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关新兴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具体点。
5大力发展有机安全农产品(绿色食品)出口充分发挥我国中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尽快使我国绿色食品认证体系与国际有机农业标准接轨,使我国绿色食品获得发达国家市场的承认;尽快建立有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将科研、服务、生产、贸易一体化,提供有机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生物农药、天敌益虫等农资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方法、科研成果;采取措施扩大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建立出口生产基地,树立知名品牌。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无国界,在农业面临国际农产品竞争的新形式下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1]姜长云.当前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宏观制度性根源[J].改革,2002,(3)[2]马忠富.国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经验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1,(5)[3]茹晴,李秋叶,温铁军.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一个综合治理政策[N].中国经济时报[4]潍坊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J].中国农村经济,2002,(1)(责编:李丽,曹阿翔)(上接8页)3强化监管,认真总结为扎实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我区设立了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公示平台和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实施“阳光操作”。区协调领导小组成立督查组,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有关要求,切实抓好项目的规范化实施。除每季度审核各村的办班次数、培训人数、教学内容、技术人员进村人户次数等外,还采取了实地了解、采访农户等方法不定时进行抽查。年度培训工作结束后,及时对每个示范村进行检查验收,核实培训工作完成情况,了解农民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程度。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受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Ⅱ 求几个关于农业保险论文的参考文献
[1]费友海.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05,03:133-144.
[2]宁满秀,邢郦,钟甫宁. 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5,06:38-44+79.
[3]庹国柱,李军. 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 金融研究,2003,09:88-98.
[4]赵莹. 准公共物品定义下的农业保险供给[J]. 财经科学,2004,04:94-97.
[5]孙蓉,朱梁. 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 财经科学,2004,05:108-111.
[6]陈璐. 农业保险产品定价的经济学分析及我国实证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04,04:100-103.
[7]庹国柱,朱俊生. 关于农业保险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 中国农村经济,2007,02:55-63.
[8]张跃华,史清华,顾海英. 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4:65-75+102.
[9]张跃华,施红. 补贴、福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基于福利经济学的一个深入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138-146.
[10]李勇杰. 论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的构筑[J]. 保险研究,2008,07:67-69.
Ⅲ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哪些参考文献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参考文献俺这边完全可以实现你的要求,
Ⅳ 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标注
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信息,
可询问学校教务处。
最直接的是问你的辅导员。
只要努力付出过,
就会有收获。
Ⅳ 谁有农业保险参考文献啊```
1/100
【题 名】管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先行
【作 者】陈梦婷 潘飞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7).-19-21
2/100
【题 名】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思考
【作 者】张裕东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8S).-61-61
3/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框架
【作 者】温涛 谢家智
【刊 名】改革.2007(8).-65-70
4/100
【题 名】中国农业保险对国际运行绩效的沿袭与创新
【作 者】程惠霞
【刊 名】改革.2007(8).-76-81
5/100
【题 名】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实践经验及发展趋势
【作 者】蒋丽君
【刊 名】浙江经济.2007(14).-44-45
6/100
【题 名】烟台栖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启示
【作 者】李坤 鞠鸿英
【刊 名】中国保险.2007(6).-49-50
7/100
【题 名】平泉县财政贴补设施农业保险
【作 者】卢丙文
【刊 名】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7).-16-16
8/100
【题 名】淮阴市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民撑起“一片蓝天”
【作 者】马冬梅
【刊 名】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8).-46-46
9/100
【题 名】商业运营与政策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探索——以南雄市烟叶种植保险和连平县农房保险为例的分析
【作 者】贺巧知
【刊 名】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7(20).-22-26
10/100
【题 名】农业保险受政策激励上半年实现像费10.82亿元
【作 者】无
【刊 名】广西经济.2007(7).-6-6
11/100
【题 名】对创建我国农业保险外部发展环境的几点思考
【作 者】郭昱
【刊 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77-79
12/100
【题 名】广东农业保险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作 者】黄友爱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8Z).-242-243
13/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
【作 者】徐斌 苏克莉
【刊 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4).-49-50
14/100
【题 名】《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有望出台
【作 者】无
【刊 名】农家女.2007(8).-46-46
15/100
【题 名】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作 者】陈妍 凌远云 陈泽育 郑亚丽
【刊 名】农业经济导刊.2007(7).-159-159
16/100
【题 名】积极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总体思路(上)
【作 者】高伟
【刊 名】上海保险.2007(7).-5-7
17/100
【题 名】加快农业保险发展 支持新农村建设
【作 者】宋洪江
【刊 名】吉林金融研究.2007(8).-41-42
18/100
【题 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实践及启示
【作 者】张艳花
【刊 名】中国金融.2007(15).-76-82
19/100
【题 名】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有益尝试
【作 者】庹国柱
【刊 名】中国金融.2007(15).-78-79
20/100
【题 名】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作 者】郭左践
【刊 名】中国金融.2007(15).-82-82
21/100
【题 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个成功经验——福建省的农房统保实践
【作 者】朱增镳
【刊 名】中国金融.2007(15).-83-83
22/100
【题 名】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作 者】高伟
【刊 名】武汉金融.2007(7).-20-22
23/100
【题 名】积极开展农业保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作 者】肖端云
【刊 名】云南农村经济.2007(4).-45-47
24/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分析与路径选择:一个新构想
【作 者】王敏俊
【刊 名】农业经济问题.2007(7).-64-68
25/100
【题 名】农业保险属性、税赋差异及供给的非均衡
【作 者】黄英君
【刊 名】改革.2007(7).-54-60
26/100
【题 名】印度农业保险发展状况简析
【作 者】金永丽
【刊 名】南亚研究季刊.2007(2).-79-81
27/100
【题 名】北京市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
【作 者】董少东
【刊 名】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7).-13-13
28/100
【题 名】宿迁市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作 者】陈军
【刊 名】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7).-42-42
29/100
【题 名】上海提高农业保险政府补贴比例
【作 者】金实
【刊 名】农村实用技术.2007(8).-26-26
30/100
【题 名】湖南省农业保险在摸索中试点
【作 者】湘文
【刊 名】农村实用技术.2007(8).-27-27
31/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窘境与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作用
【作 者】文小才
【刊 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73-75
32/100
【题 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困境及出路——以眉山市奶牛保险试点为例
【作 者】谢蕊莲 刘攀
【刊 名】企业研究.2007(6).-45-47
33/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
【作 者】李琴英
【刊 名】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48-52
34/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模式选择
【作 者】詹花秀
【刊 名】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43-44,82
35/100
【题 名】日本农业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作 者】高伟
【刊 名】WTO经济导刊.2007(3).-28-30
36/100
【题 名】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真的是个“无底洞”吗
【作 者】高伟
【刊 名】西部论丛.2007(7).-25-27
37/100
【题 名】关于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探讨
【作 者】才凤玲[1] 张志刚[2]
【刊 名】金融理论与教学.2007(3).-10-12
38/100
【题 名】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及财政政策取向
【作 者】李泽
【刊 名】地方财政研究.2007(7).-52-54
39/100
【题 名】我国发达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的比较制度分析
【作 者】朱俊生[1] 庹国柱[2]
【刊 名】保险研究.2007(7).-52-58
40/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探析
【作 者】孙伟 安增龙
【刊 名】保险研究.2007(7).-59-60
41/100
【题 名】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思考——以吉林省为例
【作 者】宗国富[1] 金兆怀[2]
【刊 名】经济纵横.2007(6).-58-60
42/100
【题 名】农业保险: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作 者】马波
【刊 名】农家致富.2007(13).-4-5
43/100
【题 名】垦区阳光农业保险的实践与思考
【作 者】陈桂红
【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20).-152-152
44/100
【题 名】农业保险合作制模式的博弈分析
【作 者】谷政 褚保金 应瑞瑶
【刊 名】农村经济.2007(6).-70-73
45/100
【题 名】发展边远山区农业保险业务研究:以河池为例
【作 者】唐罄蕖
【刊 名】南方金融.2007(6).-55-56
46/100
【题 名】论我国农业保险的出路
【作 者】谭琳琳
【刊 名】当代经济.2007(05X).-71-72
47/100
【题 名】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作 者】马燕玲
【刊 名】金融与经济.2007(6).-42-44
48/100
【题 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问题探究
【作 者】杜霞
【刊 名】湖南农机.2007(5).-42-43
49/100
【题 名】农业保险产品的现状和创新
【作 者】邢鹂[1] 于丹[2] 刘丽娜[1]
【刊 名】农业展望.2007,3(6).-28-30
50/100
【题 名】农业保险新模式: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
【作 者】卢生华
【刊 名】上海保险.2007(6).-42-44
51/100
【题 名】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如何办——烟台栖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启示
【作 者】李坤[1] 鞠鸿英[2]
【刊 名】上海保险.2007(6).-45-47
52/100
【题 名】江苏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
【作 者】沈建华[1] 申浓霖[2]
【刊 名】江苏农村经济.2007(6).-28-28
53/100
【题 名】10亿农业保险补贴面临多头监管
【作 者】无
【刊 名】中国禽业导刊.2007,24(10).-47-47
54/100
【题 名】完善公共财政 推进农业保险
【作 者】梁光
【刊 名】中国农业会计.2007(6).-14-15
55/100
【题 名】农业保险:政府与市场的保险成本分配博弈分析
【作 者】曹前进
【刊 名】北方经贸.2007(6).-94-96
56/100
【题 名】市场失灵、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本土化模式——基于浙江、上海、苏州农业保险试点的比较研究
【作 者】张跃华 何文炯 施红
【刊 名】农业经济问题.2007(6).-49-55
57/100
【题 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其克服途径的理论分析
【作 者】熊伟
【刊 名】世界经济情况.2007(6).-25-30
58/100
【题 名】农业保险参与行为的博弈分析——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实证分析
【作 者】时秀霞
【刊 名】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8(6).-63-64
59/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许泽勇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4).-132-132,164
60/100
【题 名】政策性农业保险将有法可依
【作 者】无
【刊 名】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07(5).-4-4
61/100
【题 名】农业保险条例拟年底出台
【作 者】无
【刊 名】北方牧业.2007(11).-11-11
62/100
【题 名】浅析农业保险的困境与出路
【作 者】程光伟 张睿
【刊 名】技术与市场.2007(5).-102-103
63/100
【题 名】台湾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启示
【作 者】吴小芳[1] 张文棋[1,2]
【刊 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3).-17-20
64/100
【题 名】国内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作 者】张小芹
【刊 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3).-29-32
65/100
【题 名】公共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途径、标准与规模
【作 者】陈昌盛
【刊 名】保险研究.2007(6).-43-46,77
66/100
【题 名】WTO框架下我国的农业保险补贴探析
【作 者】张玉军
【刊 名】现代农业.2007(6).-21-22
67/100
【题 名】论农业保险经营中的技术障碍与技术选择
【作 者】张祖荣
【刊 名】经济问题.2007(6).-108-110
68/100
【题 名】建立农业保险需要研究解决的若干问题
【作 者】陈剑波
【刊 名】调查研究报告.2007(72).-1-18
69/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作 者】呼应 方兴 刘钟钦
【刊 名】农业经济.2007(6).-70-71
70/100
【题 名】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行举措
【作 者】陆贾贤 毛永祥
【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2007(11).-17-18
71/100
【题 名】农业保险:家禽养殖业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访上海申浦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印权
【作 者】吴长波
【刊 名】中国供销商情:村官.2007(6).-37-37
72/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探析
【作 者】张友祥
【刊 名】理论视野.2007(6).-47-49
73/100
【题 名】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问题研究
【作 者】李景彬
【刊 名】保险研究.2007(5).-56-58
74/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作 者】常兴华
【刊 名】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5).-86-88,92
75/100
【题 名】农业保险期待制度创新
【作 者】魏羽弘
【刊 名】中国保险.2007(4).-8-12
76/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探讨
【作 者】罗军 郑栋 俞炜
【刊 名】中国保险.2007(4).-12-15
77/100
【题 名】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
【作 者】李琴英
【刊 名】中国保险.2007(4).-16-18
78/100
【题 名】农村保险、农业保险与农民需求意愿 山西省、江西省、上海市706户农户问卷调查
【作 者】张跃华 何文炯
【刊 名】中国保险.2007(4).-19-22
79/100
【题 名】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我国农业保险力作--读《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有感
【作 者】李军
【刊 名】中国保险.2007(4).-26-27
80/100
【题 名】吉林农险试点曙光初现安华农业保险试点情况报告
【作 者】朱健民 吴凤隆
【刊 名】中国保险.2007(3).-41-44
81/100
【题 名】韩国的农业保险
【作 者】李向敏 龙文军
【刊 名】中国保险.2007(3).-60-63
82/100
【题 名】《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可望年底出台
【作 者】无
【刊 名】农村养殖技术:新兽医.2007(5).-51-51
83/100
【题 名】国际农业保险模式:对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启示
【作 者】肖玉红
【刊 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3).-37-40
84/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形式的比较与选择
【作 者】张祖荣
【刊 名】浙江金融.2007(5).-36-37
85/100
【题 名】农业保险功效研究
【作 者】冯文丽[1] 董经纬[2]
【刊 名】浙江金融.2007(5).-38-38,33
86/100
【题 名】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政府财政支出和农民收入的模拟分析
【作 者】邢鹂[1] 黄昆[2]
【刊 名】农业技术经济.2007(3).-4-9
87/100
【题 名】农业保险制度的环境经济效应——一个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分析框架
【作 者】宁满秀
【刊 名】农业技术经济.2007(3).-28-32
88/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之路的探索
【作 者】宋平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88-4289
89/100
【题 名】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特点及对策
【作 者】张权辉
【刊 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84-85
90/100
【题 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 者】杨秀丽
【刊 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7-19
91/100
【题 名】论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的必要性及立法原则
【作 者】郭丽丽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56-59
92/100
【题 名】对广东农业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思考
【作 者】刘斌
【刊 名】南方农村.2007(2).-40-43
93/100
【题 名】对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作 者】王静娅
【刊 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5).-67-69
94/100
【题 名】从税收政策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对策
【作 者】李争辉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4X).-230-231
95/100
【题 名】海外农业保险模式
【作 者】杨巧巧
【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2007(5).-58-58
96/100
【题 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探析
【作 者】张祖荣
【刊 名】经济经纬.2007(3).-144-146
97/100
【题 名】试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税收政
【作 者】庹国柱[1] 朱俊生[2]
【刊 名】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5).-47-50
98/100
【题 名】农业保险“五立”模型的博弈分析
【作 者】刘伟华 郭庆玲 亓彬
【刊 名】北方经济:学术版.2007(4).-140-141
99/100
【题 名】慈溪市 政策性农业保险 有序运行
【作 者】无
【刊 名】宁波通讯.2007(4).-48-49
100/100
【题 名】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问题
【作 者】张长利
【刊 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2).-23-27
Ⅵ 求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参考文献
《当代经济研究》 2012年08期
中国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
作者 姚丽霞 房国忠 吴石磊 张群
【摘要】: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贡献效应和间接贡献效应。中国农业发展的产出贡献、市场贡献和要素贡献显著,且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本贡献和外汇贡献减弱,且在当前的市场、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不应以外汇贡献来衡量农产品贸易贡献,而应通过农产品贸易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农产品进口的资源效应。
Ⅶ 求生态农业方面的参考文献
[编辑本段]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Ⅷ 养殖业的参考文献
1.王家启 现代奶牛养殖科学 2006
2.徐勇;高雅;刘艳华 农业过程本体及其构建方法:以玉米为例 [期刊论文] -农业网络信息2009(11)
3.徐勇;甘国辉;牛方曲 农业信息协同服务总体架构解析 [期刊论文] -农业网络信息2009(09)
4.斐成发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期刊论文] -情报学报2000(02)
5.鲜国建;孟宪学;常春 基于农业本体的智能检索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期刊论文] -中国农学通报2008(06)
6.Sean Bechhofer;Ian Horrocks;Carole Goble OILEd:a Reason-able ontology editor for the semantic web 2001
7.徐建军;梁邦勇;李涓子 基于本体的智能Web服务 [期刊论文] -计算机科学2002(12)
8.Guarino N Formal Ontology:Conceptual analysis an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1995(2/3)
9.彭隽;朱德海 农业信息系统在不同平台上性能的比较 [期刊论文] -农业工程学报2006(09)
10.苏晓路;钱平;赵庆龄 农业科技信息导航知识库及其智能检索系统的构建 [期刊论文] -情报学报2004(06)
Ⅸ 急需一篇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题目新颖,条理清晰。有参考文献地址有借鉴。将非常感谢你
***苹果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位于甘肃东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南临彬县、旬邑,西连长武,北壤本省宁县。全县共辖10乡镇、111个行政村、695个村民小组,5.19万户,23.37万人,总面积197.9万亩,耕地43万亩。全县平均海拔1460米,平均气温8.3℃,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旱塬农业县,是苹果栽植的最佳适宜区域,苹果栽培历史悠久。
一、苹果生产现状
近年来,***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兴果、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狠抓栽植上规模,强化管理增效益,使苹果生产成为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苹果11.8万亩,占总面积的78.6%。由于管理水平和苹果质量的逐年提高,果品优质率和户销率也大大提高,分别达到了60%和75%。所产红富士苹果1996、1997连续两年在全省林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秦冠苹果1998年又获得全国苹果鉴评“葫芦岛杯”金奖,长富2号2000年又在国家优质产品博览会上获得第一名。以“陇蜜”牌商标命名的正宁苹果,在全省乃止全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全县苹果产量达到2400万公斤,产值21万元,果品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全县已建成集体、个体私营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各类果品150吨,加工增值250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建成50吨以上果库20座,30吨果库30座,10吨果库86座,小果窖1460孔,年贮藏能力达到400万公斤,增值70多万元。组建果行21个,果品运销队39个,年运销果品600万公斤,创税210多万元。
二、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正宁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部分果农收入有限,对果园投入明显不足,经营管理不到位,大部分果园果树生长缓慢,结果少或不结果,商品果数量较少,直接影响了果园效益。如经过调查,部分未结果果园粗放的果园户,至今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更谈不上对果园的投入和管理了。永和镇果农李岁虎,1999年建园6亩,至今未见1分钱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
2、高新技术推广滞后。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名优新品种及高新技术不能及时引进,科研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正宁苹果生产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如果实套瓶、生物防虫等高新技术,仍未全面推广到所有果园中去。
3、产业化步伐亟待加快。正宁苹果内在品质在国内属上乘水平,与国际市场差距也不大,但外观、包装质量与山东、辽宁主产区及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优质商品率偏低,不到国外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产后处理和加工贮藏环节薄弱,果品产后消毒、清洁、分级、打蜡、包装、冷藏到销售等一系列产后处理技术还处于空白,严重影响着果品的贮藏寿命、货架期和增值效率。如***至今还未建成一家大型现代化的果品加工厂和果品保鲜贮藏库,果品产后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4、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正宁以晚熟红富士为主要品种,其它早、中熟品种较少,鲜果和加工品种比例失调,不适应市场四季需要和多品种发展的要求,更新换代品种少,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如经过调查,全县70%的果园品种以长富2、秋富1为主,秦冠、新红星也占有一定比例。早熟品种皇家嘎拉,加工品种澳洲青苹占的比例很少,不足5%。
5、***财力较弱,资金到位困难。对苹果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科研经费缺乏,物资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全县果业的快速发展。经调查,县乡财政对苹果产业的投入很少,每年不足10万元,基本发挥不了作用。
三、 发展苹果生产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黄土高原苹果种植区域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主抓果园科学管理,推行无公害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运用多种经营模式,建立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加工、贮藏、运销大户,加快苹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种苗无毒化,品种优良化,布局合理化,技术标准化,果品安全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便利化”。
(二)发展目标
全县苹果在现有10万亩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每年新发展2万亩,力争5年内苹果面积再新增10万亩,累计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5亿元。
(三)发展措施
***苹果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及时调整布局,加快发展速度,致力于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增长率,努力建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供、销一条龙的苹果产业建设新格局。为此,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点: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建设合力。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苹果产业化的领导,苹果作为***的主要支柱产业,从栽、管、销、加各个环节,必须加强领导力量,由政府牵头,加强苹果产业的战略研究,在发展上要长远规划,加快产业化进程。要广开渠道、多设窗口,开拓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改坐等客为招商引客,互惠互利,讲求信誉,全县上下同唱兴果、富民、强县“一台戏”的建设新格局。
2、合理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要根据正宁自然条件,选择适宜品种,继续按照“三带一片一区”的发展格局,北塬以重点村、规模片建设为重点,南塬果带要不断扩大规模,力争在“十五”期末迅速建成具有区域规模优势的1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与此同时,要瞄准市场搞调整,要稳定现有红富士面积,发展其它名优特新品种基地。品种的适宜与否,对苹果以后的产量、质量、效益都起着长远的、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和今后市场行情分析,早、中、晚熟品种以1:5:14为理想的搭配比例。这个比例有利于苹果授粉完全,能保证优质苹果的多样性,又可延长上市时间,充分保证市场需求。对缺乏竞争力、病虫害严重、经济效益差的老品种苹果园,下大决心改劣换优,首选品种应为皇家嘎拉、烟富1、烟富2、新世界等。其特点是树势强健、易成花、早结果、座果率高、丰产、稳产、果实色泽鲜艳,味香、成熟期正是瓜果淡季,且售价高于红富士,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引进推广优质苹果新品种,在时间上要争取主动,在品种上要领先,在意识上要超前,坚持引、选、育并重的方针,不断增加新品种资源,做到生产一代,贮备一代,选育一代,更新一代,确保所产苹果能以优取胜,以优扩大销路,以优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
3、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实施优果战略。我县是旱作农业区,干旱是制约果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通过抗旱耕作措施,调节并满足苹果树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可采取三种措施:(1)园土保墒。通过初春耙磨、夏季中耕、秋末冬初深翻等措施保住土壤墒情。也可采取覆盖地膜、杂草、秸杆、绿草等方式保墒。(2)通过合理施肥、调整树体结构、调整果树负载量等途径提高树体自身吸水力和抗旱性。(3)针对果树不同生长季节对水分需求量的大小及自然降水量的多少,进行合理灌溉,满足果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实施优果战略,必须采取五方面措施:(1)合理负载。根据果树树龄、生长势、品种特性等相关因素,合理调整结果量,以达到稳产、丰产、优质的目的。(2)疏花疏果。按照“人工先疏蕾、后疏花、再定果”的原则落实疏花疏果措施,经克服“大小年”,提高座果率和果实品质。(3)摘叶转果。在9月上旬,通过适度摘除果实周围遮光叶片,转动果实方向来促进果实全面着色,增进果实品质,提高商品价值。(4)果实套袋。在疏花疏果工作结束之后,及时实施果实套袋,可预防病虫、鸟害,减少农药残留,促进果实着色,增加含糖量,提高商品价值。(5)喷施微量元素。通过叶面喷布钙、铁、硼、锌、铜等微量元素,促进果树正常生长发育,全面提高果实品质。
4、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尽快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要优化提高县一级,重点健全乡一级,普及村一级,兴办各种形式的果农协会,构建一个上下联动和左右贯通的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各级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全面推广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果园管理制度,落实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果园生草、疏花疏果,单果管理、限产增质,摘叶转果,分期采收,化学调节,生物防虫等先进技术。
5、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构造龙型经济是产业化的关键,但龙型经济必须通过龙头企业来牵引。为此,要着眼于市场,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果品产业化经济链。一是建立以果品销售为龙头的流通企业。组建***苹果开发集团公司,做到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果农签订产销合同,及时将果农生产的果品打入市场,适时组织供给果农急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与果农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彻底解决果品销售问题。二是建立以果品贮藏加工为龙头的开发企业。要着力建立以千吨气调库为主体,简易窖、小土窖为补充的果品贮藏体系,贮果能力达到1500万公斤,实现旺季贮存,淡季销售,调剂余缺,保鲜增值。同时,要考察论证果品清洗、分级、上蜡生产线和果汁、果酒、果茶、果脯等加工生产线,做到多条腿走路,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全方位增收创收。
6、培育市场体系,促进果品流通。构造龙型经济必须把产品带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开辟有形市场。要随着果品产业的大开发,在***永和乡、湫头乡、周家乡等主要果品生产区,建立一批批发销售市场,为外地客商提供交易场所,扩大产品销路;二是开拓无形市场。主要是要求企业或联合体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讲求信誉,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占领市场。三是扩大经营网络。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经营主渠道的同进,正确引导果农进入流通领域,兴办各种购销组织,发动有能力、有特长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购销联合体,千军万马搞运销,推动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7、借鉴先进经验,制定激励政策。一要用足用活用好关于西部大开发、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鼓励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切实制定***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为苹果产业的开发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充分抓住国家关于取消农林特产税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果农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果园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栽果的积极性。三要解决果树科研经费短缺问题,县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引种、育苗、试验、推广、培育、奖励等,以促进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