這方面的若干問題,他的基本思想對我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在國際金融學方面的貢獻主要集中在:第一,他說明了外部均衡問題的必要性,並進而指出了外部均衡問題的實質。馬克思從他對資本主義制度分析的邏輯出發,認為國際商業信用和資本信用會在國際范圍內造成虛假的需求和虛假的繁榮,促使「這一切國家同時出口過剩(也就是生產過剩)和進口過剩(也就是貿易過剩),物價在一切國家上漲,信用在一切國家過度膨脹。接著就在一切國家發生同樣的總崩潰⋯⋯」。在這些論述中,馬克思實際上間接地說明了一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必須對商品、資本的跨國流動進行一定的控制,也就是存在著外部均衡問題。並且,在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他指出了外部均衡的實質在於正確處理跨國的信用活動,這一見解是極富見地的,因為國際范圍內的融資關系至今仍是外部均衡問題的核心,也是從貨幣金融角度出發的國際金融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第二,他提出了內外均衡之間的關系問題。這可從他對金銀跨國流動與一國信用危機爆發之間聯系的分析中考察。馬克思認為,一國的黃金外流並不是信用危機的原因,但如果貴金屬外流是在國內產業周期的緊迫時間發生,就會「象加到天平秤盤上的一根羽毛的作用一樣,足以決定這個上下擺動的天平最後向哪一方面下墜」,促使信用危機的爆發。這樣馬克思實際上就將信用危機爆發這種極端形式與內外均衡沖突聯系起來了,在內外均衡關繫上進行了前驅性探索。
當歷史發展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上半葉時,經濟條件又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時期內一戰與經濟大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經濟處於動盪不安中,這主要體現在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其一是金本位制盛行、崩潰、部分重建直至完全崩潰以及浮動匯率制大行其道;其二是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問題突出,尤其是大量的短期投機性資本表現出了極大的破壞力。在這一背景下,國際金融學范圍內的研究成果呈現出如下特徵:
第一,在外部均衡問題研究上出現重點轉移盡管在出現較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後,外部均衡一般被直接視為包括貿易收支與資本帳戶收支在內的總體上的平衡,但是浮動匯率制的實行使人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在匯率穩定問題上。這一時期國際金融研究的突出成果是匯率決定理論的大發展,諸如購買力平價說、利率平價說、心理預期說等理論都在這一階段出現。
第二,在內外均衡關繫上的研究更加深人。這種深入主要體現在將資本流動這一因素納入了考察范圍,分析了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投機性資本流動使經擠內外均衡之間關系更為復雜的作用機制。俄林、金德爾伯格等人均在這一領域有所建樹,納克斯的貢獻更加突出。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資本流動表現出了強烈的投機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資本流動對宏觀經濟的其他作用,這導致二戰後重建國際經擠體系時採取了嚴格控制資本流動的措施,這一方面的研究就此中斷,從而使國際金融學未能更早地建立起來。
第三,在內外均衡同時實現問題上的研究更加豐富。這些研究呈現出的特徵是與當時的歷史條件相聯系的,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在浮動匯率制背景下,對匯率政策調節內外均衡的研究,例如匯率調整引起國際收支變動的彈性理論的提出;其二是對經濟尤其是對外匯的直接管制政策的分析;其三則是在各國採取「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的情況下,對各國經濟的依存性政策協調的可能性所進行的探索。
在這一時期的研究中,凱恩斯對國際金融學的貢獻特別值得重視。凱恩斯對國際金融學的探索是相對較全面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利率平價說以外,他還取得了很多其他成果,盡管後者常常被忽視。這些成果主要是:
第一,對內外均衡目標有了更進一步的闡述。凱恩斯以前的古典經濟學由於缺乏對經濟的宏觀分析,因此對內部均衡的認識常常是含糊的,凱恩斯則完全突破了這一點,將解決失業問題納人了內部均衡的范圍。並且,凱恩斯在外部均衡問題上也有著更為深人的論述。在分析德國的戰後賠償問題時凱恩斯指出各國都應積極利用國際貸款來克服國內資本不足問題,恢復建設,並且在國際債務清償問題上,應根據出口剩餘確定轉移支付額,以確保其賠償能力。這樣,他不僅將對外融資問題引人到內部均衡問題中,還對對外融資的限度進行了分析,從而把內外均衡納人到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中。
第二,對內外均衡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的見解。凱恩斯本人在這一問題上的認識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在《勸說集》中,他比較直接地提到了內外均衡之間的沖突。他在分析是否恢復金本位制時指出,國內價格水準的穩定和匯率的穩定兩者常是不可能兼顧的,而「兩者不能兼顧時,一般說來,前者比較值得爭取」。凱恩斯在《貨幣論》中則對經濟內外均衡之間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在該書中提出,對外收支差額等於對外貿易差額這一經濟同時達到內外均衡的條件,並且還較詳細論述了內外均衡之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通過利率機制達到的相互影響,對經濟運行中實現某一目標而對另一目標的干擾進行了深入分析。
第三,對內外均衡的實現方式有了突破性的認識。凱思斯最早表達了政策搭配的思想。凱恩斯分析了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對經濟的不同作用方式,指出「維持對外平衡的作用機制基本上⋯⋯是外匯率的變化。銀行利率在維持對外平衡方面始終是一個次要的工具,而在維持對內平衡方面則是一個主要工具」因此在經濟出現不均衡時,要根據引起不均衡的原因選擇政策工具進行調控。這樣,他實際上對政策工具的配合與指派問題都有所論述。另外,凱恩斯也對各國經濟的依存性以及政策協調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第二個階段
國際金融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二戰後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中並列於國際貿易學的國際金融學開始產生。國際金融學地位得以在這一時期得到提高的歷史條件在於:一是經濟理論的進步尤其是宏觀經濟學的形成為國際金融學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准備;二是各國經濟日益開放使內外均衡相互沖突的現象日益嚴重,三是國際問貨幣金融聯系得到加強及各國經濟貨幣化程度提高從而研究內外均衡更依賴於貨幣金融的分析方法;四是二戰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內外均衡實現問題上具有嶄新的特點。布雷頓森林體系採取了固定匯率制及嚴格限制資本流動的做法,第一次以人為形式限定了內外均衡的實現條件,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行期間,國際金融學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固定匯率制下如何通過政策搭配來同時實現經濟的內外均衡。具體集中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對內外均衡標準的研究。對於內部均衡問題,在凱恩斯提出「價格剛性」後,維持與價格穩定相一致的充分就業水平明確成為內部均衡的主要含義,並且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中明確將之規定為政府政策的主要宗旨。對於外部均衡問題.在美元是主要的國際貨幣的情況下,布雷頓森林體系特定的調整機制使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外部均衡標准出現了對立,一般國家均以盡可能獲取美元儲備作為外部均衡目標,而美國的外部均衡目標實際上是控制美元的輸出以確保黃金與美元的比價穩定。特里芬最早覺察到了美國與其他國家在外部均衡目標上的矛盾,從而通過著名的「特里芬兩難,預言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必將崩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內外均衡目標的這一特點,成了當時推動國際金融學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第二,對內外均衡關系的研究。這段時期國際金融學的另一個重要動力,就是米德首次直接、較完整、較系統地提出了內外均衡關系理論,在其代表作《國際收支》一書中,米德詳細探討了不同經濟條件下的內外均衡之間的相互關系,並且還分析了各國實現內外均衡目標時的相互影響,這在國際金融學說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本人也為此而榮獲諾貝爾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米德將外部均衡的分析視角從貿易收支擴大到了包括資本流動在內的整個國際收支,但在他對內外均衡關系的分析中並沒有一以貫之的詳細分析資本流動對內外均衡關系的影響,也餃有將這一點在他的政策措施中明確提出,而且他主要針對的是固定匯率制的情況。實際上,在浮動匯率制及國際資金流動條件下,內外均衡之間的沖突更加深刻,這也是現代條件下開放經濟的主要外部環境,後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突破了米德最初的分析而使國際金融學的理論更加豐富、更有體系,我們在進一步的論述中將會看得更清楚。
第三,對內外均衡目標同時實現機制的研究。這構成該段時期國際金融學發展的第三個重要動力,與以前偏重於研究自動實現機制相比,這一時期偏重於政策調控的分析,並且政策搭配的基本思想已被明確提出,這一特點是與這一時期凱恩斯主義的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的思想有關的。「丁伯根原則」本是經濟政策理論的基礎,但它自從提出後,便因其對於內外均衡目標同時實現問題所具有的強烈的針對性而在國際金融學中得到迅速發展,並與「蒙代爾原則」一起,構成一國通過政策搭配同時實現內外均衡的理論基礎。這方面研究的主要內容,體現為在固定的匯率制度下如何通過各種政策工具的搭配實現內外均衡。在分析中,各政策工具對國際收支等變數的影響的研究趨向深入,國際收支的彈性理論、吸收理論等均發育成熟。在匯率制度選擇的問題上,弗里德曼等人倡導的浮動匯率制與納克斯等人倡導的固定匯率制之間爭論激烈,將匯率理論的研究引向深入。在具體的政策搭配方案設計上,米德提出了金融政策、匯率政策與直接管制政策的搭配方案,斯旺提出了匯率政策與需求增減政策的搭配方案,蒙代爾提出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方案,以及庫珀提出了經濟依存理論。
第三個階段
國際金融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作為標志。自那時以來,國際資金流動迅速發展,浮動匯率製取代了固定匯率制,各國經濟的內外均衡問題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顯得更加復雜、深刻、引人注目,以內外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國際金融學迅速發展,至20世紀9D年代末基本形成了內容豐富、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特色鮮明的獨立學科。
這一階段國際金融學的學科發展歷經了兩個時段,在浮動匯率制實行的初期,相當多的人認為可以通過匯率變動及其誘發的國際資金流動自發調節國際收支。因此對內外均衡的沖突及政策搭配等問題的注意力集中於均衡匯率決定的分析上,匯率的資產市場分析是這一時期研究的主流八十年代初期世界性債務危機的爆發,特別是九十年代貨幣危機的頻繁爆發,對國際金融研究者的震動很大。人們發現,單純依靠匯率調節內外均衡是不可能的,在國際資金流動的歷史條件下內外均衡的沖突更加嚴重,各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性也大大加深,從而對內外均衡同時實現的研究進人了一個更探刻更全面的階殷。總體上看,八十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學的發展體現出以下幾個新特點,即:
第一,對外部均衡含義的重新界定。經過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研究者認識到簡單追求國際收支平衡是不夠的,應當既要發揮國際資金流動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又要對國際資金流動進行必要的控制,而問題的核心在於確定經常帳戶的目標。因此,外部均衡作為反映合理開放性的指標被重新重視,它直接反映為與一國宏觀經濟相適應的經常帳戶余額,並且從廣義上說,還要包括匯率的穩定等綜合反映一國合理的對外開放狀態的有關內容。在這一時期,從資本流動的可持續角度提出的「潛在均衡分析法」與從時際最優化角度提出的「跨時分析法」這兩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方法不約而同地進行了確定經常帳戶目標的嘗試。
第二,內外均衡實現的分析滲透到匯率理論中。與以往的國際金融理論往往分離為固定匯率制下的內外均衡分析以及單純的匯率決定理論兩部分不同,這一時期的匯率理論均為一般均衡模型,將匯率作為開放經濟的核心變數,從匯率與其他經濟變數的相互影響中把握宏觀經濟的均衡問題。因此,匯率理論成為現代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在貨幣危機頻繁爆發的九十年代,內外均衡實現的分析又滲透到利率理論並且是與匯率理論的滲透相結合的。其最典型的代表是由奧伯斯特菲爾德提出的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三,國際政策協調成為國際金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八十年代初期,由於各國各行其是的緊縮性政策導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因此由庫珀最早明確提出的宏觀經濟相互依存性問題在這一時期得到真正重視在大量研究中,對開放條件下經濟波動的國際傳遞機制、國際政策協調的必要性及成本收益分析、具體的國際協調的方案設計等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從而因其與內外均衡實現問題的密切聯系而構成了國際金融學中獨具特色的內容。
國際金融學
國際金融學自八十年代以來的發展非常迅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隨著貨幣危機的頻繁發生,國際資金流動造成的內外均衡沖突問題更加突出,並且這一資金流動的獨立規律越來越強,在相當程度上表現出「自我實現」的特點。因此國際金融學的內容更加豐富,研究更加深入,地位更加重要了。亞洲金融危機及歐元產生等歷史事件,使得內外均衡問題又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可以說國際金融學又面臨著一場大突破。因此,總的說來,當代的內外均衡實現問題更加復雜了。以這一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國際金融學這一新興學科處於整個經濟科學的發展前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閱讀全文

與金融學貨幣均衡實現的條件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