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鸦片贸易的巨额利润
鸦片贸易给英美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1817年﹐一箱印度鸦“公班土”成本仅二三百卢比回﹐在印度答的拍卖价格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达2618卢比﹐因此﹐输运印度鸦片进中国被视为发财快捷方式。怡和洋行﹑沙逊洋行等外国企业均以私贩鸦片起家。鸦片贸易使英国改变了对华贸易的入超地位﹐单靠鸦片一项﹐就接近抵消从中国进口的全部货值。而鸦片贸易又为英属印度政府增加了一笔巨大的收入。1829年鸦片税收超过 100万英镑﹐占英印政府岁入的1/10。英国商人以走私鸦片所得资金﹐从中国向英国本土输入茶叶﹐使英国政府每年增加数百万镑茶叶税收。英国资产阶级一面强迫印度农民种植鸦片﹐输往中国﹐一面又向印度大量倾销棉纺织品﹐利用印度农民种植鸦片的收入﹐为英国的工业品寻找出路。
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早在1729年清政府就曾禁止鸦片进口﹐1796年清廷以输入渐多﹐白银外流﹐影响国计民生﹐再次下诏禁止鸦片输入。但是﹐外国鸦片贩子在其本国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偷运和武装走私的手段破坏清政府的禁令﹐又用贿赂方式﹐收买清朝官吏﹐使得鸦片贸易得以通行无阻。
② 鸦片贸易的鸦片贸易
18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的走私贸易和强迫中国承认的鸦片进口贸易。鸦片作为嗜好品大量输入中国,开始于17世纪。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经营鸦片,揭开了真正鸦片贸易的序幕。这种贸易以鸦片战争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多次颁布禁烟诏谕,但东印度公司或将鸦片在印度售给英印散商,由港脚船只运入广州销售,或经过设在港口外的趸船中转后再运入中国内地。同时,鸦片商人还向中国缉私官吏行贿。通过这些方法,鸦片的走私贸易在鸦片战争前发展极快。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权取消以后,鸦片输入中国更多。英美商人最初到广州交易,以货易货范围有限,从中国输出的丝绸和茶叶,主要是用运进的现金采购,后来销售鸦片所获得的大量现金便可用于支付丝绸、茶叶等货价款。进口鸦片数量猛增后,西方殖民主义者销售鸦片所得现金超过备办回程货物的需要,而中国则从现金入超转化为现金出超。由于白银外流数量激增,银钱比价出现银价不断上涨和钱价不断下跌的趋势。鸦片大量输入,不仅使几百万中国人民感染恶劣的嗜好,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毒害,而且也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遭受重大的破坏和损失。
19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除少数在鸦片走私贩运中获利者外,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国内各阶级都反对鸦片进口。因此,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严厉执行禁烟谕旨。但是英商拒不接受中国方面的规定,最后英国政府还以遏制贸易、危害英国臣民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③ 鸦片贸易的战后
外商私运鸦片更加猖狂。1842~1849年平均每年进口33000余箱﹐1850~1854年增加到版每权年50400余箱﹐1855~1859年又增加到每年 64200余箱。仅在鸦片战争后10年中﹐白银外流量竟达1.5亿两以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清政府于1858年被迫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准许外商在通商口岸销售鸦片﹐并以“寓禁于征”为名﹐同意以“洋药”名目缴税﹐每百斤纳税银30两﹐从此鸦片竟成为合法的进口商品。鸦片输入量随之剧增﹐1863~1864年为69800担﹐到1879年就增至104900多担﹐其货值等于当年外货进口总值的半数。
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商品输出大增﹐鸦片已不再是平衡贸易逆差的手段﹐而且国内川﹑滇等地也大量私种鸦片﹐再加上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鸦片进口数量逐步减少。1899年为59000担﹐1909年为50000担﹐到1921年减至333担。
④ 英国对中国罪恶的鸦片贸易始于什么时候
鸦片最初是以药品输入中国的。葡萄牙和荷兰商人,以澳门为基地,每年向国内输入为数不多的鸦片。明末以后,开始有人吸食鸦片,成为嗜好,鸦片输入也开始增加。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英国首次向中国输入了二百箱鸦片,每箱重一百三十三磅。一七二九年(雍正七年)清政府第一次公布了对吸食鸦片的禁令,说明清政府已觉察鸦片的为害。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鸦片产地孟加拉,输入中国的鸦片随之增加,一七六七年(乾隆三十二年)已达一千箱之多。一七七三年,东印度公司排挤了荷兰、丹麦等公司的势力,垄断了孟加拉、比哈尔、奥理萨等地出产的鸦片。公司副董事长威勒尔建议公司直接向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但在最初几年内,鸦片贸易仍掌握在“港脚商人”①手中。这一年英属印度政府决定把大量鸦片输往中国,以平衡英国对华贸易的逆差。英国孟加拉省长瓦伦·哈斯丁斯宣称:“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按:此处所说对外贸易实际上就是对华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②。一七八○年(乾隆四十五年),东印度公司不许港脚商人继续进行鸦片贸易,把进行鸦片贸易之权垄断在自己手中。一七八一年,孟加拉政府派了一艘满载鸦片的武装商船来到中国。一七九四年(乾隆五十九年),东印度公司又派了一艘载运鸦片的大船停在黄埔。一七九七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对鸦片的生产实行垄断。从一七九八年起,东印度公司不再亲自出面直接进行鸦片贸易,而把公司的鸦片拍卖给私人烟贩,由后者贩运到中国出售。东印度公司从此表面上装做同鸦片贸易无关,甚至还订立条约禁止鸦片贸易。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东印度公司这种“利用文明来投机”的伪善面孔,揭露东印度公司作为印度政府,“它强迫一部分印度的莱特(即印度农民)种植罂粟,用贷款的办法引诱另一部分莱特也去种植罂粟。它严密地垄断了这种毒药的全部生产”,“使罂粟的蒸晒和鸦片的调制适合于中国鸦片吸食者的口味,把鸦片装入为便于偷运而特制的箱子,以及把鸦片运往加尔各答,在那里,鸦片由政府标价拍卖,国家官吏把鸦片移交给投机商人,然后又转给走私商人,由他们运往中国。”①此外,东印度公司还在发给同中国进行贸易的私人船只的执照中规定,不得载运非东印度公司所生产的鸦片,否则处以罚金,此后鸦片的输入迅速
⑤ 关于鸦片贸易合法化
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向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欧美国家将炮口指向落后地区,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由于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广阔,尤其成为侵略者觊觎的对象。中国的禁烟运动,则促使这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最终爆发。然而,这场以鸦片为导火线的战争之后,关于鸦片贸易问题,中学历史课本却未再提,给人以如鲠在喉,言而未尽之感。下面,笔者就此问题作一阐述。
事实上,英国政府为维护鸦片贸易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并没有乘胜利余威以和约或商约的方式取得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主要原因是来自英国国内的压力。因为英国人民受中国禁烟运动的影响,以宪章派为主要力量开展了反鸦片、反走私贸易的运动,并通过议会辩论造成广泛影响。英国政府慑于国内舆论,不敢以双边条约的方式公开保护对华鸦片贸易。故此,《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都未提及鸦片问题。但英国政府并没有放弃鸦片贸易,以口头“劝说”的形式胁迫清政府对鸦片开禁。如《南京条约》谈判期间,璞鼎查正式提出将鸦片贸易合法化问题,而耆英的答复是,各国的商船是否载运鸦片,中国不再过问。这实质上是公开承认鸦片走私。在《虎门条约》签订前,英国政府仍然要求将鸦片贸易合法化。1843年6月,璞鼎查建议将广东南澳和福建泉州两地作为鸦片贸易集散地。随后,他又派马礼逊出面交涉。马礼逊诱骗清朝官员说,“中国对鸦片名禁实不禁,名为禁烟,实为免税,为今之计,与其禁之,不如税之。”对于鸦片纳税问题,耆英虽心存疑虑,但仍表示若英国保证每年缴纳500万银鸦片税银,他便奏请道光帝批准。璞鼎查不同意此项条件,因而谈判未果。然而,中国的禁烟也被迫仅限于内地而不限制通商口岸的鸦片走私。事实上,《南京条约》签订后,鸦片走私较战前更加猖獗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最终合法化。
⑥ 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贸易猖獗的原因。
鸦片战争的背景
鸦片战争前,世界上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是当时最先进的工业国。法国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业生产也有较快增长,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较英、法两国落后,其南部各州奴隶制还居于统治地位,但其商业资本也极力谋求向海外扩张势力。沙俄是欧洲的封建帝国。17世纪中叶,曾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1689年、1727年,中俄双方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和《布连斯奇条约》,划定中俄东段和中段边界。沙俄掠夺中国领土的阴谋暂时未能得逞,但仍野心勃勃,伺机而动。当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中国仍停滞在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已经出现,但发展缓慢。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的腐朽日益暴露出来。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把对外贸易的城市限制于广州一口(广州十三行),并对这种贸易严加控制,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公行商人之手。这种闭关政策引起了希望打开中国市场的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不满。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开拓中国市场,但它们的工业品很难获得广泛的销路。中国出口的茶、丝,远远超过英国输入的工业品。于是,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发展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利用鸦片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自19世纪初,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外国鸦片贩子不顾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止鸦片入口的法令,贿赂清朝官吏,勾结中国私贩。肆无忌惮地进行走私活动。由于鸦片输入激增,中英贸易发生了显著变化,英国由入超变为出超。英国每年从中国掠走白银达数百万两。
鸦片的输入,流毒极为严重。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吸鸦片)同时,鸦片贸易使清朝的吏治愈益腐败,军队更加失去战斗力,而白银源源外流,使清朝财政陷入困境。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湖广总督林则徐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的政治危机,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派他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禁烟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839年,林则徐将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的鸦片20200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禁烟运动获得初步胜利。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⑦ 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
在18世纪,中国对鸦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内的独占权。
但由于容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被禁止运送鸦片到中国,所以在孟加拉地区生产的鸦片要先在加尔各答出售,再在那里运到中国。尽管中国政府一直禁止鸦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烟,但公司仍从孟加拉透过贸易商和中介走私鸦片到中国广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达900吨。
鸦片源源不绝的输入中国,使中英贸易形成了庞大的逆差,尽管中国输出茶叶、丝绸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银大量流出的问题。
在1838年,当时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高达1400吨,中国不得不对走私者处以死刑,并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监督禁烟。禁烟与日后的销烟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最终使中国租借香港岛予英国。
⑧ 鸦片贸易归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危害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回。直到19世纪30年代,中国答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200至300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国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饥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的局势。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⑨ 英国贩卖鸦片的历史
鸦片贸易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为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而经营的毒品贸易。鸦片由罂粟之汁液加工而成,俗称大烟。原产于南欧及小亚西亚,后传到阿拉伯、印度及东南亚等地。唐代已有少量鸦片流入,供药用。明代以来,中国海关援例将鸦片列入药材项下征税。17世纪,吸食鸦片的方法从南洋传入中国。鸦片含有大量麻醉性的毒素,一旦吸食上瘾就不易戒除,会使人精神萎靡,骨瘦如柴,甚至死亡。[1]
中文名
鸦片贸易
概述
指18世纪后半叶开始
鸦片贸易
18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
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热点关注
解读 打输了两次鸦片战争,清朝为什么仍旧没承认鸦片贸易合法?
1858年,大清朝和洋人签了一份条约,名为《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后世的名声远不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究其原因,中国人好个面子,通商上的主权丢得再多,总是虚的,反倒是割地、赔款,一刀刀扎在心尖上,百年后犹...
2017-11-24
鸦片贸易
18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2]的走私贸易和强迫中国承认的鸦片进口贸易。鸦片作为嗜好品大量输入中国,开始于17世纪。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经营鸦片,揭开了真正鸦片贸易的序幕。这种贸易以鸦片战争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多次颁布禁烟诏谕,但东印度公司或将鸦片在印度售给英印散商,由港脚船只运入广州销售,或经过设在港口外的趸船中转后再运入中国内地。同时,鸦片商人还向中国缉私官吏行贿。通过这些方法,鸦片的走私贸易在鸦片战争前发展极快。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权取消以后,鸦片输入中国更多。英美商人最初到广州交易,以货易货范围有限,从中国输出的丝绸和茶叶,主要是用运进的现金采购,后来销售鸦片所获得的大量现金便可用于支付丝绸、茶叶等货价款。进口鸦片数量猛增后,西方殖民主义者销售鸦片所得现金超过备办回程货物的需要,而中国则从现金入超转化为现金出超。由于白银外流数量激增,银钱比价出现银价不断上涨和钱价不断下跌的趋势。鸦片大量输入,不仅使几百万中国人民感染恶劣的嗜好,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毒害,而且也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遭受重大的破坏和损失。
19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除少数在鸦片走私贩运中获利者外,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国内各阶级都反对鸦片进口。因此,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严厉执行禁烟谕旨。但是英商拒不接受中国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