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进出口的优势有哪些
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
日本进口如要是原材料、食物,出口主要是工业、科技产品
日本进口的优势:
1、海运发达、日本国内铁路发达
2、日本进口原材料、食物的价格相对较高,同时对进口的品质也相对较高
3、日本与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做贸易
日本出口的优势
1、日本工业产品以节约、轻便、小巧著称
2、日本机械、电子、汽车等技术先进
3、海运发达、日本国内铁路发达
B. 日本的经济特点是____
二战以后是制造业迅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适应制造业发展成长起来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表现出对制造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原因,从深层次上看,实质上是一个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失灵问题。从调整模式的角度进行制度和结构的改革来对应新经济的挑战,不仅是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中国经济发展中借鉴的问题。
曾被誉为创造了亚洲奇迹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表现出强大的增长和竞争活力,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却显得对应迟钝,缺乏竞争活力。在短时间内将成功与失败两面的先后展现,为我们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提供了正反两面资料。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经济模式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全面的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创造了制造业辉煌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从制度看,市场经济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制度,从模式看,同样的市场经济制度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样的制度之所以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就在于构成经济制度和经济增长要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组合。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二战后经过60年代的经济恢复,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逐渐定型。 从构成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关系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
1、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从所有制的角度看,日本的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市场经济。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日本的市场经济属于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从大范围来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西欧和北美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市场导向型市场经济,具有东亚文化背景的东亚地区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日本的市场经济则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二战之后,也是最早以政府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 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利。日本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控,主要通过这样一些途径来进行。
一是运用产业政策诱导社会资源向政府调控的领域和方向配置。从战后50年代重点发展纤维等轻工业,到60年代重点发展钢铁和化学工业,从80年代转向重点发展电器机械和汽车业,到90年代发展电子机械和信息产业的选择,每一次产业的转换选择,都是在政府产业政策的诱导下进行的。
二是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保护”关系,保证企业投资和管理符合政府的产业调控的方向。日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不是欧美国家那种纯粹的纳税关系。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指导和保护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上,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如在日本存在的“神仙下凡”制度,就是从人际关系方面加强了政府对企业指导。在日本存在着论资排辈年功序列制的官员升迁制度,由于越往高层,其职位越少。为了解决到一定年限需要提升的官员,而没有空缺职位的矛盾,采取了从政府派到企业任职的制度。这种制度就是所谓的“神仙下凡”。大量政府官员“下凡”到企业,从人际关系上强化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三是运用政府计划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直接配置。日本政府对社会资源的直接配置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80年代末经济不景气以来,通过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增长。其次就是从50年代开始的每10年制定一次的“国土开发综合计划”。为了解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行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是日本政府按照计划对开发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的计划。尽管这种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但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2、从国际与国内市场看, 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
由于两大原因,使日本的市场经济表现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性:一是国内资源的短缺。二战后日本推进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大量进口原料和能源。日本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达87%,美国是20%,英国9.3%,西德57.7%,法国80.3%,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在大量进口中形成对外汇的大量需求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在增加进口的同时,必须增加出口。所以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就成为日本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是二战之后支撑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本的积累,也需要在引进中进行。这些因素使得日本的市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高的开放性。
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 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60到80年代,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和西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贸易体制,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家市场的接轨。不断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互补优势原则,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不断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日本经济在国家分工体系中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和强大的竞争力。
战后日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从50年代开始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次国际化(1949年~1961年)是以振兴出口和促进产业合理化为目标的国际化。处于战后恢复时期的日本经济,采取了振兴出口,限制进口的国际化政策。
第二次国际化(1960年~1973年)是适应国际经济自由化而进行的。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进一步走向自由化的过程经历了三步。在60年代以前实行的主要是限制外资进入重点产业扶持的政策,通过关税和数量限制来限制进口。第二步是从限制进口走向贸易自由化时期。第三步是从贸易自由化走向资本投资的自由化。
第三次国际化(70年代到90年代)是以解决贸易摩擦政策对应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日本的贸易收支自1962年起完全盈余化,70年代后期对欧美的贸易盈余呈现剧增,如何对应贸易摩擦成为日本外贸政策的中心。
3、从宗法关系与市场关系混合中生成的企业制度,是一种团队精神很强的企业制度
在80年代,人们总结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功的经验中,曾将充满团队精神日本企业制度作为主要经验予以研究。高度敬业和充满团队的企业精神是如何形成的,这曾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日本企业高度敬业的团队精神来自其特有的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从总体上看,是由两种力量或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依附关系与市场竞争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C. 日本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A.大量进口工业产品,出口原料和燃料B.大量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
日本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故选:B.
D. 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日本的经济特点是:
1、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
日本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调整发展,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和纺织工业.这些工业的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价格比较高。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名意为“日出之国”,位于亚洲东部,是一个有名的岛国,领土由7200多个小岛和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
日本因为国土面积小,国内资源有限,主要依赖进口,导致日本国内的普通商品价格比一般国家高出不少。
3、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甚是缓慢。
2017年底,日本GDP总量48675美元,是中国的GDP总量的1/3左右,同比增涨率为1.6%,增速缓慢,早在1994年日本GDP总量已达到49070亿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多年日本经济总量没有很大变化。
日本自从上世纪九十代初爆发了泡沫危机之后,GDP增速一直持续低迷,并且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出现了GDP负增长。那么日本经济到底有什么特点和优劣势。
4、容易受其他经济影响。
除了丰富的森林和渔业资源,日本的自然资源贫乏,基本大部分都依赖进口,通过国外进口的自然资源有石油、铁矿石、铜矿石等。日本以海港为依托,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有汽车、电器、一般机械、化学制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中国、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日本经济主要依赖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的工业产品,导致日本的经济受全球经济影响很大,一旦爆发全球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日本经济的大致发展:
回顾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成功”转向“失落”的曲线。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率先复苏,突飞猛进,曾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010年被中国超越)。
1985年,日本经济进入泡沫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来。
1868年~1945年属于明治维新后的崛起阶段。
经过1894年的甲午海战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并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资源类产品,成为西方国家中的后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6.8%,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但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机中,日本同样受到巨大打击,工业生产降幅超过35%。
在此背景下,日方开始宣扬对外扩张理论,并走上了扩军备战之路。
从1931年入侵我国东北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到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日本的战争费用直线上升,国债余额从1930年的62亿日元增加到1945年底的1439亿日元。战争最终拖垮了日本经济,到1945年战争结束,日本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1946年~1985年属于战后经济复兴及高速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46年~1955年为战后经济复兴时期。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间接统治”下,推进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从战时统治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这被称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二次大改革”。
1946年采取的“倾斜生产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方式将经济重建重点放在煤炭、钢铁的扩大生产上,通过两者的循环增产,阶段性地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1951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为日本经济起飞带来了机遇,大量的战争特需使日本工矿业明显活跃起来,经济触底反弹。1951年日本与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宣告美国对日本全面军事占领时期的结束,日本取得主权国家地位。
1953年日本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55年又加入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以二战战败国身份回归国际社会。到1955年,日本的所有经济指标已全面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
E. 日本主要工业品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
出现“脱欧返亚”的势头
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以出口成品为主转向以出口零部件为主
进口出现较强的增长势头
.制成品的进口比重大幅度提高
F. 日本主要工业品对外贸易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我觉得日本对外贸易的工业品的科技含量很高,可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出售的是脑力产品。恰恰和中国相反,中国“地大物博”,你懂得……
G. 日本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日本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产品。
H. 1.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2.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高速发展日本账号对外贸易发展羞涩的原因是由于美国大力的支持也是当时欣欣向上繁荣的国际市场用印。
I. 简述日本对外贸易特点和中日贸易现状。
日本是技术和资金的输出国,而中国是市场和劳动力输出国.中日之间的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相互依赖关系上的.影响中日正常发展的因素是:
1)政治关系,
2)美国和日本对中国技术封锁策略,
3)日本本土经济增长速度(目前的缓慢导致日资投资少),
4)中国国内一些行业的发展迅猛影响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5)中国一些行业的发展和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的成熟会使日本主动伸手(握手),
6)知识财权保护……
7)中日双方为保护自己利益而采取的国家策略,
8)利率(包括人民币\日元)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J. 日本对外贸易有什么特点
1.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 、名古屋等,都是优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2. 据日本海关统计,2007年1-6月,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为6296.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同)增长6.6%。其中,出口3362.6亿美元,增长8.8%;进口2934.2亿美元,增长4.3%。实现贸易顺差428.3亿美元,增长54.7%。同期,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仍然最多,为342.9亿美元,但受日本对美国出口下降影响,日对美贸易顺差额比上年同期减少6.0%。从各季度情况看,第二季度日本出口额为1695.0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1.6%;进口额为1486.1亿美元,环比增长2.6%。
(一)进出口市场构成
2007年1-6月,日本主要进出口区域为亚洲、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盟15国,这三大区域合计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87.8%。其中,日本对亚洲地区和欧盟的出口增长较快,出口增幅分别为11.3%和8.8%%;日本对NAFTA出口下降0.2%,出口额为797.5亿美元。其中对NAFTA出口最多的机动车辆和机电产品都有小幅滑落。1-6月,日本从这三大区域进口额分别为1797.6亿美元、418亿美元和301.9亿美元,分别增长2.4%、4.3%和5.4%。
从出口国别来看,美国仍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国。由于房地产市场放缓、次级贷款问题和零售消费下滑等影响了美国经济增长和进口增加,对日本对美出口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1-6月,日本对美国出口692.4亿美元,下降1%;美国占日本出口市场份额继续下滑至20.6%,比上年同期下降两个百分点。中国和韩国是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出口市场,1-6月,日本对两国的出口额分别为501.8亿美元和263.4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14.9%和7.8%,分别增长17.2%和7.3%。在机动车辆出口大幅增长带动下,2007年上半年,日本对俄罗斯出口额达到47.9亿美元,大幅增长54.2%。因第二季度日本对荷兰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速,1-6月日本对荷兰出口89.1亿美元,增长29,2%。在日本前15大出口贸易伙伴中,除美国外,日本对中国台湾省和加拿大的出口也出现小幅下滑,分别下降2.2%和2.6%。
中国和美国是日本第一和第二大进口市场,1-6月,日本从中、美两国的进口额分别为609.7亿美元和349.5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0.8%和11.9%。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继续维持日本第三大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但由于日本原油进口的数量和价格均有小幅回落,日本从上述两国的进口增长大幅下滑,其中,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额下降15.7%,而上年同期进口增幅为52.5%;从阿联酋的进口也仅增长1.0%,与上年同期43.4%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在日本前15大贸易伙伴中,日本从韩国、中国台湾、德国和伊朗的进口出现小幅下降。
(二)进出口产品构成
车辆及其零附件(HS87)、机械设备(HS84)和电气和电子产品(HS85)是日本主要出口产品类别,2007年1-6月这三类产品合计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60.9%。
2007年上半年,日本出口车辆及其零附件749.5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22.3%,增长11.1%。按HS4位编码排序,载人机动车辆(HS8703)是其中的第一大出口产品,出口503.8亿美元,增长12.9%。美国仍是该产品最主要出口目的地,占日本该产品出口总额的41.6%,比上年同期下降4.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俄罗斯市场的开拓成效显著,1-6月日本对俄罗斯载人机动车辆出口34.2亿美元,增长60.9%,俄罗斯已经跃升为日本载人机动车辆的第二大进口国家。
1-6月,日本出口机械设备672.0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20.0%,增长9.1%。其中,印刷机及辅助机器(HS8443)的出口增幅非常明显,出口额为82.6亿美元,大幅增长841.5%。同期,电气和电子产品(HS85)出口额为626.5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18.6%,增长4.7%。日本该类产品主要出口国家是中国和美国,其中对中国的出口一直维持较快的增长,但对美国的出口额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具体商品来看,半导体;视频、音频设备及其零部件是日本电气和电子产品出口最多的产品类别,出口额合计占该类产品出口总额近一半的份额。在半导体产品中,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HS8542)和半导体器件(HS8541)的出口最多,上半年出口额分别为159.2亿美元和49.9亿美元,分别增长14.4%和2.1%,产品主要都销往亚洲。1-6月,视频、音频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出现较大回落,主要是对美国出口下滑所致。其中,视频、音频发送设备(HS8525)、视频、音频发送设备的零部件(HS8529)和电视接受机(HS8528)的出口额分别为52.9亿美元、43.0亿美元和14.3亿美元,分别下降9.6%、21.5%和19.8%。
矿产品(HS25-27)、机电产品(HS84-85)是日本主要的进口产品类别,2007年1-6月上述两类产品进口合计占日本进口总额的51.6%,进口额分别为887.1亿美元和626.7亿美元。化学工业及相关制品(HS28-38)和金属及制品(HS72-83)的进口也较多,1-6月进口额分别为194.7亿美元和190.7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6%和6.5%。
从具体产品来看,1-6月原油(HS2709)仍是日本第一大进口产品,占日本进口总额的15.3%,但原油进口数量和进口价格均有小幅回落,导致原油进口额下降7.9%。1-6月日本原油进口来源地也发生一些变化,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0.4亿美元,而上年同期的进口额为零,俄罗斯成为日本原油第八大进口来源国。在机电产品中,进口额最多的是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HS8542)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HS8471),上半年进口额分别为102.8亿美元和66.3亿美元,分别下降2.1%和30.3%。有线电话、电报设备(HS8517)的进口增长幅度最大,进口额为44.1亿美元,增长293.3%。
3.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殊性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本文认为,日本政府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是日元长期升值条件下日本对外贸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政府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继续大力推行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从二战后到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追赶欧美发达国家阶段,与“贸易立国”战略密不可分的产业政策,是日本经济追赶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在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日本没有放弃一贯实行的产业政策,即使在90年代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条件下也是如此。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界、科技界、财界以及经济学界就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前景和出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逐步形成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一方面对钢铁、有色金属、造船、石油化学、纤维和造纸等消耗能源较多的产业进行设备更新和产品换代;另一方面将电子、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宇宙和海洋开发等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大力推动这类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现在看来取得了很大成效。如今,日本在汽车发动机用精密陶瓷、火箭和飞机用碳素纤维、生产用机器人、办公自动化机器和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如医药、农业、食品、能源;信息产业产品如游戏软件、半导体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视听产品等领域,仍然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出口额也稳步增长。比如,日本多年来一直是生产机器人的最大出口国,日本在这一行业的优势甚至于超过美国。
2.加速日元国际化,抵消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日元国际化的进程早在60年代就开始了,其主要标志是1964年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条款成员国”,开始承担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70年代以后,以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地位的危机为主要背景,日元国际化进程得到发展。1978年放宽了对外汇的管制,1980年实行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1981年修订《新银行法》。1984年5月,日本公布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前景》,所谓金融自由化指开放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和欧洲日元市场并使利率自由化,日元国际化是指在国际交易中广泛地使用日元,让日元成为完全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此后,为了促进日元国际化,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扩大对外提供日元贷款、在贸易中更广泛地使用日元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吸收欧洲日元贷款和放宽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条件等。上述措施使日元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如从1975年到1985年,日元在世界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从0.5%上升到7.6%,日本出口贸易中日元结算比例在1997年达到了36%,这就意味着日本36%的出口贸易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1998年4月1日,日本实行了新的外汇法和外贸法,公司和个人可以自由在海外日资银行开设美元账户,存储美元,在国内可以使用美元购物。如今,日元已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日元汇率波动对其对外贸易的影响大大减轻。
3.大力发展互补型对外投资。日元升值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不断增加。197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仅为9亿美元,1973年超过了30亿美元,此后逐年增加,1981年达到约90亿美元,1984年突破100亿美元。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更是急剧增加,1986年到1988年3年时间对外投资累计1028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837亿美元。1989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441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 368亿美元和英国的352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25亿美元(以平均汇率折算)。从投资结构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投资额最多的电气、汽车、化学、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占其对外制造业投资的64%.日本对外投资中服务业一直未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限于金融保险、商业服务和不动产。从投资地区构成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依次为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和法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另外对开曼群岛和巴拿马的投资也比较高。日本对外投资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与对外贸易的互补性强。比如日本向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绕开NAF- TA和EU的贸易壁垒,对东亚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换句话说,日本将其一部分出口能力转移到其他东亚国家,通过利用这些国家廉价的工业用地和劳动力而形成生产能力,再向欧美国家出口。所以,从全球的角度看,日本的出口能力大大超过国际贸易统计的数额。而且,日本对东亚国家的投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使这些国家对日本资本密集性资本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日本出口增长得以保持。
4.推行战略性进口保护政策。从统计资料看,日本关税和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并不高于同类发达国家,但日本市场的保护程度却非常高,主要体现在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和产业政策、商品标准、政府采购等方面。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统计,从80年代初期到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前,日本向GATT通报的,要实施的技术壁垒数量是508件,同期美国为500件,欧盟国家为226件,澳大利亚为54件。1995年到2001年,日本通报要实施的技术壁垒数量为265件,同期美国为215件,欧盟为191件,澳大利亚为106件。所以,日本是世界上采取技术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这些措施对减少进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保护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药品、生物技术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皮革等。就农业领域看,日本二战以来一直对农业采取高保护政策,为此已经与美国发生了数次贸易摩擦,和中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争端也开始出现。另外,日本还在进口通关手续、政府采购、动植物的检验和检疫及产品标准方面以及服务贸易领域为进口设置了重重障碍。由于日本的战略性进口贸易保护政策实施已久,美国与其进行了数次谈判但收效并不明显,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