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贸易 > 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pdf下载

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pdf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9 14:36:09

1.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的参考文献

中国贸来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源响机制的经验研究
沈坤荣… - 经济研究, 2003
http://www.usc.cuhk.e.hk/wk_wzdetails.asp?id=3091

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王雷 - 财贸研究, 2003
http://web.cenet.org.cn/upfile/11337.doc

2.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


(1)改革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兼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2)新产品的研发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附加值最低。
(3)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致力于高附加值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的研发;重视品牌营销(注重销售和售后服务,努力营造自己的品牌),使产业链尽力向 “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4)中国环保等相关法规不太完善,执法力度不够;能源、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价格低廉;治污成本低。
(5)会加快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消耗速度和能源短缺局面;会加剧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影响当地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谁有劳动律师实务的课程啊

法学专业课程说明
1,中国法制史
本课程讲授我国自夏,商,西周至建国前法律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各时期重要的立法状况和重要法律的基本内容,旨在使学生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形成有个大致的了解,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历代法制中有益的东西,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打好部门法学历史知识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夏朝的法律制度;商朝的法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秦朝的法律制度;两汉的法律制度;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隋唐的法律制度;宋元的法律制度;明清的法律制度;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2,国际公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际法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国际关系方面的基本常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阐述国际法基本的理论问题,包括国际法的性质与基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的主体,国家等.分论部分阐述国际关系各个领域中的国际法原则,规则的规章制度,包括领土法,海洋法,空间法,国际法上的个人,国际组织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条约法,国际经济法,国际争端法和战争法等.国际法的定义及渊源,国际法主体,国家领土,海洋法,空间法,外交及领事法,战争法等.
3,国际私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际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能据此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涉外民事法律问题.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国际私法的基本原理,讲授国际私法的对象,范围,性质,定义,原理及其发展,国际私法的基本规范一一冲突规范,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讲授涉外法律关系主体适用,适用于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于财产氖权的法律,合同性债务的法律适用,对外贸易中的法律适用,适用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法律,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涉外继承,涉外民事诉讼与商事仲裁,讲授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司法管辖,涉外民事诉讼的一般法律程序与国际司法协助,区际私法等.
4,国际经济法
本课程阐述了国际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并结合我国有关立法,司法实践活动,介绍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结算与支付法律制度,调整和管制国际贸易的法律制度,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国际法律保护,国际税法,国际商事仲裁等.
5,知识产权法
本课程产要阐述了知识产权的概念,原则,系统论述了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活动,介绍了国际知识产权有关公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势;旨在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及其规定,了解国际知识产权的主要规定及发展.
6,合同法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我国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各种民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同规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等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并具体介绍了有关买卖,供用电,水,气,热力,增与,借款,融资,承揽,建设工程,运输,技术,保管,仓储,委托,行纪,居间等合同.
7,商法
本课程概括阐述了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和破产法等方面的概念,特点,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介绍我国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商法可以使学生对公司,票据,保险,证券等法律制度有所了解.
8,法律文书
法律文书包括规范性的法律文书和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书,本课程主要讲授司法文书与民用诉讼文书,属于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书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司法文书及民用诉讼文书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有关司法文书及民用诉讼文书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司法文书的作用,特点和写作的基本要求;公安机关的司法文书;检察机关的司法文书;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书;律师事务所常用文书;司法机关的笔录类文书等.
9,劳动法学
本课程为必修课.主要讲授我国劳动法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本学科,要求全面理解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全面系统掌握我国劳动法的内容,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解决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本课基础上,可对国外劳动法进行比较性的研究.
10,外国法制史
外国法制史是一门阐述外国历史上各种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知识的课程,是法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领会外国法律制度的本质,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和规律,为学习法律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11,国际贸易法
本课程为选修课,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中重点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及其所涉及的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和国际贸易支付的法律制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国际贸易实践中常见法律纠纷的能力.
12,公司法
本课程是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培养外向型法律人才服务的.该课程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针为指导,立足我国企业改革以及公司立法的实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配套法为依据,在对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公司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系统阐述我国公司法的基本原理,介绍我国公司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内容.
13,竞争法
本课程是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学人才而设置的一门选修课.竞争法学是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它所涉及的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的制度.
本课程主要讲授竞争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的法律法规.
14,婚姻家庭法学
本课程以我国2001年《婚姻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阐释了婚姻继承关系的历史沿革,相关理论和现行制度,揭示了婚姻家庭继承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婚姻法,继承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婚姻家庭和继承问题.
15,律师实务
本课程是一门职业法学课程,该课程以律师为研究主体,以律师的活动为研究客体,其教学目的是对律师制度的理论进行较为完整的介绍,对复杂多样的律师实务进行归纳,以便学生对律师业务活动的基本程序,规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从事律师职业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程在注重技能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律师职业道德教育.

4.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两国要发生贸易,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H-O 模型,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版 在他的论文’《对外权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来的,其学生俄林在此基础上又有所 发展。 赫克歇尔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 0 耜对优势是一个中间环节, 决定性的因素是形成这些相对优势的原因。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 效率相同。即在所有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同的比较成本,则两国就不会迸行贸易。两国要发 生贸易,必须具备两食基本条件:是两国间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有差 别;二是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 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 假定生产同样彦品,的要素组合比例在各区域是相同的,,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别不为需 求差别所抵消,拥有丰富资源的区域便有较低的成本。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 贸易关系的建立,区际贸易如此,国际贸易亦然。

5. 谁能帮帮我啊,我有一道国际贸易的题:论述H-O理论假设条件以及基本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一、赫克谢尔—俄林定理
李嘉图从跨越国界的资本的相对稳定性发现了对外贸易的原因,用各国劳动生产率

长期存在的差别解释了世界贸易的商品构成;根据相对商品价格随相对劳动成本变动而

变化的假定,他表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每个国家出口那些具有相对价格优势的物品,而

这种贸易的结果将是各国都从中得到比自给自足国更多的好处。
李嘉图的理论没有试图去解释国际间生产率的重要差异,这种差异致使各国间比较

成本的不同,并由此引起国际贸易。在现代赫克谢尔—俄林理论中,这些生产率差异本

身被归因于各国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这种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实际上肩负了解释

国际贸易的全部重任:比较明显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的原因,如要素质量的国际差异以

及同一产品生产函数的差异等,都通过假设前提而精心排除了。赫克谢尔—俄林的理论

最终形成了现在众所周知的国际贸易模型的赫克谢尔—俄林定理(HOT):一个国家出口

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

品。这个定理看似甚有道理,但却也十分鲁莽,它用供给条件解释整个外贸商品的构成

如果(比如说)一国的进口需求倾向于用其富足的要素比较密集地生产的那些物品,那

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就没法解释了。
二、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对于现行形式的赫克谢尔—俄林模型,萨缪尔森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发表

的一系列文章的功绩,要比赫克谢尔1919年的开创性文章和俄林据此加工和发展而形成

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年)一书的功绩要大。赫克谢尔和俄林对他们认为非

常重要的许多变量,如需求条件和规模经济,均未作讨论,而他们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则在相当大程度上偏离了两位先行者自己确立的解释实际观测到的外贸结构这一目标。

由于把国际贸易看作国际要素流动的一种形式,赫克谢尔和俄林均推测,自由贸易将使

要素稀缺程度、从而世界要素价格均等化,但不管怎么说,俄林还发现了这种过程达不

到完全相等的许多原因。萨缪尔森则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HOT的推论上,即要素价格均等

化定理(

6. 国际商务专业需要读哪些书籍

1.《国富论》,亚当〃斯密著,樊冰译,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
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著,李欣全 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
3.《微观经济学》,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高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国际经济学》(上、下),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经济学原理》(宏、微观),曼昆著,梁小民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国际贸易》,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阎志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8.《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瑞典)俄林 著;逯宇铎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8年;
9.《国际技术贸易: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王玉清,赵承璧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博斌,袁晓娜主编,戴瑾,刘伟,曾伟,高翔 副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1.《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石玉川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进出口合同条款与案例分析》,黎孝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商务英语900句》王伟,周树玲 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4.《国际贸易单证精讲》,田运银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
15.《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第二版),吴国新,李元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16.《国际服务贸易概论》,刘东升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国际贸易结算》(第二版),李晓洁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全程通》,赵小凡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
19.《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strategies》,高新民、安筱鹏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0.《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以)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美) 保罗·R.克鲁格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1.《贸易与投资战略整合研究》,邢建国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2.《再见吧, 美国:后金融危机的全球趋势》,(日) 大前研一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23.《2010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出版社,2010;
24.《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蔡林海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5.《大国的衰落:金融危机启示录》,(美)弗雷德里克·艾伦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6.《世界经济解读:2010:危机、对策与效果》,何新华, 刘仕国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7.《危机应对之策与经济转型之道》,辜胜阻著,科学出版社,2010;
28.《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thought, strategy, and viability》,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中国进出口贸易分析与预测》,郑桂环等著,科学出版社,2010;
30.《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美)罗塞尔·罗伯茨(Russell Roberts)著,中信出版社,2009;
31.《经济英语》,陈建平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2.《经济学、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范存会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3.《国际货物贸易/胡涵钧》,李凌主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2009;
34.《中国信心:“改革开放”与金融危机下的33张面孔》,经济观察报编,青岛出版社,2009;
35.《经济热点面对面Ⅰ》,《经济热点面对面》编委会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6.《经济热点面对面II》,《经济热点面对面》编委会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7.《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热点问题》,罗伯特·C. 盖尔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8.《第二次革命:全球100名专家献策中国改革:Global 100 top experts offer suggestions on China's reform》,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编,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39.《这才是经济学:经济学的误解与真相》,(美) 纳瑞蒙·贝尔拉夫什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0.《哈佛看中国:全球顶级中国问题专家谈中国问题.经济与社会卷》,主编张冠梓,人民出版社,2010;
41.《博弈论及其应用》,李帮义, 王玉燕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2.《商务与经济统计》,Paul Newbold, William L. Carlson, Betty M. Thorn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3.《计量经济分析》,(美) 威廉·H·格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4.《国际商务:环境与运作: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s》,John D. Daniels, Lee H. Radebaugh, Daniel P. Suliva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5.《经济管理专业英语》,唐宇, 张米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6.《经济文化英语》,杜耀梅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7.《经济法概论》,李正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8.《经济法实用教程》,陈亚平,满广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9.《经济文书写作概论》,陈登报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0.《新编经济应用文实用写作》,蒋意春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 西方国家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有哪些它们的代表人物与代表著作有哪些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其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
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也叫做绝对成本理论。 加入收藏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的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商品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可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二)对“比较成本说” 的评价
1.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2.比较成本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条件等因素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惟一的和根本的因素。实际上,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等都对国际分工有重要的影响。
3.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则反对这一学说。他们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认为国内价值理论不能适用于国际贸易,俄林则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到区际贸易或国际贸易上。
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个国家生产各种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都是固定不变的。俄林则在他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因而排除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一)要素比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
2.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 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益的国际差别。
(二)赫―俄学说的一些假定
1.在各个域际或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在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2.假定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假定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稳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
4.假定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
5.假定只有两个区域或两个国家。
6.假定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
(三)赫―俄要素比例说的基本内容
1.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或直接原因,即国际贸易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价格的不同。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别大于商品的各项运输费用时,则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俄林认为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商品价格的国家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成本的差别。所以,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
3.不同的成本比例
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二个条件是在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4.相同的比例成本
俄林认为.假如两国成本比例是相同的,则两国间只能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美国的小麦和纺织品都单方向英国输出。而英国没有任何产品可输出。因美国对英国贸易出超,英国入超。英国需大量买入美元来补偿,则美元汇价就会上升,英镑就会下降。美元汇价的上升意味着以英镑计价的美国商品价格的上涨,就会抑制美国的出口。在汇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双方的进口值恰好会等于出口值,这就建立了贸易平稳。但在两国成本比例相同时;两国间均衡汇价就会按美元(或英镑)计算,美国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等于英国的单位成本。因此,将不会再有贸易关系产生。比例中,美元汇价上涨一倍就会使两国两种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相等。由此可见,俄林认为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
5.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
为什么存在比较成本的差异呢?即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成本比例呢?俄林认为不同为各国国内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就产生了成本比例的不同。
那么,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它们是由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对一种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其产品的需求。那么两国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不同比例关系,也就是两国诸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着不同的比例关系。
6.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
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是不相同的,国际贸易就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寡不同和价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础上。即使生产诸要素供给比例相同,对这些生产要素不同的需求也会产生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一个基础。
7.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
俄林从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出发,分析了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又探讨了不同国家内不同的成本比例,进而探讨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最后分析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给需求比例。
俄林认为,在这个链条中,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没有一个单一的环节是国际贸易的最终的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决定了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而各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比较利益,同时这也就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利益是各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因素。在国际分工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最有效的利用将会比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社会总产品。
俄林还认为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使生产达不到理想结果,但是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缺少流动性的不足,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四)对赫-俄学说的评价
1.赫一俄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国际分工学说
(1)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论述上,赫―俄学说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更为深人和全面。
(2)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2.赫一俄学说的缺陷
(1)赫一俄理论抹煞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要素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比较成本。
(3)赫―俄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按照他们的理论,国际贸易应发生在要素禀赋不同和需求格局相异的工业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但当代贸易的一个特点却是大量贸易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业国之间,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发展却比较缓慢。
(4)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对外贸易可以使各国收人均等论,这是不符合国际贸易实际情况的。
参考资料: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0-d1004429127.html

8. 为什么比较成本是绝对成本论的继承和发展

绝对成本说 比较成本说 要素禀赋论 一.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二.比较成本说是对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说的启示:“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这个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三.赫克歇尔—俄林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自创立以来,虽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学者的质疑,但仍被奉为当代国际经济理论中的圭臬,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该理论构成了对古典学派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重大挑战,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俄林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策,在充满风险的国际竞争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此外,我们应认识到一国的生产要素实际是变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当代技术革命已改变了要素的内涵,促进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资本等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赋于生产要素以全新的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片面静止地对待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借鉴俄林理论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利地位,表面上是它们的发展水平,进而产业结构,竞争力等等,实行上是它们的要素禀赋地位,即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相对于已经走上信息化经济的世界来说,发展中国家拥有的仍然是是代表成熟的夕阳产业的生产要素,缺乏代表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因而仍然处于要素的弱势地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继续发挥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技术,培养企业家才能,从而为技术创新、突破生产要素的投入瓶颈和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打下基础。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一方面,中国人均占有资源数量本来不丰裕,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国内资源消耗显著上升,导致国内不少资源性产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或甚至已超过国际市场。因此,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着眼于享有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动态利益。为此,中国今后在发展经济中应注意应该重视国内的区际贸易,扩大开放,积极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并且重视用现代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入世”也将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到全方位水平:分工不但只是生产制造业的分工,而且要广泛地延伸到广义的第三产业。

9. 工业区位论的发展过程

18世纪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区位论的思想。如爱尔兰的R.坎特龙于1755年发表的著作中和英国的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著作中,都论述过运费、距离、原料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工业区位论首推德国的W.G.F.罗舍尔,他于1868年发表的论文,提出区位”就是为了“生产上的利益”,受原料、劳动力、资本的制约;原料地对区位发生的牵引力大小,依赖于原料加工过程中减少量的多少等等。用数学方法论证工业区位的是德国的W.劳恩哈德,他在1882、1885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给区位论开拓了一条精密化、计量化的道路。直到目前工业区位论中所用的“运输吨公里最小地点的区位决定公式”、“市场总需要量的计算公式”、“市场地域大小与运费之间关系的公式”等,都是劳恩哈德设计的。
创建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基础的是德国经济学家A.韦伯,他于1909年发表《工业区位论》一书,为工业区位理论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严密的研究方法。但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抽象的、孤立因素分析的静态区位论。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弗特尔提出“贸易边界区位理论”。他认为,贸易区的边界是被该区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和单位运输成本之和决定的。1924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贸易理论》和1933年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等书中开始讨论整个工业布局问题。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学者胡佛·伊萨德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多种成本因素综合分析的理论。这些理论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因此,它属于工业区位理论的微观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宏观经济角度研究工业区位的理论逐渐发展,这种理论着重从全国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资本形成特征和投资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等的地区差异,以及环境经济、生态平衡等方面进行研究。从德国经济学家A.廖施1940年发表《经济的空间秩序》开始,发展为多因素的对比研究,形成各种学派的动态区位论。著名的代表者有运输费用学派的E.M.胡佛、市场学派的廖施和区域科学学派的W.伊萨德、行为学派的A.R.普雷德等。

10. 哪位有俄林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英文版本

That is all still waiting at the gate, and no member of its

与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pdf下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