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际贸易的问题
1、汇票贴息后的净值为。
2、本体没有提出问题,那么只能假设条件分析——(1)汇票的转让一般是持票人收到被背书人的对价后背书转让,这里没有提到持票人收款,那么,持票人就直接背书给了被背书人?还是通过邮寄的方式移交汇票?这个不合理。(2)转让汇票一般都是期票,那么持票人转让给了W,而W公司付款之后未见汇票,不查察?且查察后发现汇票未到不问元持票人?也不到付款行报案查堵?而让H就这样轻易得手?
所以,如果仅从该案例的票据流转来分析,汇票到期得以偿付,符合流程。
但是,这种情况会在现实中发生吗?一般情况下不会吧?!因此,本案应该提出具体问题,否则便是无中生有,毫无意义。
3、A银行不应该付款——因为汇票金额的大小写的币种截然不同,是严重的不符点,而信用证是有条件的付款承诺,那么既然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的规定不符,且单据本身自相矛盾,开证行拒付理由充分。
4、在实务中采用后T/T结算方式,出口商可能面临的风险有款货两空的风险、被客户找理由要求打折而不能全额收款的风险、有客户经营不善无力支付货款而被迫退运的风险等等。这种凭商业信誉的后T/T、D/P、D/A、O/A等付款条件,都有这种风险存在。
5、本案例与4案例所不同的客户有30%的预付款,但是在本案例中只好赶上前案分析的风险中的一种,即客户因市场变化而要求发货人打折,而发货人向降低风险做退运,但却遭遇进口国的政策限制,所以欲退不能,结果蒙受损失。所以,在实务中采用后T/T结算方式,出口商可能面临的风险有款货两空的风险、被客户找理由要求打折而不能全额收款的风险、有客户经营不善无力支付货款而被迫退运的风险等等。这种凭商业信誉的后T/T、D/P、D/A、O/A等付款条件,都有这种风险存在。
6、7、包括4、5、案例都是为采用信用证结算,部分预付,余款后付,或全款后T/T等凭商业信誉结算的案例,所不同的是所遇情况不同,但结果相同,即都因客户不守信誉,未如约付款,并因客户不同,或情况不同,均有不同的损失,。而没有损失的案例4,是特殊情况,即有中间人从中做工作,或晓以利害,或用其它手段,或考虑到日后还要合作等等,这才收汇全额货款——这是特例或侥幸。
所以,这四个案例所潜在的风险相同,只是具体发生的风险不同。因此,做国际贸易选择付款条件是即为重要的环节,不重视或选择不当,就可能蒙受损失。
⑵ 简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抄手工工场时期
(二袭)第一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产业革命之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一)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
(二)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人工合成材料、高科技产品的地位相对上升。
(三)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
发达国家地位相对上升,美国地位相对下降
⑶ 国际贸易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
BDE
⑷ 国际贸易与经济的贸易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
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他主张分工,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他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国外生产的产品比国内生产的产品要便宜(生产成本绝对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他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被称为地域分工论或绝对成本论。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将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消耗,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被视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在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补充或发展起来的。 (1)要素禀赋论:
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8年首先提出、另一名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于
1933年创立的理论,也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或赫—俄模式。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没有解释为什么两国之间的比较成本会发生差异。赫—俄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才能)。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把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都换算成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后二者不同。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价格的不同。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异大于各项运输费用时,商品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往价格较高的国家就能带来利益,国际贸易因而得以发生。
两国价格为什么会发生差异呢?俄林认为,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主要是由于:
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
第二,不同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据此,一个国家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应该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根据产品里投入的、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的种类不同,产品可以范围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2)“里昂惕夫之迷”
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赫——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反论”。
按照赫——俄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际验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到底是谁错了呢?看来两者都没有错。这就成了一个不解之迷。为了揭开这一“谜底”,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从而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3)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
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释。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仅有数量上的不同,而且也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异。“谜”之所以产生,肯市由于美国工人的效率比其他国家高,大约是其他国家的3倍。其原因主要市美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好,以及人们进取精神较强的结果。
人力技能理论。以劳动的异质性为前提,认为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而工业品的生产和贸易则主要取决于熟练劳动、人力技能的禀赋状况。各国劳动熟练程度或技能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工业品生产和满意上所处地位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决定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的高低,而这又与熟练劳动投入两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劳动的熟练程度、人力技能的水平、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的缓慢提高而提高的,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使熟练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在工业品的生产和贸易上得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领先地位。
人力资本理论。理论认为熟练劳动或人力技能也是一种资本,称之为人力资本。熟练劳动是对人才投资、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它和实物资本一样可以重复取得收益。 禀赋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别愈大,发生贸易的机会就愈多,贸易量也就愈大。因此,发达国家以工业制成品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相交换,应该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部分。但实际并非如此,战后发达国家的出口约占世界贸易量的3/4,而其中的3/4是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一半以上的国际贸易是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工业品贸易的形式进行的,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或家之间以工业品较好初级产品的贸易,只占世界贸易的不到1/5。对此禀赋理论无法加以解释。于是一些经济学家不得不提出了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图在理论上解释战后出现的这一新现象。
(1)需求相似理论
该理论是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的流向。特别强调国内需求的作用。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但是什么因素影响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呢?理论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可以说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范围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则是贸易的潜在障碍。用此理论结实为什么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了国际贸易最大比重的原因。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产品的生产也要经历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产品三个阶段。首先研制新产品的国家技术领先、收入水平高,开始生产和出口该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技术创新的差距是贸易发生的原因。
成熟阶段,生产技术的传播,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产量和销量急剧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同时许多国家都进行生产和出口产品,形成了相互出口的局面。这时,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差距成为贸易发生的原因。
标准产品阶段,产品已成为一般产品不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此时,发展中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非技术劳动的工资差距成为发生贸易的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作用,把技术当作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3)产业内贸易理论
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同一产业部门的某一项产品同时发生输出和输入的活动。这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着重要的地位。理论的主要观点:
产品差别是形成国际贸易的基础
差别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型产品,另一类是水平型产品。
·差别产品贸易的规模和价格取决于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需求的因素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嗜好,其中,收入水平的差异引起垂直型产品的需求变化,嗜好的不同引起水平型产品的需求变化。决定供给的因素是厂商的规模经济和垄断利润。
同一产品的贸易是由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的不同引起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70年代出现的一种国际贸易新理论,它解释了同业产业部门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规模。
⑸ 求助!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主要是:
(1)自由贸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门生产其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可带来很多利益,如专业化的好处、要素的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节约以及技术创新等等。
(2)扩大真实国民收入。各国根据自己的禀赋条件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要素就会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运用,再通过贸易以较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从而增加国民财富。
(3)自由贸易下,由于进口廉价商品,国民开支减少。
(4)自由贸易可加强竞争,减少垄断,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与外国同行进行竞争,这样就会消除或削弱垄断势力,从长远看,能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5)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对外贸易可阻止国内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通过商品进出口的调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资本积累,使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是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提出了一个概念。
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现代企业规模经济以及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成为企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地选择某些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帮助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话,对本国利益和发展都会有利。这种贸易保护着眼于一国长期的战略发展,称为“战略性贸易保护”。
实施“战略性贸易保护”的主要方式是把产业政策与出口贸易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形象地说,传统贸易理论将国际贸易看作小麦之类典型商品的贸易,而规模经济下的新贸易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将国际贸易视为飞机之类的典型商品贸易。因此,我国必须抓紧提升出口产业层次,迎合规模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当前,在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轻纺工业的同时,应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包括钢铁、机电、能源、交通工具(如汽车、铁路、飞机)和各类化学工业,明确其出口导向的战略目标。对于高科技产业,我国在某些领域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距离。目前阶段以吸收消化改进为主,国家在财政许可的条件下应多方面资助其发展。以期将来走高科技出口强国之路,从而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根本转变。
希望采纳
⑹ 国际贸易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这是多选题,答案应该是:C.国际贸易的原因 D.国际贸易的的利益分配
⑺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是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 )
当然不是,亚当斯密的才是绝对成本差异理论,也就是说,两个国家要有贸易往来,只能是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绝对差别
他的这个理论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你想想,如果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可以说,很多产品,他们的成本应该说大部份都会比很多国家要低,而且是低得多,那为什么实际中,还存在着美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呢,对吧.
而李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提出的是相对成本差异.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在电子科技方面和手工业两个方面都比我们强,但是,电子方面他更存在优势,这时候.他就会选择生产电子,而让我们生产手工业产品.这样,对双方都有利,也就是现在生活中很多贸易往来得以成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