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5年中国进出口目的地前十名,十大贸易伙伴
进出口目的地前十名主要有以下十个国家:
Ⅱ 美国进出口,货物,从2010到2015主要有什么增长,减少,出后得原因是什么
2001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进口额为113.8亿美元。
2002年:农产品出口额为180.4亿美元。
2003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403.6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214.3亿美元,农产进口额189.3亿美元。
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14.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
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2.9亿美元,农产品出口总额275.8亿美元,进口总额287.1亿美元。
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
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9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
2009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进口52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贸易逆差为129.6亿美元,同比下降28.6%,连续六年呈逆差走势。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219.6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494.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进口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7.7%。贸易逆差为231.4亿美元,同比扩大76.5%。
Ⅲ 为什么201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减少
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下降,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降低也导致进口额下降
Ⅳ 201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多少同比到底下降多少
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按1月份人民币汇率6.56兑换1美元算,折成约3.75万亿美元5680
Ⅳ 2015年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外贸总额多少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1-11月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双边贸易额约31.75亿美元,同比下降17.1%。
Ⅵ 2015年世界各国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哪些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这些都是由于绿色壁垒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
环境附加税
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限制进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
相关图片
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对原油和某些进口石油化工制品课征的进口附加税的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在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在美国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里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质一定低于一定水平,国内生产商可以逐步达到有关标准,而进口汽油必须于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达到,否则、禁止进口。
绿色环境
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图形标签,印制或粘贴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装上,用以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产和利用。取得了环境标志意味着取得了进入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国家市场的“通行证”。但由于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标准严格,增加了外国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环境壁垒。自德国于1978年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蓝天使”计划以来,环境标志制度发展极为迅速,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等。
产品加工
产品的标准是指针对有形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程度标准下作出的强制性规范。发达国家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环保技术标准都是根据本国的生产及其技术水平制定的,但靠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这些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90年代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1995年开始又推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理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其他的国际性组织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产品品质方面统一规范。
包装和标签
绿色包装指能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法规,以规范包装材料市场。如德国于1992年公布《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美国也规定了废弃物处理的各项程序。这些“绿色包装”法规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为这些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借口。
检疫制度
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各国海关、商检机构都制定了不同的卫生检疫制度,对进口商品的品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发达国家往往把海关的卫生检疫制度作为控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工具。他们对食品、药品的卫生指标十分敏感, 如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等指标的要求极为苛刻。
绿色补贴制度
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政策,将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政府有时不得不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按世贸组织修改后的国际补贴与反补贴规则,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补贴范围,因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Ⅶ 2015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中石化排第几
亲,2015中国对抄外贸易500强:中石袭化居榜首.
9月17日,商务务部灶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公布《2015年中国对外察此贸易500强企业排名榜》。中石化、中石油、深圳富士康分别以1239.9亿、684.565亿、433.67亿美元进出口额位列前三。深圳华为以157.93亿美元进出口额位列民营外贸企业榜败辩迅首,山东晨曦、华为终端以59.94亿、57.75亿美元居第二、第三。
Ⅷ 有什么2015年至今的关于国际贸易案例吗。专业的或者喜欢时事的推荐一下。
2015-1-13编辑:ouhaihong 1、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决定采 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于是船长决定雇佣拖轮将货船拖回新 港修理。检修后重新驶往新加坡。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①1500箱货物被火烧毁;②800箱货物由于灌水灭火受损;③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烧坏;④拖船费用;⑤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试分析:以上损失中哪些属于共同海损? 哪些属于单独海损?为什么?
(1) 题中②、④、⑤属共同海损,①、③属单独海损。..5分
(2) 共同海损是指载货的船舶在海上遇到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威胁到船、货等各方的共同安全,为了解除这种威胁,维护船货安全,或者使航程得以继续完成,由船方有意识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做出的某些特殊牺牲或支出的某些额外费用。而单独海损是指除共同海损以外的意外损失,即由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所直接导致的船舶或货物的部分损失,仅由受损者单独承担。..10分
2003年,美国某出口商与韩国某出口商签订了一份CFR合同,规定由卖方出售小麦2000公吨给买方。小麦在装运港装船时是混装的,共装运了5000公吨。卖方准备在船抵港后由船公司负责分拨2000公吨给买方。但载货船只在途中遇高温天气而使小麦变质,共损失2500公吨,其余2500公吨安全抵港。卖方在船抵达目的港后称出售给买方的2000公吨小麦在运输途中已全部损失,并认为根据合同CFR合同,货物风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已转移给买方,因此卖方不需负担2000公吨小麦的损失。买方则要求卖方执行合同,交付2000公吨的小麦。双方争执不下,于是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请求仲裁解决。 仲裁机构经过取证,最后裁决:卖方不应推卸自己的责任,货物在途中的损失不能转嫁到买方。
案情分析
本案例是涉及国际货物买卖风险转移的典型案例。双方签订的是CFR合同。按照《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CFR合同下当事人的风险转移界线是装运港船舷。本案中的货物是在运输途中遭受的风险,表面上似乎应由买方承担。但本案的特殊性在于,卖方在装船时是将5000公吨小麦混装的,在货物海运途中,买方的2000公吨货物并未从买方的其他货物中划拨出来(即货物未特定化),因此不具备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即使货物已在装运港越过了船舷,但风
险扔不发生转移,在运输途中的风险损失仍由卖方承担。
由本案可以看出,国际货物买卖中因货物风险转移发生争议时,当事人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相关条文规定。本案例中因卖方并没有对合同项下的货物进行特定化(划拨),所以没有形成一般CFR合同风险转移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卖方引用CFR合同中关于风险转移的规定进行抗辩是没有合法的理论依据的。
案例2我某公司按CIP条件进口10公吨化肥,先经过海洋运输,抵目的港后转为铁路运输,我方受领货物之后,卖方要求我方支付货款和铁路运费。问:卖方的要求是否合理?
评析: 卖方的要求不合理。理由:按照CIP条件成交,卖方要承担货物至目的地的运费和保险费,而不仅仅是海洋运输,应该是全程运输的费用。
案例3
我某公司以CPT条件出口一批服装,公司按期将货物交给货物指定承运人,但运输途中由于天气原因延迟了一个月,错过了销售季节,买方由此向该公司提出索赔。问:此项琐事由谁承担?
评析: 此项琐事应由买方来承担。理由是以CPT条件成交时,风险转移是以货交承运人为界,即卖方将货物交给指定承运人,风险就由卖方转移至买方。
案例4
甲公司以FAS条件向某国出口卡车500辆。这500辆中有40辆是卖给某国乙公司,货物运抵目的港后由承运人负责分发。在航行途中遇到恶劣气候,有50辆卡车被冲入大海,事后,甲公司宣布出售给乙公司的40辆卡车已在运输中全部损失,并且因为这批损失是发生在运输途中,甲公司不承担责任,而乙公司认为甲公司未履行交货义务,要求其赔偿损失。问:是否应由甲公司来承担损失?
评析: 不应该由甲公司来承担损失。 理由:在FAS贸易条件下,风险的划分是以装运港船边为界限的,这就是说卖方负担货物在装运港交至买方指定船边之前的费用与风险,而此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卖方在交货时货物是可以区分开来的,而且承运人是由买方指派,装船时货物是可以特定化,因此,货物损失应由乙方或乙方和另一买方共同承担。
案例5灵活选用适当贸易术语的重要性
案情
我国某内陆出口公司于2000年2月向日本出口30吨干草膏,每吨40箱共1200箱,每吨1800美元,FOB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证,装运为2月25日之前,货物必须装集装箱。该
Ⅸ 2015中国外贸遭遇了哪些壁垒
可以的,没抄有问题,学校里袭的东西只是基础,就算是学国际贸易的同学,出来也得继续学习实践。知识只有转换成技能才有用,工作实践中学到的更有效。外贸本质是电子商务销售工作,前期对国贸和英语知识要求不高,理论太多反而成了实践的羁绊。在工作中学习,在网上查资料,做了才知道好不好。刚毕业的话,建议在你工作城市找家正规大型外贸公司学习,进步更快,行业并不是很重要,只要做的大,在行业内肯定发展得不错了,省略了你独自摸索发展的风险和麻烦,懂得借势,利用公司平台。学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他人指导固然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实践。
Ⅹ 2015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是多少美元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6868亿元人民币。下半年的暂没有发布不只对你有没有帮助,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