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加坡原屬於哪個國家
新加坡原來屬於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1965年獨立。
8世紀新加坡屬室利佛逝;14世紀始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8-19世紀屬柔佛王國。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佔;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共和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拓展資料: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日軍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日本戰敗後,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❷ 誰有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的法律英語教材的翻譯啊!何家弘編的!!幫幫忙!急用!!
你好。
第一課 美國法律制度介紹
第一部分 特徵與特點
美國既是一個非常新的國家也是一個非常老的國家。與許多別的國家相比它是一個新的國家。同時,它還因新人口成分和新州的加入而持續更新,在此意義上,它也是新國家。但是在其它的意義上它是老國家。它是最老的「新」國家——第一個由舊大陸殖民地脫胎而出的國家。它擁有最古老的成文憲法、最古老的持續的聯邦體制以及最古老的民族自治實踐。
美國的年輕(性)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就是它的歷史肇始於印刷機發明之後。因此它的整個歷史都得以記錄下來:確實可以很有把握地說,任何其它國家都沒有像美國這樣全面的歷史記錄,因為像在義大利、法國或者英國過去的傳說中湮沒的那樣的事件在美國都成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一部分。而且其記錄不僅全面,還非常浩繁。不僅包括這個國家自 1776年以來的殖民時期的記錄,還有當前五十個州以及各州和聯邦(nation)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網路的歷史記錄。因此,據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匯編有大約 350卷,而一些州的判例匯編也幾乎有同樣多的卷數:想研究美國法律史的讀者要面對的是超過 5000巨卷的司法案例。
我們不能說一個文件或幾個文件就能揭示出一國人民或其政府的特性。但如果橫跨一百多年的千百萬個文件敲出始終如一的音調,我們就有理由說這就是其主調。當千百萬個文件都以同樣的方式去解決同樣的中心問題,我們就有理由從中得出可以被稱為國民特定的確定結論。
第二部分 普通法和衡平法
同英國一樣,美國法律制度從方法論上來說主要是一種判例法制度。許多私法領域仍然主要是由判例法構成,廣泛而不斷增長的制定法一直受制於有約束力的(解釋制定法的)判例法。因此,判例法方法的知識以及使用判例法的技巧對於理解美國法律和法律方法是極其重要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普通法就是由英國皇家法院的巡迴法官的判決所得出的普通的一般法——優於地方法。採納或執行某項訴訟請求是以存在法院令狀這種特殊形式的訴為前提的,而這就使最初的普通法表現為由類似於古羅馬法的「訴」所構成的體系。如果存在令狀(於 1227年),訴訟請求就可以被採納或執行;沒有法院令狀(為前提)的訴訟請求就沒有追索權,因而該訴訟請求也不存在。「牛津條例 」(1285年)禁止創設除了「個案令狀 」之外的新令狀,這種「個案令狀」使該制度變得較為靈活了,而且導致了後來合同和侵權法的發展。
對於訴的形式的嚴格限制及由此產生的對追索權的限制導致了衡平法和衡平判例法的發展。「衡平」的一般意義就是尋求「公平」,即公平且善良地裁決,它最初是由國王,後來由作為「國王良知守護人 」的大法官頒行,以便在艱難的案件中提供救濟。但是到了十四世紀,衡平法和衡平判例法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法律制度和與一般的普通法法院一爭高下的司法系統(衡平法院)。其規則和格言變得非常固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不像在其它法律制度中一樣靈活。衡平法的特點有:以特定履行(或實際履行)的方式提供救濟(與普通法提供補償性損害賠償金的救濟方式形成對照);強制令(為或者不為某項具體行為的臨時或者最終法令);滲透了整個法律制度並且能在許多場合下揭示現代法律概念的起源的所謂的衡平法格言的發展。不過,一般都是只有在普通法救濟不充分時,才會出現衡平法救濟。比如,優於普通法損害賠償金被認為是不充分的,這是因為考慮到不動產所具有的唯一性,這些賠償金無法補償不動產購買人(的損失),就可能判以特定履行購買不動產。
與普通法一樣,衡平法通過司法接納或通過明確的制定法條款,成了美國法律的一部分。目前,這兩個法律制度在許多美國司法管轄區中得以融合(始於1848年的紐約),因而,在這些司法管轄區以及聯邦的實踐中只存在一種形式的民事訴訟。只有為數很少的州還保留著單獨的衡平法院。盡管如此,提及這一歷史演變仍然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一方面解釋了許多當代法律概念(如財產法中的所有權分割)的起源和意義,另一方面,它仍然與做出某些裁決有一定的關聯,比如是否有權獲得陪審團的審理(這僅發生與普通法的訟案中,在其它案件中僅由法官審理)。另外,這種區別將決定「通常的」普通法賠償金救濟是否適用或者是否可以使用「特別的」衡平法特定履行救濟。
「判例法」代表了整個的法官造法體系,而且在現代還包括了普通法和衡平法先例。在不準確的和令人迷惑的用法中,「普通法」和「判例法」這兩個術語通常被當作同義詞來使用,在這里,「普通法」這個術語一般代表著法官制定的法,以示區別制定法。 「判例法」總是代表著法官制定的法律,而 「普通法」則相對來說,根據想表達的意思不同,要麼代表普通法主題事項(即具體問題)上法官制定的法律,要麼在更廣范圍內指所有法官制定的法律。
第二課 法律職業
第一部分 律師協會
法律職業的規范主要是各州的事務,每一各州對於執業許可都有其自己的要求。大多數州都要求三年的學業和法律學位。各州自行管理本州申請律師資格的書面考試。不過,幾乎所有的州都利用 「多州律師資格考試」,這是一種長達一天的多項選擇測試,在這項考試之外,各州還會再增加一次主要是關於其本州法律的時長一天的論文考試。大多數申請人都可以通過第一次考試,而且許多失敗者都會在下一次考試中通過。每年有四萬多人通過這些考試,在經過人品調查之後,他們便可獲准在相應的州執業許可。在獲得許可之前或之後都不要求實習。到各聯邦法院執業的許可規則互不相同,但一般來講,那些獲准在州最高法院執業的律師在辦理一些無關緊要的手續之後即可獲准在聯邦法院執業。
律師執業范圍通常僅限於一個地區,因為盡管律師可以代表當事人到其它地區辦理事務,但是一個人只能在其獲得許可的州內執業。人們習慣僱用本州的律師辦理其它洲的事務。但是,只要一個人已經在其獲得職業資格的州執業達一定時間(通常是五年),那麼他移居到另外一個州時通常無需考試便可獲得執業許可。
律師不僅可以從事法律事務,還允許從事任何其他公民能從事的事務。執業律師在企業客戶的董事會中工作、從事商業或者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律師即使在成為法官、政府或者私人企業集團的雇員或者法律教師之後仍然是律師協會的會員,他們可以辭掉這些其它事務,回頭開始私人執業。為了在工商業中擔任重要的執行職務而放棄執業的律師人數相對較少。這一職業中的流動性和公共責任感的一個例證是哈蘭·菲斯克的職業生涯,他曾多次成為一名紐約州律師、一名教授和哥倫比亞法學院院長、美國總檢察長和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律師並不按照職責進行正式的劃分。在英國對訴訟律師和非訴律師的區分並沒有移植到美國,既不存在擁有特別或者專有出庭權的職業群體,也沒有專門製作法律文書的職業群體。美國律師的業務范圍包括出庭辯護、咨詢和起草文書。另外,在被廣泛地成為 「法律執業 」的范圍之內,律師的業務范圍是專有性的,不對其他人開放。在出庭辯護領域,這種規則非常清楚:任何個人都可以代表其自己出庭,但除了一些基層法院之外,只有律師可以代表他人出庭。不過,律師不得代表他人參與一些行政機關設立的具有司法性質的正式程序當中。在咨詢和起草法律文書領域的界限並不是太清晰,比如在在聯邦所得稅領域的法律執業和會計執業之間就是如此。但是,紐約最高法院的一個裁決表明了大多數美國法院的嚴格標准,該裁決認為,一個獲准在外國執業單位獲准在紐約執業的律師不得在紐約對客戶提供法律咨詢,即使該意見僅限於該律師獲准執業的該外國的法律。但是,一個外國律師可能獲准在一個州執業,而且無需獲得許可便可以以一個外國法律顧問的身份向美國律師提供法律咨詢。
第二部分 私人執業中的律師
每十五個執業律師中有九個(明顯的多數)都是單獨執業者。剩下六個在律師事務所執業,這些所一般是合夥制。這六個律師中有四到五個都是合夥人,其餘的為非合夥律師(僱傭律師)。這種集體執業的趨勢只是在近年來才開始出現。十九世紀的大多數時間內,律師執業都是非專業化的,其主要內容是辯護而不是咨詢和起草法律文書,因此美國律師的最早形式是單獨執業。明顯的專業化出現於十九世紀後期金融中心附近的大城市裡。隨著出現大型的企業、龐大的政府和大規模的勞工,律師的工作本身要適應客戶對解決爭端以及專業咨詢和起草法律文書等預防性法律事務的需要。出類拔萃的律師都被吸引到這一領域,而且律師職業領導的重心轉向了那些很少出庭的從事顧問、做計劃以及從事談判的人。現在,律師認為不斷熟悉客戶的業務問題並參與其政策制定的各個步驟已經成了一種正常、合理的執業形式。
第三部分 專職法律顧問
每二十個律師當中有兩個受雇於私人企業,如工業公司、保險公司和銀行。他們通常在企業的法律部門工作,作為專職或者企業法律顧問。公司規模的擴大、業務的復雜以及政府管制所產生的問題的多樣化使得這類企業需要在企雇員中有受過法律培訓的人員,這些人同時還非常熟悉企業的具體問題和情況。在一些大公司中,法律部的人數可能超過百人。該部門的主任,也叫總法律顧問,通常是公司的一名高級職員,可能供職於重要的決策委員會,甚至是董事會成員。專職法律顧問也是律師協會的成員並有權出庭代理訴訟,盡管公司打官司通常還是回請外部律師擔任訴訟代理人。但是,專職法律顧問的特長是咨詢而不是訴訟代理,這是他的一種寶貴資產。由於不斷接觸僱主的各類問題,專職法律顧問的理想定位是預防性法律事務,它還可以根據要求向公司就其對公眾和國家更為廣泛的義務提供咨詢。
其餘部分,請在網路中輸入何家弘翻譯就會出來。
【請採納為滿意回答。謝謝!】
❸ 德國金融中心是那個城市
法蘭克福 搜搜就知道啦 也可以算歐洲金融中心~
❹ 請介紹一下世界上的一個名城。
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長安(今西安)
音樂之都一維也納
冰雕城—日本札幌
鼓城—西班牙卡萊達
橋城—德國漢堡
玫瑰城—保加利亞加布羅沃
書城—德國萊比錫
電影城—法國戛納;美國好萊塢;長春
科學城—日本築波
花都—法國巴黎
無煙城、藝術城—冰島首府雷克雅未克
獅城—新加坡新加坡市
春城—中國昆明
郵票城、假牙城—列支敦斯登首都瓦杜茲
汽車城—美國底特律市
噪音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綠化城—波蘭首都華沙
銅城—尚比亞盧薩卡
椰城—海口
暖城—伊朗德黑蘭
酒城—德國慕尼黑
鞋城—捷克哥德瓦爾多夫
表城—瑞士首都伯爾尼
塔城—緬甸文化古城蒲甘
賭城—美國大西洋域拉斯維加斯
火柴城—瑞典延徹平市
雷城—印度尼西亞茂物
熱城—蘇丹首都喀土穆
旱城—秘魯首都利馬
水城—義大利威尼斯
雨城—印度乞拉朋齊
冰城—俄羅斯雅庫茨克、中國哈爾濱
雪城—美國首都華盛頓
霧都、圖書館城—英國首都倫敦
日光城—中國拉薩
博物館城—義大利首都羅馬
大學城—英國牛津
古跡城—敘利亞大馬士革
足球城—巴西里約熱內盧
葡萄酒城—阿根廷門多薩
不夜城—中國黑龍江漠河
撲克城—德國的切布爾克
蛇城—義大利哥酋洛城
雞蛋城—美國洛杉磯
動物城—埃及首都開羅
蝙蝠城—印度的瓦丹索朋鎮
烏鴉城—尼泊爾加德滿都
鳥城—印度新德里;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
風城—紐西蘭惠靈頓
壁畫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
茉莉花城—希臘雅典
聖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巧克力城—美國赫爾希
金融城—英國倫敦
醫學城—美國休斯頓
甜城——內江
蓉城——成都
錫都——個舊
瓷都——景德鎮
雨都、雨港——基隆
雪城——美國華盛頓
陶都——宜興
石堡城——西寧
鹽城——自貢
足球城——大連
羊城——廣州
鍾城——瑞士伯爾尼
酒城——德國慕尼黑
塔城——緬甸蒲甘
旱城——智利伊基克市(沙漠)
潔城——倫敦、波恩
歐洲之門——馬德里
泉城——濟南
冰城——哈爾濱、俄羅斯雅庫茨克
江城——武漢
林城——伊春
青城——呼和浩特
煤城——撫順、銅川
文化城——桂林
霧都、山城——重慶
千古詩城——重慶奉節
花城——廣州花都、法國巴黎
鞋城——捷克哥特瓦爾德夫
橋城——德國漢堡
熱城——蘇丹喀士穆
笑城——保加利亞卡爾洛沃市
臟都——馬德里、雅典
低地、堤壩、青魚、風車、花卉之國——荷蘭
石頭城——南京
榕城——福州
水都、水城威尼斯
沙漠古都--開羅
立體都市--東京
七丘之城--羅馬
機形新都--巴西利亞
綠色首都--莫斯科
聖城--耶路撒冷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東方威尼斯--蘇州
北方威尼斯--斯德哥爾摩
博覽會之城--萊比錫
禁酒城—瑞典斯德哥爾摩
浴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世界之都一紐約
牡丹城一洛陽
山城一重慶
石油城一大慶
足球城一大連
冰城一哈爾濱
鹽城一自貢
北國江城一吉林
水城一蘇州
石堡城一西寧
北國春城 汽車城 電影城 森林城一長春
皮都一張家口
鋼都一鞍山
林城一伊春
月亮城一楊州
對稱的古都-北京
❺ 14、15世紀西歐社會出現的變化
西歐工商業的發展
14世紀資本主義在義大利產生、隨著新航路開辟、各大洲人民開始交流、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商品經濟開始、 西歐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對外殖民擴張和商業戰爭商業壟斷(如東印度的跨國公司)以此進行資本累積、 並且荷蘭在17世紀成為「海上馬車夫」首都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英國在18世紀成為「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國」和最大的殖民帝國, 在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英國最早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當時的世界工業生產大國、進入蒸汽時代並出現輪船火車,這時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到了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中葉、在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同時開始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電氣時代並出現內燃器、飛機汽車,生產力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大提升,這時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英國在成為(當時的)發達大國之後不斷多外殖民並在1840年在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目的打開當時閉關鎖國的中國市場)、中國從此被捲入了資本主義市場、開始了近代化並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科技發明不斷涌現的實例
(這個是想問中國的還是西歐的?)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13世紀左右相繼陸續傳入西歐、 (指南針)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 (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了天主教傳教擴大和間接推動文藝復 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 等人文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瓦特發明蒸汽機推動生產力發展、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機器大生產、機器代替手工人力、火車輪船出現,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電氣時代、法拉第、愛迪生等發明了很多科技、出現飛機汽車電話電影等、 然後大概就是出現第一台計算機(抱歉、我忘記時間了= =||||)之類的、 還有美蘇軍事競爭中 蘇聯的第一架載人飛船 美國的登月等等吧~
如果是中國的科技發明一般是分古代發明、現代發明
古代發明大概包括四大發明、天文方面的 醫學方面的 數學方面的 農學方面的科技發明吧
現代發明大概包括兩彈一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中國自己發明的銀河系計算機、宇航方面的吧~
P.S:我是今年剛剛畢業的文科生、知識還沒忘記的太多,這些都是我憑記憶總結出來、一字一句打出來的不是從其他地方復制的,但是也許會有一些漏掉。
祝你期末考成功吧、
❻ 十四到十五世紀歐洲金融中心在哪裡
那時的歐洲,沒有多少「金融」,所以也談不上什麼「金融中心」
如果非要說一個金融中心的話,應該是羅馬
❼ 世界上最著名的塔分別是什麼
世界名塔
世界各地的巍巍塔影,大多以它們高聳入雲、挺拔多姿的建築造型,點綴山
河成為大自然風景輪廓線上一個突出的標記。甚至某些名塔已成為該塔所在國
家的地理象徵。今天林立地球的萬千塔體,有佛塔、鍾塔、燈塔、水塔、 瞭望
塔、跳傘塔、電視塔、氣象塔、太陽塔、冷卻塔等,真是名目繁多,姿態各異。
從高度賞觀,堪稱世界之最的古今名塔,姿態各具春秋風采。
△方尖塔是古埃及特有的四方柱形紀念性建築物。用完整的巨型花崗岩雕
築而成,作為崇拜太陽神的象徵而成對聳立在廟殿門前,至今現存的世界上最高
大的方尖塔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上,塔高為33.5米,它原來在埃及的赫
里奧波得斯,公元一世紀被羅馬帝國皇帝運至羅馬。
△太陽塔是為安裝觀測研究太陽儀器的一種天文建築物。世界上第一座太
陽塔於1908年在美國威爾遜山的天文台內建成,這是至今世界上最高的太陽塔,
高度達45米。
△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瞭望塔是法國納古西·勒堡,建於十三世紀。 塔體
為磚石結構,石牆厚達7米,牆高54米,周長97米,可惜這座磚石瞭望塔毀於 1917
年德法的戰火之中。
△世界上現存的木結構塔中, 最高的一座是我國山西省應縣的佛宮寺釋迦
塔,高達67.31米。八角形平面,明座暗層共九級,塔身全部木材造就, 歷盡千年
狂風雨雪、強烈地震至今巍然挺立,難怪人們稱頌這座應州木塔為「鬼斧神工」
。
△燈塔是海港之夜為航船指明方向的一種建築工程,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燈
域建在日本橫濱山下公園附近。塔高106米,燈塔發光的照明度相當於60萬支明
燭,遠在32公里之外就能見到它的光芒。
△世界上現存的最高佛塔--舍利子塔在斯里蘭卡。由首都科倫坡往北2
08公里處,總高處122米,磚石結構,1980年開始由聯合國與斯里蘭卡聯合出資1
億盧比進行修復,因為它屬於世界文物保護項目。
△世界歷史上最高燈塔是埃及的法老燈塔。高約134米。 它建在尼羅河河
口的法羅斯島上。塔射共分四層。最上部是巨大火爐發出強光通過特製鏡面反
射出去的光源,塔頂豎著大理石雕的海神像。可惜這座燈域毀於十四世紀地震。
△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存放干屍木乃伊的陵墓寢宮, 至今埃及尚存七十多
座金字塔,大多位於尼羅河西岸,世界上最高的金字塔是距開羅16公里處的「庫
孚」大金字塔,大約公元前2700建成,原高146.59米,現經風化剝蝕還剩138米。
其高度仍屬世界各類金字塔之冠。
△世界上最高的教學鍾塔在日耳曼烏爾姆大教堂內,1337年開始建造,直到
十六世紀才告完工。這座高直式建築用驚人的石結構支撐起玲瓏剔透的鍾類尖
塔,總高度達161米。
△冷卻塔是許多工廠用作冷卻處理的重要構築物, 世界上最高大的冷卻塔
建造在德國溫特洛帕原子能發電廠內,它用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高達179.8米
,1976年竣工。
△石油富國科威特在1997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傑出的一組水塔, 三塔中最高
的一座為187米,在塔身距地80米和120米處各建有大小球體。 猶如一把利劍直
穿二球刺向藍天。球體的下部貯水4500立方米,上半部為餐廳,再登電梯直上小
球可遠眺波斯灣的旖旎景象。
△世界上最高的防震塔是前蘇聯阿拉木圖電視塔,總高378米, 挺立在海拔
1100米的山頂,能抗9級地震,抗震塔基礎灌注了幾千立方米的鋼筋混凝土,使它
的剛度、堅固程度達到了抗強震的設計要求。
△世界上最高的專用氣象塔是美國內華達州導彈發射場上的三角形鐵塔,
總高475米,1961年建成,這是為探測底層大氣的一種大型氣象設備,也是鋼結構
的建築物。
△世界上最高的鋼筋混凝土塔是加拿大的多倫多電視塔,1975年 4月建成,
總高為553.33米。塔身有三級瞭望台和高空旋轉餐廳, 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觀
光遊人達200萬,被譽稱為「加拿大的巨像」。
△世界上最高的鋼塔是波蘭「華爾扎那」電視塔,高達646.38米,在塔身距
地347米的高空瞭望廳可遠眺120公里范圍以內的景物,高塔由15 根金屬纜索支
撐固定,這座鋼塔也是迄今為止按絕對高度來講為地球上最高的工程構築物。
❽ 誰清楚洛可可風格建築的代表作有哪些
沙特爾大教堂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志。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科隆大教堂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義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洛可可式建築
洛可可風格裝飾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親王沙龍(1722,讓·奧貝爾設計)、巴黎蘇比斯飯店的沙龍(1732,熱爾曼·博夫朗設計)和德國波茨坦無愁宮。而這種建築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宮廷:楓丹白露宮、魯佛爾宮(盧浮宮)、丟勒里宮、凡爾賽宮
古典主義教堂:恩瓦立德新教堂,
洛可可室內設計:巴黎蘇俾士府邸的客廳
城市廣場:旺道姆廣場(古典主義),南錫廣場、調和廣場(洛可可)
楓丹白露宮是法國最大的王宮之一,在法國北部法蘭西島地區賽納-馬恩省的楓丹白露,具體坐標為48°24'7.50"N 2°41'57.40"E從12世紀起用作法國國王狩獵的行宮。「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由「fontaine belle eau」演變而來,「fontaine belle eau」的法文原義為「美麗的泉水」。楓丹白露風景綺麗,森林茂盛,古跡眾多,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最美的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畫廊。室內有眾多的寓意畫、水果裝飾品、花環綵帶和豐富的石膏花飾、雕塑品,是帶義大利風格的法國文藝復興藝術的典範。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這座16世紀的宮殿,直到19世紀它的修繕擴建都未停止過,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都在這里留下了痕跡,眾多著名的建築家和藝術家參與了這座法國歷代帝王行宮的建設。
又譯羅浮宮,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始建於1204年,歷經8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盧浮宮佔地面積(含草坪)約為45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分為新、老兩部分,老的建於路易十四時期,新的建於拿破崙時代。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同時,盧浮宮也是法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王宮。
藏品中有被譽為世界三寶的《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勝利女神》石雕,更有大量希臘、羅馬、埃及及東方的古董,還有法國、義大利的遠古遺物。陳列面積5.5萬平方米,藏品2.5萬件。
盧浮宮始建於13世紀,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但於1546年建築師皮埃爾·萊斯柯在國王委託下對盧浮宮進行改建,從而使這座宮殿具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後又經歷代王室多次授權擴建,又經過法國大革命的動盪,到拿破崙三世時盧浮宮的整體建設才算完成。
繼「賢王查理」建設了重要的圖書館而聲名遠播之後,16世紀的弗朗索瓦一世又開始大規模地收藏各種藝術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時期,盧浮宮的收藏已十分充實。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盧浮宮已經成為經常展出各種繪畫和雕塑作品的一個場所。
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更不用說拿破崙向那些被征服的國家徵用的藝術貢品了。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0,000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凡爾賽宮少數廳堂為洛可可式風格。
又稱殘廢軍人新教堂,造在巴黎市中心的殘廢軍人安養院,是為了表彰「為君主流血犧牲的人」。建築師阿·蒙薩特摒棄了仿羅馬耶穌會教堂和仿哥特式教堂的陳習,而採用了正方形的希臘十字式平面,四角是四個圓形的祈禱室。
建築頂部用有力的鼓座高高舉起飽滿有力的穹頂,構成了集中式的紀念碑。穹頂高達105米,是教堂垂直構圖中心。穹頂由三層殼體構成,頂上還加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慣用的採光亭。穹頂面上12根肋之間鋁制貼金的戰利品浮雕,在綠色底上襯托出,輝煌奪目。也點出建築主題:不止是一座宗教建築,更是為了炫耀路易十四的輝煌偉業。
恩瓦力德內部明亮,裝飾很少,不外加飾面。柱式組合表現出嚴謹的邏輯性,脈絡分明,庄嚴而高雅,沒有宗教的神秘感和獻身精神。
簡介
南錫(Nancy)是法國東北部城市。在摩澤爾河同馬恩-萊茵運河的交匯處。洛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人口9.6萬,包括郊區27.8萬(1982)。交通樞紐。附近有鐵、岩鹽和煤等資源。冶金和金屬加工業中心。有鋼鐵、機械、化學、精密儀器、煙草、水晶玻璃等工業。有大學(建於十四世紀末)、博物館、圖書館等。多十八世紀古跡。
[編輯本段]概述
南錫位於法國洛林大區的中心,南錫是洛林大區的首府,同時也是默爾特-摩澤爾省的省會。距巴黎350公里,距歐洲議會所在地斯特拉斯堡150公里,城市居民約35萬人,是法國東部僅次於斯特拉斯堡的第二大城市。南錫是歷史文化名城,歐洲金融中心之一,既具有悠久的歷史,又同時擁有現代文明。這個城市因擁有地區歌劇、國家劇院芭蕾、國家戲劇中心、交響樂劇團、民族音樂學校、博物館、電影院等而成為一個文化中心而聞名世界。南錫約有1.8萬多家企業,約16萬企業員工,它以其眾多的工業企業與活躍的商業氛圍為洛林省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南錫還是一個重要的教育中心,是法國東北部最大的大學城,有三所公立大學(南錫一大、南錫二大、國立工藝學院)坐落在這個城市,擁有幾百個實驗室,科研人員3前多人,接受並培養了4.5多個大學生。南錫市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人們可以散步、騎單車,到孚日山(Vosges,開車到南錫一小時)滑雪。南錫市區幾乎沒有什麼高樓,至多也就在火車站那兒有那麼幾座,因此,城市的天空格外開闊,幾乎站在隨便什麼路口,都能看見遠處的山丘和森林,令人壓抑的摩天大廈與這兒的天空是無緣的。街道不寬,大多僅供兩輛車對駛,和巴黎一樣,市中心紅綠燈密度奇高,這倒是一個限制車流的好方法。一座座風格獨特、裝飾著花紋和雕像的樓房隨處可見,主人家還喜歡把房屋的建築年代刻上去,古老在這兒絕對是一份榮耀。許多街道小巷都鋪著石頭,並禁止車輛入內,在雨中漫步其間,經常能聽見高跟鞋敲打石頭的聲音。在大街小巷中,走不多遠,總能碰見一座座哥特式或巴洛特風格的教堂;而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看見某個教堂那高聳雲天的鍾塔。
南錫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位於南錫市中心的斯塔尼斯拉斯廣場由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波蘭國王洛蘭公爵斯塔尼斯拉斯於1761年至1769年主持修建。19世紀時改以建造者的名字命名,並以其雕像取代了路易十五的雕像。它融中世紀城市和文藝復興時期城市建築風格為一體,是皇家廣場和國民廣場相結合的傑作。廣場出口由城牆遺址改建的凱旋門是新舊城的連接點。這一建築群於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南錫還是20世紀初歐洲「新藝術流派」的發源地。現在這里每年都組織有各種文化節。南錫的各類博物館、多媒體圖書館、國家音樂保護中心遠近聞名。
南錫現代工業發達,如機器人工業、電子業、人工智慧、機械工業、電機工業、造紙、紡織、冶金和印刷工業等。該市共有3所大學,其中有上千名研究者、數以百計的實驗室和45000名學生。
希望能幫到你
❾ 14世紀歐洲人為什麼會有黃金至上的心態
14世紀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時期。
封建主義制度開始衰退,十字軍東征而帶來回的騎士階層文化的答繁榮逐漸變得落寞,神聖不可侵犯的羅馬帝國和教皇的統治開始變得動搖,因為以城市為中心的中層階級開始發展,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飛躍,尤其是在精神方面,經院哲學所宣揚的基督教神學遭到蔑視,人們的視線開始從神那裡轉到人自己的身上,開始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價值,於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給予了人類文明一段新的歷史
由於科技發展,戰爭頻繁,黃金即代表了財富和權力。
❿ 世界名城簡介
悉尼簡介
悉尼位於澳大利亞東南海岸,這里氣候宜人、環境優美、風光漪妮、景色秀麗,夏不酷暑、冬不寒冷,日照充足,雨量豐沛。悉尼年降水量大約為1200毫米,夏季(12-2月份)平均氣溫21攝氏度、冬季(6-8月份)平均氣溫12攝氏度。
悉尼是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澳大利亞最大、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個日益國際化的大都市,2000年悉尼奧運會使悉尼的國際聲望和知名度空前提高。
廣義的悉尼即所謂大悉尼包括悉尼市和附近44個小城市,面積1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420萬左右。作為行政區劃的悉尼市,轄區僅有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不到2萬人。
悉尼作為城市的歷史始於1788年,以菲利普船長率領的首批英國殖民者在悉尼登陸為開端。悉尼正式建市則於1842年7月20日。二戰後,大量歐洲、中東、東南亞的移民湧入澳大利亞,其首選居住地往往是在悉尼。悉尼外來移民按人口數量以義大利人居多,其次為黎巴嫩人、土耳其人、希臘人、華人和越南人。近20年來,華裔居民大量增加,目前在悉尼地區的華裔人口大約在40萬左右。
悉尼是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也是商業、貿易、金融、旅遊和文化中心。悉尼在澳大利亞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國內生產總值佔全澳的30%左右。服務業是悉尼經濟的主體,其中金融保險業佔全澳行業產值的44%、房地產佔41%、批發貿易佔38%、餐飲娛樂佔36%、製造業佔35%、建築業佔34%、零售貿易佔32%。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和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均在悉尼,澳53家銀行有39家銀行的總部設在悉尼,最大的百家公司中,有四分之三在悉尼設立了公司總部或分支機構。來澳大利亞訪問的國際商務人員幾乎都要造訪悉尼,同時大部分世界知名跨國企業也在悉尼設有分公司或辦事機構。
悉尼是國際大都市,基礎設施完善發達,交通便利快捷。悉尼機場是澳大利亞主要航空港之一,目前有37條國際航線,每周離港航班420架次,返港航班230架次。悉尼不僅有鐵路通往全國各地,在城區內還有地鐵和輕軌火車以及擺渡船,既可緩解交通壓力,也可進行城市觀光。公共交通工具不是很貴,但悉尼的計程車價格不菲,從機場到中央火車站不足10公里的路程大約需要10美元左右。悉尼是澳大利亞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性通訊服務場所。國家衛星系統管理中心位於悉尼。澳大利亞連接塔斯馬尼亞、東南亞的同軸電纜和光纜由悉尼開始,國家最大的3個商業電視台總部(7號台、9號台和10號台)建在悉尼,2個國營電視台ABC和SBS也位於悉尼。
我國於1972年與澳大利亞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之後於1979年3月在悉尼設立總領事館。新南威爾士州目前同我國的廣東省結為友好省州,為此廣東省在悉尼的情人港建設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中國花園,以表紀念。
悉尼旅遊觀光的地方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悉尼歌劇院、港口大橋、岩石區、環形碼頭、麥覺里廣場、情人港、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大大小小的國家公園等。然而悉尼最值得一去的還是海灘。悉尼的海灘星羅棋布,風格各有千秋。比較著名的海灘包括Bondi beach, Manly Beach, Watson Bay, Rose Bay, Double Bay, Nielsen Park, Balmoral 等。
香港簡介
自1841年開埠以來,香港由一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國際金融商貿中心,為世界大都會之一。
香港除了擁有世界上最優良的海港外,並沒有其它天然資源。香港人囗約680萬人,當中工作人口約350萬。香港的成功,是因為香港人辛勤努力、不斷開創,再加上香港社會的法治、保障言論和結社自由、資訊自由流通、社會開放和多元化發展,使香港成為生產力強、創意無盡的城市。
香港被英國管治一個半世紀之後,主權被移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手上,在1997年7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香港在回歸以前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最少保持50年不變。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北京簡介
古老的東方文化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文明的更迭興廢,使無數繁華一時的大都市隨歲月流逝而灰飛煙滅,讓後人無跡可考。在中國北方,有一座古城卻幸運地保存下來,留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宮殿建築和完整的文化遺產,這就是北京,「在北緯40度上下的世界各大城市,只有北京是歷經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
北京「形勝甲天下……誠萬古帝王之都」。作為泱泱大國之都,北京的美,先在於她的大氣:雄偉的紫禁城、宏大的天安門廣場顯現出她的莊重威嚴;頤和園、天壇有著皇家的雍容華貴;萬里長城則是這個東方古老民族的脊樑。
北京的美,還在於她的前衛。 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極具現代感的火熱節奏和真正國際化的Techno舞曲;北京也是高科技和新經濟的中心,每年都有無數國際性的展會在這里舉行。無論您是感受東方文化,還是談商論賈,充滿活力的北京無疑都將是您的首選之地。
今日的北京,城市與人、傳統與現代、四合院與摩天大樓、當代名模和京劇小生……寧靜幽雅與沸騰喧囂融為一體。
維也納
414平方公里,170萬人口。是奧地利共和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維也納也是往日奧匈帝國的首都,昔日的豪華氣派尚存。她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如今,維也納的所有歷史建築都得到了整修,對於遊客來說,維也納有著千姿百態的面貌。音樂崇拜者可以為了一場音樂會不遠萬里,前來造訪音樂的聖殿。對於很多遊人來說,不能看到迷人的多瑙河將成為終生遺憾。
帝國首府
兩千年帝國的首府維也納,留下了不勝枚舉的文化遺跡。從羅馬人的古跡到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朝皇帝留下的宮殿,吸引著我們對這個古都做一次探訪。在維也納,皇帝留下的兩處最豪華的宮殿是霍夫堡皇宮和美泉宮,前者是奧地利歷史上僅有的兩個王朝-巴奔堡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宮殿,後者則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奧地利歷史上的一代豪傑歐根親王為自己建造的美景宮,其豪華的氣派和藝術的魅力,足以和皇宮媲美。
美景宮(Belvedere);
美泉宮(Schoebrunn);
綠色都市
維也納雖然是全奧地利面積最小的一個州,但是她的公園與森林覆蓋面達到百分之五十。在世界各國的首都中,維也納擁有最多的葡萄園種植面積。維也納森林如同一個綠色的肺臟,為維也納帶來了清新的空氣。維也納市內,一座座花園相互比鄰,為維也納人工作之餘提供了良好的消遣娛樂場所。
城市公園
地址:Parkring 1, 1010 Wien
維也納普拉特
地址:Prater, 1020 Wien
音樂聖殿
奧地利有史以來就是撫育音樂家的搖籃,這在全世界有口皆碑。十八世紀,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在維也納生活和創作。這三位樂聖被稱為維也納古典音樂家。他們的成就開創了歐洲古典音樂的先河,維也納也就因此成為音樂之鄉了。
維也納被稱為世界音樂的聖殿,真可謂恰如其分。她象一塊巨大的磁石,不僅把眾多的音樂家吸引到此地,而且還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傑出的指揮家和演奏家。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維也納愛樂樂團,這一連串輝煌的名字使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整個維也納城,猶如一座巨型的音樂聖殿,在這里體驗到的心靈交流是不必用語言溝通的。
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
地址:Opernring 2, 1010 Wien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
地址:Opernring 2, 1010 Wien
藍色的多瑙河
長二千八百五十公里,是全歐繼伏爾佳河之後的第二條大河,也是唯一一條從西向東流的河流。多瑙河發源於德國、流經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自從萊茵-美因-多瑙運河開通之後,她是一條連接鹿特丹和黑海的重要交通水域。多瑙河在奧地利境內的總長三百六十公里,佔多瑙河總長的八分之一。維也納是多瑙河流經的第一個大都市,多瑙河從維也納市的正北流入,從正東流出,全長二十四公里。
在歷史上,多瑙河一直是人類文明的紀實。兩千年前,羅馬人把多瑙河作為抵禦北方民族侵襲的天然屏障。漫長的中世紀,歐洲中原的草寇們佔山為王,在多瑙河畔修築起一座座城堡。在法國革命時期,拿破崙的軍隊也是沿著多瑙河東進的。
在多瑙河左岸,人們開出了一條長達二十一點五公里,寬二百米的泄洪河道,與多瑙河平行。挖出的泥土放置在泄洪河道和多瑙河主航道之間,成為「多瑙島」,這片七百多公頃的綠洲帶有四十公里長的河灘,是維也納人休閑娛樂的場所。如今,新多瑙河已經成了維也納人夏季娛樂的中心,在這里可以游泳、劃船、沖浪、釣魚。多瑙河水灌溉了周邊的農田,使多瑙河畔的葡萄酒舉世聞名。
威尼斯簡介
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期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350座橋相連。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義大利大陸半島連接。
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
這個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卻被一百多條蛛網般密布的運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島,島與島之間只憑各式橋梁錯落連接,初來乍到很快便會迷失在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運河呈S形貫穿整個城市。沿著這條號稱「威尼斯最長的街道」,可以飽覽威尼斯的
精華而不用擔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棟宮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於14至16世紀,有拜占庭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築地基都淹沒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平日里大運河真的像一條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樣,各式船隻往來穿梭其上,最別致的當然還是貢多拉。
雖說威尼斯的守護神和城市象徵是聖馬克廣場上那頭帶翅膀的獅子,可在人們心中,說到威尼斯就自然會想到穿梭於水巷中的貢多拉。這是一種月牙形的黑色平底小船,幾百年前,威尼斯貴族們喜歡乘坐雕刻精美,裝飾著綾羅綢緞的貢多拉互相鬥富。為了剎住這種奢靡的風氣,威尼斯政府頒布了一條發令,禁止把貢多拉漆成彩色,於是,曾經爭奇斗艷的貢多拉都變成了今天人們看到的黑色小船。
晚上乘一小時貢多拉的花費可以乘「水上公交」繞威尼斯30圈,可是即便昂貴,你又怎麼捨得放棄夜遊威尼斯的終極浪漫?夜晚的水面倒影著月色,經過一天的喧囂,此時的河面重歸平靜,貢多拉在如絲般的碧波上靜靜前行。兩岸爬滿青苔的古老牆根發出特殊的潮濕氣味,彷彿伸手可觸。河水汩汩,船兒盪漾,讓人忍不住幻想自己回到幾百年前藝術輝煌一時的威尼斯,自己是王公貴族,正乘坐貢多拉,赴一場假面舞會。只有撐船的威尼斯小伙兒在狹窄水巷拐彎處的一聲吆喝,才把人又帶回到現實世界中來。
船行之處,處處有橋。威尼斯的橋有350座之多,最有名的莫過於嘆息橋。它是連接總督府和監獄的一座封閉式的巴洛克風格的橋。至於為什麼這座橋有這么個無奈的名字,說法很多。有個說法是一名死囚走過嘆息橋時,透過橋上的窗戶看到對面房子里自己的女友擁抱著新情人,不禁深深嘆息。嘆息橋因此得名。不管這個傳說是不是有來由,至少現在的嘆息橋已經成了戀人見證愛情的地方無數情侶在這里上演深情一幕,也算得是威尼斯的一景。
威尼斯的浪漫中多少摻雜一些凄美,地下水抽取過多,造成威尼斯的陸地不斷下沉,再加上周期性的潮水,因水而美麗的威尼斯正在被洪水慢慢侵蝕。她還會為我們的世界美麗多久?這已經不是我們能夠左右得了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僅僅靠近她,欣賞她,把心盛滿浪漫的感受再離開。
最佳景點:
大運河,聖馬克廣場,聖馬克大教堂,聖馬克鍾樓,總督府,嘆息橋
聖馬克廣場(Piazza San Marco):威尼斯市中心,最熱鬧繁華的地方,大約有四個足球場大小,被拿破崙稱為「歐洲最美麗的客廳」。廣場分別被聖馬可教堂、鍾樓、新市政廳、克雷爾(Correr)博物館和總督府環繞。廣場邊就是幾家著名的咖啡館,拜倫,狄更斯都曾經在這里的露天咖啡座品咖啡。廣場上紛飛的鴿子是廣場的另一特色。
聖馬克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建於公元九世紀,為紀念聖徒聖馬克而建,融合了拜占庭,哥特,伊斯蘭、文藝復興等各種建築風格。教堂裝飾極盡奢華之能勢,陳列了許多威尼斯的十字軍從君士坦丁堡掠奪來到戰利品。
鍾樓(Campanile):乘電梯上鍾樓眺望,整個威尼斯的迷人景色盡收眼底。當年伽利略曾在這里向總督展示自己的望遠鏡。
狂歡節:
威尼斯每年2、3月都有狂歡節,人們戴上誇張的面具,穿著華麗的復古裝束,聚在河邊或者乘船夜遊。面具掩蓋了大家的真實身份,所以人們可以毫無顧忌,恣意狂歡。整晚的音樂,整晚的歡慶。這是一場不散的夜宴。狂歡節的習俗最初起源於那些喜歡隱姓埋名到賭場廝混的威尼斯貴族。後來演變成為歐洲最具有異國情調,多姿多彩的節日。
威尼斯(Venice)是一個別致地方。出了火車站,你立刻便會覺得;這里沒有汽車,要到那兒,不是搭小火輪,便是雇「剛朵拉」(Gondola)。大運河穿過威尼斯像反寫的S;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條,這些就是小胡同。輪船像公共汽車,在大街上走;「剛朵拉」是一種搖櫓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兒都去。威尼斯並非沒有橋;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轉彎抹角,那兒都走得到,用不著下河去。可是輪船中人還是很多,「剛朵拉」的買賣也似乎並不壞。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義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群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得利亞海。在聖馬克方場的鍾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盪漾著。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里沒有什麼煤煙,天空乾乾凈凈;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彷彿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麼綠,那麼釅,會帶你到夢中去。
威尼斯不單是明媚,在聖馬克方場走走就知道。這個方場南面臨著一道運河;場中偏東南便是那可以望遠的鍾樓。威尼斯最熱鬧的地方是這兒,最華妙庄嚴的地方也是這兒。除了西邊,圍著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築,東邊居中是聖馬克堂,卻有了八九百年——鍾樓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門」;教堂左首是「老衙門」。這兩溜兒樓房的下一層,現在滿開了鋪子。鋪子前面是長廊,一天到晚是來來去去的人。緊接著教堂,直伸向運河去的是公爺府;這個一半屬於小方場,另一半便屬於運河了。
聖馬克堂是方場的主人,建築在十一世紀,原是卑贊廷式,以直線為主。十四世紀加上戈昔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十七世紀又參入文藝復興期的裝飾,如欄乾等。所以庄嚴華妙,兼而有之;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勁兒。教堂裡屋頂與牆壁上滿是碎玻璃嵌成的畫,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藍色和紅色的聖靈像。這些像做得非常肅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鋪的,顏色花樣種種不同。在那種空闊陰暗的氛圍中,你覺得偉麗,也覺得森嚴。教堂左右那兩溜兒樓房,式樣各別,並不對稱;鍾樓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邊兒。但這兩溜房子都是三層,都有許多拱門,恰與教堂的門面與圓頂相稱;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襯出教堂的金碧輝煌來。教堂右邊是向運河去的路,是一個小方場,本來顯得空闊些,鍾樓恰好填了這個空子。好像我們戲里大將出場,後面一桿旗子總是偏著取勢;這方場中的建築,節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十八世紀義大利卡那來陀(Canaletto)一派畫家專畫威尼斯的建築,取材於這方場的很多。德國德萊司敦畫院中有幾張,真好。公爺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畫和屋頂畫,丁陶來陀(TinDtoretto,十六世紀)的大畫《樂園》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築的價值。運河上有了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顏色。這全然是戈昔式;動工在九世紀初,以後屢次遭火,屢次重修,現在的據說還是原來的式樣。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兩面;西面斜對著聖馬克方場,南面正在運河上。在運河裡看,真像在畫中。它也是三層:下兩層是尖拱門,一眼看去,無數的柱子。最下層的拱門簡單疏闊,是載重的樣子;上一層便繁密得多,為裝飾之用;最上層卻更簡單,一根柱子沒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門之外,都是整塊的牆面。牆面上用白的與玫瑰紅的大理石砌成素樸的方紋,在日光里鮮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著色的能手。這所房子從運河中看,好像在水裡。下兩層是玲瓏的架子,上一層才是屋子;這是很巧的結構,加上那艷而雅的顏色,令人有惝恍迷離之感。府後有太息橋;從前一邊是監獄,一邊是法院,獄囚提訊須過這里,所以得名。拜倫詩中曾詠此,因而便膾炙人口起來,其實也只是近世的東西。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種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隨便唱。可是運河裡也有:晚上在聖馬克方場的河邊上,看見河中有紅綠的紙球燈,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剛朵拉」搖過去,靠著那個船停下,船在水中間,兩邊挨次排著「剛朵拉」,在微波里盪著,像是兩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圍著一張桌子坐,輪到了便站起來唱,旁邊有音樂和著。曲詞自然是義大利語,義大利的語音據說最純粹,最清朗。聽起來似乎的確斬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義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樂節奏繁密,聲情熱烈,想來是最流行的「爵士樂」。在微微搖擺地紅綠燈球底下,顫著釅釅的歌喉,運河上一片朦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紅的樣子。唱完幾曲之後,船上有人跨過來,反拿著帽子收錢,多少隨意。不願意聽了,還可搖到第二處去。這個略略像當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卻熱鬧得多。
從聖馬克方場向西北去,有兩個教堂在藝術上是很重要的。一個是聖羅珂堂,旁邊有一所屋子,牆上屋頂上滿是畫;樓上下大小三間屋,共六十二幅畫,是丁陶來陀的手筆。屋裡暗極,只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來陀作畫時,因地制宜,大部分只粗粗鉤勒,利用陰影,教人看了覺得是幾經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樓上小屋內,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聖羅珂近旁,有大畫家鐵沁(Titian,十六世紀)和近代雕刻家卡奴窪(Canova)的紀念碑。卡奴窪的,靈巧,是自己打的樣子;鐵沁的,宏壯,是十九世紀中葉才完成的。他的《聖處女升天圖》掛在神壇後面,那朱紅與亮藍兩種顏色鮮明極了,全幅氣韻流動,如風行水上。倍里尼(Giovanni Bellini,十五世紀)的《聖母像》,也是他的精品。他們都還有別的畫在這個教堂里。
從聖馬克方場沿河直向東去,有一處公園;從一八九五年起,每兩年在此地開國際藝術展覽會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屆;加入展覽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奧,蘇俄,美,匈,瑞士,波蘭等十三國,義大利的東西自然最多,種類繁極了;未來派立體派的圖畫雕刻,都可見到,還有別的許多新奇的作品,說不出路數。顏色大概鮮明,教人眼睛發亮;建築也是新式,簡截不啰嗦,痛快之至。蘇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農生活的表現,兼有沉毅和高興的調子。他們也用鮮明的顏色,但顯然沒有很費心思在藝術上,作風老老實實,並不向牛犄角里尋找新奇的玩意兒。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產,以典麗風華勝,緙絲也不錯。大理石小雕
像,是著名大品的縮本,出於名手的還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