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设A国生产1单位X产品需要1个劳动,则生产产品x1单位需要x1劳动力,同理,生产1单位Y产品也需要1个劳动力,则生产产品y1单位需要y1劳动力,则有x1+y1=100,(0<x1<100,0<y1<100)画出曲线,同理设B国得3x2+2y2=90,(0<x2<30,0<y2<45)画出曲线。以B国为比较单位对象,则每单位产品投入劳动时间:有A国:X产品1/3,Y产品1/2,B国:X产品1,Y产品1;那么两国分工后产量:A国生产产品能力X产品(1/3+1/2)/(1/3)=2.5和生产产品能力Y产品(1/3+1/2)/(1/2)=1.6,B国生产X和Y产品能力皆是(1+1)/1=2,计算得A国X产品生产能力有优势,B国Y产品生产能力有优势。不知道是不是对的,仅个人观点。
『贰』 关于考研,数一、数二、数三的区别有哪些
考研数学从卷种上来看分为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从考试内容上来看,涵盖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试卷结构上来看,设有三种题型:选择题(8道共32分)、填空题(6道共24分)、解答题(9道共94分),其中数一与数三在题目类型的分布上是一致的,1-4、9-12、15-19属于高等数学的题目,5-6、13、20-21属于线性代数的题目,7-8、14、22-23属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题目;而数学二不同,1-6、9-13、15-21均是高等数学的题目,7-8、14、22-23为线性代数的题目。
一、科目考试区别:
1.线性代数:数学一、二、三均考察线性代数这门学科,而且所占比例均为22%,从历年的考试大纲来看,数一、二、三对线性代数部分的考察区别不是很大,不同的是数一的大纲中多了向量空间部分的知识。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二不考察,数学一与数学三均占22%,数一比数三多了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部分的知识,但是对于数一与数三的大纲中均出现的知识在考试要求上也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数一要求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但是数三就要求掌握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
3.高等数学:数学一、二、三均考察,而且所占比重最大,数一、三的试卷中所占比例为56%,数二所占比例78%。
二、试卷考试内容区别:
1.数学一:
高等数学:同济六版高等数学中除了第七章微分方程考带*号的欧拉方程,伯努利方程外,其余带*号的都不考;所有“近似”的问题都不考;第四章不定积分不考积分表的使用;第九章第五节不考方程组的情形;第十二章第五节不考欧拉公式。
线性代数:数学一用的教材是同济五版线性代数1-5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其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其中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中数一考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跟空间解析几何结合数一也要考。
概率与数理统计:1、概率论的基本概念。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3、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5、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6、样本及抽样分布。7、参数估计。8、假设检验。
2.数学二
高等数学:同济六版高等数学中除了第七章微分方程考带*号的伯努利方程外,其余带*号的都不考;所有“近似”的问题都不考;第四章不定积分不考积分表的使用;不考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第九章第五节不考方程组的情形;到第十章二重积分、重积分的应用为止。
线性代数:数学二用的教材是同济五版线性代数,1-5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其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概率与数理统计:不考。
3.数学三
高等数学:同济六版高等数学中所有带*号的都不考;所有“近似”的问题都不考;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考曲率;第四章不定积分不考积分表的使用;不考第六章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以及曲线的弧长。第七章微分方程不考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另外补充差分方程。不考第八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第九章第五节不考方程组的情形,第十章二重积分为止,第十二章的级数中不考傅里叶级数。
线性代数:数学一用的参考教材是同济五版线性代数,1-5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其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数三不考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中的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跟空间解析几何结合的问题。
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包括:1、概率论的基本概念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3、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5、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6、样本及抽样分布7、参数估计,其中数三的同学不考参数估计中的区间估计。
三、对应考试的专业不同。
数学一是报考理工科的学生考,考试内容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试的内容是最多的。
数学二是报考农学的学生考,考试内容只有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但是高等数学中删去的较多,是考试内容最少的
数学三是报考经济学的学生考,考试内容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高数部分中,主要重视微积分的考察,概率统计中没有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
四、适用的学科不同:
数学一适用的学科为:
1.工学门类的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一级学科中所有的二级学科、专业。
2.工学门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中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二级学科、专业。
3.管理学门类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数学二适用的学科为:
1.工学门类的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中所有的二级学科、专业。
2.工学门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中对数学要求较低的二级学科、专业。
数学三:适用学科为:
1.经济学门类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二级学科、专业。
2.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专业。
3.管理学门类的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中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二级学科、专业。
五、难度上的区别:
数学一最大,数学三最小,数学二由于内容较少,试题的灵活性也相对较大。
『叁』 数学一二三考研卷哪套最难
数一知识面比较广,个人觉得比较好得分,因为概率论套路比较固定,比较好得分,做起来感觉还好。数二知识点少一些,但是考得比较深,有的题没有那么好做,有点难。数三的难度这几年又上升的趋势,难度直逼数一。
『肆』 我国未来的对外贸易政策方向论文..国贸期考题目~~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学、对外贸易学、国际经济关系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除导言和结论外,全文共分六章: 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为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探讨了有关贸易结构的理论,接着对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然后探讨了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性及其诸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对外贸易结构演变的条件与因素和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等。 第二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现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特点、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的因素、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几个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进入到一个大调整阶段,今后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3)要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第三章为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主要构成及其变化和原因,加工贸易的发展与现状、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工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内 在优势等。从中得出如下三点结论:(1)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单一 落后,贸易“动态效益”甚微;(2)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出现的一些 矛盾和问题并不是加工贸易方式本身的产物;(3)加工贸易是世界产 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产业传递的一种表现形式:(0加工贸易在 中国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5)世界新一轮的产业 结构调整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 第四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中 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即国别(地区)结构的演变、现状及其特点 和趋势,中国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卜、中国 内地同港澳台地区,中国同独联体、波罗的海和东欧国家贸易关系的 发展现状与特点、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 不平衡的原因和作用等。分析和研究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门)中 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密切相关,二者相 互作用和影响;(2)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商品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扩 张的程度有限;(3)中国高度依存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 改变:(的 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不平衡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 用,但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第五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研究,卞要分析和研究了中 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即东、中、西三大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特点、趋势和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厂域结构不平衡的原冈与作用。从中 得出如下儿点结论:(1)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是其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结果,反过来将进一步加大各地区对外厂放和经济发展的 差距;(2)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状况短时期内亦难以 改变;(3)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 用,但对其消极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六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在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 际贸易竞争态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提 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战略与对策。笔者认为,从中国经济所 处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现状来看,平衡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 略的必然选择。外贸纬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从外贸结构。ti求取经济效 ill 益。从短期来看,剖析外贸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外贸结构进行相应 的调整,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外贸结构归根结 底是由区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诀定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脱 离区域的经济基础、产业状况对外贸结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是不切实 际的,只能是拔苗助长。因而,要获取长期的较大的经济利益,仅有 短期的调整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战略与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 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实现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结论部分中,笔者对论义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做了进一步的 慨括和说明,指出了论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下-步的努
『伍』 国际贸易学的作品目录
序
第2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内展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容与发展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理论篇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第一节 国际分工
第二节 国际贸易利益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第三节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节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六章 贸易保护理论
第一节 贸易保护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第三节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
第四节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五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第六节 主张贸易保护的其他论点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政策篇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八章 关税措施
第九章非关税措施
第十章 促进出口与出口管制
第十一章世界贸易组织
运行篇
第十二章 国际货物贸
第十三章国际服务贸易
第十四章 跨国公司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陆』 国际贸易学 第4章《H-O理论》
一1a2a3a4a5c6b7b8c
二1cd2bc3bcd
三1、假定各国生产技术一样,劳动无差异,内容是产生商品价回格差异的是各国要素密答集度和要素供应不同造成的
2、雷布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迷就是美国的商品出口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相反,解释理论大概有:熟练劳动说、人力资本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等
4、就是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
不愿敲键盘了。。。
『柒』 我国未来的对外贸易政策方向论文~~~国际贸易课期考题目啊~!!!求!!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学、对外贸易学、国际经济关系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除导言和结论外,全文共分六章: 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为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探讨了有关贸易结构的理论,接着对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然后探讨了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性及其诸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对外贸易结构演变的条件与因素和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等。 第二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现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特点、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的因素、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几个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进入到一个大调整阶段,今后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3)要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第三章为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主要构成及其变化和原因,加工贸易的发展与现状、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工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内 在优势等。从中得出如下三点结论:(1)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单一 落后,贸易“动态效益”甚微;(2)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出现的一些 矛盾和问题并不是加工贸易方式本身的产物;(3)加工贸易是世界产 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产业传递的一种表现形式:(0加工贸易在 中国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5)世界新一轮的产业 结构调整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 第四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中 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即国别(地区)结构的演变、现状及其特点 和趋势,中国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卜、中国 内地同港澳台地区,中国同独联体、波罗的海和东欧国家贸易关系的 发展现状与特点、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 不平衡的原因和作用等。分析和研究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门)中 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密切相关,二者相 互作用和影响;(2)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商品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扩 张的程度有限;(3)中国高度依存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 改变:(的 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不平衡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 用,但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第五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研究,卞要分析和研究了中 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即东、中、西三大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特点、趋势和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厂域结构不平衡的原冈与作用。从中 得出如下儿点结论:(1)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是其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结果,反过来将进一步加大各地区对外厂放和经济发展的 差距;(2)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状况短时期内亦难以 改变;(3)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 用,但对其消极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六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在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 际贸易竞争态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提 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战略与对策。笔者认为,从中国经济所 处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现状来看,平衡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 略的必然选择。外贸纬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从外贸结构。ti求取经济效 ill 益。从短期来看,剖析外贸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外贸结构进行相应 的调整,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外贸结构归根结 底是由区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诀定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脱 离区域的经济基础、产业状况对外贸结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是不切实 际的,只能是拔苗助长。因而,要获取长期的较大的经济利益,仅有 短期的调整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战略与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 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实现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结论部分中,笔者对论义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做了进一步的 慨括和说明,指出了论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下-步的努 力。
『捌』 国际贸易理论的著作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历史与发展作者:国彦兵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36887
出版日期:2004
页数:390
定价:20元
该书依据历史发展顺序,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国际贸易的古典理论、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以及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等,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是国内比较系统分析、研究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历史、现状及发展的著作之一。
目录
第一章早期的国际贸易学说
第一节前资本主义的贸易学说
第二节重商主义的贸易学说
第三节对重商主义贸易学说的批判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古典理论
第一节亚当・斯密的对外贸易理论
第二节大卫・李嘉图的对外贸易理论
第三节相互需求方程式
第三章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第一节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二节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
第四章 国际贸易的新古典理论
第一节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与国际贸易均衡
第三节贸易利益分析
第四节提供曲线
第五章资源赋予理论
第一节资源赋予理论
第二节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第六章里昂惕夫之迷
第一节里昂惕夫之迷
第二节对谜的各种解释
第七章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一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规模经济理论
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节需求偏好理论
第五节 多国多商品贸易模型
第八章 国际贸易的动态理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和贸易变动
第二节 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九章生产要素移动理论
第一节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移民:劳动力要素的跨国流动
第三节技术的国际间移动
第四节资本要素移动理论
第十章 宏观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
第二节 国际收支差额调节的乘数理论
第三节 国际收支差额调节的吸收理论
第四节 国际收支差额调节的货币理论
第五节 国际收支差额调节的其他理论
第十一章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
第一节普莱维什的“中心―外围”论
第二节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学说
第三节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争论
第十二章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第一节关税实证理论
第二节关税规范理论
第三节非关税政策理论
第十三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
第一节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
第二节杨小凯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节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参考文献
『玖』 国际贸易学的学科介绍
(一)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状况、形态、特点及其规律性;
(二)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主要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基础、载体、条件、特点、模式、走向及规律的研究与阐释;
(四)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与管理;
(五) 主要国际贸易参与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与状况,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特殊性。 出版信息
书名:国际贸易学作者:董瑾主编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111282310
定价:¥34.00 出版信息
作者:董瑾 主编
ISBN:10位[711119246X] 13位[978711119246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1
定价:¥29.50 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复习思考题
理论篇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第一节国际分工
第二节国际贸易利益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第三节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节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贸易保护理论
第一节贸易保护理的演进
第二节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第三节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
第四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五节战略性贸易理论
第六节主张贸易保护的其他论点
复习思考题
政策篇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五节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关税措施
第九章非关税措施
第十章促进出口与出口管制
第十一章世界贸易组织
运行篇
第十二章国际货物贸易
第十三章国际服务贸易
第十四章跨国公司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出版信息
作者: 吴汉嵩 编著
出 版 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字数: 489000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811354331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以年均超20%的速度发展,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世界排第32位)增加到2008年的25 616亿美元(世界排第3位),一举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一场罕见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让风风火火的外贸发展戛然减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些外贸企业停业、转产,甚至倒闭。这表明,现阶段我国只是贸易大国,还不是贸易强国。所以,培养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和符合我国对外贸易从大国变强国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当务之急。
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应用型本科学校“十一五”国家课题“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同时,总结了从事国际贸易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广泛吸收众多院校的意见和建议,笔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编著了《国际贸易学》教材,本教材有如下特点:
第一,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理论以够用为度,体现精练、务实的特色,适合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更加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本着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的思路,在本教材中,增加了大量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内容难度适中。围绕培养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减少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内容,对国际贸易学科的内容重新进行编排,不属于本学科的内容一概不列入本教材的编写范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第四节 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相互需求理论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节 “里昂惕夫之谜”
第四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产业内部贸易理论
第三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第四节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第五节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七章 世界市场分析
第一节 世界市场概述
第二节 世界市场竞争
第三节 世界市场价格
第四节国际贸易条件
第八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保护贸易政策
第三节自由贸易政策
第四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九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关税壁垒
第一节 关税概述
第二节 关税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有效保护率
第四节 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十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非关税壁垒
第一节 非关税壁垒概述
第二节 非关税壁垒的种类
第三节 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四节 国际贸易新型非关税壁垒
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出口促进
第一节 出口补贴
第二节 反补贴
第三节 倾销
第四节 反倾销
第十二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跨国公司概述
……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
第十五章国际贸易条约、协定与组织
第十六章 当代国际贸易的格局
第十七章 国际服务贸易
参考文献 基本信息 国际贸易学 第2版 书号: 28231 ISBN: 978-7-111-28231-0 作者: 董瑾 主编 印次: 2-2 责编: 常爱艳 开本: 16 字数: 456 千字 定价: ¥34.00 所属丛书: “十一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规划教材 装订: 平 出版日期: 2010-07-16 章节目录
序
第2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
与发展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理论篇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第一节国际分工
第二节国际贸易利益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
解释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第三节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节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六章贸易保护理论
第一节贸易保护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李斯特的幼稚
产业保护论
第三节凯恩斯的新重商主义
第四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五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第六节主张贸易保护的
其他论点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政策篇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五节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八章关税措施
第一节关税概述
第二节关税的种类
第三节关税的征收
第四节关税的经济效应
第五节关税的名义保护率
和有效保护率
第六节我国的关税制度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九章非关税措施
第一节非关税措施的特点、作用与分类
第二节数量限制措施
第三节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四节环境贸易壁垒
第五节其他非关税壁垒
第六节我国的非关税措施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十章促进出口与出口管制
第一节促进出口措施
第二节经济特区措施
第三节出口管制措施
第四节我国的促进出口与
出口管制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十一章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节世界贸易组织概述
第二节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第四节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
第五节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运行篇
第十二章国际货物贸易
第一节国际货物贸易概述
第二节世界市场价格
第三节国际货物贸易条件
第四节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十三章国际服务贸易
第一节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第二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十四章跨国公司
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述
第二节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第三节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第四节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发展原因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形式及理论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第四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五节我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复习思考题
延展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