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贸易 > 我国每年进口粮食国际贸易

我国每年进口粮食国际贸易

发布时间:2020-11-28 04:29:56

Ⅰ 中国粮食进出口从国际上看收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中国粮食进出口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还有政治博弈的影响,需要做很多协调努力。

Ⅱ 有谁知道粮食进出口都有什么要求,我的营业执照上有粮食进出口业务,只是还没做过。请老师赐教。

中国粮食的进出口对子粮食安全的影响

鉴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量的进口粮食,以缓解中国国内粮食的缺口。

按照2005年的中国进口的棉花、谷物和大豆三种产品总量,如果这些全部在国内生产,需要占用土地2亿亩。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仅为18.3亿亩。2005年,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为1 .5亿亩,但进口量大约是2400万吨,相当中国产量的1.3—1.4倍。再加上需要进口小麦500万吨,总共3000万吨的进口量,相当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6%左右。应该说这个数字不算高,但是要看到,尽管人口增势已经放缓,可人口的总数还在增加,粮食的消费也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化过程,工业用地也在增加,农业用地逐步减少。

我国海关总署2004年12月下旬公布的数字,2004年前11个月,我国小麦进口量达到了661万吨,是2003年同期的17.83倍。根据美国农业部12月份的统计数字,12月份我国装的美麦数量超过了30万吨,再加上其他国家的小麦,全年我国进口小麦的数量将超过700万吨,远远高于2003年的42,42万吨,并将跃升全球首位。

自1999年以来,我国小麦进口量连续5年不足100万吨,而且2000年—2003年,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减产之后,国内粮食市场掀起了一波关于粮食安全的讨论,小麦的供求出现了拐点,极大的刺激了当年小麦的价格。同时,国内小麦库存量大幅度的下降。2003年底,到2004年春夏,国家大量的拍卖库存陈麦,仅河南省就出库400万吨,全国出库数量估计超过了500万吨。另外,即使2004年,小麦当年的产量仍然难以满足国内需要,这些都促使我国大量的进口小麦。

四、我国粮食安全有保证

针对国际上的“中国粮食安全威胁论”,我国政府早就明确中国的粮食安全立足于“自力更生”。一般情况下,我国自给率能够达到95%。这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同时也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进口粮食不仅符合比较优势原则,而且可以调剂品种,实现区域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同时还可以作为实现区域平衡的手段,化解贸易摩擦。我国在充分评估自身获取粮食能力强弱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享受国际贸易的福利,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一般情况下,我国粮食供给渠道有三方面:

第一、国内粮食生产。2003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3070万吨,比1997年的49417万吨减少了6347万吨。但水果、水产品、猪、羊、牛肉等粮食转化品的产量均有较大增加。即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总量并没有减少。而且食品的结构改善了。预计未来中国粮食需求量在2010年将达到5.5亿吨,此时人口接近14亿。2030年达到6.4亿吨,人口接近16亿。按照国家过去20年的人口增长和粮食消费情况推算,我国土地可以负载人口最多不超过17亿。也就是说,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基本自给,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危机。而且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及国家宏观政策对于农民的引导,我国长期粮食自给率很难下降到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下。

第二、从国际市场进口。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美国等农业大国要求中国开放粮食市场,增加粮食进口。美国要求中国粮食进口配额不断上调,2004年已经达到2100多万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外汇能力大大提高,我国适当的进口一些粮食已具备条件。另外,由于国际形势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粮食产量从6.3亿吨增加到22.6亿吨,年均速2.6%,而同期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仅为1.7%,粮食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根据《中美农业合作协议》,我国已经撤销一项已实施长达30年的不允许进口美国北部各州小麦的禁令,但这不会对于我国小麦生产带来致命的冲击。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每年进口2000多万吨粮食大都是用来调剂品种的,不是用来解决口粮的。我国小麦紧缺的品种是硬小麦,而美国西北七州生产的小麦品种,主要是白软小麦,故允许其进口也不会对我国小麦生产造成很大冲击。例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果调整,可以调剂进出口品种,使其保持相对稳定平衡。

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我国已经在2004年将重点农产品进口关税降至14.5%到15%。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有一定影响,但并不严重。

目前,我国有关的部门也在制定相关的农业保护政策,这种保护是利用WTO框架内的贸易保护手段,尽量的多给粮食保留较高的关税水平,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每年补贴近500亿元,这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空间。过去国家的这笔补贴基本上都用在农业生产产前购买生产资料上,而今后的补贴将集中用在农业产后所产出的农产品上。这就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客观环境。

第三、粮食的储备供应。我国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储备已经达到XXXX亿公斤,这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Ⅲ 现今我国粮食进出口到底具不具备大国优势

从1949--2002年56年中,我国只有23年是粮食净出口国,而且在时段?戏植荚谕肺擦蕉恕4?1961年到1984年,从1987年到1992午,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
1997年是粮食进出口形势逆转的关键一年,此后维持了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粮食净出口局面。这是因为1997年以来,国内粮食供大于求,开始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求,减少或基本停止了国内供大于求的产品的进口(如小麦和玉米),增加了国内需求旺盛的产品的进口(如大豆和大麦),增加了国内供大干求的产品的出口(如玉米和大米)。因此,1997年后粮食进出口趋势表现为一种从粮食的连续净进口转变为粮食的连续净出口的态势。这改变了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大米和大豆的重要出口国的局面,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小麦的出口在粮食出口中快速增长并占有相当比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进出口形势的逆转 粮食进出口贸易,不仅在于总量平衡,而且在于粮食品种间的调剂。

在粮食进口方面,1997年前,品种结构单一,小麦是最主要进口品种。我国小麦进口占世界小麦进口的比重很大,最高时的1989年为13%,较低年份也在4%以上。1978-1997年,小麦进口20013万吨,占同期全国粮食进口总量81.06%,大米、玉米和大豆等其他粮食进口不足20%。1995?1996年进口小麦占进口粮食的比重分别为55.89%、69.75%。但1997年后进口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小麦的进口数量和比重都急剧下降,而大豆的进口数量和比重都急剧上升。1997年进口小麦占进口粮食的比重下降为27.38%。1998年至今最低年份小麦进口不足50万吨,只有最高年份的3%。与此同时,大豆进口取代了此前小麦在粮食进口中的主导地位,从1996年开始,大豆由净出口变成净进口,且净进口量逐年加大。1995--1996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分别为29万吨、111万吨,分别占当年粮食进口的1.39%、9.25%,但1997年大豆的进口量为273万吨,占当年粮食进口的39.5%。1998年大豆进口量为412万吨,2001年大豆进口达到了最高的1394万吨。

在粮食出口方面,玉米、大米和大豆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商品,1978--1997年,三种粮食出口占全部粮食出口的81.26%。我国玉米大规模出口是在80年代中期,最高年份玉米出口达到1047万吨,最低年份也达到431万吨。1993年我国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17.18%。20年来玉米出口总计为7277万吨,占全部粮食出口的58.53%;其次大米(1513.9万吨,12.18%)和大豆(1312万

吨、10.55%)。1997年我国粮食出u品种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是玉米出口大幅度增加,全年出口66l万吨,占当年粮食出口的76.95%。大米的出口也呈缓慢的增长趋势:从1997年开始,大米由净进口变成了净出口。1997?1999的3年大米净出口分别为61万吨、351万吨、253万吨。2000年,大米市场疲软,中国大米出口总量仅占总产量的2%多,仍然达到了295万吨。2001年出口大米186万吨。

2、加入WTO后我国粮食进出口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1999--2001年连续3年粮食减产。

2001年我国大米出口186万吨,进口27万吨,净出口159万吨;玉米出口600万吨,进口3.9万吨,净出口596万吨;小麦出口71.3万吨,增长了278.6%,进口73.9万吨,净进口2.5万吨。2002年是我国进入WTO的第一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6亿亩,同比减少2%,但单产比上年提高3%,粮食产量达到45710万吨,比2001年增加448万吨,增长l%。其中小麦、水稻略减,玉米增产。并没有出现预计的大规模粮食进口,而表现为出口增长,进口减少。2002年1?11月份我国累计出口粮食125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80万吨;进口25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3万吨。粮食净出口999万吨,增幅110%。

小麦进出口双双快速增加。

我国是世界小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小麦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但长期以来,我国加工专用小麦主要依靠进口。加入WTO后,小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部分小麦产品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如2002年1--7月份累计进口了硬粒小麦42.5万吨,占小麦进口总量的87.6%。经过多年对小麦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大幅度压缩东北、南方劣质小麦,各小麦主产区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使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短缺的状况明显改观。2001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9000万亩,比上年扩大2000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22.5%,占当年全国小麦种植总面积的1/4。按亩产400公斤计算,替代了部分进口,使我国小麦净进口量逐年大幅度减少。1995--1999年,净进口量分别为1157万吨、831万吨、186万吨、149万吨和45万吨,1995到1996年平均每年进口小麦994万吨,1999和2000年全国共进口了小麦132万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麦出口的大幅度增长。此前中国出口的春小麦主要是储存时间比较长的陈麦,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韩国等周边国家作为饲料用麦。2002年11月我国首次出口食用小麦运往印尼。中粮集团开辟了河南、黑龙江及江苏的小麦出口基地,形成了南北三个港口,出口新西兰、东南亚并辐射南北美洲等国际市场的新局面。2002年我国首次成为小麦净出口国。2003年1月,我国小麦出口达4.071万吨,开始成为东南亚地区越来越重要的小麦供应商。

1997年后我国由玉米净进口国变成了净出口国。

1997年和1908年分别净出口662万吨和469万吨。1999年为431万吨。2000年我国玉米在政府高额补贴下出口1047万吨,达到我国玉米出口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对韩国出口602万吨,对马来西亚出口210万吨,在这两个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70%和87%。2001年以来,由于国内玉米价格的连连上扬,出口量比2000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1年我国出口玉米600万吨,其中273万吨出口到韩国,103万吨出口到马来酉亚,35万吨出口到日本,我国在这两年能出口如此多的玉米主要得益于政府每吨高达44美元的补贴,使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2002年玉米出口显著增长则归因于国际市场上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和国家免征大宗谷物铁路建设基金以及玉米出口增值税零税率的政策效应,这使我国玉米出口报价较低,增强了我国玉米出口竞争力。

大米出口持续下降。从1997年开始,大米由净进口变成了净出口。1997--2001年大米净出口分别为61万吨、350万吨、254万吨、271万吨和159万吨。2002年1--7月份,我国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又减少76万吨,其中对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出口减少了68万吨。主要原因是我国大米的品质较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进出口逆转的性质分析 50年代粮食净出口的性质主要是服务于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但90年代中后期逆转的粮食净出口形势的性质则完全不同,它主要体现了市场机制上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同时,粮食进出口结构明显改变,进出口方向也由创汇型转向调剂国内市场型。

在粮食消费水平很低,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政治问题。

长期以来,通过广泛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中国粮食生产的取向一直以高产为主。在社会总体粮食消费水平赶超过温饱线,粮食问题的政治性就显著降低而主要成为经济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粮食供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出现总体平衡、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2002年粮食总产达到45711万吨,比上年增长1%。粮食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经济问题。粮食政策及进出口贸易政策转向了效率目标,由总量平衡、品种调剂向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推动粮食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效率水平的方向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粮食生产要素的供给会逐步减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如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牧业的生产,不是减少耕地而是储备了耕地。在粮食过剩时,农民可以把生产要素转而投向效益更高的其他农产品生产;在粮食紧缺时,农民又会把投向其他方面的生产要素转向粮食生产。90年代中后期,中国粮食流通格局一度由“北粮南运”演变为“南进北出”。北方剩余的玉米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市场,而南方要从国外进口玉米,这是符合比较优势的经济规律的。其?,因为南方近海,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有地缘优势。而从东北把玉米运到南方,其运费高昂,且运输的损耗比较大;其二,东北生产区的玉米水分、杂质含量比较高,低于国外的玉米质量,所以南方商家更喜欢进口玉米。2001年广东等八省区市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引导粮食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从目前来看,泰国大米生产成本低于我国,更低于广东等南方省区,具有较强的价格及品质优势,关税降到l%有利于泰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市场。同时,南方省区可以把置换出来的生产粮食的土地转向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农产品。国内粮食需求的增长,尤其是食物结构转型所需的商品饲料粮和缺乏比较优质的小麦等,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和其他国家的耕地资源来解决,显然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我国大米一直以来是拥有比较优势的,但是正在逐步下降;而玉米和小麦呈现出明显的比较劣势,其中玉米的比较劣势逐步增强。1983至1995年,世界农产品出口价格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但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节节攀升,十几年间增加了五六倍。根据农业信息调查,1998年12月中国小麦定购价、保护价和集市贸易价分别比美国市场小麦价格高71.9%、55.9%、62.8%。玉米三种收购价格比美国价格高69.9%、55%和72.5%。1998年12月大米三种收购价格与曼谷市场价格相比分别高0.1%、低10.9%和低2.7%。单就小麦和玉米来看,在同一时期,国外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加上运费和增值税运到国内,也比国内三种收购价格便宜。2002年我国粮食收购价格、批发市场价格和零售价格均比2001年有所下降。

Ⅳ 怎样开展粮食进出口贸易

代理进出口粮食、谷物类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格资质: 中国企业要从事进口谷物业务除了一般经营性企业所必需的工商、税务等手续外,在注册的营业范围内还应包括谷物类经营资格,具备进口谷物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所以建议还是找一家具备粮食进出口代理 业务 资质的进出口公司,可以把一整套进出口粮食代理流程完美承包。在这里我建议看下

Ⅳ 怎样开展粮食进出口贸易

我认为由于我国粮食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调节能力弱,政府用政策干预弥补市场失灵在所难免。而正是这些不太恰当的政策干预或者说是制度供给导致了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的。政府制定粮食调节政策时应把握住粮食市场的运行规律,运用政策去弥补国内粮食市场机制的不足,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而不是去替代市场;在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政府应加快粮食市场化的进程,减少干预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来发展本国的粮食经济。

Ⅵ 国际贸易学的问题

这是片面的。如果我们减少粮食生产,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看起来将土地另做他用提高了质量,但大量进口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人民币外流增大。

Ⅶ 2008中国粮食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08年前3季度我国出口粮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类、淀粉块茎及薯类)299.4万吨,价值16.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67.3%和27.1%。同期,我国进口粮食3181万吨,价值185.3亿美元,分别增长16.2%和1.2倍。 亚洲地区是主要的出口市场,进口主要来源为美国和巴西。今年前3季度我国对亚洲地区共出口粮食182万吨,下降了7.6%,占同期我国粮食出口总量的60.8%。其中,韩国、东盟和日本位居我国粮食出口市场前3位,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粮食出口总量的39%。 小麦、玉米出口急剧下降,大豆进口占主导地位,各品种粮食进出口价格均大幅上涨。今年前3季度我国出口小麦和玉米27.2万吨和18.7万吨,分别下降87.1%和95.9%。同期,进口大豆2870万吨,增长32.3%,占同期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的90.2%。 资料来自“中国报告大厅2008-12-31”

Ⅷ 吉林粮食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吉林粮食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是1999年4月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确定,吉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是中国目前拥有玉米、大米出口经营权的两家外贸企业之一,隶属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于2003年7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获得从事境外期货经营权,成为中国3家可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粮食企业之一。
公司自营吉林省玉米、大米的出口业务,接受委托代理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和大米的出口业务;从事境外期货业务;从事大豆、油脂油料和杂粮杂豆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可与世界各国客商直接签约,开展贸易和外汇结算业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公司经营业务已扩展到了世界所有进口中国大宗粮食品种的国家和地区,并与国际20多家知名粮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1999年成立到2009年底,公司累计出口玉米3136万吨,其中出口吉林省玉米达到2518万吨;累计出口大米35.65万吨;出口杂粮4.5万吨;进口大豆548万吨;累计销售收入330.7亿元人民币。
公司的成功运营,结束了吉林省粮食系统没有对外窗口,不能直接从事粮食国际贸易的历史,实现了中国粮食外贸体制的重大突破,对吉林省粮食促销泻库、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吉林省农产品直接参与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司推出的高于国家出口标准的吉粮1号、吉粮2号品牌玉米日益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国际认证联盟的认可;在1999年度国家外经贸部“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排名第198位,“1999年度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排名102位;在2000年度国家外经贸部“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排名第162位,出口额在200家企业中排名81位;在2001年度国家外经贸部“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排名第135位,“2001年度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排名第63位;在2002年度国家外经贸部“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排名第91位;“2002年度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排名第41位;在2005年和2008年外经贸企协信用等级评比中均被评为AAA级企业;在2005年度国家商务部公布的“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排名第280位;2005-2007年被吉林省商务厅评为“吉林省优秀企业”;2005-2009年被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评为“年度优秀企业”;2009年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公司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商务厅授予公司“2009年度全省对外贸易优秀企业公司”;公司于2009年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称号。
公司凭借集团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市场经营优势,管理优势和企业文化优势不断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正日益成为中国粮食行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之一。光辉的荣誉已成为公司值得引以为骄傲自豪的历史,进出口人会以百倍的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法定代表人:刘野钊
成立日期:1999-04-19
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吉林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2201067153091670
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所属行业:制造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英文名:Jilin Grain Group Imp. & Exp. Co., Ltd.
人员规模:100-499人
企业地址:长春市绿园区春城大街1515号
经营范围:粮食、油脂、油料、饲料及农副产品的购销、自营吉林省玉米、大米的出口业务、接受委托代理黑龙江、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和大米的出口业务;境外期货业务*

Ⅸ 中国粮食进出口

一、粮食国际贸易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粮食进出口贸易逐渐放开,我国粮食价格体系从政策调控逐步转向市场调控。并且随着粮食贸易水平的提高,国际粮食贸易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也越发明显。正确把握国际粮食贸易对我国粮食价格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发挥国际粮食贸易的积极作用,对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调整粮食价格、维护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Ⅹ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分析

2007年我国粮食连续第四年增产,比上年增产70亿斤,增长0.8%。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正由过去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向供求总量偏紧、品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转变。

总体上看,2008年有利于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市场稳定的因素较多。一是根据农业部门的估计,2007年全国秋冬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亿亩。在气候正常情况下,2008年具备保持国内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央今年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有利于提高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农民群众种粮务农的积极性,对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有利。三是国家采取控制粮食出口、临时价格干预等宏观调控措施,有利于稳定国内价格预期。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不利于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首先,国际高粮价有可能继续推动国内粮价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美国、巴西等国家的粮食能源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对食糖、玉米、大豆、棕榈油和小麦等生物能源原料的需求将继续大幅增加,2008年国际粮价有可能持续攀升,拉动国内粮价上涨的风险正日益加大。其次,玉米等粮食加工需求依然十分强劲,有可能继续拉动粮价上涨,支撑粮价保持高位运行。第三,今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其损失程度之重是历史上罕见的,有可能对今年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影响。第四,农资价格有可能持续上涨,将抵消粮价上涨以及惠农政策的好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利于稳定粮食生产。综合判断,2008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有可能保持在高位运行基础上的基本稳定。主要粮食品种价格趋势如下:

1.小麦和稻谷价格将保持稳定运行。预计2008年冬小麦产量将略有增产,但春小麦产量有可能减产,小麦总产量将比上年略有增加。受畜牧业发展及生物能源加工需求等因素拉动,小麦的饲料和工业消费将增长较快,因此小麦消费总量将比上年度略增,小麦价格将保持稳定运行。预计2008年粳稻供需将趋于平衡,在最低收购价的支撑下,价格将保持稳定运行。而早籼稻、晚籼稻供需仍将略有缺口,因此价格将继续在高位稳定运行。

2.玉米价格有可能继续上涨。由于去年大豆价格涨幅较大,预计2008年东北主产区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玉米种植面积可能会有所缩减。而玉米加工需求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且随着生猪生产恢复,饲料需求将明显增加,将推动玉米价格进一步走高。与此同时,2008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略有减少,而其加工需求进一步扩张,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也将对我国玉米价格上涨形成支撑作用。

3.大豆价格有可能回调。今年大豆价格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国内供需,预计今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有可能增加,而需求则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二是国际市场。据预测,今年美国扩大了10%的大豆种植面积,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有可能增产,估计2008年全球大豆产量增加10%,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将趋于回落,由此也将使国内大豆价格呈回调趋势。

在粮食连续四年丰收之后,今年粮食增产的起点更高、难度更大。当前保障粮食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保持粮油产品价格不大涨不大落,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意义特别重大。建议:

第一,着力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切实保障粮油产品的有效供给。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当务之急是要抓好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采取切实措施稳定今年的粮油生产。继续在重点地区、对重要粮食产品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第二,加强和改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全面增强应对粮食市场波动的能力。要抓紧优化储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尽快完善储备吞吐调节机制,建立“稳定基本储备,丰收增储、欠收减储”以及“降价吸储、涨价抛储”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市场价格形成有效引导。加强食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切实保障粮油食品供给不脱销不断档。

第三,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形势和变化趋势,完善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四,建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进出口战略机制,着手构建满足我国需要的全球粮食资源供应链体系,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促进国内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第五,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和调控,稳定农资价格,确保种粮比较收益不下降,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阅读全文

与我国每年进口粮食国际贸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