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生产理论内容

国际贸易生产理论内容

发布时间:2020-12-22 23:27:17

『壹』 国际贸易专业中的经典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一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就是指生存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成产成本绝对低。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指生产某种产品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3、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原理:不同国家要素禀赋不同,不同产品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一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密集生产的产品。
4、列昂惕夫之谜:按照赫俄原理,美国资本丰富,劳动稀缺,所以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列昂惕夫对此也深信不疑,他使用自己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原理背道而驰,西方经济学界,将这一结论称之为列昂惕夫之谜。
5、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
6、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7、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8、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贰』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应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着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成本,边际机会成本=边际成本

(2)国际贸易生产理论内容扩展阅读: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叁』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肆』 国际贸易理论有哪些

绝对优势理论,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贸易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保护贸易回理论,战略贸易理论等答等
其中重商主义是保护贸易理论的第一个理论,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塔福,晚期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
绝对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的第一个理论,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伍』 简述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劳动学说的国际分工学说
史密斯代表的书,“国富论”,提出了劳动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作为他反对再重商主义的“贸易平衡”和贸易政策的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是:分工可以提高能力;分工,使各专业在一个特定的工作,你可以节省时间并没有直接涉及到他们的生产分工有利于发明和改进的工具。
史密斯认为适用的原则之间的分工不同类型的工作,也适用于一国之内不同的职业之间的国家,并由此而形成的国际分工理论,自由贸易将导致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有利的自然禀赋,取得良好的生产条件,他们可以使一个国家比其他国家的生产和外贸中占据有利地位。如果所有国家都在按照劳动分工和交流有利的生产条件,使国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是最有效的使用,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这个理论是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也被称为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国家。收藏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内容

(一)说,代表李嘉图的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成本相比较,其比较成本“,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专注于生产较大或不利的那些利益小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商品交易所。在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力,生产总量将增加。因此,国际分工的形成,有利于贸易国。 ,
里卡多,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在国际上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国际分工,使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原则,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价值,有利于两国贸易。但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II)说:“比较成本”的评价
1。起到比较成本理论的历史进步,它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的自由贸易政策,促进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2。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揭示了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成本上升,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因素。事实上,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等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分工。
3。按照国际商品交换的法律的比较成本学说,国际价值规律的内容没有透露。
赫克歇尔 - 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古典学派的思想,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花费在商品的生产。俄林的新古典主义反对的教义。理论的各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古典学派生产,劳动价值理论的单因素相互依存的生产结构。俄林把李嘉图价值理论不能适用于国内国际贸易,扩展到区域间的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国内价值的理论。
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发生的,因为每个国家在各种商品的生产,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固定。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它是由不同国家生产的商品使用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从而消除了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一)
1的要素比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种元素的生产(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在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其相对丰度,相反,你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2。区域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商品价格的差异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国际差异的工资,租金,利润和其他因素的生产收入。
(b)他 - 俄罗斯学说认为
1。在各个领域,国际或国家内部的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国家之间的流动是完全免费的,他们不能自由流动。
2。假设不存在对货物流动的所有限制。
3。假设,只商品贸易,贸易是稳定的,正是足以支付进口出口。
4。假设完全分割的各种元件的生产,单位生产成本不改变与在生产中的增加或减少,从而没有规模效益。
5。假设只有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
6。假设两国之间的相同的技术水平,同样的生产函数。
(c)他 - 俄罗斯要素比例的基本内容
1。国际之间的绝对差值的价格
俄林的直接依据国际贸易的国家在生产同类产品的价格之间的差的绝对值的直接原因,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的价格。当两国之间的价格差异是大于商品的运输成本,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的国家以更高的价格。
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奥林国际从国际的成本之间的绝对差值的绝对差的价格。商品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成本差异。因此,国际国际贸易的成本之间的绝对差的发生。
3。
奥林不同的成本比第二个条件是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比例在这两个国家的货物的成本。
4。相同比例的费用
俄林。如果这两个国家的成本比是一样的,只是发生,暂时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仅在美国的小麦和纺织品是英国输出的单一方向。英国人不具有任何产品可以输出。英国由于美国的贸易赤字与英国的贸易盈余。英国将需要大量买入美元,以补偿对美元上升,英镑将下降。英镑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元的崛起意味着它会抑制美国的出口。汇率达到一定水平,进口的价值都将完全等于出口,光滑贸易的价值。但是,在这两个国家的成本比是相同的,平衡两国之间的汇率将美元(或英镑),单位成本完全相等的单位成本在英国的美国商品。因此,将不再有贸易关系。单位成本美元汇率上涨两倍,因为它将使这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比例是完全平等的。显示俄林的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
5。生产的不同元素的比例的价格
有比较成本的差异为何?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比例,它的成本吗?俄林认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的比例。不同的产品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不同成本的比例。
好了,每一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它们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的需求对其产品的需求的一个因素。两个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价格之间的比例不同,这两个国家的生产,供应和需求的因素有不同的比例关系。
6。生产的不同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
生产要素的供应是不一样的,在每个国家的生产量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国际贸易的是不同的和不同的价格水平。即使生产供应的各种元素的相同比例的,将产生的价格比的生产需要的生产,这些不同的因素的各种元素,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础。
7。劳动和国际贸易的利益
俄林的绝对差值从国际出发,国际的成本之间的绝对差值的价格在国际分工的基础。探索不同国家的不同比例的费用,并探讨不同比例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最终分析的各种要素的生产供应需求的比例。
奥林供应比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不是一个单一的环节,是国际贸易的根本基础。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所有方面的决定,每个国家的价格结构,价格结构,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这也构成了劳动力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使各种生产要素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最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将更多的社会不是孤立的。
俄林也认为,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使生产的是不到理想的效果,但货物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缺乏流动性缺乏国际因素生产,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国际元素之间的分布不均的缺陷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d)他 - 俄罗斯学说的评价
1。他是俄罗斯学说的劳动学说
(1)国际分工中的话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赫 - 俄学说超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深入和全面的。
(2)正确地指出了生产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因素。相结合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外贸竞争。
2。他是俄罗斯的理论缺陷
(1)他是一个冷漠的俄罗斯理论的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2)忽视科学和技术的作用。元素的成本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比例是可以改变的,从而改变了相对的成本。
(3)贸易的迅速发展 - 俄罗斯理论和当代发展国家不匹配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理论,国际贸易应发生在不同的要素禀赋和模式,为不同的工业国家的需求,与初级产品生产国,然而,当代贸易的一个特点是大量的贸易之间发生的要素禀赋相似的需求模式是关闭的工业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4)无差异的国际生产关系,抽象谈谈外贸允许国家的人均收到,在此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陆』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是什么啊!

一、幸福是什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主要课程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具备从事高级护理及管理的国际型护理人才。主要课程,本书主要介绍公共关系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实务。什么样的顾客才能成为回头客?客户只关注价格该怎么办支付与结算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之一,为适应对外贸易,学校的培养模式是理。 二、什么是国际贸易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应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着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 ,商务谈判等一系列的基础知识。还有最新的UCP600都是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即,国际贸易是泛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柒』 国际贸易包括哪些方面

国际贸易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1、按货物移动方向国际贸易可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过境贸易

2、按统计标准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专门贸易

3、按商品形态国际贸易可分为:有形贸易、无形贸易

4、按有无第三者参加国际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5、按参加国的多少国际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多边贸易

6、按清偿工具国际贸易可分为:现汇贸易、记帐贸易、易货贸易

7、按货物运输方式国际贸易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

8、按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可分为:水平贸易、垂直贸易

9、按地区国际贸易可分为:南南贸易、南北贸易、北北贸易

拓展资料:

国际货物贸易属商品交换范围,与国内贸易在性质上并无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所以与国内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捌』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
1、要素禀赋理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这一理论相关的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 这些定理均对H-O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
2、里昂惕夫悖论
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玖』 简述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亚当•斯密(1723-1790)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指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因而该国可以生产并出口该种商品。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享有盛誉的代表作《国
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地域分工论的基础之上的。他从微观的个体
,即个人、家庭,递推到国家、社会来阐述地域分工的合理性,认为:“如果购买所费,比较家内生产所
费为小,就一定不宜于家内生产,那是贤明的家主都知道的格言”。②他强调绝对优势理论有一个基本前
提,包括自然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优势,生产技术优势等等。
由此可见,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石之上。一国在某一或更多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其产品成本则较低,继而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换与竞争。如果一国没有一种产品在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那该如何呢?
斯密没有解释。可见,绝对优势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情形,即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
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获得利益,没能阐释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律。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为背景,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要求,对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历史上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然而,这一理论仅说明了国际贸易实
践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获得利益,无法解
释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律。
(二)李嘉图(1772-1832)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利益理论是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劳动成本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交换哪种产品。大卫•李嘉图在他于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首创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也成为西方
贸易理论的基础。
李嘉图不仅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而且提出了比斯密更系统、更深刻的阐述,他的理论是对斯密理论的修补和发展。他指出,一国不仅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可以出口该商品,在本
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可以进口该商品;而且,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样商品处于
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时,也可以参加国际贸易。
李嘉图通过葡萄酒和布的极为有名的例子,来阐明他的观点。另外,李嘉图的前提是由于种种因素使资本和劳动无法在国际间自由转移,这是和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因而“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
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③。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是解决资本和劳
动无法自由转移的好方法。各个国家只需生产处于最大优势的产品,继而通过自由贸易进行交换,可以提
高多国范围的生产效率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因而更具普遍意义。它回答了斯密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不论该国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情况如何,都能找到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所有条件均处于劣势地位,也能在其中发现其劣势中的优势。但是,正如俄林曾做过的评论:“比较优势理论只适用于特殊情况,运用于一般介绍,在一些重要方面来阐明贸易的特征。……显然,这些理论性的模式都是经过事先简化了的
许多假设推导出来的。因此,它们只能作为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一小部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
(三)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 (1)国际分工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的深化又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
族经济的相互需要和互相依赖达到空前的规模 (3)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国际分工深化、细化,国
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客观基础;而国际分工的深化、细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杜会生产力进一步
发展 (4)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征
(四)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赫克歇尔(1879-1952)—俄林(1899-1979)的资源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是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是师生关系。赫克歇尔在其1919年所写的《对外贸易对于收益分配的影响》文章中就发表过相关理论,俄林吸取了赫克歇尔的基本观点,并且加以补充和发展,在其
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从各生产要素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们认为资源禀赋不同是造成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有差异的原因。各国在生产要素的拥有方面,情况各殊。若一国的某种要素比较丰富,价格就相对便宜。生产要素的丰富与稀缺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
的原因之一。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另一原因是,各国在生产各种不同的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也
是不同的。根据产品所需的要素的多少,可以将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
产品等。
据此,俄林得出结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另一地区生产便宜。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商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比在其他地区拥有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
生产的商品。简而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④即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国
家应该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且本国供给丰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以此来出口;进口那些供
应稀缺、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在西方学界颇受重视,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世界著名的理论模式”。它对国际分工格局和贸易问题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许多假设条件上的限制,并存在难以自圆
其说的矛盾。按照人们一般的看法,美国的资本充裕,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美国应该生
产并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是,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他的投入
—产出法对美国的经济和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出口商品与其进口商品相比,美国
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超过资本密集度,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多,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里昂惕夫之谜”。之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研究
,有的得出了与里昂惕夫相类似的结果,有的则认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式符合本国情况。另外,资源禀赋
理论没有考虑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显得不够完善。现今世界,科技因素在产品生产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且对分工的决定性也增强了。
(五)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竞争战略——波特的钻石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对10个国际重要的贸易国家的上百种产业
的历史研究,提出了一整套解释一个国家、地区产业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竞争力理论,即钻石理论。

钻石理论认为一国特定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国内六个要素的组合与动态作用过程,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情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和政府行为,它们一起构成了“钻
石模型”。

阅读全文

与国际贸易生产理论内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