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迅猛发张和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迅猛发张和经济全球化

发布时间:2020-12-03 17:42:27

1.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稳定,对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挑战。(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外经贸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用最小的稀缺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福利总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福利,不仅包括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也包括环境的改普或避免环境的恶化。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着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外经贸领域,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向规范的新型外经贸体制的转变和由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外经贸领域实现两个转变要达到双重目的:一是建立外经贸发展主要依靠质量、效益提高和结构优化的机制,实现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二是提高外经贸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更好地为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
(二)我国应注意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配合。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产业政策运用的并不是很好,原因是,其一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政策没有也不可能体现市场经济按市场机制引导产业发展的要求;其二缺乏可行的、有效的实施措施来支持产业政策的运用;其三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未能很好地配合且由于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共有明显的地区和部门偏向使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悖。
(三)我国应提高境内外加工贸易的水平,以拉动出口增长。实施加工贸易升级战略,增强结构优化带动作用,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使加工贸易与当地经济的产业关联程度趋向紧密。为了发挥比较优势,传统产业加工贸易应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则重点在于优化升级。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出门,是扩大出口的新增长点。从发展条件来看,我国有一些产业和一批产品及许多企业具备了向外开拓业务的条件。很多产品包括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因物美价廉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倍受欢迎,一些产品如我国的传统食品及工艺品也在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市场。

2.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增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国际贸易越来越发达,我国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各种商务

As development increased in China ,as well as quick globle ecomony , International trading in Chin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eveloped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much more than before,no matter in the international or demostic. it is increasingly frequent to do foreign business bargain in every levels and types.

3.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版经权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二、主要表现有这些方面

1、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2、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

3、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7、金融全球化: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了国家疆界,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4. 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 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1、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因而必然会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首先,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其次,促进国际分工;再次,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最后,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即推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各类国际交易的发展及其比重的合理化。

2、推动世界经济有序运行:(1)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协调;(2)国际经济协调在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当代国际经济协调的特点、作用和局限性。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5.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1、贸易自由化

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

3、资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

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

(5)国际贸易迅猛发张和经济全球化扩展阅读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民生福祉提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2、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生产方式从手工业迈向机器大工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现实地看,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劲动力。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经济交流合作日益广泛。

6.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B.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C.资本主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

1、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活动能力,使人类活动突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带来了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拉近了人类交往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交往的效率。

形成了全球性生产网络,推动资源在全球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了科学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技术的扩散、人员的流动,增加了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扩展和深化,使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相互关系不断变化。

推动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发生碰撞、竞争、渗透和融合,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生产力的全球化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全球性经济组织、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这些都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6)国际贸易迅猛发张和经济全球化扩展阅读:

经济全球化的前途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考察,勾画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一方面,只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和地域的局限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阶级剥削、国际剥削和国家之间的对立,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7.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年诶资源培植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作用: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第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拓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原因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质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网络--经济全球化

8. 贸易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我国的对策

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扬长避短,更好融入全球化的大家庭是十分必要的。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三个方面,随之带来的对我国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市场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全球性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有利于资源全球性的优化配置,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当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后,全球经济逐渐趋于市场化。我国从党的十四大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已经逐步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
2、贸易全球化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贸易数量上很少,贸易结构和质量也偏低。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与世界接轨,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并且持续稳定增长。这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贸易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全球贸易中突出了我国的外贸优势。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现在,我国每年的出口产品中有5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而且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也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可以说,贸易全球化促进了我国成为贸易大国。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战后,一些世界经济组织在调节世界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世界经济组织的三大支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国际多边贸易的基础和法律载体。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协调作用促进了市场规则的全球化。2001年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此融入了一个全球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之中。我国可以享受100多个成员国的多边最惠国待遇和发达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在国际贸易上,改善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的国际环境,有助于更快地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二、经济全球化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实力
1、生产全球化加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生产创造了较优越的国际环境,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我们可以引进短缺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等。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一是迅速成长的巨大的市场;二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和很好的配套能力,还有潜在的科技能力。
2、生产全球化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科技水平
作为生产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20世纪90年代纷纷抢滩中国。其目的是开拓市场,赢得利润。但也有助于我国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其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一些企业通过生产与跨国公司该产品相关联的零部件,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不出国门就可以学习到世界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1、金融全球化加速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世界各国纷纷解除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使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迅速准确地传递,大大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发展了多种金融工具和多种信用形式,1996年我国正式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大量引进外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放宽了对三资企业的股权、市场、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在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下,外商投资猛增,对外开放呈现了一片崭新气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大量引进外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的对外投资的发展
从80年代起,我国一批较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投资。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风起云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发展海外企业有了新的发展,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工程承包、加工装配到资源开发、交通运输、科研合作等多方位的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源于资本主义诞生之时,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贸易、生产、金融等方面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直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反面影响。因此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9.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国际间来的商品流,资自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9)国际贸易迅猛发张和经济全球化扩展阅读: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10.  经济全球化:无法回避的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都必须与国际经济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鲁斯·里库佩罗向第九届贸发大会提交的报告所言:“生产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似由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区组成,而不是由各国经济通过贸易和投资流动联结而成,区域或国家只是分支单位而已”。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基础的国际分工不断发展。从深度上看,国际分工日益细密,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从广度上看,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遍及全球。

第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成为联系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据统计,按出口计算,195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仅为610亿美元,1970年达到3150亿美元,1990年为34470亿美元,1996年高达53982亿美元。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1980年世界贸易额为24006亿美元,1996年达到了66890亿美元。随着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50年世界各国按商品出口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只有6%,1985年增加到9%,1992年提高到16%,1995年达到了18.5%。

第三,国际资本、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快,尤其是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深化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一体化程度。从国际直接投资来看,1960年只有680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5020亿美元,1996年达到32330亿美元。1986~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9.8%,1991~1996年为17.1%。从国际间接投资来看,1990年国际融资净额为5150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8650亿美元,1997年底总额为75850亿美元;1990年银行国际借款额为7862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12519亿美元,1997年底总额为101637亿美元;1990年国际证券发行总额为1641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5959亿美元,1997年底总额为35422亿美元;1990年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额(包括交易所交易工具和场外交易工具)为57407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409407亿美元。近年来,国际投资递增速度既高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成为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纽带。

第四,奉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迅猛发展,通过其日益跨国界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把世界各国经济联结为一个整体。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D)公布的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在全球100个最大的经济体中,有49个为跨国公司。1997年末,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60%,投资额占全球对外投资的23%,掌握了世界上70%的高技术,技术转让额占全球的80%。

第五,世界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协调机制日益健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作为协调和监督世界经济运行的国际性组织,其权威性和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到来,对于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当然,目前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仍然是不完善的,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面临着更新和变革的繁重任务。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目前该组织正在酝酿着重大改革,以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从根本上来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应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经历的时间更长。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始于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它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的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收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逐步上升,1992年达到32%,1996年就已经达到37%。

认识全球化的这一实质极为重要,只有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总体战略,才能使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与国内经济工作紧密联系,从而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争取最大利益,防范和减轻经济全球化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弊端。

阅读全文

与国际贸易迅猛发张和经济全球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