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破坏世界贸易游戏规则,如华为抖音,与和苏联冷战好像差不多
跟冷战时期相比不能同日而语的,美苏是全方位对抗,中美之间有合作也有对抗跟冷战完全不一样,美国想称霸世界独领风骚,不曾中途杀出了一个程咬金,这就是中国。
② 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贸易圈初步形成是在下列哪件事情之后
选D
http://ke..com/view/314368.htm
基本概况
经济互助委员会(俄语: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简称:СЭВ),简称经互会,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于1949年成立。出版物有《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月刊),《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
苏联解体后,1991年6月28日,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雄厚实力提出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
时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认为该计划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不久,苏联就出炉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Molotov Plan)”。该计划主要包括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并且以当时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的名字来命名。“莫洛托夫计划”也就是后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发展
1949年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第1届会议,规定经互会的宗旨是在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
1950年9月,民主德国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4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第4届会议提出经互会的宗旨是“建立经济合作和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会议上提出经互会成员国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以后,成员国对此采取了相应措施。
1959年5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第15届会议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把经互会的宗旨、原则和职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章程规定,经互会的主要目的是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中国在1956~1961年期间曾以观察员身份列席该组织的例行会议。
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后,阿尔巴尼亚由于持亲中国立场,拒绝接受苏联的指令而于1961年12月宣布停止参与经互会一切活动。
1962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第16届会议修改章程,规定非欧洲国家也可参加。经互会首次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开放。当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经互会。
1962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各成员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草案)》,开始确立经互会的现行体制。章程确认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联合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力量,促进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发展,加速其经济技术进步,提高工业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成员国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福利”。
1964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9月起,南斯拉夫根据专门协定参加经互会一些机构的工作,拥有咨询投票权。朝鲜、老挝、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富汗、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莫桑比克等国作为观察员参加经互会活动。
1969年4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第23次特别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方针。
1971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国际投资银行。经互会第25届会议通过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经互会成员国合作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简称《综合纲要》)。根据《综合纲要》,经互会成员国将“加强和完善经济和科技合作与发展社会主义一体化”,并且规定在15~20年内分阶段实现生产、科技、外贸和货币金融的“一体化”。
1972年,古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73年以后,经互会还同芬兰、伊拉克、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分别签订了合作协定。
1974年起,经济互助委员会派观察员常驻联合国。
1975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第29届会议上通过《经互会成员国1976—1980年多边一体化措施协调草案》,要求东欧各成员国根据这一草案修订各自的五年计划。
1978年,越南正式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84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最高级经济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加强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与科技合作基本方针的声明》等文件。同年6月和10月经互会第38次和第39次会议上,通过贯彻实施最高级经济会议的措施,研究了协调各成员国下一个五年计划及长远计划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特别是能源和燃料问题)。
1985年5月,经济互助委员会举行成员国主管经济的党中央书记会议,指出集体制订到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的重要性,强调进一步加强成员国技术、经济的“独立性”。同年6月举行的经互会第40次会议,讨论了经互会国家的经济形势,尤其是科技合作等问题。同年12月经互会第41次会议通过了《到2000年经互会成员国科技进步综合纲要》。
1988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解体
1990年1月,在索非亚举行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第45次会议上,各成员国对彻底改造经互会达成了共识。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拟定对经互会各方面进行根本改革的构想,制定新的经互会章程。各国原则同意相互贸易将按国际市场价格、以自由外汇结算。但在实施进度和方法上未能达成一致。
1990年10月23~25日,经济互助委员会专家工作小组会议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商讨与经互会改革有关的问题。与会者均肯定了将成为新的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和签署新的组织章程的意向。
1991年1月1日起,苏联同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均以自由外汇结算和支付。
1991年1月4~5日,经济互助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莫斯科举行第134次会议。会议认为,经互会的使命已经结束,但不应中断成员国间业已形成的经济联系。决定成立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执委会通过了未来新组织的章程草案,并建议经济互助委员会第46次会议批准。但是由于各成员国对新组织的性质和范围存在分歧,最后一次经互会会议被一再推迟。
1991年6月28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第46次会议上,经济互助委员会正式宣布解散。
[编辑本段]参与国家
成员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创始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创始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创始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创始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创始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2月加入,1961年12月停止参与活动,1987年正式退出)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0年9月加入)
蒙古人民共和国(1962年加入)
古巴共和国(1972年加入)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78年加入)
咨询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4年9月加入)
观察员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加入,1961年停止列席会议)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1964年加入)
阿富汗共和国(1964年加入)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1964年加入)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1964年加入)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1964年加入)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64年加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64年加入,1979年停止列席会议)
尼加拉瓜共和国 (1973年加入)
[编辑本段]组织机构
经互会会议
最高权力机构。各国代表团团长从1969年起由副总理级改为政府首脑。由所有成员国政府总理率领的代表团组成,每年召开1次。如经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成员国同意,还可以随时召开经互会的非常会议。会议轮流在各成员国首都举行,由东道国代表团长担任会议主席。遇到讨论重大问题,举行成员国党政首脑参加的会议。
执行委员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主要执行和管理机构。由各成员国各派1名政府副首脑级代表作为常驻代表组成,每3个月举行一次会议。会议主席由各成员国代表依照国家名称的俄文字母顺序轮流担任,任期1年。
合作委员会
受执行委员会领导,由各成员国选派1名有关主管机关的领导人组成。综合研究和协调成员国在计划、经济、科技等领域中的多边合作。设有计划工作、科学技术、物资技术供应等合作委员会。
常设委员会
执行委员会的下属机构,由成员国委派的代表团组成,各成员国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各具体国民经济部门之间合作。截止1988年,有计划工作、科技合作、机器制造、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油及天然气、煤炭、化工、农业、外贸、建筑、运输、轻工业、食品工业、和平利用原子能、标准化、统计、金融与货币、无线电技术与电子工业、地质、电力、邮电等24个常设委员会。
秘书处
设在莫斯科,是经互会的经济和行政执行机关,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有秘书1人和副秘书若干人。
研究所
经互会有3个研究所,分别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国际经济问题研究所、标准化研究所、管理问题国际研究所。
此外,经济互助委员会还设有法律、价格、水利、商业、发明事业、内贸、船舶和劳动等各部门代表会议。
[编辑本段]语言称谓
工作语言
经济互助委员会正式语言是所有成员国的语言,但会议工作语言是俄语。
成员国称谓
俄语: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简称СЭВ
保加利亚语:Съвет за Икономическа Взаимопомощ,简称СИВ
捷克语:Rada vzájemné hospodářské pomoci,简称RVHP
德语:Rat für gegenseitige Wirtschaftshilfe,简称RGW
匈牙利语:Kolcsonos Gazdasági Segítség Tanácsa,简称KGST
波兰语:Rada Wzajemnej Pomocy Gospodarczej,简称RWPG
罗马尼亚语:Consiliul de Ajutor Economic Reciproc,简称CAER
斯洛伐克语:Rada vzájomnej hospodárskej pomoci,简称RVHP
西班牙语:Consejo de Ayuda Mutua Económica,简称CAME
越南语:Hội đồng Tương trợ kinh tế (汉字:会同相助经济),简称HĐTTKT
[编辑本段]主要活动
成立初期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时,宣布其任务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交流经验。初期活动主要在流通领域,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中期扩大到生产领域。1954年3月,赫鲁晓夫在经互会第4次会议上提出成员国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以后,对此采取了相应措施。经济互助委员会通过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扩大到生产领域的合作,并由双边关系扩大到多边经济关系。1959年5月第11次会议通过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
20世纪60年代
1962年6月,经互会成员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草案)》,开始确立经互会的现行体制。章程确认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联合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力量,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发展,加速其经济技术进步,提高工业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成员国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福利”。
1963年经互会成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其目的是建立一种转帐卢布,使经互会各国间的贸易可以用转帐卢布进行多边结算,以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尽管苏联一直宣称,“转帐卢布能够执行国际货币的一切职能”,“它是世界上最稳定最可靠的货币”。但这种转帐卢布实际上并不是货币,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只是作为一种统一的计算单位,用来换算各国之间外贸的盈亏,记在银行的帐面上。
在苏联的大力推动下,1969年4月经互会第23次特别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方针。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7月第25次会议通过了《经互会成员国进一步加深与完善合作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规定在15~20年内分阶段实现生产、科技、外贸和货币金融的“一体化”。经互会成立了“计划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各国计划。
20世纪80年代
1984年6月经互会最高级经济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加强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与科技合作基本方针的声明》等文件。同年6月和10月经互会第38次和第39次会议通过贯彻实施最高级经济会议的措施,研究了协调各成员国下一个五年计划及长远计划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特别是能源和燃料问题)。
1985年5月举行成员国主管经济的党中央书记会议,指出集体制订到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的重要性,强调进一步加强成员国技术、经济的“独立性”。同年6月举行的经互会第40次会议,讨论了经互会国家的经济形势,尤其是科技合作等问题。同年12月经互会第41次会议通过了《到2000年经互会成员国科技进步综合纲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互会发展各成员国企业和科研组织之间的之间联系并建立合营企业,直到其解散。
[编辑本段]活动方式
1、协调国民经济计划
包括相互商讨经济政策和协调国民经济计划。从1956~1960年五年计划开始,协调了6个五年计划,1982年着手协调1986~1990年五年计划。从1966~1970年五年计划起,把各国先订计划后协调改为先协调后由各国订计划。为适应科技革命新形势,还加强对远景规划的协调。
2、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协作
促进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始于1955年。1971年通过《综合纲要》后显著扩大。截至1985年,成员国之间共签订1000多项双边和150多项多边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协定和合同。
3、共同投资建设联合项目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先后共同兴建了向东欧成员国输送苏联石油的“友谊”输油管、连结欧洲成员国的电力系统、铁路货车调度总库等项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共同兴建了更多项目,包括1975年决定投资90亿转帐卢布的10个项目,主要目的是增加能源和石棉、铁合金、纸浆、化纤等原材料的供应,多数在苏联境内。
4、对外贸易
成员国间除签订双边年度贸易协定外还签订双边长期贸易协定。1964年起,成员国之间使用转帐卢布进行贸易结算,但不以货币形式出现,贸易顺差只能取得相应数量的商品作为抵偿。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额1983年已达2853亿卢布,比1950年增长32倍。各成员国对外贸易额的58%以上是在经互会范围内进行的。对苏贸易在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外贸中占有很大比重。
5、科学技术合作
主要形式有协商科技政策、协调科技发展计划、进行共同研究、交流情报和资料、相互提供技术援助等。为此设立了众多科技协调中心和专门委员会,各成员国参加合作的科研机构约3000多个,合作的科研课题涉及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部门。
[编辑本段]总体评价
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
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把经互会的主要目的改变为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实行“全面的经济合作”和“专业化与协作”,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经互会主要机构的负责人均由苏联人来担任,会议工作语言也是俄语。
在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一些成员国存在着维护国家主权和民利族益的强烈愿望。经互会各成员国之间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对各自利益的考虑,相互也有分歧和矛盾。同时,经互会国家同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信贷等经济联系日益扩大。1970~1984年,经互会国家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贸易额增长了6.2倍。
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使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苏联的控制和其它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内部矛盾,特别是各成员国与苏联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矛盾的日益积累和成员国之间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最终导致经互会的解散。
[编辑本段]经互会与欧共体
经互会和欧共体,这两个组织都以经济区域整合和合作为主要目标,但是,不论从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和对其他地区的影响都很不相同。
在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国家共拥有西欧国家的2亿7千万人口,其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使成员国的经济更加繁荣和更有效率。虽然有意无意地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然而,其经济目的是占主要的。其成员国也全部是经济发达的西欧国家,成员国之间的平等性也得到较好的尊重,其制定的协议和决议也是主要取决于市场因素。
和现在的欧盟相似,其前身欧共体也是一个超国家的组织,但在作出该决议之前,在得到各成员国的充分考虑和妥协之后作出的协议和决议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效应。
经互会在其解散之前,共拥有4.5亿人口,成员国虽然只有10个,但是却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三大洲。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也非常巨大,古巴、蒙古和越南是当时世界上较落后的国家,东欧国家和苏联经济状况则较为发达。
由于苏联在众成员国中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苏联成为该组织的领导者,所以,东欧国家和其他成员国均认为其处于组织的次要地位。苏联在“协调国民经济计划”的旗号下经常通过制定指引性的计划经济对成员国进行经济上的干预,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属于从属地位,计划常常也忽视市场的作用。
另外,经互会并非一个超国家组织,其作出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应,只要一国认为其决定有损于本国利益,该成员国可以拒绝执行,但这种情况较少出现。
1970~1984年,经互会国家同欧共体的贸易额增长了6.2倍,1988年6月,经互会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③ 为什么对外贸易中俄罗斯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
1俄罗斯未加入世贸组织。2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靠继承前苏联的家底来实现经济增长。而前苏联只重视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等基础产业采取忽略态度。造成现在俄罗斯依然是典型的资源等原材料出口型国家。产品附加值低
④ 苏联不参与对外贸易、禁止公民出境是一种什么政策
苏联时期并不禁止对外贸易,一切外贸交易都是通过国家外贸部进行,交易量最高时期是1985年,同资本主义国家交易占27%,发展中国家55%,社会主义国家12%。工业汽车,化学电力,食品原料等各种行业都有,说闭关锁国是对内说法,因为苏联所以出口都是外贸部垄断经营,不允许加盟共和国或工厂单独贸易。
经济合作上,苏联也并未无视,但从1949年,西方国家就开始围堵苏联经济,世界银行WBG,国际货币IMF,两大组织成立之初就拒绝苏联,且主体就为打击苏联经济存在,尤其是为东欧巨变出力巨大,到80年代后1980年发达国家举行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苏联两次申请加入,均让日本和美国拒绝,所以这限制了苏联经济合作范围,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互会组织。
苏联确实禁止国民出境移民等,在1920年左右时期,苏联境内的加盟共和国内部都是禁止出境的,介绍信可不是咱们国家发明的,二战后社会主义东方阵营扩大,同阵营内交流是允许的,但同西方国家依然禁止,最著名的就是柏林墙的建立。
苏联国家福利很棒,现在发达国家都不如,旅游疗养很频繁,工会组织的旅游,工厂组织的,假日旅游等等,基本都有机会旅游,80年代也组织国民去日本,埃及等国旅游。
对外了解,你需要理解的是苏联并不是现在的朝鲜,直至解体前夕,苏联都是超级大国,世界两级之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医疗,住房极其优越,国民41%拥有汽车,他们会觉得外面月亮圆吗?而且介绍国外风土人情的节目很多,80年代莫斯科电视台还开始播放日本动画片,所以并不封闭。
⑤ 有个问题:为什么二战后苏联粮食进出口量变化这么大
先正面回答一下问题,苏联是否真的缺粮? 答案是——是的,苏联在建国后一直面临粮食供给短缺的问题,即使是在大丰收时期,也不得不从外国大量进口粮食。
先说说苏联的粮食供给情况:
直到1913年为止,俄罗斯是一个谷物净出口国。当时全国人口为1,5000万, 谷物平均年产量为7500~9000万吨,每年能出口粮食500~1000万吨。
在1923--1925年期间,相同的粮食产量大概足够养活农村居民,但是不够供应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众。然而如何让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饭,还不是唯一使俄国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农业区变穷了,可供应市场的剩余谷物又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亚西部—来自经常遭受早炎威胁的地区。
1917年,高产的大型私营农场被收归国有,耕地被分给小农户,使得“可供应市场的”粮食锐减。
每年在国内市场出售的粮食只剩下约1000 万吨,早已满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长的城市的需求, 更没有多少粮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国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以防止城市地区出现严重粮荒。这就是隐藏在1930年和1931年实行强迫集体化背后的“谷物问题”;尽管农业集体化并没有直接提高粮盒的产量,但却有助于把收割下来的粮食由乡村运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间, 谷物年产量达8500~9000万吨,其中提供给市场的部分大约为3000~3500万吨。这在当时虽然足以使迅逮增长的工业人口吃饱,但是却已满足不了农村人口的需求。
结果是:农民越来越穷。
战事结束后,情况更趋恶化。到斯大林去世时,:粮食年产量降到了6300--6500万吨——比沙皇俄国时还低。在这期间,人口总数上升至2 亿,其中大约8500万人生活在城市。
这就是赫鲁晓夫当年所继承下来的农业危机, 并且被他发展成为一种个人的疯狂症。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扩大了耕地面积( 赫鲁晓夫被人嘲笑的“处女地计划”)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间得以把谷物年产量提高了1倍,达到12000~13000万吨。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产量下降到只有10500万吨,以致不得不从国外(部分从加拿大)购粮1500万吨。
尽管苏联在1970年取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年产量达到18600万吨, 其中7000万吨可供应市场。但与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此,这个丰收纪录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谷物产量不过增长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却增长了7 倍。从这里可以找出原因,说明为什么苏联在1972、1975和1977三个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国外买进大批粮食。1978年苏联创下了产粮23800万吨的丰收新纪录,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据预测还差强人意。到1981年底时,苏联人口已达2.7亿, 其中1.8亿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谨慎的估算,要满足苏联全国食品和饲料的需求,粮食的年产量就必须达到大约25000万吨。然而在1976--1980年期间,粮食年产量却始终只有2 亿吨左右。
再说说原因:
1.苏联经济机构畸形。经济问题当然首先看经济基本面。苏联经济结构长年偏重重工业,对农业很重视,但支持度很不够。(即使到今天,主要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仍然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最近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就是如此。经济过度依赖军工、能源等重工业,因此一旦能源价格下跌,必然导致财政状况恶化。)虽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农业研发科研体系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上、农业经济政策上,苏联都表现出了各种不足。所以苏联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在农业这一块上苏联的人才优势发挥得并不充分。更何况农业还承担了大量支持工业发展的额外任务,不仅工业对农业的支持有限,农业还需要对工业快速发展提供额外的支持。最突出的体现是集体化农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苏联却被长期保留,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贫穷而受高压的农民;方便将大量的农产品直接输送给城市供应工人。因此,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这个模式是导致农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苏联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农业压力不断增大。苏联的城市化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速度都是数一数二的,随着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然而这个时候农业上的问题就凸显了。人口压力是苏联农业的魔咒,其实苏联农业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中,只是人口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胀将苏联的粮食增产消耗得一干二净。
3.苏联纬度过高,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很多高产作物。世界上的饮食结构,长期以来都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刺激性较强的辅食的模式,数千年来鲜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产作物中,淀粉类的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对热量光照要求极高,所以在高纬度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生长,这也是赫鲁晓夫农业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产方面,其实苏联的选择比起中国、美国、印度这些国家来说要少很多。
4.政治体制原因。终于戳到一些人的G点了。现在很多人只要谈到苏联的问题言必称政治,觉得政治体制是万恶之源。这个只能说,在农业问题上,政治体制(高压的政策环境、运动式的生产模式、政治目标的优先序列等)确实对农业增产造成了消极影响,但影响有多少,没研究,不好说。
但是,对于苏联进口粮食也没必要看得太死,并不是进口粮食就代表饥荒,苏联进口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饲料用粮。要知道苏联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国,肉类食品特别是牛肉在其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饲料用粮,进口的粮食中饲料粮的比例往往占据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虽然苏联年年进粮,不代表苏联人民会像卫国战争时候一样为了吃块黑面包各种解裤带卖手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虽然糟糕,但基本温饱还是能够保证。
此外,毛子喜欢喝酒这个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酿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特别是伏特加这种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费了,所以虽然政府不断发布禁酒令,但也阻挡不了馋酒的战斗民族将吃饭的粮食拿来化成水喝。
最后就是需要注意,虽然苏联每年进口粮食,但人家也出口粮食呀!对你没看错,苏联每年都会粮食出口。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个别多余的粮食品种用不了拿去卖、外交需要等等,考虑到幅员广大,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把产粮区的粮食运到国内市场,不如直接就近卖了然后用外汇买周边的或海外更便宜的粮食进口。这个和我国一边进口中东石油一边把西非钻出来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欧的道理是一样的。
⑥ 苏联和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有对外贸易吗
当然有,这个来必须有源
所谓计划经济就是国家机关拟定计划,下面的工厂只是充当生产车间作用,按照指令生产产品并划拨给指令部门
也就是说在国内,以计划划拨为主
但是对外贸易还是有的,而且很多
大量东西都要从外面引进,中国大名鼎鼎的华润集团,就是打着民间牌子,设在香港,负责对外贸易的公司,实际上西方各国都知道,只不过装糊涂而已
参考一下国际几个大期货市场的记录就能发现,即便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出口了大量粮食,换取外汇购买所需的设备以及支援其他兄弟国家
再说个趣闻,昔日为了解决外汇问题,外贸部部长,李强,亲自操刀进行期货交易,这位是个牛人,昔日上海特科的重要成员,李克农给他提供经济情报,总理给他协调资源,结果一年赚了30亿美刀
⑦ 为什么俄罗斯对外贸易不发达
1994年上半年,俄罗斯出现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对外出口增长的
势头,并开始对俄罗斯的金融收支平衡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俄罗
斯目前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外汇调控、海关监督、政府间
贸易协议的落实都存在严重的不规范现象。由于地方主义甚行,俄罗
斯的国家性出口任务也有落空之虞。俄罗斯对外贸易面临一系列严重
的困扰和难题。
外汇的况付与结算。目前,俄罗斯中央银行依然对外汇交易实行
限制。而且,由于银行业务不发达,其银行结算、转账等业务的周期
十分长,手续也十分繁琐,成为目前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
碍。由于俄罗斯金融形势不稳,经济形势往往瞬息万变,其周期长的
繁琐结算方式使涉外商业活动风险极大,外汇通过非正常途径转入俄
罗斯商业银行的现象十分严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迄今为
止,俄罗斯经非正常或非法途径脱离中央银行的控制流往国外达100多
亿美元,预计1994年底有可能达到200亿美元。这种现象为一些善于钻
空子的国外公司和企业在风险中提供了机会。另外一方面,这种状况
也造成了俄罗斯国家外贸中的外汇短缺。尽管与1992年相比,俄罗斯
对外贸易中出现了63亿美元的顺差,但由于出口创汇的收入大部分不
是用于发展经济,而是转入了企业在国外的储蓄账户,国而俄罗斯国
内仍然缺乏足够的外汇来保证生活必需品的进口、稳定卢布和刺激生
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出口状况。1993年,俄罗斯的出口在近两年多的滑坡之后首次出
现了上升趋势。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统计,1993年1月至6月,俄罗斯
共出口了182亿美元,比上年周期增长了3%。其中机械制品的出口达到
17亿美元,增长14.5%,占总出口的9.1%,军工产品出口大有增加,占
13.2%,创汇达23亿美元。在此期间,石油出口3880万吨,增长31%,
天然气出口46亿立方米,增长5%。此外,煤、原木、钢铁、铝及其他
金属品的出口也有大幅度增长。由于国际金属价格下跌,俄罗斯金属
出口的价格也跌幅较大,其中钢、铜、镍价格的下跌最为突出。
进口状况。1994年前6个月中,俄罗斯的进口总额为88亿美元,比
上年同期减少49%。其中鲜肉、肉鸡、植物油、茶叶、鞋类、服装等商
品的进口量锐减。粮食的进口量为800万吨,占上年同期的54%。机械
设备的进口量为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2%,只占总进口的30%。
导致俄罗斯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卢布贬值,增大了进口的亏损风
险。在1994年第一季节,俄罗斯开始征收进口商品的增值税和拍卖
税,也减少了进口商的业务兴趣。同时,由于联邦财政赤字的扩大,
也使中央政府被迫减少了国家的进口配额。目前,俄罗斯中央银行仍
然不能进口商品所需的外汇来源与耗费进行实际的有效的监管,也不
能组织以进口为目的的外汇拍卖,对其他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也无法
调控,甚至对全俄罗斯各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外的外汇储备的总数都没
有办法做出来,各商业银行以外汇全权属于商业秘密而拒绝接受中央
银行的管制。这种情况导致俄罗斯外汇大量流失,外汇短缺的现象十
分严重,国家在进口领域难有大的进展。
外债情况。截止1992年12月,俄罗斯所欠外债的总额为808亿美
元。此中787亿美元是继承苏联时期所欠外债,只有21 亿美元是俄罗
斯独立后所负的债务(不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10亿美元贷
款)。沉重的外债已成为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最大包袱。据统计,仅
在1992年,俄罗斯为其外债所支付的利息就达210亿美元(其中包括49
亿美元逾期未偿的进口欠款)。1993年,俄罗斯预计要支付的外债总
额为360亿美元。据专家们分析,近年内,俄罗斯有可能象拉美国家一
样陷入借债还债的“债务活套”之中,将大量向国外借筹资金,成为
欧亚大陆的特大外债户。
总的来看,俄罗斯的外贸状况对于其他伙伴国家来说是既有风
险,也有机遇。与上年相比,俄罗斯的贸易方式开始与国际规范接
轨,传统的易货贸易方式正在被逐步淘汰。俄罗斯进口的萎缩,除了
外汇原因外,在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对商品质量的挑剔也成为原因
之一。俄罗斯进口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饥不择食,劣质产品在俄罗斯
已经没有多少市场。许多国家开始考虑向俄罗斯提供精品,通过倾销
精品的方式抢占俄罗斯市场,这种作法或许值得中国商界借鉴。
⑧ 苏联对外开放吗
苏联对外开放。
苏维埃政权从诞生时起就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长期经内济关系,列宁历来就把对外贸易视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之一,认为它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证苏维埃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机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苏容联在克服国内外巨大困难的同时,开始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经济联系,签订贸易协定、协议和合同。二战后,苏联的贸易伙伴大大增多。1950年苏联同42个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1981年苏联的贸易伙伴增加到142个,其中同116个国家在政府间贸易、经济和工业合作协定的基础上发展了经济贸易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经互会成员国)在苏联对外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1981年,苏联对外贸易总额中社会主义国家和经互会成员国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8%和47.6%,但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历来是苏联的重要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