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后国际贸易书籍
你好
国际海上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中国国.
国际物流理论与实务[1]-北大.
国际结算案例评析_作者:高洁..
国际结算规则_作者:刘德标..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_作者:黎孝先..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黎孝先..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冯静]-北大..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杨频]-北大..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_作者:毛加强..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教程_作者:孟祥年..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教程_作者:崔玮..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教程!!..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程_作者:叶德万..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考试指南_作者:黎孝先..pdf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解惑500题_11845400..pdf下载
国际贸易形成与方法+之操作实务..pdf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桉例汇编..pdf下载
国际贸易结算实务[1]-北大..pdf下载
国际贸易结算实务与案例_作者:蒋先玲..pdf下载
国际贸易英文契约实务_作者:武振山..pdf下载
外来国际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_作者:邵祥林..pdf下载
外贸业务实训教程..pdf下载
外贸业务综合实训_12209874..pdf下载
外贸单证实务..pdf下载
外贸法律实务:第2版_12412135..pdf下载
外贸运输操作实务_12165041..pdf下载
操作实务:国际贸易形成与方法..pdf下载
新编国际贸易实务教程_姚大伟1995..pdf下载
海关国际惯例..pdf下载
海关通关实务_作者:许可
Ⅱ 二战后占居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是什么之间的贸易
二战后占居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也就是水平贸易。
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例如,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贸易或者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展开的贸易活动,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贸易或者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展开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Trade),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属于同一产业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intra-instry trade)
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具权威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GL)指数,公式如下: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产业的出口值,Mi为产业的进口值。据1978年资料,工业化国家的平均GL指数为52.8%,新兴工业化国家为43.0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87%.由此可见,GL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GL指数将逐步上升,产业内贸易正在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因为之前的贸易都是工业不发达时期的以生活用品为主的贸易。二战后工业水平提高。对资源的利用都打上科技的烙印。
Ⅲ 简答题与二战前相比,战后国际贸易发展有何特点
.竞争日益综合化。第一,把货物、服务与知识产权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把贸易自由化与允许的保护结合起来。第三,把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综合使用。第四,把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五,国内市场竞争与国外市场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六,把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
2.竞争日益集团化。第一,加强经贸集团的组建,使地区经贸集团数目急剧增加。第二,地区经贸集团的类型更加多样化。第三,地区经贸集团形成的基础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由相邻国家组成经贸集团走向跨州和地区的国家组成经贸集团;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组成经贸集团到社会制度不同国家融于一个经贸集团;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组成经贸集团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国家之间组成经贸集团。第四,经贸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自由化,统一市场,使内部贸易不断扩大,经贸集团内部贸易占其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均在提高。
3.竞争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第一,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基础上进行“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的竞争”。第二,国际贸易法律、规则和标准日益趋同化,它们与各国国内的相关法规的相融性在加强。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是:
第一,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颠倒过来;
第二,在初级产品中,燃料所占比重急剧上升;
第三,机械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占了绝大比重;
第四,技术贸易增长很快;
第五,军火贸易不断增加。
从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我们可否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日益占重要地位,初级产品比重日益下降,乃是世界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国际化加深的必然结果。
第二,世界经济结构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改变,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基础。再次说明生产决定交换这个原理的正确。一个国家要想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必须建立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第三,科技革命对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影响重要。它推动了工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工业化,使新产品大量出现,代用品大量增加;促进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为技术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原油在世界贸易中作用日益显著,它不仅成为初级产品的重要项目,而且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原料和动力基础。而且也是促使军火贸易增长,走向商业化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高精尖工业产品、技术贸易和军火出口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它们经济腐朽性增长的反映。
第六、战后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有了提高,一方面说明这些国家经济上有所发展,但这种改变是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制约的、有着从属的性质。
Ⅳ 为什么二战后水平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例如,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贸易或者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展开的贸易活动,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贸易或者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展开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Trade),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属于同一产业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intra-instry trade)
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具权威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GL)指数,公式如下: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产业的出口值,Mi为产业的进口值。据1978年资料,工业化国家的平均GL指数为52.8%,新兴工业化国家为43.0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87%.由此可见,GL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GL指数将逐步上升,产业内贸易正在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因为之前的贸易都是工业不发达时期的以生活用品为主的贸易。二战后工业水平提高。对资源的利用都打上科技的烙印。国际分工开始可以实现
Ⅵ 为什么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倡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积极
二战后,以gatt/wto原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规则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可以说,这个多边贸易政策的框架是由美国倡导发起的。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与wto规则的一致
无论是在gatt的建立上,还是在gatt的前八轮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中,甚至是没有获得成功的“千年回合”,美国的影响力和推动力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gatt的建立
早期的美国对外贸易政策是为保护国内产业服务的,因而是以保护主义为特点的。1934年是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改变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美国《互惠贸易协定法》建立,它标志着自由贸易主义在美国政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也是美国走向多边贸易体制的起点。该法案宣布通过互惠贸易协定减让关税,并提出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规定美国政府与任一国签订的关税减让协定,均自动地适用于其他与美国订有互惠贸易协定的国家。而降低关税壁垒和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日后成为了关贸总协定的基石。 战后初期,美国为了称霸世界,积极策划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中建立霸权地位,从国际金融、投资和贸易各方面进行对外扩张。为此,美国提出“贸易自由化”口号,首先倡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简称ito),把它作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重的,专门协调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国际性组织。1946年2月,经美国提议召开的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开始筹建该组织,并于1947年4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次筹备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起草的同时,同样是在美国的提议下,1947年4月至10月举行了由23个国家参加的关税减让谈判,达成了关税减让协议及制订了减让表,共涉及45000项商品。为了尽快获得关税减让的好处,参加国把这些协议与国际贸易宪章草案中有关贸易政策的部分加以合并,形成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 从gatt的建立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gatt的八轮多边贸易谈判 gatt建立以来,从1947年到1979年先后进行了7次多边贸易谈判,通过谈判促使缔约方的进口税率不断下降,也集中体现了美国当时在全球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思想。
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是:
第一,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颠倒过来;
第二,在初级产品中,燃料所占比重急剧上升;
第三,机械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占了绝大比重;
第四,技术贸易增长很快;
第五,军火贸易不断增加。
从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我们可否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日益占重要地位,初级产品比重日益下降,乃是世界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国际化加深的必然结果。
第二,世界经济结构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改变,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基础。再次说明生产决定交换这个原理的正确。一个国家要想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必须建立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第三,科技革命对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影响重要。它推动了工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工业化,使新产品大量出现,代用品大量增加;促进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为技术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原油在世界贸易中作用日益显著,它不仅成为初级产品的重要项目,而且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原料和动力基础。而且也是促使军火贸易增长,走向商业化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高精尖工业产品、技术贸易和军火出口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它们经济腐朽性增长的反映。
第六、战后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有了提高,一方面说明这些国家经济上有所发展,但这种改变是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制约的、有着从属的性质。
Ⅷ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
1,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趋势。版
2,出口依然以初级产权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在上升。
4,制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饿地区。
(8)二战前后国际贸易区别扩展阅读: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Ⅸ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急求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放在12章中介绍)战后初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从个别国家来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是占世界第一位的进出口国家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50年代起,德国、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变化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明显地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大量新产品涌现并投入世界市场。第二,科技的进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为经济有效,节约了原材料的使用,导致初级产品贸易的相对下降。第三,合成材料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第四,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制成品的出口量,减少了初级产品的出口量。第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鼓励国内农业发展的政策,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要。第六,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实行工业化,大量进口资本货物,也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第七,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然而,造成在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从而出现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日益下降的趋势。战后,制成品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机器设备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业结构变化巨大,重工业不止不断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2)国际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机器设备专业化生产协作日益加强,使这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和比重大大增加。(3)国际贸易中的新产品绝大部分机器设备产品。(4)居民对汽车、家电等的需求增长。战后在初级产品贸易方面的一个特点是燃料的重要性明显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场原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涨,是石油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战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则明显上升。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是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8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有:(1)世界制成品贸易呈进一步上升趋势,深加工、高附加价值产品的贸易增长更快。(2)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尖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3)能源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