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国挑起贸易战,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在美国实施贸易战的背景下,中美贸易会受到影响,由于中国政府也将采取反制措施,所以进口可能出现同步下降,进出口可能出现被动顺差。中国进出口企业会遭遇美国提高关税征收,美国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并购。
参考美国近一月对华制裁措施:
对进口自中国的铝型材进行反规避立案调查;
对进口自中国等大口径焊管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产业损害肯定性初裁;
对中国等钢铁和铝制品进口来源国实施高关税;
确认对中国铝箔进口反倾销税和反补贴调查的最终裁决;
宣布对进口铸铁污水管道发起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调查;
发布对中国在内进口铝的「232」调查报告,建议针对中国等提高铝进口关税;
发布对进口钢铁的「232」调查报告,建议针对中国等提高关税;
宣布对中国铸铁管件进口反倾销税调查进行肯定性初裁;
中美贸易战可能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具体方面:
1)从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来看首当其冲是针对中国计划加征25%附加关税的行业,尤其是航空航天、信息及通信技术、机械领域;
2)贸易占比较高的行业也会受到影响。从当前的中美贸易行业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机械设备仪器(根据分类主要是家电、电子等类别,占出口总量48%)以及杂项制品(12%)、纺织品(10%)、金属制品(7%)等。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仪器(30%,主要是资本品)、运输设备(20%)、化工产品(10%)、塑料及橡胶制品(5%)等;
3)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未来中国可能为应对中美贸易战加大对一些领域的开放,包括汽车、医药医疗、金融、养老、传媒产品等;
4)特朗普此次对知识产权的强调,有限制中国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考虑。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在高压输电、高铁、可替代能源汽车和超级计算等领域都处于优势地位。但就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在现阶段还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如果此次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发酵,我国的高新技术行业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贰』 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是哪个国家
美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数据,2018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最高的仍为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中国位居第二,日本排在第三。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取得胜利,经历数十年的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文化、工业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
(2)特朗普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扩展阅读
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
2、人口数量: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当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
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文化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
『叁』 特朗普上任对国际金融有什么影响
特朗普经济政策主张
美国总统在贸易方面拥有很大自由度,无需国会批准。“对于违反贸易协定或有其他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国家”,《1974年贸易法》授权总统徵收关税及采取其他制裁措施。这部法律的另一节则授权总统通过徵收至多150天、至多15%的临时进口附加税,来应对“庞大而严重的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美国总统欧巴马2009年就凭借贸易法的授权,对自中国进口的轮胎大徵关税。特朗普也可能让他的高级贸易官员向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起对中国的投诉,虽然过去的案例表明,这一过程或需耗费数年时间
特朗普上任中国怎么办
作为总统候选人时,特朗普曾承诺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起诉中国的“不公平补贴行为”,并使用“总统的一切合法权力来解决贸易争端”,包括徵收关税。他一度声称要对自华进口徵收45%的税率,之后又否认这么说过。
对于这个世界最大出口国来说,贸易战可能导致经济紧缩和通货紧缩,给其11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值造成数千亿美元的损失。大和资本市场驻香港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赖志文在美国大选期间称,按特朗普提出的对中国商品徵收45%关税来估算,中国对美出口会因此下降87%--即下降4,200亿美元,有朝一日,这将给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带来4.8%的冲击。即使税率没那么高,假设徵收15%,也将导致中国GDP损失1.8%。
『肆』 逆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国该怎么走
近些年来,受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逆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席卷全球。特朗普当选后提出的“美国优先”以及英国脱欧等现象都是“逆全球化”的集中表现。
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欧等国诉诸贸易保护措施的频率较以往有所上涨,但我认为,逆全球化与全球化并非“二选一”的选项,美国也不可能彻底“闭关锁国”。在如今资源、人员等要素流动空前繁荣的形势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无条件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反而,逆全球化也会对全球化产生某些积极的作用。
比如,美国参与全球化就是美国的资本、产业流向世界的各个地方。特朗普上任后,希望兑现竞选诺言,重新振兴美国工业(即“再工业化”),吸引美国的海外资本回流本土,我认为这也是全球化。
下一轮美国、中国等大国对国际资本的竞争会加剧,这种竞争也会促进全球化。我们不能说资本流出来是全球化,流回去就不是全球化。欧盟也是一样。英国脱欧对欧盟是个打击,英国脱欧后,与欧洲之间的竞争会空前加剧,而这种竞争也会产生全球化。
美国、中国、欧盟等行为体,现在对于全球化均处于一个调整期,而这种调整期是深度的、必须的。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美国的中产阶层占75%以上,而现在却不到50%。全球化本身没有什么错,只是全球化与主权国家之间发生了冲突。特朗普并不是不想搞全球化,他只知道如今这样的全球化进行不下去,因为对美国没有利益可言。
在调整期内,美国政府能对全球化施加影响的空间有限,只能通过贸易保护措施。特朗普上任后,美国吸引资本回流本土只能用政策,像大规模减税等政策。但特朗普主导不了美国的资本。全球化基本就是跨国企业资本主导的现象,没有一个人能够主导资本的流动,特朗普也是一样。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看来,在过去30多年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是显著的受益者之一。那么,在逆全球化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国该怎么走?
去年中国主办G20峰会,包括今年年初的达沃斯论坛,都表明中国正努力扛起全球化这面大旗,成为全球化的捍卫者与贡献者,在国际上广受好评。
接下来,中国还要处理好跟自由秩序、国际经济秩序的关系。美国、欧洲推动的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饱受诟病,但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并没有那么多的意识形态因素,我们需把两者区分开。
中国应先明确如何与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接轨。 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国,完全有能力改革现有的贸易体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这些不是为了取代世界银行或者亚行,而只是一个补充。
这几年,很多人想着去扮演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奥巴马时期,美国参与制定的TPP等也强调写规则,结果惨遭折戟。美国以前制定的规则有用,是因为美国经济繁荣、国内市场大,而美国如果国内市场小了、经济实力没那么强了,制定再多的规则也没用。
中国下一步要推动的全球化不是规则导向的,是发展导向的。我们现在做的“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样开放性、包容性的倡议,让其他国家参与进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商量规则,这才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