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0-12-06 03:10:15

『壹』 国际贸易世界发展史怎样划分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古代中世纪商人习惯法时期;
2,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国际贸易法的国内法发展时期;
3,二战后,国际贸易法统一化发展时期。该时期以关贸总协定、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成立以及世贸组织成立为界,又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1947年10月30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起,到1964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成立为止;
b,从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成立起到乌拉圭回合谈判为止;
c,从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签订到世贸组织的建立为止。

————————————————————
详见《国际贸易法学》髙永富、余先予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贰』 国际贸易发展史体现了那些规律性的东西

贸易政策的选择,取决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按照生产力回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考虑,答影响一个国家贸易政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经济发展状况。同样,国际贸易政策一步步演变,正是因为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的。

『叁』 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史 解释贸易政策发生交替转变的原因

其实我也是上国贸课的

『肆』 简述几百年来国际贸易政策发展史

1. 古代的世界贸易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人类文明就开始在中东产生。当时,世界其它地方还比较落后,处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中东就已经比较发达。除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发源于中东以外,农业、城市、贸易也最早从中东开始。
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时代进入鼎盛时期,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中东的帕提亚帝国、印度的贵霜帝国以及中国的汉王朝分别发展成为各地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最初的“国际贸易”,更确切地说是“地区间贸易”也由此产生。当时各地区之间交换的物品主要有罗马的亚麻布、金银铜锡、玻璃,印度的香料宝石和中国的丝绸。其中主要的产品是丝绸,主要的通道是欧亚大陆之间的“丝绸之路”。然而,从公元2世纪末开始,世界各文明古国均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动荡。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相继灭亡,东西方的贸易也随之断断续续,时盛时衰。
对国际贸易的第一次大推动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势力扩张。在中世纪以前,西欧还是一个不发达的地区,他们地处欧亚大陆的西端,不象中东地区那样有机会与其它民族接近,经济上也比较落后。然而,欧洲人所信仰的基督教使得他们有比别的民族更强烈的扩张性与好战性。为了使异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他们会不惜使用武力。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十字军多次东征从穆斯林手中夺得了地中海,从而使地中海象古代一样再一次成为欧亚大陆贸易的海上通道。
十字军东征对世界贸易的推动不仅仅是打通了地中海的通道,更主要的是将西欧融入了世界。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看到了东方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物质,以至回国后仍垂涎于看到的和享受到的奢侈品。此时,西欧人的扩张除了为上帝服务征服异教徒之外,寻找黄金和获取资源也成为非常强烈的动机。由于地理和资源的限制,西欧做不到自给自足,他们急迫地需要寻找新的资源和产品,从而大大推动了欧洲以及欧亚大陆的贸易发展。
到了14世纪,整个欧洲已形成了几个主要的贸易区,包括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城市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以布鲁日等城市为中心的北海和波罗地海贸易区,包括基辅、诺甫哥罗得、车尔尼哥夫、彼列雅斯拉夫尔等城市的东欧罗斯贸易区,德意志北部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汉萨贸易区,以及不列颠贸易区。这些贸易区不仅有大量的区内交易,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很密切。
与此同时,亚洲也形成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贸易区,包括以中国、朝鲜和日本为主的东亚贸易区,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国的东南亚贸易区,以及以印度为主的南亚贸易区。
在13-14世纪,东西方之间通过陆路和海路也进一步发展了贸易。陆上通道主要是原来的“丝绸之路”。此时正值中国元朝时期,元帝国三次西征,疆界扩至黑海南北两岸和波斯湾地区,打通了从中国直至欧洲的通道。海上通道则主要从地中海,经红海和印度洋到印度,或从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到印度。欧洲从东方进口的商品主要有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印度的珠宝、蓝靛、药材、地毯,以及东南亚的香料。这些商品在欧洲人的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欧洲能向东方出口的产品却不多,除了出口羊毛、呢绒和金属制品外,不得不支付大量的黄金与白银。
在15世纪前,整个国际贸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按自愿交换的原则进行。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补充。因此,当时各国之间各洲之间的贸易还处于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
2.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如果说,15世纪前的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之内和欧亚大陆之间的话,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地理大发现”产生于15世纪末。在此之前,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大规模的贸易。然而,14世纪末到15世纪这段时间里,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其对小亚西亚、巴尔干半岛和埃及的占领,从欧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路几乎中断了。面对这一局面,欧洲国家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贸易通道。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的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造船及其它航海设备方面。在13世纪到16世纪之间,欧洲已能生产600至800吨的圆体帆船。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技术也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已能在舰船上载有火炮,还能生产罗盘仪和象限仪,绘制航海图。传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动力、通过贸易牟利的强烈欲望、开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加上新的航海设备与技术,欧洲人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也就成为自然的结果。
欧洲人最早的远洋探险大约是在1431年。当时有一个名叫维尔和(Velho)的葡萄牙航海家成功地到达了大西洋东北部的亚速尔群岛并返回了葡萄牙。此后,通过一系列的远洋探险,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 迦马率领的葡萄牙船队于1497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南亚西海岸,打通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在1519年经过大西洋,经南美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随后,欧洲国家又陆续开辟了一系列通往四方的新航道,发现了大片前所未有的新土地。“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实际上是把原来各自发展的各国联系起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或全球贸易也由此发展起来了。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经济从而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商业革命。所谓的商业革命表现为商业性质、经商技术以及商业组织方面的巨大变化。地理大发现后,各国地理与资源上的差距使得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商品如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并且立即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与此同时,欧洲的产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场去推销。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专为交换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各国不同的产品价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润进一步推动了为牟利而进行的国际贸易。
为了适应新的大规模的贸易,欧洲建立起专门在全世界从事贸易活动的新型合股公司。这种合股公司将投资与经营的职责分开,从而有利于动员大量的甚至闲散的资本从事种种商业投机。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有荷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荷兰、法国的西印度公司。至此,国际贸易不再是少数商人单枪匹马的行为,而成为一个以牟利为目的的巨大产业。
第二,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从15世纪中期开始,葡萄牙就由南向西非沿海扩张。到15世纪末,葡萄牙已占领了非洲西海岸的大批土地,大肆抢夺黄金、象牙和黑人奴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葡萄牙又占领了巴西,随后由迦马于1498年绕过好望角,占领了非洲的南端和整个东海岸。然后,葡萄牙人又东进印度、锡兰、马六甲海峡,甚至占领了中国澳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葡萄牙通过它的殖民统治,垄断了东方贸易。他们将一些小日用品如小镜子、小刀、帽子、葡萄酒、腌鱼、乳酪等运到殖民地,然后将殖民地的产品运往欧洲,牟取暴利。这些商品包括非洲的黄金、象牙、钻石、丁香、樟木,印度锡兰的珠宝、胡椒、肉桂、大米和印尼的胡椒、丁香、豆蔻、白擅木等。
在葡萄牙之后的另一个殖民大国是西班牙。从15世纪开始到16世纪中期,西班牙先后用武力占领了除巴西和圭亚那之外的整个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一方面掠夺美洲现有的金银财富,另一方面使用奴隶进一步开采金银。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居民的杀戳,造成美洲种植园劳动力短缺,于是西班牙又大量从事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从事劳动。
在葡萄牙占领非洲,西班牙占领美洲后,荷兰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也加入了殖民扩张。荷兰主要从葡萄牙人手中争夺殖民地。到16世纪中期,荷兰基本上占领了原来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西、葡两国。为了垄断殖民地贸易,荷兰成立了规模巨大的“商业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依仗着政府授予的特权,从殖民地获得大量珍贵物产,然后运到欧洲以高价出售,获得暴利。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在支付庞大的军事行政开支之后仍能分给股东20%到160%的红利。
继葡、西、荷之后成为殖民大国的是英国和法国。英国人从16世纪末开始远征印度,贸易中的惊人利润强烈地刺激了英国政府与商人,从而也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到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战胜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法国,占领了从北美、西印度群岛、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和法国分别于1600年和1664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从事在亚洲的殖民贸易。法国还同时建立了“西印度公司”从事在北美的殖民掠夺。英国从印度大量收购香料、棉织品、丝织品以及其它贵重物产和农副产品运回欧洲高价出售,同时在北美建立奴隶制种植园专门生产烟草、大米、蓝靛和棉花,为英国提供粮食和原料。北美的奴隶大量来自于非洲。英国从1562年就开始贩卖奴隶。1588年,英国又成立了“皇家非洲开发者贸易公司”,专门经营大量猎捕黑人运往美洲作为奴隶的贸易。仅在1680年后的100年里,英国运往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奴隶就超过200万。这种殖民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统计,在17世纪末,英国贸易所得利润年平均为200万英镑,其中种植园贸易60万,与非洲、远东、欧洲的贸易60万,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利润来自于殖民贸易。
地理大发现以及由此带来的西欧殖民扩张,虽然残酷,但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当时的贸易流向基本是:(1)欧洲向美洲出口制造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家庭用具、酒和其它消费品。(2)从非洲输往美洲的主要是奴隶。奴隶贸易不仅为欧洲人获得巨额利润用以购买美洲和亚洲的商品,也为在美洲生产商品和原料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3)从美洲流向欧洲的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和白银,生产的烟草、棉花、粮食、海洋产品和糖等。(4)欧洲从亚洲及东方各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仍然是香料、丝织品、茶、咖啡等。17世纪后,远东的纺织品成为欧洲大量进口的商品之一。
尽管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贸易已从单纯的互通有无变成了以牟利为主的商业行为,但决定贸易流向的仍然是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各自固有的生产技能的差异。各国主要出口本国特有的产品,进口本国不生产的东西。这段时期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

『伍』 国际贸易发展史古今现代人物

哥伦布,郑和,马云

『陆』 关于因特网的历史和发展

见网络词条
计算机网络只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INTERNET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则在于本身。因特网最高层域名分为机构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两大类,目前主要有14 种机构性域名。 它连接着所有的计算机,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找到不同的信息,有数百万对人们有用的信息,你可以用搜索引擎来找到你所需的信息。搜索引擎帮助我们更快更容易的找到信息,只需输入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搜索引擎会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网页,你只 因特网示意图
需要点击这些网页。
英文介绍
The Internet is a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It connects computer networks all over the world.People can get 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 from it.There are millions of websites on the Internet.There is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websites.You can use search engines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Search engines help us find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easily.Type in a keyword or keywords and the search engine will give you a list of suitable websites to look at.
编辑本段溯源
TCP/IP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 关于因特网的技术资料
,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发展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编辑本段历史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
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
1980年
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2年
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1986年
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柒』 中国传媒发展历史简介

1.公共关系理论方向

该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本研究方向力争使我国公关理论的发展能够紧跟业界实践的飞速发展。

该研究方向以公共关系的思想、观念、流派与创新点为主要研究内容。其特色在于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本体性研究。

该方向的毕业生既可以参与到业界实践中,就业于企业、公关公司、各类营销传播公司、媒体;也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前往高校等研究单位。

2.公共关系实务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可以使基础理论与公关实践相结合,从而丰富公共关系理论,推进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且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为公共关系实践的工具、技术、技巧与策略,及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应用。

该方向的毕业生既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供职,解决这类单位对公共关系研究和战略操作人才的急需现状;此外还可以在科研单位或实际应用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

3.危机管理方向

该研究方向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企业服务,解决企业等组织体的日常以及特殊危机事件,防患于未然,或者把危害降到最小。

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为危机管理,特别是危机传播的原理、理论、原则与技巧。其特色为关注企业与公共危机、注重实践应用。

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专业性人才,解决企事业单位对研究和危机管理机制操作人才的急需现状。

4. 营销公关方向

该研究方向重点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使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能够紧跟和业界一线实践的需要。随着公共关系在企业营销传播活动中战略及战术地位上的不断提升,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公共关系系特开设“营销公关”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为公共关系在企业营销传播活动中的战略、战术地位,以及应用。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营销公关研究的深入, “营销公关”的理论体系被重新构筑、修整。不仅作为战术工具对“营销公关”加以研究,在战略上对“营销公关”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公共关系系敏锐把握国内外公共关系实践发展脉搏及业界对此研究领域的强烈需求,已组成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此领域开展了深入地研究活动,开辟了国内“营销公关”研究先河,特设立此研究方向。

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既可以供职于企业、公关公司、各类营销传播公司、媒体、各类事业单位,又可以奔赴各类科研单位进行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传播心理学专业(050332)

1.传播心理基础理论方向

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以归入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传播心理学专业可分为三个方向:传播心理基础理论方向、传播心理应用方向、传播心理测量与分析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初步掌握现代心理学的五种理论(指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的主要代表者、主要观点,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和局限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几种理论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传播活动中,分析传受者的认知规律、行为规律、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及人格健康发展等问题。传播心理基础理论方向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传播心理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即方法论总的原则)。传播心理基础理论具体有两种研究取向:科学主义研究取向(即客观实验的研究范式,主要用以有关传受者的生理机制和感知觉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即坚持文化科学的心理观和主观经验范式的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主要用以有关人的本性、价值观、经验、需要、动机等方面的研究)。传播心理基础理论方向的研究重点及特色优势:本方向主要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五种理论去分析传受者的心理和行为。从国内有关传播心理研究的情况看,较系统、较全面地从现代心理学视角阐释传受者心理和行为是我校传播心理研究所的独创,现在已逐步为学界所认同。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地继承西方心理学理论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从目前我国传播心理发展的现状看,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很缺。我们培养的学生既受到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欢迎,也受到传播业界的重视,甚至我们的硕士生在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竞争中也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2.传播心理应用方向

传播心理学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传播心理应用方向是传播心理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系统掌握传播心理学在实践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充分了解传播心理应用研究的概貌和研究的前沿内容。传播心理应用方向研究在大众传播及人际传播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尤其重视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的重要领域中所出现的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众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传播心理应用研究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揭示这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传播心理应用方向的研究依赖科学的态度,即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吸纳其母体学科心理学和传播学的具体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断揭示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规律。目前本方向在新闻心理研究和广告心理研究方面具有优势。新闻心理主要研究新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心理现象和心理生活、共有的和特殊的心理及新闻主体之间的心理互动等问题。新闻心理现象是传播心理学研究的主干部分。新闻心理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前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增强对新闻主体作为人的本质认识;其二,可以不断提升对新闻实践的理性认识。后者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者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调控自我,优化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态。广告心理研究主要探讨在广告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众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广告对其受众心理的影响是广告传播效果的核心目标;同时广告传者在广告传播中的心理活动也直接影响广告传播的效果。因此,广告心理研究愈来愈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我院在传播心理应用方向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除了上述研究较为成熟以外,在网络传播心理、影视传播心理、主持人的心理研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

传播心理应用方向是培养具备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创新开拓的研究意识,掌握传播心理学理论并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较高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用于传播业界和科研及高校等领域。

传媒教育专业(050334)

1.媒介素养教育方向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内、传媒教育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本研究方向是由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使人们充分认识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培养和提高合理运用媒介的能力和素养,创造人与媒介共生的环境,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全民性、终身性,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科学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抵制信息犯罪,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从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到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教育系统中的正规教学内容。在我国,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接触大众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无时无刻不对人们产生着影响。如何引导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正确、有效地使用媒介,同时又能规避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史及基本理论,并努力进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实践,在实践和研究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示范课程,为推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做出贡献。在研究方法上,除尊重传统的、规范的研究方法如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等之外,还将以问题为中心,选用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等。同时,努力探索媒介哲学、媒介研究方法等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建设上,以便使该学科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传媒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学科方向是建立在我校强势新闻传播学学科群基础上的新兴学科方向,有雄厚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基础和教学基础作为本研究方向的后盾,本方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广播电视特色。

通过本研究方向的培养,学生将掌握媒介素养教育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在现实的媒介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方向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开发人员;我国大、中、小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媒体、特别是青少年教育节目,媒体教育栏目的策划、评论等人才;国家青少年教育机构、青少年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管理、推广等相关人才。

2.比较传媒教育方向

比较传媒教育是传媒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内、传媒教育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它属于应用性学科,借助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国际传媒教育中核心的基础性问题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发现世界传媒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对传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为我国传媒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比较传媒教育属于传媒教育中的一个新兴学科,它主要采用中、外比较为主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各国传媒教育的历史发展、传媒教育的政策、传媒教育的模式、传媒教育的特点及规律、传媒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以及各个国家传媒教育的不同特点。比较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传媒教育、不同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传媒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方向除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外,还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定量研究等方法。研究重点主要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传媒教育发展历史、现状、问题、趋势等。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客体上。研究的客体包含两条线索,传媒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比较和不同国别或地区之间的传媒教育比较。

本研究方向将促使学生掌握世界传媒教育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特别是在传媒教育实践中的实践能力。本研究方向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培养传媒教育的研究与开发人员;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师资;为媒体、特别是青少年教育节目、媒体教育栏目等培养策划、评论人才。

3.传媒高等教育方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透视传媒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应变之道,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使命。在分领域的高等教育谱系中,传媒领域的高等教育也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和事业领域,加强传媒高等教育的研究,在世界传媒高等教育的谱系中找到恰当的位置,乃当务之急。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传媒高等教育理论、传媒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以及传媒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本研究方向致力于从宏观上把握传媒时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趋势,微观上侧重于对国内外传媒院校的研究,对其发展特点,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国内传媒院校的发展提供发展思路,并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高校文化特点的院校研究道路。

本研究方向将培养学生从高等教育理论出发,掌握传媒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国内外传媒院校的个案研究为基础,以传媒领域学科专业教育为基点,从多学科视角对传媒高等教育进行研究,掌握传媒院校及其学科专业的基本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从事传媒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理念、方法和能力。本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传媒领域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传媒院校(系)管理人才。

传媒政策与法规(050335)

传媒政策与法规属于法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学科。随着中国社会的民主与法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媒领域日新月异的变革,对于传媒政策与法律的研究也日益变得重要,对于相关理论、学术研究和实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媒政策与法规硕士专业建设正是顺应这样的时代需求而设立的。

本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传媒政策与法律的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本学科专门的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能够对传媒政策与法律领域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独立研究,同时具有对于传媒法律的实务问题和相关传媒业务问题独立处理的能力。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相关政府部门、传媒和法律实务部门从事实务和研究工作,也可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为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提供基础。

1.传媒法实务方向

传媒法实务方向主要研究传媒法领域的相关实务问题。内容包括涉及宪法、行政法、民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司法制度、程序法等领域与传媒有关的法律实务,以及传媒政策、传媒法律规范与传媒行业自律的关系等。一、研究方向总体描述:

2.比较传媒法方向

比较传媒法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及国际社会传媒领域法律问题理论与实务的异同及相互影响。内容包括传媒法理论的比较研究、传媒法实务的比较研究、传媒法学与传媒法律历史的比较研究等。

传媒经济学专业(050336)

传媒经济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围主要体现了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差和融合。本专业培养既懂得传播学的理论,具备经济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掌握传媒经济的特殊规律,又了解传媒产业的政策法规,熟悉传媒产业经营管理实践的高级专业人才。具体培养目标为:

⑴为各高校和研究机构输送传媒经济理论的研究人才;

⑵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培养高层次传媒经济管理人才;

⑶为传媒企业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管理人才。

传媒经济学专业下设传媒产业系统、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传媒产业组织、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产业研究和制片管理六个方向。

1.传媒产业管理方向

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我国传媒产业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系统的传媒产业分析理论和方法。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站在国家传媒发展战略的高度探讨传媒政策与法规及其与传媒经济管理的互动关系,认真分析和总结我国关于传媒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的历史轨迹、经验教训及其政策启示;深入研究传媒市场规律以及我国传媒产业经济管理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对传媒产业的组织深入研究,提出传媒组织运行的规律特征和管理措施;对传媒产业的集团化经营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传媒集团化经营的前提条件、目标战略和管理措施等。本方向研究生适合从事传媒产业的管理研究与实际工作。

2.国际文化贸易方向

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飞速发展呼唤既懂国际文化贸易理论,又熟悉国际文化市场的高级人才。国际文化贸易是一个崭新的,集传媒经济、国际贸易、文化研究、经济学、传播学等知识为一体的跨专业学科领域,瞄准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向。以国际文化贸易理论、文化市场理论、国际传播、传媒与文化经济学、影视贸易、图书版权贸易、演出会展贸易、应用传播学、WTO与国际文化贸易等为主干专业课程,重点培养掌握国际文化贸易基本理论与方法,广泛了解国际文化贸易前沿问题,熟练掌握国际文化营销与策划、市场运作、谈判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在文化部门、媒体机构、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从事文化外贸管理、调研、开发和策划等方面工作的专业型、实用型、创新型高级人才。

3.文化产业管理方向

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急需大量既懂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又熟悉市场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现代的文化产业管理已经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文化艺术学、产业政策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领域,属于交叉学科,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方向从文化产业的基本发展规律出发,既注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的宏观领域研究,也注重对文化产业组织经营管理效率的微观领域研究,通过科学的专业训练,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专业素质和宽厚的知识背景,能够熟练掌握理论研究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的毕业生应该能够在国家的政府管理部门、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或者文化产业组织从事政策研究、产业管理、项目策划和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4.影视项目管理方向

本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智慧又有创造能力、既懂艺术又懂经济管理和市场运作的影视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及其他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影视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影视项目(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及其他影视产品)的经营管理及市场运作规律。

影视项目管理是一门交叉型学科,从学科上看它是影视艺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要求既要懂得艺术又要懂得经济管理和市场运作;其次它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强调在提高学生综合理论素养的同时注重对学员创作实践能力及商业运作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的导师都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艺术创作实践及项目运作经验,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在科研及艺术创作方面均有显著成果。

本专业将实行双导师制,我们将聘请有业界有名望、业绩突出而有深厚功底的著名制片人担任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负责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本专业的每个研究生都将同时拥有两位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兼职导师则主要负责指导艺术实践。

本专业学制为三年(本科与本专业相近(如制片管理)的学生可为两年);第一年以理论学习为主,第二年要求学生到业界参与艺术创作和项目运作实践,学生毕业时除了完成毕业论文以外,还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部创作作品或项目运作策划书作为毕业设计作品。

『捌』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世界贸易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也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分)
(1)特点: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对外来货物给予高额回报。(4分)
影响;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2分)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2分)(若答出“使统治者更加妄自尊大”
同等给2分,但本小闯总分不超过4分)
(2)状况:英国在印度、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印度、中国向英国出口农副土特产品;印度、中国的手工产品无法与英国机器产品竞争。(4分)(若只是笼统回答“英国在贸易往来中居于主导地位,印度、中国居于从属地位等”最多给2分)
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2分)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大肆侵略扩张,印度成为其殖民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2分)(答出“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可以加1分,但本问总分不超过4分)
(3)举措:提高关税,贬值货币;(2分)组建区域货币集团。(2分)
特点:立足于本国利益,各自为战,以邻为壑。(2分,答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可以给l分,但本问总分不超过2分)
影响:各国矛盾日趋尖锐,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2分)
(4)共同点:减少贸易壁垒,促进世界和区域间的贸易自由化。(2分)
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2分,可以直接写出组织名称或代表番号,但顺序错误不给分)
看法:APEC、NAFTA等组织的建立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增强了区域内部的经济贸易联系,推动了区域内部的贸易自由化;(2分)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
可能出现排他性的贸易保护,但在根本上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2分)(若考生对本闯有其它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可同等给分)

『玖』 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是什么

1.发展历史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设置的历史比较长。建国初期,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国际贸易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工作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往往只是国家对外创汇的手段,因此,相应地外贸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模也比较小。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成为热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2.发展现状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

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