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述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关系
自然地理:交通便利的,更容易进行国际贸易。比方说沿海的、河流沿岸的,水路运输会很发达;平原地区的交通通常比高原地区要通畅之类,适合进行物流,进而进行国际贸易
人文地理:地区的人口组成、民族、宗教信仰等,各地区会有独特的风俗或者禁忌,在进行贸易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些问题
环境保护:国际贸易,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因此对环境的保护也尤为重要。贸易过程特别要注重各环节的环保,这样既是对本国负责,也是对贸易国的负责,更是对全人类的一种责任。
⑵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哪些内容请分析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包抄括的内容很广,和人类活动有关的都可以是,如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经济基础、交通运输、政治、文化历史,甚至是军事、宗教信仰等等。
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很多,如政治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发展的机会;再如,如果一个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它将吸引各国的学者的到来,从而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再如,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好,那它很快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国际贸易的发展。总之,人文地理环境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国家贸易的发展。
⑶ 说明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举例说明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国际贸易地理,有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经度位置:东西跨经度60多度,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五个时区
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各类地形呈网状排列.
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山地多,平地少.
气温: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及个别山地外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空间分布是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时间分布是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
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是内、外流区域分界线.
资源状况:呈现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程度低的状况.
面积:世界第三大国
其他:长达2万千米的路上疆界和1800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5000多个岛屿、14个陆上邻国和6个海上邻国
人文地理包含面很广,包括人口,城市等
人口:13亿,自然增长率低,但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多分布在东南沿海
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农业:北方旱田农业,南方水田农业.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实就是十分落后),牧业主要为游牧业(也落后),
工业:这个比较复杂,更多资料还得去查.主要成就就是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地域联系:这里只说交通,特点是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其他还有通信,商业,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这个你就知道比较落后就行了.
环境问题:这个没有找到可以概括的特点.基本都是先污染后治理
⑷ 分析地理环境和国际贸易的联系
国际贸易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明显的影响。专在科学技术属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域分工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间的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地理环境各因素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激烈和深刻。
积极开展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及其规律性的探索研究,对预测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变化和做好对外经援工作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际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换活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量的大小不仅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事关一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何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直接制约着贸易产品的数量与种类,而且直接影响着对外贸易的成本与利润。
⑸ 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哪些
你可以从两方面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内。自然环境有很多构容成要素,例如,地形、水文、气候等,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新航道的开辟,麦哲伦和哥伦布的环球航行,不但连接了各大洲,还有各洲各个国家之间贸易、文化的交流,当然还有掠夺和杀戮!这是水文,地形方面,全球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很少,什么原因呢?因为北半球主要是大陆板块,是人类主要的聚集地,集中了全球的大半部分人口,人口多的地方,贸易往来必然频繁,以此类推,山地和和河流区贸易发达程度也不尽相同;气候方面,会对交通产生影响,交通的便捷与否影响贸易成功的效率好坏!当然,如今的互联网产生的电子商务就好了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贸易上的不足。其次,人文环境也对国际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每年国际上不都有各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排名么,除了自然环境之外,最重要的是人文环境,比如亚洲、美洲、欧洲贸易往来持续加快,而非洲还很落后,非洲的人文环境对于发展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不利的影响。这有时又是一种恶性循环,经济欠发达,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⑹ 举例子说明地理环竞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域分工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间的 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 地理环境各因素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更 加激烈和深刻。积极开展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及其规律性的探索研 究, 对预测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变化和做好对外经贸工作等方面, 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地理环境 关键字 人文环境 抑制 促进 国际贸易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 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 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 地理位置的影响 、 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其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反面 反映出来。 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 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 的理想环境;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 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沿海地区(尤其是开放地区)与内陆地区(特别 是边远偏僻山区)相比,因为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使这些国家 (或地区)之间以及内部,其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一般前者发展较快, 成为发达地区;而后者则发展较慢,往往是比较闭塞和落后的地区。 当然,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独联体虽然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 包围,但是,由于北冰洋长年封冻,成为天然障碍,太平洋岸仅有的港口距西部 经贸重心地区遥远,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峡所扼,北冰洋西部 的摩尔曼斯克港,虽为不冻港,但航线需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控 制的挪威海峡, 因政治原因,进出口甚为不便,所以前苏联虽濒临三大洋, 但却酷似内陆国家, 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除上以外,因为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 济发达、经贸活动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得益,促进经济贸 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2、 地形条件的影响 地形对于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美国为例,美国由于平原 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因而,美国农牧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国需 1 要,还可以有 1/3~2/5 的农产品用于出 口。大量农产品的出口,不仅创造了 占该国外汇总收入 20%的外汇,而且在繁荣国际贸易、改善美国的国标收支和 外贸平衡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反之,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 然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世界最 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横亘于非洲偏北部的广大地区,使这里的阿尔及利亚、 利比亚、苏丹、埃及等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深受影响。 可见,地形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是很大的, 以致将影响整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开展。 3、 气候条件的影响。 气候条件的影响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延伸,气候带排列有序,分别为热带、温带和寒带,纬度 地带性清楚,这又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 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和 北美洲的部分地带已经伸入寒冷的北极圈范围内,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 的一些位处高纬度的港口,气温太低,秋冬季节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 有半年因航船无法运行而被迫停用,国际贸易近乎瘫痪或停顿。 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风暴、干旱、洪涝、
冰雹等) ,对于生产 活动、 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等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为直接和严重。例如,一些外贸船只 往往因风暴袭击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气象资料,冒然远航, 外贸船舶很可 能会被风浪浸没,造成惨重的损失。可见气候异常将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贸易 活动发生重大变化。重视气象现象和气候条件的观测与分析,特别是较大范围的 气候异常的观测研究,了解气候变化态势,熟悉气候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 中掌握 世界市场动向,以便主动地采取措施,搞好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世界各 国、各地区政府和经贸界人士的一项基础工作。 4、 资源条件的影响 、 矿产资源是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 活跃贸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它具有非再生性质,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 发展,其消耗量与日俱增。因此,矿产资源的赋存储量、规格品种、 组合结构、 品位状况、地理分布以及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等,不仅严重影响着一个国家与 地区的经贸活动, 而且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 商品交往、 货物流向、 贸易格局和贸易运输等。 二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人文地理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居民、宗教、语言、法律、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环境虽 然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1.国家类型的影响 国家类型的影响 全世界共有 208 个国家,可分为超级大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人均 GDP 高,它们的发展需要发展中国家 的原料和市场,因此主张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由于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 张占有绝对优势,它们仍然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力图维持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谋 2 取单方面的利益。 发展中国家数量和人口众多,它们具有劳动力众多、资源丰富、交通地理 位置重要等特点。但是由于经济落后,虽然取得了主权的独立,但在政治上仍受 到超级大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控制和挤压,在军事上受到干涉和威胁,在经济上 受到掠夺和剥削。 正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利益,将影响它们的对 外贸易政策,从而影响国际贸易。 2、人口、民族、宗教、风俗、语言的影响 人口、民族、宗教、风俗、语言的影响 人口 人口的分布状况是与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世界人口分布稠密 地区,一般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达地区。 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承受 力是受限于其经济实力的。一般讲,经贸发达地区需要较多的经济人口,亦能供 养较多的人口。地球上,北纬 20°~60°范围的,据测算大约居住着全世界总人 口的 80%,而且几乎聚集着世界上 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多数大城市以及世界全 部大港和极大部分中型港口, 这些地带成了当今世界主要货流的起迄地点和各 类商品的集散地区。人口较多、密度颇高的国家或地区,对各种原材料、燃料和 消费品等的需求量就大,必然导致经贸活动的活跃与繁荣。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之中,各自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在生产、 生 活和消费等诸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以致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产活动 和贸 易活动。我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和茶叶出口 国之一,与阿拉伯国家邻近,与蒙古 人民共和国更是毗连一起,于是成了阿拉伯国家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农副产品、茶 叶制品的重要供应国, 贸易数额可观。 近些年来, 我国边境地区的新疆、 内蒙古、 黑龙江等省区开始空运或海 运活羊去那里,深得当地人民的欢迎。 亚非欧交界处的中东地区是世界伊斯兰教最集中的地区。沙特阿拉伯王国 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整个国家完全按照伊斯兰教罕百里派的戒律行事,有着神 奇独特的风俗。例如,全国上下严禁张贴和供奉一切偶像,认为崇拜偶像是违背 教规的行为。因此,该国不进口人物肖像、塑像和人像玩具等。至于猪的皮革制 品、猪的图形和字样等,更是绝对禁忌的,即便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甲鱼和 螃蟹等,由于 其外形较为奇特与丑陋,也是不食用的。大熊猫是世界稀有珍贵 动物,系我 国国宝,但因外形较为肥胖,有点像猪,在这些国家亦是不受欢迎 的。我国 向该地区一些国家出口商品时,从外形、品种,直至包装、装潢等, 除按合同条款严格执行外,还要特别注意他们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
否则会影响 贸易活动。 3、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进步、生产 力发展和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将愈趋重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 国内市场狭小的资本主义国家, 只得以抢占国外市场, 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办法寻找出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约 有 1/3 的产品要 依赖国际市场;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影响和经营范 围亦有所扩大,竞争能力得到加强,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加快。全世界进出口贸易 总额增 长达到惊人程度。 3 5、 环境质量的影响 、 人类和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贸活动等会受到 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反之,人类的一切活动又会深刻地作用于地理 环境,并 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工业废渣、废气和废水的 大量排放,大 量农药、化肥的不科学使用等情况,致使大气、土壤、水域等受到 污染,地 理环境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或者变坏,个别地区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从 而影 响生产和经贸活动,导致工农业生产萎缩,经贸活动受挫,乃至夭折。 6、 政治因素的影响 、 局势是 否稳定,有否全球或局部战争,国家(地区)执行什么样方针、政 策和奉行 何种外交路线,参加政治、经济联盟与否,属于何种社会经济制度, 哪个政 党、集团执政,谁来掌权等,均会非常明显地影响社会、经济和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后,全世界出现 了和平环境,这就为世界各国、各地区 的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迅速,有的甚至超过 10%,成为世 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国际贸易 也突飞猛进,出现了空前繁荣局 面。 总之,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 不同程度同时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 显视了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⑺ 求关于"地理环境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资料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地理基础。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球表面的热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举世瞩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是古代文化、经济和贸易等发展最早与最繁荣的地区和国家。他们疆域的主要部分就是位于中纬度的温带和亚热带范围。我国汉代就开拓的沟通欧亚非三洲的古代“丝绸之路”即是世界上著名的最早的国际贸易通道。同样,从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当今地球上社会经济最繁荣、交往最密切、经贸活动最活跃的几个区域,也往往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三洲的沿海地区,其中包括北美洲五大湖区与大西洋沿岸区域,西欧地区和亚洲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以及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等世界重要经贸区域,上述地区其土地面积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而工农业总产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却分别约占世界的80%和70%。
与上述情况相反,国土辽阔的独联体(前苏联),虽然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其国土的大部分处在高、中纬度,相当大部分的疆域,特别是广阔的东北部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永久冰土带广布,以农业综合自然条件分析,远不如同纬度的西欧诸国和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故其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可能性要比美国低57%,比法国低53%,比德国和英国分别低38%和32%,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的发展,而且对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以及交通运输与经贸活动等都带来不少困难。至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伸入北极圈和南极洲的那些地区,由于位处高纬度,气候严酷,对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更大,故至今仍然是地球上经济、贸易活动最不发达地区之一。
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沿海地区(尤其是开放地区)与内陆地区(特别是边远偏僻山区)相比,因为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内部,其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一般前者发展较快,成为发达地区;而后者则发展较慢,往往是比较闭塞和落后的地区。例如,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因为紧临太平洋,海运的地理优势突出,加之沿海都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科技先进,实力雄厚(总人口不足全国的8%,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25%左右,高等学校也占全国的17%多),又临近港澳地区和国际市场,侨商、侨眷众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先后开放了“5个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多个三角洲地带,形成了由南向北的沿海开放前沿地带,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各个方面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前沿阵地。相比之下,西部内陆地区则较为闭塞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差距。
地球上有20多个内陆国家,除欧洲的8个属于发达国家外,其余都是发展中国家。位处欧洲的内陆国家所以会比较发达,这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较早,现代化铁路、内河航运与航空运输等交通较方便以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较好紧密相关。其他广大内陆国家之所以较贫困,经贸活动不够发达,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复杂原因,而距离海洋较遥远,没有方便的出海口这一重要地理环境因素,是严重影响他们经贸发展的带根本性的共同原因。众所周知,海运是当今国际间经济贸易活动联系的主要手段,内陆国家只有取得通畅的出海口才有发展经济、繁荣贸易的现实可能,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与邻近的海运便利、经济又较发达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南美洲的玻利维亚100多年来一直是借道智利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活动。又如非洲的赞比亚,其传统的出海口在南非,由于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赞比亚被迫又重开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道路,这才保证了其最重要的外贸物资——铜矿的正常外运出口,使开展经贸活动的愿望变成现实。
当然,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独联体虽然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包围,但是,由于北冰洋长年封冻,成为天然障碍,太平洋岸仅有的港口距西部经贸重心地区遥远,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峡所扼,北冰洋西部的摩尔曼斯克港,虽为不冻港,但航线需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控制的挪威海峡,因政治原因,进出口甚为不便,所以前苏联虽濒临三大洋,但却酷似内陆国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交通地理位置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亦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交通运输条件既是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与条件之一,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美国是地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两洋国家”,在世界以北大西洋为经济贸易重心区的100多年时间里,它利用便捷的北大西洋航线开展对欧洲的经贸活动,使其东北部和东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经济贸易重心区。而今,美国又乘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太平洋东部国家的迅猛崛起,世界经济重心呈现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趋势的契机,利用其便利而发达的太平洋航运,促使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的经济繁荣发展起来,率先抢占了太平洋地区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美国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总额已超过其与欧洲的贸易总额,达到2,000多亿美元。这对缓解美国的经济矛盾和稳定国内政局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充分显示了美国濒临世界两大海洋的交通地理位置优势。至于跨越亚非两大洲的埃及,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扼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每年获得10多亿美元的运河船只通行费,极大地促进了埃及的经济、交通和贸易的发展。此外,新加坡、巴拿马等国家,亦因位处沟通两大海洋的重要通道和国际航线的要冲等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大量船舶过往、停靠及其供养补给、维修保养,使其成为周围地区与国家的物资转运点或集散中心,繁荣了该地区的经济和贸易活动。
除上以外,因为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济发达、经贸活动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得益,促进经济贸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地形条件的影响
这里的地形概念,内容广泛,不仅包括类型、坡度,还包括地面的覆盖层等方面。地形对于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地形差异是造成以后各项指标差异的“主导”因素。美国,由于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因而,美国农牧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有1/3~2/5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大量农产品的出口,不仅创造了占该国外汇总收入20%的外汇,而且在繁荣国际贸易、改善美国的国标收支和外贸平衡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反之,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然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横亘于非洲偏北部的广大地区,使这里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埃及等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深受影响。
可见,地形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是很大的,以致将影响整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开展。
三、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是很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这是一种表现形式。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延伸,气候带排列有序,分别为热带、温带和寒带,纬度地带性清楚,这又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例如,温带地区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作为人类衣食主要来源的棉花和粮食,主要产于温带地区,以1989年为例,世界粮食总产量约是18亿吨,其中70%左右产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同样,目前世界上谷物的主要出口国是位于温带范围的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而工业原料的橡胶、剑麻、椰子、丁香以及咖啡、可可等饮料作物则完全产于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也会对国际贸易活动直接产生影响。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带已经伸入寒冷的北极圈范围内,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位处高纬度的港口,气温太低,秋冬季节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无法运行而被迫停用,国际贸易近乎瘫痪或停顿。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1990年地球上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对国际贸易也产生了影响。由于近几年持续暖冬,我国销往加拿大和北欧等国家的滑雪手套等很不景气,客户纷纷减少定货量乃至解除合同,贸易量大减,造成我方货物积压,经济受损。
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风暴、干旱、洪涝、冰雹等),对于生产活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等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为直接和严重。例如,一些外贸船只往往因风暴袭击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气象资料,冒然远航,外贸船舶很可能会被风浪浸没,造成惨重的损失。
自然界中变化多端,可谓“天有不测风云”。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气候异常,经常干扰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经贸活动。1972年,由于气候异常,南美秘鲁沙丁鱼的捕获量减少2/3,致使当作饲料的鱼粉锐减。与此同时,印度和西非的花生,苏联的向日葵等,也因天旱而大量减产,致使能当饲料的大豆,价格成倍上涨,由此引起了世界饲料与谷物市场的供求矛盾和国际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
日本的丸红商社曾根据天气预报:该国关东地区梅雨结束时间将比往常推迟,以及世界范围将是个凉夏,作出消暑饮料的销售量会有所减少,会造成制造饮料罐的马口铁销售量的下降和价格的下滑的预测。事实果真如此,1981年和1982年其社马口铁的出口量分别减少13万吨和6万吨之巨,美洲的墨西哥亦因此取消了与该社签订的进口合同。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和马口铁生产与国际贸易挂上了钩。1989年,美国发生了近百年少有的干旱,玉米、小麦等谷物产量减少1/3左右,这不仅使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使美国与全球的粮食出口量大为减少,加剧了世界市场上粮食贸易的紧张状态。可见,气候异常将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重视气象现象和气候条件的观测与分析,特别是较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的观测研究,了解气候变化态势,熟悉气候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中掌握世界市场动向,以便主动地采取措施,搞好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和经贸界人士的一项基础工作。
四、资源条件的影响
所谓资源,内涵广泛,这里着重论述矿产资源对经贸活动的影响。
矿产资源是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活跃贸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它具有非再生性质,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其消耗量与日俱增。因此,矿产资源的赋存储量、规格品种、组合结构、品位状况、地理分布以及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等,不仅严重影响着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而且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商品交往、货物流向、贸易格局和贸易运输等。
20世纪50年代,广大西亚地区还被列为世界最贫困地区之一,经济相当落后,在世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垄断资本集团进入该地区大规模石油地质勘探,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并陆续进行大规模开采,西亚已经成为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油极”。大量外汇财源滚滚而来,带动和促进了该地区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对外贸易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昔日的贫困地区,当今已跨入人均产值最高行列,成了世界上重要的资金、劳务和消费市场之一。
如果将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世界经济发达大国的矿产资源作一下分析研究,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从总体讲,两国的矿产资源均较丰富,但相比之下,前苏联更为富足些,很多种矿产的储量都列世界前茅,而且品种齐全,不但为其发展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而且每年有20~30种矿产品供出口换汇;美国则不然,为了满足现代科技、军事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要从国外进口40~50种矿产品,形成了美苏在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的明显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60年代中期,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世界进入称为能源的“石油时代”。以西亚为代表的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以及西北欧一些国家,一大批大油田相继发现,大力组织开采,使世界石油产量迅速增加。70年代中期,北海海域发现油气田。至80年代初,荷兰的天然气、英国和挪威等国的石油产量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相当部分出口欧洲共同体其他国家,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而且使西北欧部分国家的进出口商品格局和贸易格局产生了明显变化。另外,前苏联、中国、墨西哥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等新油田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也使世界石油储藏的地理分布、生产格局和贸易格局出现了新的态势。
至于世界铁矿石新矿点的发现、生产的地区布局变化和生产量的增减等,与世界石油的情况相似,均对世界和各国的经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矿产资源对国家、地区的经贸发展和世界初级产品市场格局等,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
⑻ 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好的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促进作用,像美国Los
Angelous
它位于一条河流与海的入口处,地理环境好,所以发展的很好.
差的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有阻碍作用,像在中国的大西北,要发展国际贸易就比沿海地区要难
⑼ 绍兴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对绍兴外贸的影响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是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故里。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和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是全国十强市,十强县双十强城市。也是全国著名的全球纺织城与世界纺织品贸易中心。
绍兴市现为全国68个省会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国家列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生活质量较好百强城市”、“全国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适合养生城市”等荣誉,所属5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7年,城市综合实力由2005年全国百强第41位上升为第33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居全省第1位。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 兰亭序
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是威尼斯的十四倍,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小桥、流水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曾经在此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最终被唐太宗派萧翼骗走(唐太宗因追慕王羲之的书法杰作,特派监察御史萧翼用计谋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珍藏在云门寺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也在此发生)。得知云门是缘于《兰亭序》,王羲之在山阴兰亭写就《兰亭序》为世人知晓,却少有人知道会稽云门乃《兰亭序》失却之所。唐代演义故事中有《云门失兰 亭序记》一章。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绍兴市是对外全面开放城市,已与日本、美国、法国、丹麦、英国、韩国、意大利、巴西等国的2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关系。与湖北·荆州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 进出口贸易 2005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04.8亿美元,增长21.1%。其中自营出口81.4亿美元,增长23.2%;与19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达2717家,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84家。国民经济对进出口的依存度达到58.2%。 ▲ 利用外资 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16家,合同外资20.21亿美元,增长20.9%,实际利用外资9.01亿美元,增长9.4%。全市累计兴办外商投资企业4011家,总投资183.2亿美元,累计合同利用外资80.9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44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德国的戴姆勒、荷兰的菲利浦、法国的拉法基、日本的丸红、丰田、日绵、伊藤忠、松下、双日等公司在绍投资兴办企业。 ▲ 境外合作 2005年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97亿美元,外派劳务合作人员352人次,年底在外人数达3018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7家,总投资1792万美元,全市累计兴办境外企业(机构)311家,总投资10613万美元。 2006年11月11日世界银行公布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绍兴名列第三名。
⑽ 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举例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例如台湾,日本,新加坡,香港都是国际贸易活动能力比较强的地区!1为什么呢? 因为地版理环境权的关系,必须从事进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称为海岛型模式,中国是因为本身就是个很大的市场,所以许多行业根本没有出口的概念,更不用说国际观了!这就是大陆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