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中新网2月6日电据中国海关网站消息,海关总署最新发布报告指出,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7.8%,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回落2.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
数据显示,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入世”7年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20%。2008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要特点有:
一、第4季度外贸规模明显萎缩,最后两个月进出口增速表现为下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2008年第4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明显萎缩,其进出口总值为5942.8亿美元,较2008年第3季度下降18.8%。其中11月份进出口总值增长速度为2001年10月份(除去春节不可比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进出口跌幅则进一步加深。12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33.3亿美元,下降11.1%,跌幅比11月份加深2.1个百分点;其中当月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跌幅加深0.6个百分点;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跌幅加深3.4个百分点。当月贸易顺差较11月份的历史最高点小幅回落,为38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猛增72.1%,净增加163.3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提高,其项下顺差减少;加工贸易比重下降,进口增速低于出口
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52.6亿美元,增长27.6%,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8.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2.9%,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比上年加快4.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99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05.7亿美元。
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535.9亿美元,增长6.8%,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1%,所占比重比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47.3%;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低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33.4%。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67.8亿美元,比上年净增加476.9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12月份当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继续呈现大幅下降态势,进口跌幅明显大于出口;当月加工贸易出口486亿美元,下降15.7%;进口236.9亿美元,下降31.3%。
三、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速有所提高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105.8亿美元,增长12.4%,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906.2亿美元,增长13.6%,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5.3%;进口6199.6亿美元,增长10.8%,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54.7%。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6110.4亿美元,增长23.5%,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3.9%。其中出口2572.3亿美元,增长14.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8%;进口3538.1亿美元,增长31.1%,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31.2%。
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2008年进出口5400.2亿美元,增长27.3%,比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21.1%。其中,出口3807亿美元,增长27.9%;进口1593.2亿美元,增长25.7%。
四、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与印度双边贸易增速大幅回落
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欧出口2928.8亿美元,增长19.5%,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20.5%;我自欧进口1327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16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同期,美国继续保持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美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7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自日本进口1506.5亿美元,增长12.5%,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
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十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517.8亿美元,增长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个百分点。
五、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甲
200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增长7.7%,增速较上年回落12.6个百分点,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7%,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此外,北京进出口总值2717.1亿美元,增长40.7%,比上年加快18.6个百分点。上述4省市进出口合计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5.2%。
六、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放缓,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呈现企稳迹象
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与上年持平。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420.2亿美元,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2686.3亿美元,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4156.1亿美元,增长13.1%。受2008年8月份起国家连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影响,部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企稳。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比上年回落16.8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53.7亿美元,增长16.6%,加快1.6个百分点;鞋类296.6亿美元,增长17.2%,加快1.2个百分点;家具269.1亿美元,增长21.5%,回落7.8个百分点;塑料制品158.3亿美元,增长9.4%,小幅提高0.6个百分点。此外,原油出口416万吨,下降28.4%;成品油1703万吨,增长9.8%;煤炭4543万吨,下降14.6%;钢材5923万吨,下降5.5%;钢坯129万吨,下降80%。
七、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提高,资源性产品进口均价上涨明显
2008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3627.8亿美元,增长49.2%,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3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铁矿砂4.4亿吨,增长15.9%,进口均价136.5美元/吨,上涨54.5%;原油1.8亿吨,增长9.6%,均价723美元/吨,上涨47.8%;成品油3885万吨,增长15%,均价773.3美元/吨,上涨58.9%;煤炭4040万吨,下降20.8%,均价86.9美元/吨,上涨83%;大豆3744万吨,增长21.5%,均价582.6美元/吨,上涨56.5%。同期,进口工业制品7703.1亿美元,增长8.1%,占当年我国进口总值的68%;其中,进口机电产品5386.6亿美元,增长7.9%;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1191.9亿美元,增长10.8%;汽车40.8万辆,增长30.6%;钢材1543万吨,下降8.6%。
❷ 中国国际贸易现状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基础是产业内分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经济生活国际化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这个历史趋势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的。产业革命即第一次科技革命塑造了19世纪的国际分工,即英国作为工业的太阳与广大农业和原料附庸之间的分工,从而就像《党宣言》所说,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导致了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型分工。例如,英国的优势在钢铁、造船、采煤等工业,德国则擅长电气、化学等工业。二次战后,除了上述的垂直型和水平型分工,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使国际分工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并占了主导地位,这就是产业内分工。过去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要素禀赋所制约,现在科技优势足以减轻甚至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至同一行业内的各个部门或同一企业内的各个分厂、车间和工艺流程,都可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实现最优配置。
产业内贸易便是上述这种分工的表现形式,这种贸易6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从而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1975年格鲁伯尔和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的论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提出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为学术界广泛接受。产业内贸易就是一国同时既出口又进口某一同类产品,所谓同类产品则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组以下再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分为2000个基本项目(Item)。这就是说属于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但也有人采用较为宽松的划分标准,即以同一“部”的产品作同类产品。他们提出的计算公式如下:
(Z[,i]+M[,i])-|Z[,i]-M[,i]|
B[,i]=—————————————————×100
(Z[,i]+M[,i])
上式也可写作
|Z[,i]-M[,i]|
B[,i]=(1- ————————————)×100
(Z[,i]+M[,i])
在上式中,B[,i]便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之G-L指数,在0-100间变动,愈趋向于100,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愈高。i指产业,Z指出口额,M指进口额。他们和其他西方学者的研究都表明:(1)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据经合组织的材料,1991年6个西欧国家的制造业中有60%以上是产业内贸易,另外6个西欧国家这一比重为50%~60%。(2)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远高于初级产品,最高的当推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化学工业,科技密集度愈高的部门,其产业内贸易的倾向也愈大。(3)一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根据上述,我们可将世界G-L指数当作反映全球化的生产指标,因为G-L指数愈大,说明各国在生产专业化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愈高。产业内分工的主要形式有同一产品不同档次、品质或仅仅是型号、规模不同的专业化,例如大量出口若干品牌的汽车,同时又大量进口另一些品牌的汽车。还有零部件或工艺流程的专业化,由各有关企业参加协作来完成最终产品。我国的加工贸易可说属于后一种形式,它是通过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装配而又出口来完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出口额还只有56亿美元,在我国全部出口中也仅占18%,而一般贸易的比重则高达82%,但到1995年其金额增至740亿美元,10年内增长了12倍之多,比重也上升为50%,开始超过一般贸易;到1996年加工贸易金额增至1044.7亿美元,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将近18倍,比重约占57%。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的比重更高,而外资企业目前在我国全部出口中已占45%,其增长势头之强劲远胜于国有企业。因此可以说近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迅速增长,加工贸易是主要的支撑力量,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工贸易扩大了我国的就业规模,据广东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贸易在全国加工贸易总额中约占55%,吸收了约1000万人就业,估计全国借此解决就业的人数约近2000万。加工贸易还带动了我国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某些制造业部门的成长,有的可说是从零开始的,例如,家用电器就是从组装起步,后来成长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超过初级产品,这是与加工贸易的发展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加工贸易确实为我们参与并利用产业内分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但加工贸易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和矛盾,这主要与对外贸易中的双重机制有关。为了扶持加工贸易,对其所需的中间品免征进口税,同时各地区还有自己的优惠措施,于是就在一般贸易的促进机制以外,又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平行的加工贸易的促进机制,从而引发了以下矛盾:
1.一般贸易的促进机制主要在于出口退税,实现零税出口,而加工贸易的出口只有在国内创造价值部分才给予退税,从原则上说,二者都是合理的,可以并行不悖。但当一般贸易的出口退税不能全部到位时,有的企业就会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特别是那些需用高关税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企业,将改做加工贸易,减少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这样就影响了国家的关税收入。
2.如果加工过程集中在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进行,海关就便于实施有效的监管。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并无地域限制,从沿海到内陆,可谓星罗棋布,确实不易监管。再加外贸企业有经营权而缺乏加工能力,生产企业有加工能力而没有经营权,工贸脱节,漏洞不少,以致不法之徒有隙可乘,将保税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品在国内倒卖以谋取厚利。例如,1997年海关查获的走私大案中约有一半左右的金额是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进行的。
必须指出,以上的矛盾不是由加工贸易这个利用国际分工的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对于两种平行机制只要不断协调,统筹兼顾,使之保持恰当的平衡,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对于走私,中央已下定决心,全面进行打击,同时1997年银行建立了加工贸易台帐制度,海关和外汇管理局也进一步加强了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核销措施。因此,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的非法活动正在受到遏制。
当前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在于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原材料和零部件依靠客户供应或自行从海外进口,加工装配后的成品又通过客户所掌握的销售渠道进入海外市场,我国企业只是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收取有限的工缴费,而要创收更多的外汇,就只有大进大出。为了进一步利用产业内分工的潜力,分享更大的利益,必须加快加工贸易的升级,其关键是抓好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即以更多的国产成份取代外来的中间品,使产品的国际价值链中有更多的环节转移到国内,这不仅能提高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增加创汇,也能扩大与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联系,从而使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发生更大的拉动作用。
回顾7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两次能源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一系列产业向外进行梯度转移,东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大陆移植。我国的加工贸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兴起的,其中较成功的便是家用电器,从加工组装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并开始走向世界市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客观上出现了新的机遇,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我国的加工贸易就能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希望采纳
❸ 中国的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归类,共分为22大类
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
第二类:植物产品
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第五类:矿产品
第六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第八类: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
第九类: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
第十类: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回收(废碎)纸或纸板;纸、纸板及其制品
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第十二类: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
第十三类: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
第十四类: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
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
第十六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
第十八类: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第十九类: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
第二十类:杂项制品
第二十一类: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
第二十二类: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
❹ 中国进出口商品十大排名
一,铁矿砂
2019年累计近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9.7亿吨,累计进口额929亿美元,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铁矿砂即铁矿石,凡是含有铁元素或铁化合物的矿石都可以叫做铁矿石,但是,在工业上或者商业上来说,铁矿石不但是要含有铁的成份,而且必须有利用的价值才行。
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主要国家有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南非等国。
❺ 中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排世界第几
2008年报道,据海关近五年来的统计,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近五年来以年均26.4%的速度递增,进出口版贸易总额排名已权跃居世界第3位。
在经历2009年的低谷之后,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进出口总量创历史新高,贸易逆差明显缩减,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双双攀升。
2010年,中国服务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提升。出口居世界第4位(前3位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进口居世界第3位(前两位依次为美国、德国);出口与进口世界排名均比上年上升一位。
仅供参考
❻ 中国国际贸易的深度和广度
最基本的几个,中国近几年来的进出口贸易额,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重点产业的关税变化,贸易方式结构的变化,和主要的贸易国之间的交易额。关键还要看你自己想从哪个方面来研究,选择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间段等等
❼ 日本 美国 中国的进出口大类有那几种各个国家进口种类和出口种类主要是什么
.....你这个问题 太难了 我给你 说下 中国的 一般就是 劳动密集型的出口 比如内钢材 服装 和基本的能源容 如 煤矿 进口呢一般就是 科技密集型的 比如机械 和可以再生的 资源 废塑料 废纸 废金属 等
日本进口的 一般都是 原材料 还有 食品 以及 餐具之类的
美国 和 JP 差不多
另外 抵制JP 货
❽ 中国对外贸易税收分类
对外贸易税收按贸易流向可分为进口关税、进口商品税、出口关税、出口商品税。
我国的对外贸易税收主要是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和国内税实行和完成的,而对出口税收则更主要地表现为出口关税的减免和出口退税。对外贸易税收和国内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特点。
❾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简短)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有民间贸易、朝贡贸易两种类型
❿ 什么是国际贸易
什么是国际贸易?什么是对外贸易?什么是海外贸易?
答: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商品(实物商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商品(芝务、技术)的交换,又可称为世界贸易(World Trade)。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国家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去看待它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贸易活动。有时也被称为国外贸易(ExternalTrade),
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岛国家如英、日等国或某些海岛地区如台湾等的对外贸易。
什么是出口贸易?什么是进口贸易?什么是转口贸易?
答:出口贸易是将本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国拥有的劳务)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的对外贸易活动.
在进行对外贸易活动时,常常会遇到两个都有”出口”二字,但含义有所不同的概念,应注意它们的区别:其一为净出口.这是专指同类商品的出口量大于同类商品的进口量的部分;其二为复出口贸易.这是指买进外国商品后未经加工又输出到外国的贸易活动.
进口贸易是将外国所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国拥有的劳务)购买后输入本国市场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是区别于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直接贸易行为而提出来的.它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消费国因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而须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第三国不仅是中介人的身份,而且也是货主,也要通过此类交易获取利润.这种形式就是转口贸易.第三国参与此类活动,必须经过商品的价值转移活动---买和卖,但不一定要经过商品的实物转移,可以不经过本国而对商品进行生产与消费国的直接运输.
.什么是有形贸易?什么是无形贸易?
答:有形贸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进行实物商品的交易,因这些商品看得见\\摸得着帮称为有形贸易.有形贸易的进出口都要办理海关手续,并在海关的进出口统计中反映出来,从而构成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对外贸易额.目前,联合国为便于统计,把有形商品分成10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1924个基本项目,几乎包括国贸易的所有商品.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各类商品名称如下:
0类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1类 饮类及烟划草
2类 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3类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
4类 动\\植物油,油脂和蜡
5类 末列名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
6类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类 机械和输设备
8类 杂项制品
9类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无形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进行的是没有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易:主要是指劳务\\技术\\金融等.无形贸易通常不办理海关手续,在海关的 出口统计中反映不出来,而在国际收支中反映出来.无形贸易额是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部分.
.什么是过境贸易?什么是总贸易?什么是专门贸易?
答:过境贸易是指甲国向乙国运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须通过第三国,对第三国来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此项交易,但商品要进出该国的国境或关境,并要经过海关统计,从而构成了该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
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与出口的一种统计方法,也称为总贸易体系.总贸易可分为意进口和总出口.凡是进入一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总进口,包括进口后供国内消费的部分和进口后成为转口或过境的部分;凡是离开一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总出口,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外国商品的复出口及转口或过境的部分.总进口额和总出口额构成总贸易额.目前,采用总贸易统计方法的国家有美\\英国\\日本\\加拿大\\中国等90多个国和地区.]
专门贸易是指以关为划分进口和出口标准的统计方法,也称为专门贸易体系.专门贸易又可分为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专门进口是指外国商品进入关境并向海关缴纳关税,由海关放行后才能称为专门进口.专门出口是指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复出口商品.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构成一国的专门贸易总额.目前,采用专贸易统计方法的国家有德国\\瑞士\\法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哪些异同?
答: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共同性表现为:
(1)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国际贸易从事着国家间的商品和劳务的的交换,国内贸易是国界内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虽然活动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是商业活动,都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环节,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介地位。
(2)有共同的商品运动方式。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交易过程大同小异,但商品流通运动的方式却完全一样,即:G-W-G 。商吕经营的目的都是通过交换取得更多的经营利润。
(3)基本职能一样,都受商品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基本职能都是媒介成商品交换,即做买卖。其他活动如融资、储存、运输、报关都心须为它服务;同时,都心须遵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节约流通时间规律等。这些规律均会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影响到国际和国内的贸易。不管是从事国际,还是国内的贸易都必须遵循这些经济规律,不得违背。
主要区别表现为:
(1)语言、法律及风俗习惯不同。;国际间进行贸易活动首先会遇到差异,必须首先克服这些障碍,否则就无法恰当地进行贸易洽谈、签约,处理贸易纠纷,进行市场调研。国内贸易虽然也会遇到一些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但差别要小得多。
(2)各国间货币、度量衡、海关等制度不同。进行国际间商品交换,会遇到须用外币支付且汇率又经常变动,以及各国间度量衡、海关制度均有较大差别等诸多问题,使得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复杂化。相比之下,国内贸易就简单多了。
(3)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为本国经济发展起作用的,但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开展,且很多政策也会因不同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执政者而变化。这里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进出口管理政策、关税政策等等,从事国际商品交换活动必须研究这些政策。国内贸易研究的内容要少得多。
(4)国际贸易的风险大于国内贸易。商品交换离不开竞自然存在相当的风险。但相比之下,国际贸易的风险更多也更大。其表现在资信风险、商业风险、
价格风险、汇率风险、运输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