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要自主创新,或者自主创新对国际贸易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分析
纵观当代世界经济,我们可以发现,实行开放经济体系的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都比封闭经济国家有较为突出的成就。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技术创新进程比开放之前也明显加快。这说明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仅从作为对外开放具体途径之一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来分析.
一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国际贸易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国际竞争引入国内的经济生活,对于出口企业来说,为了能与国外厂家竞争,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技术创新,以降低自身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市场前景诱导企业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对于非外向型企业来说,进口商品的竞争会迫使其实施技术创新,只有实施技术创新才是保持生存机会的根本之道。从市场运行的角度来考虑,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其他因素能像国际竞争这样全面地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强有力的刺激作用。
对外开放初期耐用消费品的大量引进,是促使我国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的第一轮冲击波。20世纪70年代末,对普通公众震动最大的就是国外的耐用消费品,来自日本等国的彩电进入国内市场,人们对技术创新在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开始广泛地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80年代中期前,我国从国外输入的彩管生产线达到十几条,这是第二轮技术引进的开端。进入90年代中期,电脑、手机等数字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进口,掀起了新一轮技术引进的高潮。尽管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最重要的是激起了技术创新的意念和勇气,并促进了机制的转变。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是以满足轻工业部门的生产需要为先导的,即以产品创新来导入全方位的技术创新,由此而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是空前的。以产品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不仅使公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也为全面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消费产品的全面更新,有利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对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起到了直接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外国商品较大规模地进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使得国内的生产企业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激发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整个经济的发展战略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进而党的十五大确定建设开放型经济,这是近年我国构造出技术创新机制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因为它既强化了技术创新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强化了技术创新的利益,从而有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自主创新导入了必要的技术存量。国际贸易本身就包含有技术的相互贸易,技术贸易的比重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通过贸易实现的国家问的有形技术转让,无疑对一国自身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国际贸易过程本身也包含着无形技术转让,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企业能够学习到国外企业先进的产品设计思路、技术设计标准和质量标准等。国际贸易为一国实施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导入了必要的技术存量。对外开放以来,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生产资料的比重仍然是相当高的,对于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这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随着进口规模的扩大,以有形渠道输入的技术存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一是通过一般贸易渠道而引进的技术设备和零部件等,使国内企业的生产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提供
有用的技术知识;二是外商投资过程中输入的商品,大量属于技术装备,这不仅直接扩大
了我国物质形态上的技术总存量,而且也产生出一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创新是需要定的前提条件的,尤其是相应的技术装备和经济基础。通过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存量的不断积累,自然增强了我国进行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发展对外贸
易的过程中,应当也可以兼顾到保护和培育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一些经济高度发
达的国家在保护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时,有两条主要措施可以借鉴:(1)适当的市场保护。即通过对进口商品的限制,让国内的创新企业能够在国内市场上先站住脚跟,然后逐步地开放市场。这实质上是提供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给本国的技术创新者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假以时日来培养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当然,政府实行保护的时间是有限的,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同关键性产业长期受制于人相比较,利益是非常大的。(2)必要的经济资助。通过税收减免、信贷优惠和生产者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办法。从经济运行的过程来分析,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或者提高其经济效益。由于自主性技术创新面临的风险大,外部经济效益(溢出效应)明显,政府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是最为合理的。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企业的有资金规模都相当小,而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加速进步,要求实现创新的规模越来越大。政府提供必要的资助,既是启动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更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培育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要把重点放在出口领域。一方面,在当今的开放经济
条件下,有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带动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
自主技术创新应当在出口产业中寻求突破口,以使创新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实际上,自主技术创新本身往往也会形成较强的出口竞争能力,比如自主创新产品内所含的自主知识产权就是出口竞争力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自主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应当是出口竞争。技术意义上的创新和突破不一定都有经济价值,当自主技术创新能够形成出口竞争力时,就意味着不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而且在经济上也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应当将各种自主进行的技术创新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快地转化为出口竞争商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享有的比较利益模式。
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凭借自身
创造的技术优势来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才能从根本上拓展国民经济的增长空间,保
证国家经济安全,真正平等地享受对外开放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掌握主动
权。
B.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创新有哪些特征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专展的不同时期,国属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和布兰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
C. 毕业论文选题的科学依据和创新点;完成选题研究需要的基本条件怎么写啊我写的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
完成选题,,
研究需要的基本条件
外贸易方面
我
,们给您做的,可以的,
D. 简要论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请画图说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ct Life Cycle Theory)
(一)Nernon的五阶段论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
由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Raymoud Vernon于1966年在《产品贸易》一文中提出,并由威尔斯(Louis TWells)和赫希(Hirsoh)等人加以发展。还由基辛(Keesing,1967)、克鲁伯(Gruber)、梅达(Mehta)、梅基(S P Maggee)等人进行补充和验证。1979年,Vernon本人对该理论又产生了怀疑。
该理论在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将一种国内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能够进入国际贸易的新型工业化消费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上,新型工业化消费品的产品特性、国际生产区位和贸易格局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OA段——新产品阶段。由于新产品刚刚出现,产品设计没有定型、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需要不断调整,要素配合比例经常变化,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反馈信息,仅仅在创新国(如美国)生产和消费。只限于试生产试销售,新技术产品一般不出口。
第二阶段:AB段——产品成长阶段。创新国对新产品进行了改进,为满足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产量迅速提高。在这一阶段,国外还不能生产这种产品,故创新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拥有完全的垄断地位。而这阶段的出口,主要是面向与创新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BC段——产品成熟阶段。新产品在创新国已经标准化,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国际市场需求迅速扩大。这时候,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造发明者发现授权本国和外国的其他生产厂家生产这种技术产品更加有利可图,于是国际技术转让就开始了。其他的新技术模仿国可以在国内生产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技术创新国的出口竞争优势受到削弱,出口规模。(但由于规模经济、工人技术熟练生产效率销售渠道和管理优势,创新国仍然有出口竞争优势和控制国内市场的能力)。
第四阶段:CD——其他发达国家参与新产品出口竞争阶段。由于技术和产品的完全标准化,技术和品牌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已经不存在,国际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成本和价格竞争。这时候,新技术模仿国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同时销路逐渐打开,市场不断扩大),而且凭借其劳动成本优势和其他成本优势开始向第三国市场出口新产品;新技术发明国的生产和出口竞争优势受到严重挑战,产量开始减少并部分进口该产品。
第五阶段:D点以后技术创新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由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资较低,以及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的经济效益,超过了向技术创新国出口所需的运费和关税,其产品最终进入技术创新国市场,技术模仿国取代了技术创新国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出口供给者,这样新产品在技术创新国的生命周期结束,技术创新国又会致力于新技术革新以引入新产品。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虽然在技术创新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在国内才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家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式推进。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工业产品经历了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如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等等。最近几十年来,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地理扩散速度大大加快,或者说周期缩短,使我们可以亲眼目睹一个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但是这种趋势本身又引起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技术创新国为了取得新技术新产品的垄断优势越来越难。因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开发能力差距不大,一种新技术新产品发明之后很快就被技术模仿国迅速采用,技术创新国要维持技术优势必须跑得更快。而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落后的技术模仿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技术创新国的技术差距将越来越大,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的代价也就越来越大。
(二)梅基的三阶段论(梅基的重新表述)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1)新产品阶段:技术创新国首先发明了一种新型工业产品,更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技术创新国在国际生产上具有完全的技术垄断优势,有可能通过这种技术垄断优势获得国际竞争能力而向其他发达国家市场出口这种产品。
(2)成熟产品阶段:技术定型、生产和消费规模扩大,有能力向国际市场大规模生产和出口。而其他发达国家开始仿制这种新型工业产品(可能技术转让授权、技术侵权仿冒、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国的垄断优势逐渐减弱,但其生产规模和效率优势以及销售渠道已经确立,仍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3)标准化产品阶段:技术完全定型和标准化,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丧失,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已经高度成熟,新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成本价格优势。这时候,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产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或跨国投资把新产品生产区位配置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随后,其开始向发达国家市场大量出口返销这种工业品,发达国家的这种新型工业品产业开始衰退,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
新产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产品特性、竞争优势、贸易格局、生产区位都有不同的特点:
生产区位的变化:新产品阶段——国际生产区位中心在技术创新国;成熟产品阶段——逐渐扩散到其他发达国家;标准化产品阶段——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竞争优势的变化:新产品阶段——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技术垄断和产品差别是贸易优势的重要来源;成熟产品阶段——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差别和技术差别作用减弱,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作用开始加强;标准化产品阶段——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和产品差别优势完全消失,大规模投资的约束作用也下降,成本优势成为竞争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产品需求的变化:新产品阶段——技术创新国其他发达国家是主要的消费市场;成熟产品阶段——所有发达国家是消费者;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开始增长;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全都是重要的消费需求市场。
贸易格局的变化:新产品阶段——创新国是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成熟产品阶段——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成为生产中心,激烈争夺发达国家的市场,其产品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标准化产品阶段——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生产中心,并开始向国外市场大量出口产品。
E. 技术转移和贸易格局变化中,作为产品创新国的美国是否会因为最终成为净进口国而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不会的。因为美国的工业技术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无论如何,各个国家都必内须采购高容技术的产品,例如波音的飞机,此类密集技术,密集技术诀窍的产品,除了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欧盟等几个大国有能力研发,一般的中小国家只能购买,无法自行建造。
F.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如图,纵轴正复方向表示出口制量,负方向表示进口量,横轴T表示时间,T0为创新国开始生产时间,T1为创新国开始出口和其它发达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2为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3为其他发达国家开始出口的时间,T4为创新国开始进口时间,T5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创新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获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像发达国家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式推进。当创新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时,证实其他发达国家大量进口之际;当创新国出口下降时,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以替代进口时期;当创新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证实其他发达国家出口迅猛增长时期;而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明显下降时,则是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G. 结合国贸专业谈谈你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是来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源,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创新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因为创新是对常规的突破和发展。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的。因此,不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要发展,就得要不断地创新。
H. 有创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和写作思路
提供一些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
1. 我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2.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3. 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
4.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
5. APEC挑战WTO
6. 外贸企业财务问题
7. 东亚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8.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
9. 东亚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10.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11. 中国企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12. CEPA框架下,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前景
13. 论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14. 论我国进出口市场的变化
15. 论东北亚经济合作
16.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17. 全球FTA发展新趋势与中国的FTA战略
18.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引资对策
19. 论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发展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
2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前景分析
22.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23. 欧盟东扩论
24. 评欧盟(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
25.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
26. 美国新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27.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
28.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29. 欧盟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0. 美国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1. 提升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32. 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33. 国际营销中的绿色壁垒研究
34. 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
35. 企业促销战略研究
36.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37. 关于无单放货的有关法律问题
38. 关于倒签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39. 关于预借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40. 提单的运输合同属性问题
41. 关于海运货物灭失及损坏有关问题
42. 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
43.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评估
44. 出口信用保险浅析
45. 无船承运人法律地位
46. CIF合同初探
47. 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
48. 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外贸公司发展前景探讨
4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50. 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