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贸易 > 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

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

发布时间:2020-11-24 21:09:04

① 关于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建议

论点,

从经济的角度和长期来看,中国应该实施较大的自由贸易政策,有利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获得成本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自由贸易是全球化趋势

但从政治的角度和短期来看,中国应该实施适当的保护贸易政策,有利
扶持落后产业,维持稳定就业率
关系国计民生产业,国防产业,处于政治需要
适当实施保护贸易政策

② 论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改革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在此阶段,政府也采取进行进出口管制、征收关税、海关监管和商品检验等具体的贸易措施。制订关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生产”和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家生产就是用较高的关税税率加重进口商品的成本,以保护中国已有一定基础的手工业和轻工业产品以及其它新兴工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不致遭受外来商品的竞争。

二、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这一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它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此外,中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根据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这一阶段区分为1978-1987年、1988-1992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入的政策上:(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比较优势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中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和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为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保护贸易政策。

三、入世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1992-2001年)

1992年10月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对外贸易政策开始进行广泛的改革。

中国在进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1992年1月1日采用了按照《国际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调整的关税税则,并降低了225个税目的进口税率。其后进行多次的关税下调,到1996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经下降到23%。(2)减少、规范非关税措施,包括进口外汇体制的改革,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配额的分配也转向公开招标和规范化分配制度。(3)依据GATT/WTO的规则对中国的涉外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术法规、反倾销条例等。

在出口促进方面的改革包括:(1)继续执行出口退税政策;(2)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3)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4)成立各类商会和协会,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性贸易博览会和展览会等;(5)大力发展出口援助等。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目的尽管与改革开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义观念的影响,奉行“顺差就是成绩,顺差就是目的”的“顺差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不遗余力地从事赔本出口创汇。这种观点应该说没有脱离中国的传统经济思想——“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保守的观念。但是,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放心”,也为中国“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这10年中,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指导理论实际上就是比较优势理论,而且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向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转移。根据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或者说是外生比较优势,中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有数字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年均工资大约为1371美元,是美国劳动力年均工资的2.2%。所以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鼓励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自1996年开始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取代了传统的纺织品成为最主要的出口产品,表面上看中国已经走出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个圈子。但是,因为9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生产中的一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主要进行的资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里所说的廉价劳动力不等同于简单劳动力,它包括跨国公司廉价地在中国雇佣高级技术人员和知识人员。这一点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的出口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代工贸易为主,二是三资企业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后)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履行入世的承诺,以及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由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别结构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着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开始,机电产品的出口就已经占据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贸易或代工贸易,而且三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倾向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或者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韩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主要来自这些国家或地区,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必须根据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势的变动而有所变动。例如,在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对中国的汇率制度提出质疑和责难之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可能从其他的对外贸易措施上进行协调。
另外,针对国际社会中区域集团化的倾向,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通过双边和多边磋商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中,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家环境。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意向协定,积极开展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等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固然能够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但是获得好处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成员的承诺。从现有的资料和两年的发展来看,中国议定书中有三方面的内容将对中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一是特别产品保障措施条款,印度和美国已经对中国使用过此条款;第二,在进行反倾销调查等程序时,在中国入世15年内WTO成员依然可以将中国等同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看待;第三,入世后8年内每年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进行审议。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会出现大幅度调整。例如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政策,中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中国应该执行中国货物减让和承诺表的规定,以及本‘议定书’中具体谈到的农产品的那些规定。在这方面,中国不得保持或采取对农产品的任何出口补贴。中国应按‘过渡期内审议机制’规定将农业部门的国有企业(不论是国家级还是地方级)与农业部门用作经办国家垄断贸易的其他企业之间,或者上述各企业相互之间的财务或其他转移,做出通知。”从这些条款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政策已经无法使用,根据WTO农业协定,中国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只能从国内支持上出发,或者说只能采取“绿箱措施”和“黄箱措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中国已经约定关税税率和关税配额,但是,根据WTO的若干例外条款——如国家安全例外、环境例外和国际收支例外等,可以采取一些临时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规定。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各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本国参加的国际或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要求。对于中国来说,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考虑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纳入了全球生产链、资本链、产品链的环节,中国依靠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经不能维持长久的优势,因为劳动力比较优势极容易为它国取代,或被机器节约。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出发,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理论应该从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转移到内生比较优势,从静态比较优势转移到动态比较优势。

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认识到比较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扶持比较优势产业的形成;其次,比较优势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整个的生命周期中,产品和技术会从知识密集型转移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所以一国在某种产品和技术的生产上是不可能永远具备比较优势的。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必须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级、专业,其带来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就越持久,企业自身管理和竞争情况也可以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就应该围绕培养更持久的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斟酌采取某些战略性贸易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贸易或贸易自由化倾向逐渐转向“公平贸易”政策的实行。所谓“公平贸易”主要是指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要时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贸易救济措施以恢复市场的可竞争性。WTO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欧的这些做法,因此,中国在入世之后的对外贸易政策必须加强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进与完善,防止本国产业和企业或产品在遭受类似的损害之时无法可依,在遭遇贸易对象国的指责时无以回应,当然首要的还是《反垄断法》出台。

综合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趋向应该是依据WTO的基本原则以及例外条款,以国内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在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上进行完善,倾向于采取开放型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

③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外贸易实行的政策是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对外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吸引外资的投资。

④ 试述中国实施对外贸易的演化过程及该政策对中国的影响(答案好的话悬赏100)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随着世界格局两极对峙的结束,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已在全球开始,这便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赛。展望未来的新格局或新秩序,与其说各国在预想或既定的格局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不如说是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谋求适宜于自己的秩序。本文拟从反映世界经济最直接的国际贸易的变化出发,对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把握时势、因势利导。

综观这几年国际贸易的变化,有如下一些初露端倪的大势之趋:

一、国际贸易仍然是在世界经济的体系和逻辑之下演变,并且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集中表现。

从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体系还是在原先的商品经济市场体系之下演变的,即它是沿着市场化——社会化的途径发展,走的是社会化——一体化——国际化——区域集团化的道路。从世界经济演变的逻辑来看,“跨国思想”可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新秩序”的核心理论。的确,二战之后,跨国公司蓬勃发展,通过它的全球化经营,既拓展了市场,又渗透于生产,使世界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国际贸易走向国际生产,从世界生产走向世界工厂,从而促进了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化。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货币、金融、科技和商品市场等方面处于霸主的地位。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和再生产着一种不平等的依赖关系,并企图使其久远地保持下去。

国际贸易受制于世界经济“跨国思想”的逻辑体系,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实物经济日益和虚拟经济相分离,生产要素得以充分地流动。

首先,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率多年来持续地高于货物贸易,如1992年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而当年的货物贸易不过3.6万多亿美元。1993年货物贸易价值额下降了2%,服务贸易却相反继增3%。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生效,这一趋势将更加不可逆转。其次,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市场世界化进一步发展,国际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证券化趋势更加明显,企业筹资越来越多地通过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角已由国际银行贷款转为证券市场。而且由于科技发展,世界金融市场已建成24小时全球营运系统,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最后,国际间的生产协作特别是高科技研制合作方兴未艾,这主要是跨国公司国际性生产的结果。综上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从贸易的层次上来说由商品上升为劳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贸易是一大趋势,并且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如目前金融创新之一的金融派生工具发展迅猛,其衍生资本的“名义价值”已高达17万亿美元,银行持有的衍生资本的评估价值已相当于银行自有资本的2/3。《人民日报》1995.12.18萧琛《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由于实物经

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样摩擦、矛盾在所难免,而动荡将主要发生在易变因素较高、投机性较强的虚拟领域,因之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将在所难免(如1994.12.29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2.25.拥有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1995.11.2.日本大和银行的违纪丑闻)。不仅如此,由此还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如日本经济的低弥徘徊,就是由“泡沫经济”破灭造成的)。因此,尽管西方经济近几年有复苏的迹象,但整个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和贸易将打上重组、动荡和低速增长的印记。

2、国际贸易仍将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发展。

进入90年代,受经济衰退和长期萧条的影响,国际贸易也有所减缓,但仍比经济增长快。1990年的贸易增长率达6%左右,高出世界经济增长一倍多。1993年经济增长为2.3%,而国际贸易的增长率为4%,1994年经济增长率为3.75%,世界贸易却扩张了9.5%,这说明全球贸易并未因经济的徘徊而低落,将来它仍将比经济的增长更快,由此一方面说明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离倾向,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于经济国际化的作用。

3、国际贸易的重点从主要在流通领域转移到国际生产和国际投资领域,使国际经贸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主要是跨国公司这一主体作用的结果。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加深的产物。它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目前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1/3,已有3.7万家,加上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已超过20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它的全球销售额达5.5万亿美元,截止1993年,全球累计跨国直接投资达21250亿美元,其中近90%为跨国公司所为,而且其中1%的最大跨国公司拥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50%以上。它控制了50%的国际贸易、80%的工艺研制、30%的国际技术转让。它的全球经营反过来加深了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发展的总体表现则是国际贸易增长快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增长;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又快于国际贸易的增长。正基于此,西方经济学家断言:“今后将是资本的流动而不是国际贸易决定世界的兴衰。”

4、受“跨国公司”发展变化的影响,国际贸易更多的是部门内部贸易和集团内部贸易,国际市场也日益成为有控制、有组织的市场,国际贸易由比较利益的“互补”向相互竞争的“共生”转变。

由于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贸易更多地是在一个跨国公司内部或集团之间进行,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贸易的50%,它们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世界出口额的70%,而这还不包括公司内部的贸易额。可见跨国公司的扩大,内部贸易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国际市场也变得更有组织。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跨国公司通过控制多部门的生产结构,争夺销售市场,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也使它成为多目标生产经营的综合体。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优势互补特征,而变为“你有我也有,你强我更强”的竞争“共生”特征。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化是建立在垄断基础上的,如果说以前仅凭对原料和销售市场的垄断就可获得丰厚的垄断利润的话,现在它就有有必要也有条件从全球利益目标出发,把“世界市场战略”、“产品多样化战略”和“技术转让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如此也就导致了贸易的内趋化、市场的管理化和竞争的同一化。

二、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形成对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严重挑战,未来的贸易格局便在这一演化背景下产生。

在关贸总协定(GATT)主导国际贸易的时期,总干事萨瑟兰说,自1986年乌拉圭回合开始以来,向GATT登记的已有25个地区性特惠贸易安排,主要形式是自由贸易区。现在几乎所有总协定缔约国都至少参加了一个特惠贸易安排。这种区域集团化是两种力量交织而成的,一方面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市场区间的必然反映,是走向一体化市场的必经阶段;另一方面又是企业一体化潮流的必然体现,即要建立一体化的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垄断集团。这样两股潮流相互交织、相互矛盾、共同形成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因此区域化是国际贸易内在联系的深化,而不是巩固地区性边界。但区域化集团往往“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无形中也就助长了保护主义,强化了人为的主观性,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力。不过乌拉圭回合通过的有关对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的决议,以及国际贸易组织(WTO)的建立则有可能重新恢复多边贸易体制对区域化排他性倾向的约束力。值得指出的是:

1、在世界经济贸易从旧体系的崩溃到新体系的建立这一过渡时期,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集团日益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左右国际贸易的发展。如美国克林顿政府,把外贸视作“经济安全”的首要因素,采取强硬的对外贸易方针,不厌其烦地动辄制裁他人,总想把国内法置于国际法及他国法之上。

2、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是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尽管乌拉圭回合达成协议,世贸组织(WTO)创立,但大多数国家更为热衷的仍是具有防御性和排他性的区域化市场。象欧共体的创立本身就是为了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相抗衡;美国积极推动下的“美加墨贸易协定”也有这种色彩。这与各国还处在调整阶段相吻合。

3、目前已呈现出比较清晰的贸易格局:即分别以美、日、欧为中心的地区统一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些市场多少渗透着地域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带有很强的保护主义色彩。

4、由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拓展市场、垄断市场被国与国的协议市场或区域市场所渗透,体现出市场的垄断性与国家权力的结合,从而改变了竞争的主体,即公司之间的竞争让位于国家介于其间的有组织市场之间的竞争。今天不管哪个国家,走向国际市场,首先要面对区域集团化市场。

5、单边行动越来越不得人心,将受到制约。美国似乎嗅觉到了冷战之后的保护主义潮流,也自以为把准了国家主体地位上升的势头。于是便动不动捍舞制裁的大棒,扛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但殊不知今日之世界是多边多极化的世界,并非一国能够主导;也不思量所谓保护主义的含义,它是以区域集团化市场为前提的,一国是绝不能左右贸易和市场的;尤其不知道多边贸易体制的广泛性。美政府官员也承认,如果美实行制裁,只表示美国的失败,因此乌拉圭回合协议在美国国会得以顺利通过。

三、受科技革命的影响,国际分工深化,全球结构调整紧迫,建立在分工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必然受其影响。

二战之后,一场由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等为主体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既引起了全球范围的调整改革,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分工。从根本上来说各国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其基础是国际分工。就国际分工而言,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分工将逐渐取代垂直分工。这样有可能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使依垂直分工建立的南北经贸格局发生变化。又由于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发展,随其拓展,水平分工将更多地在发达国家范围内发展。今后由国际分工决定着的国际贸易将有如下特点:

1、南北关系的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的垂直分工层次差距拉大,传统的不平等的经贸格局出现倾斜。据统计,现在42%的美国出口、20%的西欧国家出口、48%的日本出口都是销往第三世界和前苏东国家,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产品越来越重要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比较相对下降,相应降低了南北经贸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比重,于发展中国家不利。

2、受科技革命的影响,发达国家关注于“高、精、尖”技术产业和拳头产品,以及内部区域市场的协调,从而将促进水平分工的发展,这样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它们之间的贸易、金融、相互投资在世界总额中将占更大的份额。

四、就总体趋势而言,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和政治多元化相适应,国际贸易也将向多边化和自由化发展。尤其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贸组织的创立,将促使世界多边自由化贸易进入一个新阶段。

针对如上这些变化的大趋势,这里谈些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是顺应时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掌握它的运作机制。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指导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其的驾驭把握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要看到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分离造成泡沫经济的不良影响,及早进行对策研究,协调二者关系。时下我国经济的过热、波动及通胀有很多因素就是在虚拟层次上产生的。同时这方面也要注意减少和避免外来因素的影响。

(三)积极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走实业化、专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跨国经营之路。目前,我国已有中化、中信、首钢、华润等跨国经营性的公司,但总的来说还处在初级水平,与国外跨国公司不可同日而语。究竟如何加快跨国经营的步伐,在理论界和实业界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针对国际贸易领域层次的变化,即向生产和投资的变化。大力优化环境,引进外资,理顺融资渠道,转变传统的借贷方式,鼓励协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

(五)针对国际贸易多边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一方面积极但又审慎地加入世贸组织,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加入一些区域集团化组织。顺应国际贸易内趋化的特点,打入内部集团,进入区域市场,以获得发展贸易的新契机。一句话,要发展多元化的市场。

(六)针对国家作用在贸易中上升的特点,我们也要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文化的各种手段,发展国家关系,推动经贸发展,更好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继续贯彻外贸外交相配合的原则。

(七)把握国际分工的导向,大力发展我国的高精尖技术产业,改变我国因垂直分工造成的不利地位。同时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使其逐步向国际规范靠拢。

(八)针对服务贸易上升的趋势,要及早作好准备。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协定》的生效,为其进入国际市场扫清了道路。它与GATT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义务(MFN)同具体承诺(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相分离,即具体承诺不是自动生效的,必须通过谈判来达成,故我们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好统一的战略规划,以便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

⑤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借鉴了哪些国际贸易理论

1.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网上订货、促销、谈判都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势。EDI工程是信息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系统的结合,进出口商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商品的报关、商检、保险、运输、结汇等工作,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降低了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加快了国际贸易的节奏。这种网上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带来的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导致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起,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2.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现代信息沟通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由众多公司相互联合而成的公司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功能而看来具有某种实体性。
3.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贸易,为国际贸易提供一种信息较为完全的市场环境,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使市场机制能够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商流高度统一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把代理、展销等多种传统贸易方式融为一体,把全部进出口货物所需要的主要流程如市场调研、国际营销、仓储报关、商检等引入计算机网络中,为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和贸易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的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深化发展。
4.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引发革命。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代理商和专业的进出口公司地位相对降低,从而引发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5.对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电子商务网络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1)广告功能。Internet上有介绍产品和公司的网页、国际贸易信息数据库和征求产品代理的广告等,以展现公司和企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寻找最佳的国际分工合作伙伴,便于国际名牌效应的产生,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2)情报功能。通过Internet的各项网上服务,可以了解客户的各项最新信息、其他公司动向,跟踪国际市场和国外产业政策的变化,掌握最新市场动态,明晰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收集顾客的需求信息和对产品的意见反馈,完善售后服务体系。(3)业务功能。新兴的电子商务系统,从提供信息服务的商情信息传递机构,向着既提供商务与信息服务,又组织多功能交易的综合机构方向发展。
6.促进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及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增长。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在Internet上可以进行原材料、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调度控制,使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通过网络尽展所长,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资源和人才的优势,促进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能够让世界各地公司、企业之间进行直观的生产和协调,形成生产的国际化。国际分工扩大和深化导致了成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间迅速流动,从而带动了国际贸易额的增长。
7.促进世界技术贸易的发展。现代工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制成品中的科技含量增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任何科技新成果一出现马上“家喻户晓”,成为同行业赶超的目标。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了相关产品的贸易量,国际贸易额也随之增加。
8.促进世界服务贸易的扩大。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服务贸易的提供者不必跨出国门就能为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国际服务。同时,一公司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时承接来自不同国家的业务,而不必担心国际旅费和日程安排方面的问题。这种服务需求的扩大导致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高级化、软化。

⑥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补贴政策有哪些主要有什么用途

1.直接补贴(Direct
Subsidies):出口某种商品时,直接付给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
2.间接补贴(Indirect
Subsidies):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
“乌拉圭回合”达成“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又把名目繁多的补贴措施分为三大类:
1.被禁止使用的补贴措施,即对进口替代品或出口品在生产、销售环节,直接间接提供的补贴。它直接扭曲进出口贸易,或严重损害别国经济利益。
2.允许使用,但可提出反对申诉的补贴措施。它可在一定范围实施,但如在实施中对其他缔约国贸易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产生严重歧视性影响时,受损的缔约方可以向实施补贴的缔约方提出反对,或提起申诉。
3.不可申诉的补贴措施。它一般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发展经济的必要性,不会受到其他缔约方的反对或引起反措施。
世界贸易组织中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将出口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三种。禁止性补贴是不允许成员政府实施的补贴,如果实施,有关利益方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可申诉补贴指一成员所使用的各种补贴如果对其他成员国内的工业造成损害,或者使其他成员利益受损时,该补贴行为可被诉诸争端解决;不可申诉补贴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大,不可被诉诸争端解决,但需要及时通知成员。实施不可申诉补贴的主要目的是对某些地区的发展给予支持,或对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及就业调整提供的援助等。
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利用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在国内行政法律制度上,授予利益的行政行为不会构成违法受到追究,但在国际贸易中对国内相关人的利益行为可能构成对其他成员方贸易商的不利,补贴可以影响国际市场的货物流向,补贴经常被作为刺激出口或限制进口的一种手段。

⑦ 中国目前的贸易政策

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2006-05-09 08:43 文章类型:转载
文章来源:经济信息网 内容分类:工作随笔
源自博客专栏:赵丽专栏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建立新的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意味着中国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和环境资源投入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来获取经济增长。

今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将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将对世界产生极重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现了科学发展,才可能实现对内的“和谐发展”和对外的“和平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系列挑战,我们只有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到将外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还要做到充分发挥我国固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和发掘动态的竞争优势。

加快出口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应该继续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全面提升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发展以技术外包为代表的服务贸易。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

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在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外贸增长速度都将高于GDP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高科技自主品牌是实现中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环节。要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重视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研发水平、积累技术专利,鼓励企业创造知名品牌,扶持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延伸加工贸易上游研发和零部件、下游服务业的产业链,将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适度增长、梯度合理、经济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商品和服务贸易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外贸的迅速增长主要是靠数量扩张实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其意义不仅在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在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带动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果我们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与发展中国家形成错位竞争,我国的发展空间就会更为广阔。既能避免低层次竞争,减少摩擦,又能够有效实现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三、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缺乏科技创新能力是无法实现的,而没有政府坚强而有效的引导,也是无法实现的。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正朝技术创新阶段前进,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加快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主要措施应包括以下方面: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创新意识;加强贸易政策、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企业成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紧迫感,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军民结合的科技体制,将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完善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坚决打击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对外贸易的发展要能够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将科技创新作为改善我国外贸进出口结构的主要内在力量,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四、完善制度建设,加快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我们要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特别是要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强化对市场主体的服务,改善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焕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转变政府职能应解决和处理好三个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政府与管理经济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微观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企业竞争主体的作用;加大政府对市场环境的治理,维护企业的正当权利,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依法行政,规范和界定政府的权力和义务,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完善法律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有效竞争机制的形成,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制度上保障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五、从保护转向鼓励竞争,并进一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制定具体政策措施,鼓励竞争机制的发育和完善,把企业和市场纳入国际国内竞争体系当中,通过有效竞争逐步提高其竞争力。

长期以来,通过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对国内市场提供保护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措施。其结果是国内企业和市场严重缺乏竞争机制,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低效率的运行状态。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各种行政性垄断的逐步减少,国内外企业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我国的外贸政策应从保护企业转为鼓励竞争,以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和社会有限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转移,严厉制止和打击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鼓励我国具备到海外投资的实力的企业 “走出去”,是新形势下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要想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就必须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经受磨练,以提高我国商品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和产业国际化的程度,逐步建立我国的国际经营体系和国际生产体系,形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明确政策导向,改善政府服务环境,在政策上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培育中国的跨国企业,实现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六、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这个部署,我国将用10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了200多年走完的路程。从中国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看,这个任务是完全能够提前实现的。2004年,我国人均国民产值达到1000美元,西方国家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达到的水平,我国仅用了二十多年。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10月15日第七届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开幕式上表示,我国将用15年时间,把GDP提高到40000亿美元左右,人均GDP提高到3000美元左右。在这一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将加速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对外贸易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度将显著提升,对世界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力大幅增强,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将日趋向国际规则靠拢,贸易管理方式将进一步规范。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外贸易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崛起的世纪,这一过程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的发展目标,“和平崛起”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区域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还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以一个繁荣的、和平的、倍受尊重的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⑧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是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意义是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

1、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延续社会再生产。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

2、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扩展阅读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专业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电子商务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为了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1993年12月15日,在乌拉圭回合的贸易谈判委员会议上,通过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议,决定起草一份贸易与环境的工作方案,并制定有关贸易与环境措施之间增强相互作用的规则,监督用于环境目的的贸易措施,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措施。

⑨ 中国的对外贸易有哪些法律法规要求

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要求:现行外贸法包括总则、外贸经营者、货物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国际服务贸易、对外贸易秩序、对外贸易调查、对外贸易救济、对外贸易促进、法律责任和附则几部分。

⑩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是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对主要的贸易国家都有贸易顺差;中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贸易产品集中在服装、电子产品等低端制造产品上,在汽车、机床、软件等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不具备竞争优势。

  2. 加入WTO的利与弊:好处:使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更快成长,使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国内法制化进程,更快走向市场化经济道路。弊端:开放一些国际竞争力较弱的行业,造成了行业的衰弱。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