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夏商复周基本不用考虑制 那会还是奴隶社会 自己都养不活就不用说贸易了 并且商人和货币是在商朝诞生的 也许会和别的民族交易的 但好像不清楚 春秋战国的时候燕国可能和朝鲜有贸易吧 并且南方的国家与越南可能有贸易吧 再早的周不太清楚 但是我觉得是周到春秋可能性大。谢谢。
Ⅱ 中国古代重要朝代对外贸易的政策
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具体史实
开放:
⑴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
⑶宋元: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钬二尝缃楁潵鍗庡眳浣忓崄澶氩勾锛岃宪链夈?椹?彲钬二尝缃楁父璁般?銆?
⑷明朝: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
1
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第一条渠道是贸易,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第二条渠道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第三条渠道是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第四条渠道是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当然,第四条渠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2
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明神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国和外国间的影响是互相的。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叶、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著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流就越频繁,而频繁的对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这给我们以启示: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画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个国宝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
Ⅲ 中国古代外贸起源于哪个朝代
汉朝: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
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Ⅳ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有几个,分别说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国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中亚、西亚国家的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东南亚经济交流
唐朝:这个应该很熟悉,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而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唐朝的对外贸易正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宋朝:广州等城市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明朝: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最远到达西印度洋,是对外贸易的一次海上远航活动
Ⅳ 中国古代通过海陆进行对外贸易什么时期最为鼎盛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版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常识经济篇。
Ⅵ 中国古代最早的国际贸易起源什么时期
西周开始,商人(大部分是商朝遗民)开始用各诸侯国货币进行交换。回
春秋时期到战答国中后期,商业非常繁荣。
秦朝到宋朝以前,官府严格限制贸易,严格控制商品价格。商业发展艰难,但也有一定的发展。
宋朝时期,官府放宽限制,商业空前发展。出现了纸币(银票),是一种存钱的凭证,直接用于了市场交换,这是由于宋朝贸易量空前加大,货币流转量和速度提高的缘故。
到元朝贸易又进入低谷,并且从那以后知道清末,也未能有更大的进步。
Ⅶ 中国在什么时期便通过海路进行对外贸易,到什么时期最为鼎盛
1、大规模的海外贸易要从汉武帝死后从广州沿海都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专
2、此后东汉、三国时期吴国、隋属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有海外贸易;
3、最为强盛是宋朝时期,宋朝时期造船业跃居世界的首位,大商港有广州、泉州。为了更好的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4、明清时期,由于害怕与外国交往会危机自己统治等原因施行闭关自守政策,海外贸易没落。
Ⅷ 国际贸易的真正形成在什么时期
针对你的问题,来国内理论界主要有源2个观点:
1、以世界货币的诞生为标志——即,以黄金、白银最终成为世界货币定义为国际贸易的真正形成标志;大约在12世纪左右。
2、地理大发现促成国际市场的真正形成以及国际分工体系的确立,将其理解为国际贸易形成的时期,大约在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
个人倾向于后者,供你参考。
Ⅸ 古代对外贸易中不同时期的繁荣表现与衰落原因
大明:因为抄财政匮乏、走私严袭重,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打开海外贸易。所以隆庆开关,大明开放通商口岸。并且,只用白银交易,造成大明对外国的贸易顺差,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大明国内。
大清:皇上也希望要点儿洋人的玩意儿,皇上也喜欢好玩的东西。恰巧洋人的东西又都很精巧。所以前期是禁海令,后来收复台湾之后,依然是贸易开放。大清的前中期,大清对于外国也是贸易顺差,三分之二的白银流入大清国内。但是,英国对于大清是严重的贸易逆差,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急需资本。所以在晚清,英国商人往大清倒腾鸦片,林文忠公虎门销烟。导致英国的不满,开始鸦片战争。从此,在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加持下,大清的对外贸易就衰弱了。
Ⅹ 鸦片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为什么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因为鸦片没进来抄我国之前,西方需要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商品,但是我国并不需要西方的货物(要么因为文化差异,用不上;要么因为运输成本问题,相比本地就有的货物,西方运来的货物价格太贵,不会买。)。西方老是从我国买东西,但是他们带来的货物在中国却销路不好。一进一出,出超就出现了~
在网上又找了点——
主要是中国的的特产(茶叶.丝绸.瓷器)在英国拥有广泛的市场,而英国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而得不到政府的认可,所以出现了入超的局面
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对外依赖程度小 外国商品没有市场 而且国内的手工业较发达 中国商品 如 丝绸茶叶瓷器 在国外广受欢迎